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短的革命烈士故事
1、劉胡蘭
她積極參加抗戰工作,還組織了婦女參戰隊,為黨,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7月盤踞在汶水的閻匪軍狗急跳牆,風狂反撲,襲擊了雲周西鄉村。
劉胡蘭同志不幸被捕,在敵人面前,她英勇頑強,堅貞不屈。她跨過了戰友的遺體,踏著烈士的血跡從容來到軋刀前,振臂高呼,「鄉親們,敵人的末日不遠了,新中國就要誕生了,中國共產黨萬歲。」
劉胡蘭同志犧牲時,年僅15歲。劉胡蘭同志犧牲後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毛主席為劉胡蘭烈士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高度贊揚了劉胡蘭同志偉大而光榮的一生,她沒有死,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2、董存瑞
1945年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他工作積極、做戰勇敢,先後立過四次大功,得過三枚獎章。1946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城的戰斗中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開導火線,與敵人同歸於盡,為勝利開辟了道路。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董存瑞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3、邱少雲
1952年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一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雲身後就是一條水溝,只要他後退幾步,就勢一翻,就可在泥水裡將火苗撲滅。
但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鍾,直至壯烈犧牲。
4、孟起安
1940年10月,參加減租減息斗爭,成為蔣垛農抗領導人之一,後任五抗會主任。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蔣垛區委組織幹事、組織科長。1942年春,以塾師身份到江村發動抗日救亡工作,培養了一批青年幹部,建立了江村鄉黨支部。
1947年2月,在邱西鄉西後港,不幸被捕。關押期間,敵人軟硬兼施,通過其親友誘他自首,他寧死不屈,堅持獄中斗爭。
2月21日,在堰東場上,他被綁在電線桿上,敵人用鐵絲穿過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敵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廣場(現堰中學內),一個地主舉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幾個傢伙一起撲過去用刀亂戳,他昂首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倒在血泊中。
5、劉傳文
原名劉堅,1927年間,由於謝自瑤在徐田村設卡抽稅,勒索群眾,他親自持槍到謝自瑤家,當場打死謝自瑤、謝泉芳、謝泉深三人。以後,他又到羅崗霞嵐把練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參」,解決當時革命活動經濟困難的問題。
他屢建戰功,1929年9月26日,大信蘇區紅軍由營長張國標率領攻打羅崗。劉傳文連長帶領赤衛隊從左翼鐮子寨進發,但當時陳堯古的部隊聯合由羅崗頑畲上的敵人,已趕到鐮子寨,阻擊我左中兩翼部隊前進。
由於敵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僅有粉槍、土炮等,結果在無法取得勝利時,我軍下令撤退。劉傳文同志為了掩護赤衛隊後撤,阻止敵軍追擊,他使用兩支駁殼槍靠在大松樹下與敵人激戰,結果,在敵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卻壯烈犧牲了,那時他年僅22歲。
Ⅱ 河北都有哪些抗戰英雄
燕趙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志士,在1931到1945年的14年抗日戰爭時期,河北涌現出了許多寧死不當亡國奴的抗日英雄。2014年,民政部曾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單和抗日英雄群體,河北籍的英烈就有34位之多,還有狼牙山五壯士這一河北英烈群體。下面就是這34名抗日英雄:
1.孫永勤(1893-1935),河北興隆人,民眾抗日救國軍軍長。
2.佟麟閣(1892-1937),河北高陽人,國民革命軍第29軍副軍長。
3.張誠德(1880-1937),河北張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二軍三師師長。
