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晏子的故事有哪些
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去訪問楚國。楚王仗著自已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麼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雲;大夥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你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論點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的什麼罪?他是哪裡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兒?"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以為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臉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從這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Ⅱ 晏子的故事還有哪些
晏嬰(約前585—前500),字仲,謚平,世稱晏平仲,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齊大夫晏弱之子。是齊國傑出的政治家,也是齊國歷史上唯一可與管仲並稱的一代名相。他從公元前556年襲父爵為齊國大夫,歷事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三代國君,齊景公時為國相。孟子曾贊之曰: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司馬遷說:晏子「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為政期間,大力提倡以禮治國,省刑薄斂,寬政惠民,敬賢遠佞,反奢倡儉;在尖銳復雜的外交斗爭中,機智善辯,不辱使命。為政敢於犯顏直諫,以匡君過。因此,劉向稱贊晏嬰「盡忠及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親」。
晏嬰當政期間,齊國公室日益衰微,大夫專權日益嚴重,並且屢屢發生子弒父、臣弒君、兄弟相殘的現象。在這「禮崩樂壞」、 「國運靡常」的形勢下,為了使國家穩定、社會安寧,晏嬰提出了以禮治國的主張並付之於實踐。晏嬰指出: 「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晏嬰認為,禮是一種維系社會秩序的行為規范。只要以禮治國,就會出現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會秩序。如果國君不用禮,就不能治理國家;大夫不講禮,就會殺掉他的國君;兒子不講禮,就會殺掉他的父親;兄弟之間不講禮,就會互相殘殺。因此,無禮或者有禮而不守禮,整個社會就處在一種無序的混亂狀態。
晏嬰認為,君主的守禮是十分重要的。他常常規勸景公要帶頭守禮。淳於國人獻一美女給景公做妾,生了個兒子叫荼,景公很寵愛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讓景公廢掉公子陽生而立荼為太子。晏嬰知道了這件事,認為這是違禮的舉動,便規勸景公說: 「不能這樣做!以賤敵貴,是國家的大害;廢大立小,是禍亂的根源。陽生年長而受國人擁戴,不能廢掉他!」他又說: 「立太子有一定的禮法制度,所以庶子不能僭越嫡長。希望君主能夠用禮來教導荼,使他不要陷入邪惡;用大義引導他,使他不要貪婪於私利。長少各按其道行事,那麼嫡庶長幼就有序不亂而合乎倫理了。」可是,景公不聽晏嬰的勸告,還是立荼為太子。結果景公死後, 田氏殺太子荼,立陽生為國君;後又殺了陽生,立了簡公;最後又殺了簡公將齊國據為已有。
晏嬰還重視運用禮義來抑制私門的發展。景公十六年(公元前 532年)齊國發生了陳、鮑氏與欒、高氏的激烈戰斗。據《左傳·昭公十年》載:五月,庚辰日,齊景公、陳、鮑之軍和欒、高之軍在齊都的稷里作戰,結果欒、高之軍敗北,接著他們又在齊都莊裡被戰敗,齊都人民都追擊欒、高,結果又在鹿門戰敗了他們,最後欒、高亡命魯國。陳、鮑二氏要乘機瓜分欒、高兩家的財產。可是晏嬰卻認為這是違背禮義的行為,他義正詞嚴地告訴陳無宇說: 「必致諸公,讓,德之主也,讓之謂懿德。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義,利之本也,蘊利生孽,姑使無蘊乎?可以滋長。」在晏嬰看來,義和利相比,義是根本,只有用義御利,才能剋制私慾,避免違禮的越規行為。否則,見利忘義,就必然招來禍患。他強硬地指出:必須把欒、高的財產獻給君主。陳無宇聽了晏嬰的話,就把欒、高的財產都獻給了齊景公,然後自請退隱莒國以養天年。晏嬰就是這樣,遏制卿大夫的利慾,從而維護了公室的利益。
