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山歷史傳說故事有哪些
黃山是安徽 旅遊 的標志,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嶽風光。那你知道黃山 歷史 傳說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黃山歷史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黃山歷史傳說故事:夫子峰(獅子峰)
汪家橋村 自然 和人文景觀居多,夫子山最為有名,取名源於村旁的夫子峰。夫子峰是黃山七十二峰之一,峰腰以上陡峭如壁,峰頂尖如塔;峰腰以下,植被豐茂,竹林成海。關於夫子峰的來歷,傳說很多,一說峰頂埋葬父子兩人,取名父子峰,隨著時間的流逝,誤傳為“夫子峰”。又傳,明代儒學家朱熹曾到次地游覽,後人更名“夫子峰”以示紀念。夫子山坐落於夫子峰下的山谷中,縱貫村莊的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底,鑒可照人,溪里長滿了怪石,溪上常年雲霧繚繞,伴有紫色光環,故名紫雲溪。村內還有風洞、龍泉奇洞等景觀。從村莊出發沿石階小道上山,沿途是個有山有水有洞的自然景區,主要景觀有“神龜望山”、“九龍戲水”、“葫蘆池”“熊貓吃草”、“麟趾橋”,“送子橋”,“青龍潭“,千年古楓”,“江南杉”,“福固寺”遺址,“神仙洞”等。
福固寺始建於晉代,唐天寶六年,賜名軒轅古剎,曾是黃山四大禪林之一,,其間,經歷千年歲月更迭,興衰不一。先後易名為復古寺,福固寺,寺前僅存的千年古楓見證了其歷史。沿福固寺上行,可通到軒轅峰腰的天然石洞——神仙洞,洞內祀觀音菩薩主坐,洞額刻有“簡默洞天”四個大字,相傳為黃帝大臣容成子手書。
夫子山村外四五華里處,有一座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人工湖——夫子湖,湖水源自黃山紫雲溪,湖周圍峰巒疊翠,湖水清澈碧綠,似萬綠叢中一顆翡翠。北岸是一排不高的山巒,青松蒼翠,乃是“中國黃山龍裔公墓”之地,公墓座北朝南,依山伴水、風光秀麗,與軒轅峰遙相呼應,唐代《周書異志》載,軒轅黃帝在此煉丹升仙,故稱望仙鄉。龍裔公墓由省民革和黃山區人民政府合建於1985年,整體成扇形,依據自然環境,分設龍裔山莊、萬國山莊、永安山莊三個小區,現安葬有著名 體育 家董守義、台灣作家江南先生、美籍華人蘇光平等知名人士。
在湖南岸的洋田村,很早以前稱洋田胡家,當地水田深坑稀泥糊湯似的,因而得名洋田。洋田村胡姓最多,與碧山胡姓為同宗,過去胡姓有不少人在外面做官,但官職不大,都是五至七品官,胡姓家族為了子孫興旺發達,當更大、更顯赫的官職,就重修祖墳和重建更大的家族祠堂。在挖牆基時,有一人撬開了地下的青石板,突然從裡面飛竄出一對金鳳凰,直往上蒼飛去,從此,胡姓家族命運迅速改變,非但沒有更加輝煌,反而日薄西山,日漸衰落。當然,這是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不可相信,但至少可以說明,歷史上洋田村的胡姓是個比較興旺的家族。和洋田村、夫子山村均一山之隔的山坳里,還有一個村莊,叫尚書里,據《嘉慶縣志》記載,相傳隋末尚書胡裕隱居於此,後人改稱尚書里。
黃山歷史傳說故事:李白訪胡琿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鷳》,既表達了和“胡公”的親密友情,又盛贊了黃山名禽白鷳的不同凡常之美,這詩就是在譚家橋的碧山寫的。