4.郝夢齡(1898-1937),河北藁城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九軍軍長。
5.王平陸(1901-1938),河北遷西人,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一支隊司令員。
6.鄧佐虞(1898-1938),河北高陽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5軍139師參謀長。
7.劉連科(1917-1938),河北灤縣人,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
8.朱家麟(1892-1938),河北滿城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0軍39師115旅旅長。
9.陳宇寰(1897-1938),河北灤縣人,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
10.范築先(1882-1938),河北館陶人,山東省第六區行政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
11.洪麟閣(1902-1938),河北遵化人,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兼第三路總指揮。
12.趙錫章(1901-1938),河北河間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軍第70師215旅旅長。
13.楊裕民(1889-1939),河北遷安人,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第一路政治部主任。
14.魏大光(1911-1939),河北霸縣人,八路軍120師獨立2旅旅長。
15.馬振華(1904-1940),河北鹽山人,中共冀魯邊區津南地委書記。
16.節振國(1910-1940),河北故城人,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第二路司令部直屬特務第一大隊大隊長。
17.李林(1914-1940),河北威縣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9旅25團團長兼政委。
18.武士敏(1892-1941),河北懷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
19.王泊生(1915-1942),河北景縣人,八路軍冀南軍區第六軍分區政委。
20.孫毅民(1914-1942),河北新河人,八路軍冀南軍區第四軍分區政委。
21.李永安(1912-1942),河北寧津人,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渤海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
22.李松霄(1906-1942),河北武邑人,冀南第五專署專員。
23.陳子斌(1899-1942),河北深縣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4旅10團團長。
24.王璞(1929-1943),河北順平人,抗日兒童團團長。
25.李忠(1929-1943),河北冀縣人,抗日兒童團團長。
26.郭好禮(1904-1943),河北臨漳人,八路軍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參謀長兼路南支隊司令員。
27.韓增豐(1916-1943),河北平山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八區隊區隊長。
28.解蘊山(1905-1943),河北大名人,冀南第一專署專員。
29.丁振軍(1913-1944),河北灤縣人,中共冀熱邊特委第四地委書記。
30.白文冠(1873-1941),
31.馬本齋(1902-1944),回族,河北獻縣人。原為奉軍團長,因不滿不抵抗政策而回鄉務農。全面抗戰爆發後,組織回民義勇隊抗擊日寇,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兼回民支隊司令員,1944年因病犧牲。其母白文冠被日寇抓捕並逼其招降馬本齋,老人家不屈絕食而逝!因此被朱德稱為「母子兩代英雄」。
32.王少奇(1912-1944),河北香河人,八路軍冀熱遼軍區衛生部部長。
33.楊小根(1922-1944),河北博野人,八路軍冀中軍區第六軍分區44區隊2小隊副隊長。
34.高小安(1916-1944),河北灤縣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1區隊副區隊長。
有保定雄縣龍灣村的孫連仲,保定定州北鹿庄的鹿鍾麟,保定高陽的佟麟閣,保定安新的韓占元,廊坊霸州東台山村的韓復榘,衡水景縣的池峰城、曹福林、程希賢,滄州泊頭的孫桐萱,滄州獻縣的劉汝明、劉汝珍,滄州鹽山的張之江、高樹勛,邢台新河南陽庄的龐炳勛,邯鄲館陶的范築先、張維璽,石家莊藁城的郝夢齡、何基灃,都是抗日名將!
