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報國寺的重要殿宇
報國寺殿宇雄偉,有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賢殿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級升高。 第一殿為彌勒殿,供奉彌勒塑像。「彌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薩,還沒有成佛。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於佛。釋迦牟尼佛說,他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才會重降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三次說法,廣度眾生。所以稱他為「未來佛」。門上這副對聯:「看他皤腹歡顏,卻原是菩薩化相;願你清心滌慮,好去睹金頂祥光。」上聯描寫彌勒的形象,說他還只是菩薩;下聯是說祝願所有游山者放一下切顧慮,一心一意登上金頂去看佛光。來峨眉山不上金頂睹佛光是一大遺憾,等於沒有到峨眉山。這里祝願大家都登上金頂,佛光正等待著你們。再請看這副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這是對彌勒菩薩的畫像,體現了他的性格,更突出了他寬容大度的高尚品德。聯語有很深的哲理,啟迪人們對人處世要心胸開闊,要有容人之量。
彌勒後殿供的是韋馱站像,背朝山門,面對大雄寶殿。韋馱是佛教的護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剛降魔杵,修眉鳳眼,雙唇緊閉,威武剛強,正氣凜然。 第二殿為大雄寶殿,「大雄」是佛經中說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里供奉佛主釋迦牟尼金身彩飾坐蓮像。釋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紀後期印度迦毗羅衛國(現在尼泊爾境內)釋迦部落凈飯王的兒子,俗稱喬達摩,名悉達多。由於那時社會的動盪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引起了悉達多的深思,因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經過六年苦行,嘗盡千辛萬苦,最後又經過七天七夜的禪思靜慮,終於徹悟大覺,成了佛。看門柱上這副對聯:「教演三乘,廣攝萬類登覺路;法傳千古,普度眾生證菩提。」「三乘」是佛教引導教化眾生達到解脫的三種方法、途徑。一般稱「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乘」。「聲聞」是聞佛之聲教,斷見思之惑而人涅槃,為佛道中的最下根。「緣覺」是觀因緣無師自悟。「菩薩」即「菩提薩垂」,就是以佛道救眾生。這里可以將「三乘」概括為:他覺--自覺--覺他三種境界。整個意思是說:通過佛教的三種途徑,引導教化眾生走上覺悟之路,達到解脫的目的。再請看這副聯語:「秋月朗清空,五夜山風獅子吼;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宮。」上聯是說峨眉山秋月朗朗,午夜山風如佛在說法時果決無畏的聲音,這聲音就象獅子的吼聲。下聯是說普賢菩薩在峨眉山(象王宮)向四眾弟子講經說法,開示覺悟之路,講得天花亂墜。還有一副聯語:「龍歸法座聽祥偈,鶴傍松煙養道心。」便是對山門那塊橫匾「鶴駐雲歸」的最好解釋。
釋迦佛的左龕是泥塑彩繪金身文殊菩像。文殊全稱為「文殊師利」,意為妙德、吉祥。他是眾菩薩之首,是智慧的化身,常協同釋迦牟尼宣講佛法。他和普賢菩薩一起,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菩薩。這副聯語就是對他的評價:「智鏡高懸施法雨;慧燈遍照應群機。」把「智慧」二字嵌入聯中,意思是文殊菩薩用智慧潤澤眾生。右龕是地藏菩薩金身坐蓮像。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櫱沙」,譯為地藏,佛經中說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要在釋迦佛滅度後,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眾生。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副對聯就是贊頌他度脫沉淪決心的偉大精神:「聖願宏深,欲使出冥清罪案;迷途覺悟,難教沉溺負慈恩。」
殿內左右兩廂供十八羅漢。羅漢是佛的得道弟子,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隨行弟子。後龕內供的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登上石階便是第三殿七佛殿。請先看這副對聯:「功德逾恆河,七寶庄嚴大千世界;層峰摩霄漢,三峨雄秀伯仲昆侖。」什麼是「功德」?就是做的好事,「恆河」是「恆河沙」的簡稱,「七寶」一般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這里泛指珍貴的材料。「大千世界」,佛教指整個宇宙。「霄漢」指雲霄和天河。「伯仲」即兄弟,「昆侖」即喀喇昆侖山。整個意思是:用極珍貴的材料和高尚的法行美化了整個世界,其功德超過了印度恆河裡沙的數量;大峨、二峨、三峨既雄且秀,層層山峰直插雲霄,可與巍巍昆侖山媲美。
