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講故事是一種技能,而且在很多時候都要用到,比如銷售、帶孩子、演講、溝通等場景,講故事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講好故事,更是需要多加學習、練習,那樣效果就能更上一層樓。
1、多看多讀素材
平時多看一些故事書。比如要給小朋友講故事的話,就多讀一些童話故事、兒童故事、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等。
Ⅱ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把握當代中國實際,選取中國典型案例,增強傳播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這塊古老的東方大地正在創造出一個個精彩而神奇的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國際社會也迫切需要了解東方巨龍的滄桑巨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任何一種新的話語體系之所以能夠建構起來,是因為支撐這一話語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范疇具有與眾不同的嶄新內涵。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就需要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的內涵作出准確而規范的科學解讀。這是客觀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得以成功建構的基本要求。講好故事,需要講清楚故事背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完整地講好中國新故事,也需要先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世今生和理論邏輯。唯有如此,才能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而清晰認識,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故事的種種誤讀。
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充分結合和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話語是對外話語體系的指南針和方向盤,要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像「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政治話語創新,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學術話語側重於從學理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研究,解析相關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為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學術研究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忌生搬硬造、玩弄概念,對西方的學術成果也要給予批判的吸收和借鑒。大眾話語是廣大民眾的日常用語,蘊含了豐富的民間智慧,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集中反映。採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元素和表達方式,做到「聽得懂,記得住」,達到「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積極效果。
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要了解和研究中國具體國情,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一是要聯系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講清楚當代中國發展變化的制度原因。在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前蘇聯、東歐國家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優勢所在,著力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和加工,將其上升至話語體系。二是要聯系中國歷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三是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
選取當代中國的典型案例,加強個案研究。講好中國故事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如何讓國外受眾能擺脫西方媒體長期以來的話語霸權和陷阱,聽懂中國人所講述的內容並產生興趣。以往對外傳播中的大而化之的工作總結或一般匯報式的宣傳手段,難免會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困惑與誤解。實際上,國外社會在關注當代中國發展時,其興趣點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從局部的微觀視角切入,逐步進行針對性的總體剖析。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契合國外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方法,力求小中見大、生動活潑,與國外話語實現有機對接,並藉助新媒體的包裝宣傳等多種形式,將令人信服的具體發展經驗和成果介紹給世界,呈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真實面貌。
加強對外交流機制,切實加強「走出去」人才隊伍建設。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文化傳播「走出去」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因而要抓住機遇,主動出擊,提高「走出去」的層次、深度與廣度,在鼓勵國外各界人士到中國實地見證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也要走出去,積極廣泛地參與國際社會關於中國問題的討論。現狀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專家,外語能力遠遠達不到國際交流的要求;而外語水平較高的人才,對於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又知之甚少,因此在國際交流中難免出現國內有價值的觀點無法傳遞給世界、別國有益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國內消化吸收,甚至出現有理說不清的狀況。這就要求培養大批既通曉中國實際、又了解世界大勢,同時還熟練掌握外語的專業人才隊伍,為其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一系列具有當代中國風范的精髓性思想觀點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力,贏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認同。
Ⅲ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需要做到以下五點,分別是:
1、要善於用精準、恰切、新穎的語言。用語言真實、生動、鮮活地講述中國故事,堅持事實、形象、情感與道理的有機統一。
2、要進行春雨潤物式的文化濡染,循循善誘、引人入勝,讓聆聽者如品茗回甘,領悟故事深處的思想、話語背後的「道」,更好地讀懂中國。切忌誇誇其談、咄咄逼人,不講策略、不注意方式。
3、要將「耳聽」與「眼見」結合起來。故事不僅在言談話語中,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里。可以通過參訪調研、發起論壇、組織研習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幫助外國友人、記者和國際學生深入直觀地了解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向他們展示真實、立體、全面、多彩的中國。
4、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的中心,有責任加強理論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使中國故事更好地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和認同。