另據《左傳》、 《晏子春秋》的記載,田氏為了擴大自己的經濟勢力和政治影響,在自己的封邑內,採取了小斗進、大斗出的惠民政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眾的生活,結果田氏籠絡了民心,擴大了自己宗族的勢力。面對田氏勢力的迅速增長,齊景公十分擔心自己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於是請晏嬰幫助想辦法來遏制田氏勢力的增長。晏嬰提出的遏制田氏勢力的手段就是禮。他認為只有禮,才能阻止田氏代姜的進程。他說: 「唯禮可以已之。在禮,家施不及國,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這就是說,根據禮的規定和要求,大夫不能對國人妄施恩惠,百姓不能懈怠勞作,財貨不能遷移,工商不能改行,士人不能失職,百官不能怠慢,大夫不能聚收國家的賦稅。這樣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就一心為國,就會避免 私人勢力的強大。為了使臣民懂禮、守禮,保持社會穩定,抑制私人勢力的發展,晏嬰勸諫君主在守禮方面為天下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這樣,天下有禮之士就會簇擁在齊侯的左右,從而為治國安邦打下良好的基礎,而那些無禮之士就難以容身。這樣,就會使姜齊政權得到穩定。
史稱景公奢,由於其賦斂無度,刑罰苛重,使得百姓負擔過重,上下矛盾異常尖銳。針對這一情況,晏嬰採取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改良措施,以緩和矛盾,穩定局面,概括地說,就是薄斂省刑,寬政惠民。
對於齊國的賦斂之重,晏嬰早有覺察。 《左傳·昭公三年》記載,當晏嬰出使晉國,與叔向談到齊國的狀況時指出: 「此季世也,吾不知,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民叄其力,二人於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屨賤踴貴。民人痛疾……」這就是說:齊國統治者為了滿足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需要,無限度地加重對人民的剝削,把老百姓收獲的三分之二,都納入公室,只留下一分讓其維持最低的衣食之用。結果是公室所積聚的糧食、財物都腐朽生蟲,而百姓們卻飢寒交迫。對於這種情況,晏嬰是焦急不安的。
《左傳·昭公二十年》載,當齊景公因久病不愈而欲誅祝史時,晏嬰趁機勸說景公行仁政、薄賦斂,說: 「處死祝史也解決不了問題。山中的木材,由衡鹿看守;沼澤的水草,由舟鮫看守;荒野的柴草,由虞候看守;海洋的漁鹽,由祈望看守。因此,人民都無法取用。偏遠鄉野之人,也都來到齊都服役,靠近齊都的關卡向商旅橫征暴斂,世襲大夫的家人,強行向商人索賄。處理政務不遵守法律,對人民謀求無度,可是宮殿卻每天都在興建,靡靡之音日夜不停,後宮的寵妃在市場上巧取豪奪,朝廷上的寵臣到各地去任意勒索,淫慾一天天強烈,如果不給,就誣陷人民入罪,人民痛苦不堪。禱告是有益處,詛咒卻有壞處,從聊城、攝城以東算起,到姑水、尤水以西,齊國境內的人民很
多,不論祝史如何善於祭祀禱告,又怎能勝過千萬憤怒人民的詛咒呢?賢君假若要誅殺祝史,還不如修好自己的品德而行仁政。」齊景公聽了晏嬰這番話,感到很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各級官吏推行仁政,並且撤消首都各處的關卡,重新開放禁止百姓們進入的場所,最後減免租稅,輕賦薄斂。景公自己也下罪己詔,向國人謝罪,從而使民受惠而國以安。
《晏子春秋·景公問古之聖君其行如何,晏子對以問道者更正》篇也載有晏子諫景公薄賦斂的內容:
晏子進諫景公說: 「我聽說,問道的人是想改行政道,明白了道理的會肅然起敬。現在君主的賦稅繁重,所以百姓離心離德;市場上貿易欺詐誑騙,所以商旅斷絕;玩好充斥市場,所以日常家用匱乏……身旁滿是嗜欲貪婪之人,全國一片非議責罵聲,而您卻不加考慮。」景公聽了晏嬰的話,於是下令不要再進獻玩好,市場貿易要公平,不準欺詐,宮室不要再修飾,沒有完工的建築停止修建,停止勞役,減輕賦稅。晏嬰還要求景公,要注重漁鹽業和關口的管理,取締奸商不法之徒。賦稅,對農民只收取十分之一。晏嬰關於薄賦斂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保證了齊國經濟的正常發展。