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其餘六尊為過去佛,從右至左依次為: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毗舍佛、南無屍棄佛、南無毗婆屍佛。這七尊佛的塑造工藝稱「脫紗塑造」。這就是先塑好坯模,然後在坯模上面塗上漆,再用麻布、綢料一層層敷上,待干後脫去坯模,最後彩繪。具有體輕、防潮、防蛀、不裂縫、保存久等特點。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塑造藝術的精湛。七佛皆盤腿坐蓮台,體態勻稱,庄嚴肅穆,乍一看似乎形態都一樣,細細審視,表情各有變化,維妙維肖。佛教造像中,還很講究手的刻劃和塑造。手有各種姿勢,佛教稱為「印相」。你看釋迦牟尼佛,右手舉至胸前,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三指自然舒展。這一手印象徵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其他六尊佛的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種手印表示「禪思」,使心安定,叫「法界定印」。體態、手勢和面部表情,都體現了佛的智慧、人格、道德皆完美無缺,至高無上。有朋友問,七佛蓮台下的「小鬼」是什麼意思?這有兩種解釋:其一,蓮台又稱「金剛座」或「須彌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須彌山」(古印度傳說中的山名)那樣高大、堅實,座下塑造的是「金剛力士」,肌肉發達,面部猙獰,對邪惡起震懾作用;其二,釋迦牟尼佛度「六道」時,拯救出來的餓鬼,他們為了報佛恩,都蹲在金剛座下,聽經護座。
這里還有一副禪聯:「覺樹開曇花,三世諸佛,慈光普照大千世界同登彼岸;峨眉長靈芽,七尊如來,哀憐攝受億萬眾生共證菩提。」「覺樹」即「菩提樹」,「曇花」即「優曇花」,為無花果類,這里指祥瑞之花。「三世佛」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彼岸」即「涅槃」,就是佛教徒圓寂。佛教認為人包括肉體和靈魂兩個部分,修成正果的人,死後靈魂不滅,要到另一個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靈芽」,泛指具有靈性的花木。「如來」,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也就是循此真理達到佛的覺悟。「攝受」,佛以慈心攝取眾生。「菩提」即覺悟。整個意思是:菩提樹開著祥瑞的花,三世佛的慈光照耀著整個世界眾生,一起到達極樂境界;峨眉長著有靈性的植物,七尊如來佛哀憐接受了億萬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左壁掛有「七佛偈」木屏四條,是我國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左邊是「吟翠樓」,上懸蔣介石1935年在峨眉寫的「精忠報國」橫匾,右邊的客房,叫「待月山房」。
七佛殿後,以觀音菩薩塑像為主,結合歷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組群像。觀音又叫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佛經說,觀世音菩薩能顯現多種化身,說法救度眾生。你看他右手舉楊枝,左手傾凈瓶,婷婷玉立龍頭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飄然立於荷葉之上。金童旁是戒裝裹身的趙子龍,再旁為東、南天王,手執琵琶、寶劍。玉女旁是美髯飄拂的關雲長,再旁為西、北天王,執傘、握蛇。另外還有「羅漢伏虎」、「蒲公采葯」,最高處是「唐僧師徒取經像」。群像右側還有一龕,供奉漢白玉雕刻的葯師佛坐蓮像。葯師佛又稱大醫王,他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相傳他在成佛時曾發下十二大誓願,願除一切眾生疾苦,治無明痼疾,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
七佛殿下矗立一座十四層高(約七公尺)的紫銅華嚴塔,為明朝萬曆年間鑄造,塔身鑄有小佛4700尊和『華嚴經』全文,佛像歷歷在目,字跡清晰可見,是中國現存最大銅塔。寺內還有高2.4米的永樂瓷佛,是明永樂年間江西景德鎮燒制的瓷佛像,佛身上有許多小龍,每個小龍中都放有一個小金佛,各具神態。此外還有重達2500斤的明嘉靖大鍾。 最後一殿為普賢殿。供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梵語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普賢因廣修「十大行願」,又稱「大行願王」。「願」是理想,「行」是實踐。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所以將他供於最後一殿。殿門上寫著「金粟庄嚴便是菩薩住處;曇花燦爛照徹納子愛心。」 意思是用金黃色裝飾的殿堂, 是普賢菩薩的住處;優曇花燦爛的光輝,照透了禪僧的愛佛之心。還有一副聯語:「普濟有情,願王垂慈,宛向峨眉尋妙諦;賢德無量,眾生瞻仰,靈冥空寂悟禪心。」上聯是說普賢菩薩在峨眉山留下慈悲,普遍幫助眾生求得解脫的真理;下聯是眾生瞻仰菩薩的無限賢德,在空靈寂靜時感悟參禪的清靜寂定心境。普賢殿樓上為「藏經樓」,是保存經卷的地方。
沿普賢殿石階而下,至七佛殿右側,是峨眉山佛教協會,再下至大雄殿右側,為新建的「祇園」,是接待國內外佛教團體和講經的地方。通過隔牆圓門,便是「花影亭」,裡面有池有亭,有珍貴的花木。步入其中,勞倦頓清,心靜神安。再步出彌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鍾樓、法物流通處,右有鼓樓和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