卻說碧山在唐時就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大村落。早在隋煬帝時,煬帝聽說黃山產有白茶,醇香奇異,飲之可治百病,長飲可以長生不老,認為工部尚書胡裕辦事老實認真,便派了他來到黃山督辦白茶事, 命令 白茶需年年進貢。所謂“進貢”,就是免費送給皇帝老兒。豈知胡裕是個菩薩心腸的人,來到黃山北麓一帶察看情況後,只有軒轅峰東北一帶有白茶,茶農以此維持一年生計,要他們進貢了,茶農們豈不都要喝西北風?他十分同情茶農疾苦,倒反幫茶農們出主意,提高茶葉產量,和茶農們關系十分融洽。忽一日,茶農們忽然不見了胡裕,在他住處發現他隨身帶的官印、官帽、官服折放得好好的,說明他棄官而逃了。其實這是他的一計,是讓老百姓不明原因,好紛紛傳揚他逃走的消息,估計隋煬帝聽到傳言後,他又回到了碧山一帶茶農中間。這時因隋煬帝荒淫無道,全國各地六十四路煙塵大起,他的自身已無法保障,也就顧不了胡裕了。
胡裕名叫胡祿,裕為字,隋末 天下 大亂時,全家都遷來黃山,以後他住的地方就叫尚書里。胡裕的哥哥胡福為躲避隋末戰亂,也聽了弟弟的話,全家也搬來黃山,住在歙縣皇墩,他的後代後來有的遷到婺源,有的遷到涇縣。胡裕自己有兩個重孫,大重孫胡邦後來成為黟縣胡姓始祖,小重孫就是胡暉,住在碧山。胡暉其實名“琿”,“暉”是訛傳。
胡琿十分飽學。唐玄宗登基後,為廣泛徵集文字侍從官員,創設了翰林院,胡琿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即進了翰林院。天寶元年(742),李白因道士兼詩人的吳筠推薦往長安去見大詩人賀知章,賀知章見了李白又讀了他的詩,嘆道:“你真是仙人下凡啊”,於是引見給唐玄宗,,受到玄宗徵召,和胡琿同列,很是相投。但天寶三年(744),李白就因醉寫蠻書的事,玄宗許他“遇店喝酒,遇庫支錢”而“賜金還山”,雲游天下而離開了長安,再也沒回過長安,而胡琿不久也退休歸隱碧山了。
李白離開長安後遍游各地,經歷了安史之亂,又誤投了玄宗次子永王李璘,李璘與皇太子哥哥李亨爭帝位被打敗,李白也因此獲罪流放,遇赦後,在唐肅宗李亨當皇帝的乾元二年(759)夏末,59歲時來游黃山,訪胡琿。
從唐以來,直到1934年,從東至縣大渡口到歙縣岩寺的大岩公路開通前,從太平上黃山,除了焦村、輔村外,就是從仙源出發,經迄溪橋到羅村,再經感梓里過譚家橋取道苦竹溪。
卻說李白過了迄溪橋向羅村一路行來,但見青山拱秀,碧水笙歌,輕嵐乍起,薄霧輕颺,心中不由暗想:胡學士居住在這般洞天福地,真是非仙亦仙矣。行至龍溪、鳳溪交匯處,只是前面峰下,煙籠黛罩,鱗次櫛比,好一片緊湊人家,但不知是否就是胡學士胡琿的住處。近前一座古樸石拱橋,橋邊一牧童正側騎在水牛背上,輕吹短笛,任水牛自己吃著路邊青草,襯上峻峰、村舍,李白不禁又失聲驚嘆:“好一處世外人家!”便高聲 問道 :“那小哥,胡琿胡學士住這里嗎?”牧童回頭一看,見一身穿魚白色長衣,佩著長劍,牽一匹白馬的灰白鬍須老者,便說:“你等著”,跳下牛背,往村裡飛奔而去。
不一會,只見村裡走出一個田舍翁打扮的人來,但見須眉多白,頭挽發髻,身穿褐衣,腰系布帶。天寶三年分別,如今乾元二年了,悠悠已經頭尾十六年了,欣喜都還健在,然都垂垂老矣。李白幾乎認不出來了,只笑吟吟等著。
胡琿見來者五綹灰須飄胸,白臉青巾、絲袍絲絛,氣宇仍不平凡,眯眼望了許久,便抱拳高聲道:“來者莫非太白先生否?”李白朗笑答道:“胡公別來無恙乎?”二人急趨,相見作揖罷,便攜手往村裡去。