齊景公時,由於嚴刑峻法,致使齊國「藉重而獄多,拘者滿圄,怨者滿朝」。在市場上則是「屨賤踴貴」。針對這種情況,晏子進行了一次次的進諫。景公要為晏子更換住宅,晏嬰以靠近市場便於體察民情,有利於治國行政為由而拒之。齊景公問: 「賢卿既然住在靠近市區的地方,你知道物價的高低嗎?」晏嬰回答說:「我既然住在市區,怎敢不知物價的高低呢?」齊景公問: 「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便宜呢?」晏嬰回答說: 「義肢貴,鞋子便宜。」景公聽言,知受斷肢酷刑的人太多了,遂下令減輕酷刑。
《晏子春秋》中記載晏嬰省刑之諫是很多的。如: 「景公欲誅駭鳥人晏子諫止」、 「景公所愛馬死欲誅圉人晏子諫止」、 「景公欲殺犯所愛之槐者晏子諫止」、 「景公以摶治之兵未成功將殺之晏子諫止」、 「景公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將加誅晏子諫止」等等,可以說是為了省刑,晏子諫君無所不及。
晏嬰還要求景公: 「減輕刑罰,如果是死罪的減為徒刑,如果是徒刑的減為懲罰,如果是懲罰的就免罪釋放。」晏嬰主張對嚴酷的刑罰加以改革,反對對民眾濫施暴力,對於緩和當時齊國國內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維護國家百姓的安定生活,是有其積極社會意義的。
選賢任能、懲治讒佞是晏嬰治國的重要內容。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沒有大批的賢能之士,是根本辦不到的。他曾總結了桓公得以稱霸諸侯的歷史經驗,認為: 「先君見賢不留(留遲滯),使能不怠。是以內政則民懷之,征伐則諸侯畏之。」當齊景公問晏嬰善於治理國家的人應當如何舉措時,他明確地回答:「舉賢以臨國,官能以敕民,則其道也。舉賢官能,則民與若也。」反之,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任用賢能之士,則是莫大的不祥。他說: 「國有三不祥……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在識賢方面,當景公問取賢得人之道時,晏嬰指出: 「觀之以其游,說之以其行,君無以靡曼辯辭定其行,無以毀譽非議定其身……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不取。」這就是從其社會交往上,從其實際活動中的關鍵時刻,來具體考察人才的優劣,而不是靠道聽途說和一面之辭來做決定。
在任賢方面,當景公問任人之道時,晏嬰指出: 「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責遍成……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這就是,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要注重其所長,不能過分究其短。晏嬰對齊桓公拜管仲為相,任賢不避私仇;舉寧戚為大司田,任賢不棄微賤的大度胸懷,極為贊賞,並努力效法之。據《史記》載:晏嬰的車夫剛開始為其駕車時,以為自己是為國相駕車,神采飛揚,甚為得意。但不久這位車夫改變了態度,處處表現出一種謙讓精神。晏嬰見 他改變態度,便問其中的緣由。車夫如實地告訴了他。原來,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看到丈夫駕車時那種自得神態,等到車夫回家,便提出要離婚。車夫問其原因,妻子便對丈夫說: 「晏嬰身高不過六尺而做齊國的國相,並且名聲顯於諸侯,今天我看他出門神情安詳,思慮深遠,非常謙恭謹慎。你身高八尺,卻為人駕車,而且神態非常自得,我因此要離去。」從此以後車夫就變得謹慎謙虛起來。晏嬰因為車夫能聽從妻子的勸告,自勉自強,一心向上,於是就把他推薦給景公做了大夫。
齊景公時,晉國舉兵攻伐阿、甄。燕國也侵擾河上,齊國軍隊節節敗退,景公非常憂慮。這時,晏嬰向景公推薦了田穰苴。他說,田穰苴雖是田氏庶出,但很有才能,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景公聽說後,急忙召見田穰苴,並和他談論用兵之道。穰苴果然精通兵法謀略,景公很高興,便任命田穰苴為將軍,率軍抵抗晉、燕之師。由於田穰苴治軍嚴明並按軍法斬殺了遲到的監軍庄賈,軍威大振。特別是由於他身先士卒,與土卒共甘苦,深得土兵的擁護,土氣高漲。結果,晉軍聽說後撤軍而去,燕軍也渡水退回。田穰苴率兵追擊,收復了全部失地,保證了國家的安全。
晏嬰在主張舉賢用賢的同時,積極主張懲治讒佞。他指出,惡人不去,賢人不進;讒佞不除,忠臣不用。尤其是君主身邊的讒夫佞臣,依託君威,加害賢良,危害國家,故為國之大患,晏嬰把這種人比做「社鼠」、 「猛狗」,力主懲之、除之。 《晏子春秋·景公問治國何患,晏子對以社鼠猛狗》篇曰:國家也有這類社鼠,國君的左右近侍有的就是。他們在宮內對君主隱瞞善惡,在宮外靠權勢迫害百姓,不除掉他們,國家就要混亂;但要誅殺他們,他們卻被國君保護而受到寵愛,這些人就是國家的社鼠……國家也有猛狗,這就是某些當權的人。有道德有知識的人,想來求見您這大國的君主,可是他們都迎上去咬他們,這些人也就是國家的猛狗啊!君主的左右親近是社鼠,當權的人是猛