河北的抗戰英雄有很多,我身邊,我居住的鄉村裡,就有好幾十位,其中我的大伯伯就是參加了抗美援朝的士兵之一。
但是,我要講一位特殊的無名的抗戰英雄:
我兒時的回憶里,他80多歲,一副老態,渾身臟兮兮的,穿著破舊滿是污垢的衣服,深深地馱著背,脊背的骨骼已經嚴重變形,走路也很費力,只能一小步一小步的挪動,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耳朵,他的聽力完全喪失,因為他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董必武的手下的一名炮兵,由於長期奮戰,使他完全喪失了聽力。
在抗日戰爭年代,人民疾苦,他一輩子沒有成家,無兒無女
,投身奮戰,後來他回到家鄉,住在一片杏林里,也孤寂的死在杏林,又被家族的後人埋葬在那裡。
只可惜,自己那時太小,不懂得面對英雄時,應該具備的崇敬之情。
河北抗戰英雄首先得說河北近代現代史。河北在清末民初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省份,直隸省,管的地方大,北京天津河北都是直隸。河北人近水樓台先得月,在北京做事的人特別多。尤其是袁世凱就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以來,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河北人投軍入伍的非常多。北洋雛形開始形成,有馮國璋,王士珍,曹琨都是河北人。民國取代清朝後,尤其是袁世凱死後河北人扶搖直上。著名的直系開始形成,直系顧名思義就是主要領導都是河北人,如馮國璋,曹琨,馮玉祥等,當然也有部分山東人如吳佩孚等。士兵和軍官也主要是河北山東人為主。後來隨袁世凱病死,北洋內部分裂,直系同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張作霖為首的奉系都進行了戰爭,都是直系取得了勝利。當時河北的地位大概是攀上了全國最高峰。第二次直奉戰爭由於馮玉祥的倒戈,直系作戰失敗,奉軍入關開始掌握中央大權。馮玉祥被排擠到西北等地,著名的西北軍其實是河北人為主,就是馮玉祥的軍隊。1927年開始的北伐戰爭,老直系吳佩孚,孫傳芳等被徹底消滅,只有馮玉祥又倒戈配合北伐軍生存了下來。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反蔣失敗,張學良擁蔣率領奉系入關,馮玉祥手下所謂八大金剛都被蔣所分化。像宋哲元,韓復榘等分別掌握綏遠山東等地的政權。1931年918事變,張學良不放一槍被日本佔領東北,奉軍入關,蔣對張極其不滿,所以華北交給了宋哲元,由宋哲元所謂的西北軍坐鎮北京。因此河北抗戰正面戰場主要由直系馮玉祥的西北軍完成。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前就有長城抗戰,就是29軍拿著大刀抗擊日本侵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還是29軍來抵抗,由於前面說到所謂西北軍主要將領也是河北山東人,山東還是靠近河北的山東人,如宋哲元是山東樂陵人,樂陵以前屬於河北,解放後劃給山東。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臨清就挨著河北。77抗戰殉國的29軍副軍長佟麟閣就是河北高陽人。北平天津淪陷後日軍向南繼續侵略,像保定石家莊平原城市基本無險可守,很快落入日軍手中。而太原開始成為日軍的另一戰略目標,在太原會戰中殉國的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就是河北藁城人。所以全國正面戰場殉國的10位上將中,佟麟閣,郝夢齡是純粹的河北人,加上張自忠趙登禹這些直系人物,相當於河北為國家貢獻了4位殉國上將,佔40%,可以說也是全國正面戰場為國家貢獻最大的省份之一。
敵後戰場部分,就更不用說了,耳熟能詳,好多情節都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就不一一列舉了。
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是我國抗戰史上的一個重要軍區。警察局司令部位於保定市唐縣何家莊村,時任司令員聶榮臻同志在何家莊指揮抗戰有兩年之久。更是指揮了黃土嶺之戰,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
抗戰時期,河北省涌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和事跡。
抗戰時期,白求恩同志就住在晉察冀軍區,奮斗在晉察冀軍區,最後也犧牲和埋葬在晉察冀軍區。
我們偉大的國際友人,無私的共產主義者。
(黃土嶺戰役白求恩同志搶救傷員)
還有著名
的狼牙山五勇士,直到現在依然被人們常常提起。
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為了掩護大部隊的轉移,毅然決然的把敵人引到了懸崖峭壁之處,最後英勇的跳了下去。
現在,狼牙山成了著名紅色 旅遊 景區,時時有人來參觀和學習勇士們的精神,這更需要傳承。
在一望無際的蘆葦淀里,產生了小兵張嘎的故事。
西部山區里,有著王二小的故事。
我們所知道的,都是有傳承,有名字的故事,還有太多太多,發生在抗戰史上,發生在民間的故事。
每一個人,每一場戰役,每一個犧牲的人,都不應該被我們忘記。應該被 歷史 銘記,他們都是為新中國,為新生活奉獻出生命的人!