李白道:“先生寶處,亞賽神仙洞府,羽士仙山,我得一聯,且請先生評點:‘溪水流聲,十里笙歌從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圖畫自天開。’”胡琿聽罷,深感李白高才,畫龍點睛,有聲有色說出了自己家鄉環境特色,立即也以聯語作答:“先生高才,不愧‘天上謫仙人’也,某也有一聯酬答:‘綠柳橋邊山徑,青蓮馬上詩機。’”青蓮,李白自號“青蓮居士”,以其號對橋名,恰到好處。這聯語記下了二人相見的地點環境,為李白稱贊自己家鄉表示了謙虛,又信手拈來妙句,稱頌了李白詩才,兩聯以機敏對機敏,對仗工整,珠聯璧合。
原來胡琿住碧山胡家,就在軒轅峰東麓,真個山潑黛、水挼藍,囫圇一個翡翠世界,李白真有些樂不思歸了。胡琿除了好酒好菜盛情款待外,就是陪著李白謁大戰嶺、探黃帝源、登軒轅峰,游跑馬崗,上玄女峰,飽了眼福,盡了游興。
一日飯後,李白獨自信步來到後院外,見院外有個偌大的園子,養了許多雞。一道竹籬外,又有兩只白羽映紅冠、紅喙對赤足、長尾賽孔雀而高視閑步的大白雞。尤其是羽毛,白中透亮,光澤如錦,顯得特別雅潔,這可是平生第一次見到的寶物。不知是特別美,還是那氣勢暗合了自己的性格,心中陡起一念:無論如何,要找胡琿要。
胡琿不見李白,便到處尋找,誰知在後院雞舍籬笆邊看雞發呆。見胡琿來到面前,李白忙不迭提出了要求。胡琿哈哈一笑:“這可是我們這里的珍禽啊,名叫白鷳,本在山中為閑雲野鶴,是我尋得兩枚鷳卵,由家養母雞孵出來的,十分溫馴,不信你看。”回身抓了一把稻穀,伸開手掌,不知怎麼“咕咕”幾聲,那白鷳不約而同來向胡琿手中啄食。胡琿略現詭秘,說:“別人看,千金不賣;你要麼,容易。但需拿你的東西交換。”李白高興極了,但有什麼東西可以交換呢?身無長物,唯有銀子若干,胡琿是不會要的;再就是御賜金牌一面,可那是皇封的呀。胡琿見李白急切而又狐疑,笑道:“不難。”於是說出了兩件事,一件是要李白寫一首詩留作紀念,再一件為《胡氏家譜》寫篇序。李白大喜望外:“好,好,一言為定,一言為定。”於是回到堂屋,讓胡琿先搬出家譜,一本本翻閱起來。
原來胡姓是上古五帝的舜帝的後裔。因武王伐紂立周後,十分追慕舜帝,訪到舜的後代閼父為主管生產陶器的官,把自己的長女太姬配給閼父之子媯滿,並把媯滿封為陳國國君。媯滿死後,追謚為“胡公”,於是其子孫一部分以國為姓“陳”,一部分以謚號為姓“胡”,子孫就尊媯滿為始祖,傳到胡琿已是第六十二世。唐太宗曾下令要統一修訂氏族志,胡姓氏族繁衍世系得以系統整理成譜。今李白詩仙到了,哪能不讓他寫一篇序言呢?
李白看出頭緒以後,立即鋪紙研墨,構思片刻,一篇400來字的《乾元己亥譜序》一揮而就。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干支紀年己亥,時當該年陰歷七月初。緊接著在序後附白鷳詩,文不加點,片刻而成,就是那著名的《贈黃山胡公求白鷳詩並序》。胡琿把李白的這一文一詩視為稀世珍寶,十分高興,當即請人按李白要求,編制一個很精緻的竹籠,裝了一對白鷳,派人先送到當塗李白的族叔李陽冰那兒去了。
李白盤桓數日後,就去黃山白鵝嶺 拜訪 隱士溫伯雷處士,取道感梓里,經石門谷口,往黃山去了。石門谷那條北起譚家橋中墩,南至黃獅鎲那條山嶺名長嶺,李白行至此處,縱目四望,見這里呈扇形向南、東、北三方下斜,眼前十分開闊,山風四面,南水北流。李白向道之心熾熱,感到這里不凡,與碧山相比,有心曠神怡之慨,著實喜愛,駐足良久,不忍輒離。後人為紀念李白傾情此地,就在李白駐足處,築起一座“太白亭”。年深日久,人們只順口叫“白亭”,成了長嶺頂處的地名了。
卻說胡琿送走李白後,深感李白大才,倜儻不羈,著實懷念,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為了紀念這難得之遇,就在綠柳橋邊、李白駐足處,築起一座“問余亭”,把二人相酬合的 對聯 都刻在亭柱上,又在路邊蓋起了太白書院,相招文人聚會,課讀村中子弟。這兩件建築雖歷經數朝,但代代繕修,惜乎“文革”中拆了去建造紙廠了。