狗,君主怎能不被蒙蔽?國家怎麼能沒有憂患呢?因此,明君賢臣治國,必須尊賢、舉賢、用賢、去讒、除佞,如此則國治民安。
齊景公時,奢侈腐敗是齊國朝政的一個突出問題。 《淮南子·要略》篇說: 「齊景公內好聲色,外好狗馬,獵射亡歸,好色無辨,作為路寢之台,族鑄大鍾,撞之庭下,郊雉皆響,一朝用三千鍾贛。」景公如此奢侈腐化,而齊國百姓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了國家政局的穩定,晏嬰一次次地進諫景公止奢侈,行廉政。一年大雨連綿下了17天,但是,景公仍然是日以繼夜地飲酒作樂,並且派人巡視國中,羅致善歌的人。晏嬰聽說後,憤然去見景公說: 「大雨連綿下了17天,房屋毀壞的每鄉都有數十戶,缺糧挨餓的百姓每村都有好幾家,年老體弱的人,天寒受凍連一件粗布衣都得不到,忍飢挨餓連一頓糟糠都吃不上。他們走投無路,求告無門。然而君主卻日夜飲酒作樂,令人到處羅致歌人不止。用國庫的糧食喂馬,用牛羊肉養狗,三宮姬妾都飽食膏粱肥肉,您對狗馬姬妾不是太優厚嗎?對鄉民百姓不是太薄情了嗎?我身為國家大臣,忝居百官之列,卻讓百姓災民受凍挨餓,使君主貪戀酒色以失去民心而不知憂慮,我的罪過實在是太大了。」景公納晏嬰諫,授權晏子賑濟災民。三日期滿,官吏賑災完畢。晏子上報說:受災貧民一萬七千家,用去賑災糧九十七萬鍾,柴薪一萬三千車。毀壞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修繕費用三千金。景公聽畢,然後回到宮內,降低了飲食標准,不再擊鼓奏樂。晏嬰又請求景公裁減侍從和使君主移情喪志的歌兒舞女,結果三千歌兒舞女被辭退。
景公曾問晏子說: 「我想穿古代聖王那樣的衣服,住古代聖王那樣的房屋,如果這樣,諸侯就會來歸順吧?」晏嬰趁機講明了行德政,施仁義,愛民節用的道理。他說: 「夏禹、商湯、周文王並不穿同樣的衣服而統治天下,並不是靠服裝來使諸侯歸服的,而是真誠地愛護百姓,成功地施行善政。古時曾有身穿極為簡朴的衣服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並不禮拜他們的服飾,而是歸順他們的德政。古時曾有居住木巢洞穴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並不禮拜他們的居室,而是歸順他們的仁政。」他又說: 「現在君主您把樓台閣榭修得沒法再高了,把池塘挖得沒法再深了,還極力追求雕鏤的精巧、花紋的精美而不知滿足,那麼這乃是在與百姓結仇啊。我想這樣下去,國家恐怕要危險了,您也不得安享了。您竟然還想使諸侯來歸服,不是也太難了嗎?」晏子諫止了齊景公的奢行。
在反對奢侈腐敗的同時,晏嬰「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雖然晏嬰身居相國高位,但他嚴以律己,廉潔從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節儉,為百官做出了榜樣。吃的是「脫粟之食」, 「肉不足」,穿的是粗布衣,僅有的一件皮衣,竟穿了三十年。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上朝時,常坐敝車,駕駑馬。在婚姻方面,仍以老妻為伴。晏嬰生活如此儉朴,可他一再辭去景公賜予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租、輅車、乘馬等,為百官做出表率。
晏嬰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是因為他認識到,清廉則為福,貪欲則為禍,而且能夠自覺做到以德抑欲,以義御利。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齊國平定崔慶之亂後,功臣都受到封賞。景公曾賞賜給晏子邶殿(今山東昌邑)附近六十邑,晏子不肯接受。子尾問晏子: 「富,人之所欲也,何獨不欲?」晏子說: 「慶氏由於貪圖封邑而招致滅亡,而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控制慾望的結果。反之一旦增加邶殿的封土,這固然可以滿足我的慾望,然而慾望滿足了,死亡的日子也就快到了。這並不是我討厭財富,而是深怕因此喪失財富。況且富有如布帛的寬度,最好是加以適當限制,而不讓它任意變化。人都想在富裕中生活,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隨心所欲地享用。因此就用道德來規范限度,不可以過分富有,這就叫做財富的限度。財富過多,慾望太大就會惹禍,因此我才不敢貪婪太多的財富。」