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鑿壁偷光的故事和含義是什麼呢
1、鑿壁偷光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2、在西漢,有一個非常貧困的小孩,名字叫匡衡,他很熱愛學習,但是因為家裡貧窮,白天要下地勞動,只有晚上才有時間看書學習,但到了晚上天黑什麼都看不清,家裡也買不起油燈,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看到鄰居房屋透近的光亮,所以匡衡借光讀書。
3、但最終還是被鄰居發現,鄰居不是太友好,惡意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是比較有志氣的,所以在鄰居牆上鑿了個小洞,借光讀書,日復一日,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Ⅱ 鑿壁偷光的含義是什麼
鑿壁偷光的含義是:任何事情外因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學習要刻苦努力,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克服一切困難也要堅持讀書,條件再艱苦並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學習的關鍵在於願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
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名。這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鑿壁偷光出自《西京雜記》,原文如下: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Ⅲ 鑿壁借光的故事和含義
《鑿壁偷光》的故事:西漢的匡衡在年少時家境貧寒,在夜晚讀書沒有油燈可以照明,於是就鑿穿牆壁,借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藏書。匡衡到他家做僱工,但不要報酬,只希望可以讀遍他家的書。那戶人家的主人深受感動,就借書給匡衡讀。「鑿壁偷光」現在比喻家境貧寒而讀書刻苦。
「鑿壁偷光」出自《西京雜記》,原文: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Ⅳ 鑿壁偷光的故事和含義是什麼
說的是西漢時期,丞相匡衡小時候因家裡窮困潦倒,沒錢買蠟燭,匡衡晚上無法讀書,於是把與隔壁鄰居家的牆壁挖了一個洞,藉助鄰居家從牆洞照過來的燭光認真學習的故事。最後終於成為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著名的政治家,任當時的丞相一職。含義是指在艱苦的條件下,要有勇氣去戰勝不利的條件,創造出有利的條件,已到達好好的讀書,學習的目的。
匡衡他勤奮好學,但是家中沒有燈燭照明。鄰居家有燭光,光亮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鄰居家的燭光照過來,他便把書湊過去,借著微光讀書。
匡衡是西漢的經學家,大臣,以講解《詩經》著稱。匡衡家世代務農,但他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費。他曾跟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學習勤奮,他對《詩經》的理解十分獨到。當時儒生盛傳,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心情愉悅。當時的太子的漢元帝對其深有好感。
在古代刻苦學習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如囊蟲映雪,頭懸梁錐刺股等。古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尚能激勵自己,刻苦讀書,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而我們生逢盛世,條件優越,有什麼理由不勤奮學習呢?匡衡勤讀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有許多家長都用匡衡的苦讀故事教育子女。
鑿壁偷光,是古代寒門學子好學上進,千方百計刻苦學習的生動寫照,也是樹立榜樣,致力勸學的生動案例。先有了匡衡的刻苦鑽研學有所成的事跡,然後文史學家把他求學的精神高度凝練、精緻刻畫,從而便於傳誦流傳。用簡短四字成語,引申出一個典故(經典故事),是我國成語系統簡略化凝練化保存與便捷化精確化流傳的共性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