發生在平山縣南滾龍溝的放牛娃王二小,當時駐南滾龍溝是中共日報社離黨中央西柏坡很近,英雄王二小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河北工業大學校友,海歸教授,革命烈士楊十三教授,國家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之一。
楊十三(1889-1939),河北省遷安縣楊團堡人,抗日英雄。原名楊彥倫,投身抗戰後曾改名楊裕民,因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楊十三。留學回國後,任河北工學院(現河北工業大學)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亡。在河北工學院任教授兼齋務科主任的楊十三痛憤地說:「禦侮復仇,非講求武備不為功。」在他的倡導下,河北工學院特別注重軍訓、 體育 、國術,他以身作則,每晨熹微即起,與學生同拳擊,數年如一日。
1938年楊教授投筆從戎,與洪麟閣一起,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冀東暴動。
後來,經過艱苦的輾轉,楊教授來到了八路軍總部, 總部為楊十三開了歡迎會。朱總、彭總接見了楊十三,並同他進行了親切的交談。 當楊十三向朱總、彭副總匯報聲勢浩大的冀東工農武裝暴動經過及洪麟閣的壯烈犧牲等情況時,他抑制不住激動的感情放聲痛哭起來。朱總、彭副總安慰了楊十三,對他的義舉和冀東的工農武裝暴動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同時,贊同他給八路軍總部提出的「必須搞工業,以保證軍需」的建議。這時,楊十三把鹿鍾麟送給他的500塊銀元交給了朱總,要求轉交給新華日報社作為辦報經費。
1939年7月21日下
午6時,在與日寇輾轉斗爭的征途中,重病纏身的楊教授,心臟停止了呼吸,為中華民族的抗日事業和中華人民的解放事業,戰斗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分鍾。
八路軍總部為楊教授召開了追悼大會,朱總司令主持,彭副總司令致悼詞。悼詞中說:楊十三的逝世,使我軍失去了一位親密合作的忠實朋友,使冀東人民失去了他們的抗日領袖,使我們國家失去了一位愛國熱情極高的科學家。楊十三是廣大知識分子、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榜樣。
毛主席給楊十三題寫了輓聯:
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我輩特增擔荷;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於先生猶見典型。
朱總司令題寫的輓詞是:
渤海毓雄,民族之傑。
靄靄風儀,異質挺特。
冀東義起,倭媽氣懾。
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楊十三病逝後,重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予1938年9月18日在沙坪壩南渝中學禮堂為楊十三召開了追悼大會,稱贊楊十三對抗戰有功,有愛國正義感。
解放後,1950年10月2日人民政府將楊十三遺骨移葬於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楊十三學長永垂不朽。
我爺爺叫孫連,共產黨員,犧牲在潘家峪,生前任中共豐潤縣縣長。
別的地方不知道,藁城有郝夢齡,何基灃,馬玉堂,,
藁城北席村的何基灃打響七七事變第一槍的抗日名將,歷任解放軍34軍軍長,解放後任水利部副部長。
Ⅲ 為革命犧牲的英雄的事跡有哪些
1、左權(1905——1942)湖南醴陵人。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赴蘇聯陸軍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歷任中國工農紅軍軍長、政委、代理第一軍團長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等職。
1942年5月25日,在十字嶺反"掃盪"突圍中,頭部被彈片擊中,壯烈犧牲,時年36歲。1942年9月8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紀念左權將軍,將八路軍總部駐地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Ⅳ 唐山的革命英雄有哪些
有李大釗、馬佔山等。
1、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李大釗和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
2、馬佔山
馬佔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抗日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85年11月30日生於吉林省懷德縣(今吉林省長春市公主嶺市),祖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縣。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被世人稱作「抗日英雄」。
(4)河北有哪些感人的革命英雄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1、李大釗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地區黨的工作,在北方廣大地區領導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黨的委託,幾次往返於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同孫中山先生商談國共合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猛烈沖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統治。
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2、馬佔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馬佔山在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
他指揮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1932年2月詐降日軍,4月通電反正,任黑龍江救國軍總司令,重創日軍。後在日軍進攻下退入蘇聯境內,1933年6月返回上海。
1936年參與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馬佔山在「七七事變」後,重上抗日前線,堅持武裝抗日。解放戰爭期間,他又為和平而奔走,對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立下了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