《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載,景公派梁丘據給晏子送去華車好馬,一連幾次,晏子辭而不受。他對景公說: 「君主您讓我統理百官,我要率先節簡衣食,給百官、百姓做榜樣,就是這樣做還擔心他們奢侈浪費而不檢點自己的行為。現在華車好馬,在上面君主乘坐,在下面我也乘坐,那麼百官、百姓都來效法,就沒辦法禁止了。」可見晏嬰的倡儉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措施。不僅為了改變齊國奢侈腐敗的政風,同時也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以安定國家,穩定人心。
晏嬰身為相國,曾多次代表國君,或接待使者,或出使四方。在歷次外交活動中,晏嬰總是以其機智善辯,折沖樽俎,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務,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晉平公准備攻打齊國,派范昭前往齊國觀察刺探有關情況。齊景公設宴招待他。酒喝到盡興時,范昭故意挑釁試探,先是提出要用景公用過的杯子飲酒,接著佯醉讓奏周王的樂曲。晏嬰識破了使者的心計,給以針鋒相對地回擊,全都拒絕了他。事後他向景公解釋說: 「范昭為人,不是淺陋而不懂禮儀,而是想試探我們君臣,所以拒絕了他。」後來,范昭回國報告晉平公說: 「齊國是不可以攻伐的,我想試探一下他的禮法行為,而被晏子識破了。」對此孔子高度評價說: 「夫不出於樽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可謂折沖矣。」意為不出筵席之間,而退敵於千里之外。從而阻止了一次不義之戰,維護了國家的安全。晏嬰重視以禮治國,他把重禮的思想成功地運用到外交活動中去。強調諸侯相交以禮為先,反對諸侯間的無禮和非禮之交,讓列國賓服。
有一次晏嬰出使吳國,吳王聽說晏嬰非常機敏且善於辭令,便想嘲弄晏嬰一番。當晏子到達吳國時,掌管接待的侍從官按吳王的吩咐對晏嬰說: 「天子請見!」晏嬰一聽非常吃驚,心想齊、吳都是諸侯國,吳王怎麼可以自稱天子呢?這不是有意蔑視齊國嗎?隨後他想出了對付的辦法,但並未動聲色。 「天子請見!」侍從官連喊三聲,晏嬰裝聾作啞,一聲不吭。侍從官飛報吳王,吳王只好親自出來接見晏嬰。晏嬰見吳王出來,便首先施禮,然後問吳王: 「我 是受齊君之命來貴國的。我是一個糊塗人,而糊塗人常常受騙。方才聽侍從官高喊天子請見。您既然以天子自稱,那我今天就是踏上天子之朝了。不過請允許我大膽問一句:原來的吳王應放在哪裡?」吳王聽後十分惱怒,但又無可奈何,只好改變了稱呼,行了諸侯國的禮節,與晏嬰正式相見。吳國朝廷中的官員見到這般情景,私下裡無不贊嘆:晏嬰真是一位勇敢機智的外交家。
晏嬰經常出使各國,他雖然身材矮小,但他莊重的舉止,威嚴的氣勢,應對如流的言辭,傾倒了各國諸侯,完成了與諸侯修好的外交使命。晏嬰出訪魯國時,魯昭公問他怎樣才能使國家安定,民眾歸服?晏嬰回答說: 「我聽說傲慢大國,輕視小國,國家就危險;輕率斷案,加重賦稅,百姓就會離散。事奉大國,扶助小國,是安定國家的根本保證,謹慎斷案,減輕賦稅,是聚集百姓的辦法。」此後晏嬰又出使魯國時,魯昭公卻突然說: 「我聽說貴國的君主是一位邪僻不正的君主,為什麼憑您的德行,卻去侍奉他呢?」晏嬰略加考慮後回答說: 「我沒出息,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依靠維持祭祀祖先的族人有五百家,因此我不敢選擇國君。」晏嬰走後,魯昭公對人說: 「晏嬰是仁德的人啊!他使齊國外無諸侯侵擾的憂患,內無國家不振的憂慮,卻不自誇炫耀;謙虛不自滿,本是安邦定國,卻托辭是為了供養族人,晏子可稱得上是仁慈仁德之人了。」
晏嬰奉命出使楚國,因為當時楚強齊弱,楚王便想羞辱晏嬰藉以顯示自己的威風。楚王與群臣設下圈套,單等晏嬰就範。晏嬰來到楚都東門,但守門者卻不給他開門,硬要在大門之側的小門接引他,晏嬰明白了這是楚國君臣在設法戲弄自己,便大聲對守門的官員說: 「出使狗國,才從狗門進,我今天是出使楚國,不該從這小門進。」於是守門者只得從大門迎入晏嬰,進見楚王。楚王見了晏嬰便問: 「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嬰從容答道: 「齊國都城臨淄有若干里巷,人們舉起袖子可以遮住太陽,揮把汗就像下雨,人比肩繼踵,到處都是,怎麼是沒有人呢?」楚王問: 「既然是這樣,為 什麼讓先生擔任使臣呢?」晏嬰回答說: 「齊國任命使臣,各有相應的對象,那些賢德的使臣出使賢明的國家,不才無能的使臣出使不才無能的國家。我最無才無德,所以最合適出使楚國了。」楚王宴請晏嬰飲酒,喝得酒興正濃時,兩個官員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看著晏嬰說: 「齊國人本性善於偷盜嗎?」晏嬰反唇相譏說: 「我聽說,桔樹長在淮水以南就結桔子,生長在淮水以北,就成了枳子,葉子空白相似,那果實的味道卻不一樣。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水土不同啊。現在這個人生活在齊國不偷盜,進到楚國就偷盜,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嗎?」晏嬰的回答使楚王瞠目結舌。他心悅誠服地對晏嬰說: 「聖人是不可以戲弄的,寡人反而自討沒趣了。」晏嬰使楚,當受到楚國君臣侮辱時,以機智善辯,諷嘲了楚王的無禮和愚蠢,維護了齊國的尊嚴,提高了齊國的聲譽,更使自己名顯諸侯。
