㈠ 布袋和尚究竟是否真有其人他是什麼朝代的人
不知名氏,來歷不詳的布袋和尚,自稱「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說四明人)。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顛,出語不定,就地而卧,隨遇而安。他給人歡喜快活、逍遙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禪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資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勝枚舉,高興就卧在雪裡,雪也不沾身;能夠預卜吉凶和氣候,天晴時,穿著高齒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卧,雨天則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靈驗,被認為是一大奇人。有一首偈說: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遙放曠,無拘無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隨緣度眾,處處顯示禪機。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記載,一次,有一位禪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從該僧背後摸了一下,禪師回頭,和尚就說:「給我一文錢。」
禪師回答:「道得出,便給你一文錢。」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問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則背著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禪僧問他:「請問和尚在這里做什麼?」
他回答:「我等一個人。」
禪師看了看說:「來了!來了!」
他說:「你不是這個人。」
禪師問:「誰是這個人?」
和尚就說:「你給我一文錢。」隨後,布袋和尚唱頌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彊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凈,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梁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㈡ 民間故事150字
民間故事:廟牆上有個布袋和尚
專制皇帝朱元璋到了晚年,性格變得殘忍多疑。他費盡心機,殺害了大批功臣。他在火燒「慶功樓」後,猛然間又想起了一個人,坐立不安,覺得自己作的缺德事,瞞得了天下人,無論如何也瞞不了神算劉伯溫,不滅這個口,將來必定壞大事。這樣一想起來,朱元璋心裡十分焦急,忙派人去召劉伯溫還朝。
那使臣身負聖旨晝夜兼程,換馬不換人,揚鞭飛馬向青田進發,趕到劉府,卻見府內白幡飄飄,靈棚高搭,哀樂陣陣,哭聲幽幽,進出的人個個頭包白包,面色黯然,腳步匆匆,原來劉伯溫已在頭一天死了。那使臣無奈,只好趕回朝中,原旨交回。朱元璋聽說劉伯溫已死,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放下。
俗話說:「疑心生暗鬼。」過不多久,朱元璋對各地的官員又很不放心,就決定自己私行察訪。這一天,他路過一座坍塌的破廟,不由地想起了當年當小和尚的情景,就信步走了進去,只見廟內野草叢生,寂無人聲,非常荒涼,偶爾傳來一聲鴉啼,讓人渾身起了雞皮圪塔。大殿門窗破敗,還壞了一個角。他走進殿內,四下一打量,只見牆壁上畫著一個和尚,和尚背著一個大布袋,旁邊寫著一首詩: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來多少英雄輩,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對這詩畫看了又看。越看這畫上的和尚越象是自己,越想那詩的含義越覺得有來歷,越琢磨那筆跡似曾相識,不知為何?最後,他長嘆一聲,叫隨從用紙印下這詩畫,鏟去牆上的墨跡,就回京都去了。
從此,朱元璋不再殺功臣了。但他問心有愧,精神恍惚,沒過幾年,便得病死了。
㈢ 神奇的布袋神話故事
月色滑過照壁,為那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鍍上一層銀色,噢,——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時明州奉化僧人。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岳林寺圓寂,逝前說《辭世偈》,稱自己為彌勒化身。後人以布袋和尚的形象替代了印度彌勒。現在佛教寺院天王殿面朝進門香客、外向而坐的笑口常開、袒胸露腹的彌勒菩薩,就是奉化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事跡,正史記載很簡單,但在奉化流傳的許多故事,描述了他的聰明智慧、幽默風趣、與人為善、樂觀包容等精神和品德。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據說唐朝時,寧波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後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喜好田間勞作,最好與人打賭取樂。有次與人比賽插秧,誰輸了誰請吃夜飯。四位農夫手起手落,不一會兒田中就綠了一大片,而布袋和尚眼看就要輸了,他卻呵呵笑著,高聲吟詩: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成稻,退後原來是向前。」
大夥一聽這首《插秧偈》很有意思。 「福田」既指良田,也指佛田,「水中天」既是大自然的天空,又是佛教的理想世界。「六根」不光是說插秧每行有六株,也暗示佛經指的眼耳、鼻、舌、身、腦,「稻」與佛「道」又諧音,最後一句,「退後原來是向前」,不僅描繪了插秧情景,更包含了佛教的智慧和辯證的哲理。人們在琢磨的時候,布袋和尚施展神通,樂呵呵地插完秧苗。
布袋和尚交友帶著三分俠氣,為人存有一片素心,他在圓寂前,說了四句《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畢,即在青石上端坐而逝。後人恍然大悟,原來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 。
這位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時常勸化人們要忘卻煩惱,寬卻肚皮。他也時常手持藜杖、撒履閑行,應了佛法中的「萬法本空」之意。
後代文人崇敬這位可敬的大師,提寫了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首婦孺皆知的句子贊頌了布袋和尚容人容事之雅量,但似乎並未悟得佛祖曠達襟懷。
試問塵世間,誰未做可笑之事,誰又能說自己不是可笑之人。寬厚的佛祖,曾幾何時譏笑過可笑之事可笑之人,何時不是以悲憫之心,善待芸芸眾生,這等境界後人自是望塵莫及。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