黃山歷史傳說故事:韓湘子造八甲橋
譚家橋中墩東山邊的麻川河石門河段上有一座五孔大石橋,長78米,寬7米,高有10米,俗稱八甲橋(又為“大成橋”)。大約古時戶口編制,這里是八甲。建成於明代中期,距今已600多年了。傳說它是唐朝出的八仙之中的韓湘子一夜之間造成的。
韓湘子是個什麼來歷的人?他是唐代大文豪韓愈的侄孫,性格狂放。唐代文學家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有他的故事:一年初冬,他讓牡丹幾天之內開出彩色花朵,每朵花上還有一首詩,韓愈大為驚異。北宋劉斧的《青鎖高異》記有他另一件事:韓湘子曾經點化他的叔公韓愈。不久,韓愈因上表規諫唐憲宗,不要大張旗鼓、勞民傷財,從法門寺隆重迎接一節“佛骨”進皇宮,惹惱唐憲宗,大冬天把他貶官到廣東潮州,立時上路。韓愈行至秦嶺藍田, 大雪 封山,不能行走。韓湘子趕來送行,告訴他牡丹花開的詩事,又告訴了他以後的一些事,以後果都應驗。韓湘子和韓愈二人在藍關館驛中過了一夜,翌日辭去,不知所終。以後就傳說他成了八仙之一。
卻說韓湘子一日手提花籃,駕雲游歷三山五嶽,來到黃山,經過譚家橋見人煙湊集,可是一條大河阻住了行人道路,人們不得不趟水過河。韓湘子見了,心生慈悲:“我何不作法在此造一座石橋,免得生靈過河艱難。”法隨心至,韓湘子按下雲頭,變作一個石匠,來到河邊。
恰巧這天,八仙之一的藍采和(唐代人)也游黃山,見韓湘子在這里籌畫造橋,問道:“道兄,你欲何為?”韓湘子即把想法告訴了他。豈知藍采和愛虛榮,也想造一座,以為自己法術比韓湘子高,一定比韓湘子造得快造得好,就說:“我們何不各造一座,天明以前造好,道兄意下如何?”韓湘子見藍采和有這個熱心腸,讓人間多些石橋當然是好事,當下約定雞叫三遍前,也即常說的“平明寅時”前造好。計議已定,當下各自作起法來。
藍采和好像要顯示自己法力,只見他輕吹橫笛,果真祥雲朵朵,彩瑞紛紛,選擇在如今石門村河道窄處起造一座單孔橋不表。
卻說韓湘子為了造好石橋,手托花籃,從黃山深處趕來一群巨石化成的肥豬來到造橋處。仙家自有仙家妙法,只見他不時搖動花籃,念念有詞,那些巨石紛紛化成造橋所需的各種石料。然後啟動搬運法,那些石塊便順順當當壘橋墩、券橋孔、豎橋欄、鋪橋面,雞剛叫頭遍,一座高大、牢牢的五孔石橋就架起來了。為防止山洪損毀河旁和農田,韓湘子便又去趕第二趟“肥豬”,以便砌土旁築圩。豈知藍采和見韓湘子似乎不動聲色,心中不免虛慌,連忙抽身一看,一座五孔大石橋已然造好,而自己的橋才是個單孔,韓湘子又不知干什麼去了,看樣子他還有個什麼安排,便縱身御風向黃山去,恰見韓湘子又趕來一群石頭,已到白亭下面河中,便想趁韓湘子不注意,破掉他的法術。就偷偷變作一個老婆婆擋住去路:“你趕的是什麼肥豬哇,分明是一堆大石頭。”這話一出,果然就破了韓湘子的法,那些石頭一個個靜止不動,停在石門河邊,至今還在那裡。恰巧不遠就是藍采和造的橋,韓湘子本來性情剛烈,但成仙之後寬懷大度了。見藍采和的橋雖不大,但仍精緻秀氣,便走了上去。誰知造橋過程中,藍采和想超過韓湘子,不免心慌意亂,質量不高,韓湘子剛走上去,那橋便轟隆一聲,塌倒了下來,恰巧雞叫三遍,藍采和急忙縱雲頭去了。時間已到天將明亮,韓湘子砌圩作埂的設想也就作罷。
八甲橋起造至今,穩固如山。只在1988年特大山洪,裹帶了巨石和大樹沖擊,橋西頭被整體移動了些許,別無損傷,繼續發揮著作用。
猜你感 興趣 :
1. 黃山歷史傳說故事
2. 關於黃山的神話故事
3. 黃山的歷史故事
4. 關於黃山的神話傳說
5. 黃山的神話故事
6. 黃山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