晏嬰相齊,敢於直諫,匡君救失;為政尚禮、重民、舉賢,節儉身體力行,從而使趨於衰勢的姜齊政權,能夠在列國爭雄中不失其大國地位,從而得到了諸侯的敬佩、後世的景仰,被稱為一代賢相。以致太史公不得不由衷贊嘆: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Ⅲ 關於晏子的故事有幾個
晏嬰(?—前500年),姬姓(一說子姓)[1],晏氏,字仲,謚「平」,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2] 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嬰去世。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3]
(概述內圖片來源:歷代名臣像解[4])
本名
晏嬰
別稱
晏子、晏平仲、平仲
字型大小
字平仲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群
華夏族
人物生平
靈公時期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生年不詳。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5]
齊靈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晉國派中行獻子伐齊。齊軍戰敗,靈公跑進臨淄城。晏嬰勸阻靈公,靈公不聽。晏嬰說:「我們國君太沒有勇氣了。」晉兵合圍臨淄,齊人守內城不敢出擊,晉軍把外城內燒光後離去。[6]
庄公時期
齊庄公三年(公元前551年),晉國的下卿欒盈投奔齊國。此前,齊國已於庄公二年(公元前552年)與晉國等在商任盟誓,以此禁錮欒盈,[7] [8] 晏嬰遂以「失信不立」之語勸說齊庄公,庄公不納諫。事後,晏嬰私下裡跟陳文子說,君主背信,不能長久了。[9] [10]
齊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齊庄公從衛國出發,將由此攻打晉國。晏嬰說:「君王依仗勇力而攻打盟主,如果不成功,這是國家的福氣。沒有德行而有功勞,憂患必然到君身上。」崔杼也勸諫說:「不可以。臣下聽說,小國鑽大國禍敗的空子而加以破壞,必然會受到災禍。君王是要考慮一下。」齊庄公沒有接受兩人的建議,執意攻晉,結果齊軍在撤退時被晉軍追擊,齊國的晏氂(又作晏氂,一說為齊國大夫[11] )為晉人所獲。[12]
齊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五月,齊庄公為崔杼所殺,晏嬰聽說後,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庄公。晏嬰獨自闖入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庄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放了他,我能得到民心。」[13] [14]
景公時期
齊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崔杼立庄公異母弟杵臼為君,即齊景公。景公即位後,讓崔杼當右相,慶封當左相。二位國相怕國內動亂不穩,就說:「不願與我們二人盟誓者,死。」晏嬰不肯參加盟誓。慶封想殺晏嬰,崔杼說:「他是忠臣,放過他。」[15] [16]
《古聖賢像傳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本)中的晏嬰
齊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慶封的勢力被從齊國清除,景公封給晏嬰邶殿和它沿邊上六十個城邑,晏子不接受。子尾因此而十分佩服晏嬰的品德。[17]
齊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季札出國聘問在齊國聘問時,與晏嬰交歡,對他說:「您趕快交還封邑和政權。沒有封邑沒有政權,這才能免於禍難。齊國的政權,將會有所歸屬,沒有得到歸屬,禍難不會停息。」所以晏子通過陳桓子交還了政權和封邑,因此而免於欒氏、高氏發動的禍難。[18] [19]