5、要注意研究國外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找准和外國受眾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匯點,精準擇取故事素材和講述方式。要根據受眾群不同的心理訴求和關注點,把群眾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
Ⅳ 英專生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1、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若是自己都不清楚中國的文化,又怎能詳盡地向外國人講述我們的故事呢?了解更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第一步。
英語交流
3、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尊重文化差異,建立起溝通的橋梁。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要深入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感受文化中蘊藏的思想,知道兩種文化的不同之處,然後在兩種文化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促進雙方更好的交流。
Ⅳ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他自幼酷愛學習。
十二歲時被清政府選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國求學。經小學、中學畢業,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路工程一科,二十一歲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回國後用非所學,被派去當兵輪駕駛員,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軍。光緒十二年,改任博學館洋文教習兼測繪海圖工作。
光緒十四年,任中國鐵路公司工程師,被英國工程研究會選為會員。此後歷任津榆、錦州和萍醴鐵路工程師、新易鐵路總工程師、京張鐵路總辦兼總工程師、洛潼鐵路顧問總工程師等職。宣統元年,受賜工科進士,任留學學生主試官、郵傳部顧問官、學部咨議官,並派去宜昌任商辦四川鐵路總工程師。民國元年,任粵漢鐵路會辦,被公舉為"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民國三年,任粵漢川路督辦,孫中山大總統晉升其為上大夫少卿銜,委為交通部總長,獎給二等寶光嘉禾章。民國八年,受北洋軍閥政府派往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代表兼該會技術部的中國代表。
民國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請假回武漢,於二十四日逝世,終年五十九歲。詹天佑的一生,為中國的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Ⅵ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對於中國夢的對外解說已經刻不容緩。要解讀中國夢,需要把握好幾個基本因素:一是要積極主動地講述中國的故事,二是需要講述與外國人的切身利益有關的中國故事,三是要用國際化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
積極講述中國的故事
現在國際上對中國的各種關心、興趣、猜測和疑問並存,中國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講述中國的故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要迅速習慣面對世界講述自己的觀點、立場。
不論我們自己是真正的清醒和謙虛,還是習慣於韜光養晦與低調行事,在今天的世界,人們總是把中國當作世界老二來看,把中國的話當作世界老二的話來聽。英國學者凱利·布朗認為,將來的世界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將是一個老大與多個第二(中國、歐盟、俄羅斯等)共存的局面。我認為他的分析比較理性。我們清醒地知道,除去我國的總體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二外,在科技創新能力、軍事實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現在絕對不是,近期也無法很快成為世界第二,至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更是在190多個聯合國會員中排在中間位置。中國是大國,總體很富裕,但是與許多國家相比,在很多方面又是小國和窮國。
幾年前,在世界上剛剛開始議論中國的崛起時,李光耀就曾經講過,世界上看中國不看中國的人均GDP,而是被中國的總體GDP所震撼。他認為,人們看一個國家的國際實力不是看人均水平,而是關注總體上一個大國的所作所為。我們知道,發達國家不適應也不情願接受中國成為大國的一員。美國的心態不用說,僅僅歐洲國家自己發展不順,國際地位下降,就會把怨氣和火氣撒到中國頭上。他們當中許多人更願意看到中國的衰敗而不是興起。所以,在猜測和疑問之外,不斷有唱衰的論調也很自然。當然,國際上想搭上中國發展快車,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士也絕不在少數。目前,國際上存在著一種悖論:不願意看到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可是又把中國當作世界老二來防備。世界上,有怕中國成長為真正的世界老二的,有抱著捧殺心理表態的,有真心希望中國強大從而能對抗真正的世界超級大國的。總之,人們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把中國當作世界第二大國來看待。
中國需要努力創造一個能夠讓人家理解我們的國際環境。創造這樣的環境,只能靠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包括更加積極的公共外交,即國際公關,更加積極認真而又誠懇智慧地闡述自己的理念。過去那種一門心思辦好自己的事情,只做不說,或者多做少說的做法已經完全不能應付我們面對的復雜國際環境了。在這種背景下,關於中國夢,不是我們自己想多講少講的問題,而是外國人跟中國人討論起問題來,會主動提問。2013年11月21日這一期的《紐約時報圖書評論》就對6本西方出版的涉及中國夢的圖書發表了書評。可見他們的關注。西方媒體上表達出來的觀點代表了希望了解派、疑問派、否定派或者叫唱衰派,但無論哪一派,都希望加深了解中國夢對中國意味著什麼,特別是對他們自己又意味著什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媒體自然要轉載西方的言論,質疑甚至誣陷中國的正常國際經濟行為,把中國抹黑成新的殖民主義。我們必須要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渠道,闡述和展示中國的觀點和文化,打破西方媒體對中國夢解讀的優先權。
。。。。。。
Ⅶ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1、構建「大時代」的邏輯框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青年講好中國故事必須以新時代為經緯坐標建立邏輯框架,深刻領會新時代與中國人民、新時代與中華民族、新時代與社會主義、新時代與世界的內在邏輯關聯。
2、使用「小故事」的文本結構。奮斗的青年是新時代的追夢人,青年要講好自己和朋輩在大時代里奮斗拼搏的小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青年講好新時代「小故事」提供了鮮活素材,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為世界人民接受中國青年的「小故事」提供了價值前提。
3、打造「中國風」的話語體系。「中國風」的話語體系的建構,要堅持立足於中國實際,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青年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風」的話語體系,要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發展觀察中國和世界。
4、應用「國際范」的敘事技巧。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是賦予當代青年的新使命,需要青年具備進行國際傳播和開展國際交流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5、中國青年還需要學會跨文化交流,增強文化同理心,把中國故事放在全球敘事框架中,敘說中國精彩,也兼顧他者文化共情。伴隨著國力提升,各類國際場合都可以看到中國青年的身影,體育賽事、文化藝術、科技競賽、學術交流和公益活動等都可以成為展示中國當代青年形象的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