齊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齊景公派晏嬰向晉國請求嫁女去做繼室,晏嬰私下對晉大夫叔向說:「齊國政權最終將歸田氏。田氏雖無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於民,人民擁戴。」[20] 叔向說:「晉國處於末世了。平公向百姓徵收重稅修建池台樓閣卻不務政事,政務落在私家門下,難道可以持久嗎?」晏子表示同意。[21] [22]
在晏子出使晉國之前,齊景公提出要翻新晏子的住宅,被晏子拒絕了。[23] 等到晏子前往晉國,景公便更新他的住宅。他回國時,已經完成了。晏子拜謝以後,就拆毀了它,重新修建鄰居的房屋,都像原來的一樣,隨即讓原來的住戶返回來住,說:「俗話講:『不選擇房子,只選擇鄰居。』這幾位已先佔卜選擇過鄰居了。違背占卜不吉利。君子不觸犯非禮的事,小人不觸犯不吉利的事,這是古代的制度。我敢違背它嗎」晏子終於恢復他的舊宅。起初景公不允許,晏子托陳桓子去請求,才准許了。[24]
齊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37年),鄭國的子皮去到齊國,晏子屢次進見他。陳桓子問他原因,晏子回答說:「(子皮)能任用好人(指子產),是百姓的主人。」[25]
齊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36年),齊景公攻打北燕,打算送燕簡公回去。晏子說:「送不回去。燕國有了國君了,老百姓沒有二心。我們國君貪財,左右的人阿諛奉承,興辦大事不憑信義,沒有成功的可能。」[26]
齊景公
Ⅳ 晏子的故事有哪些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因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來迎接晏子.晏子不肯進去,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現在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是從此門進去吧.」迎接賓客的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了嗎?派遣你作為使者.」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人口眾多,張開衣袖連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肩挨著肩,腳跟著腳,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張規矩,那些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賢明君主(的國家),不賢、沒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無能君主(的國家),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
帶犯人上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手下說:「晏嬰是齊國的善於言辭的人,現在他要來了,我想要侮辱他,有什麼辦法呢?」手下回答說:「當他到來時,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人?』我們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士兵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去.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做什麼的人?」(兩個小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坐席回答道:「我聽說:橘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子,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條件不相同.現在的老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東西,進入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竊嗎?」
楚王苦笑著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