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鼓作氣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朝代
戰國 魯庄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准備應戰。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高官厚祿的人在商量這事,你又為什麼要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庄公。曹劌問:「您憑什麼應戰呢?」庄公說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於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庄公說:「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告訴神。」曹劌回答說:「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庄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於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庄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曹劌說:「不行。」齊國軍隊敲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庄公准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於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國軍隊。
戰勝了齊國軍隊後,庄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可以使士兵們的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失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那裡。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
② 「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出自《曹劌論戰》一文,這次戰役是古代歷史上的哪一次戰役( )
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齊襄公於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孫無知暗殺,月余後 (前685年春季)公孫無知亦被國人所殺。公子糾及公子小白各自從魯國及莒國返國。小白先至即位,是為齊桓公。
魯庄公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干時而大敗,僅以身免。齊國隨後計劃再進攻魯國。
(2)一鼓作氣的故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戰役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並、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沖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春秋時期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歷經魯公伯禽、考公酋、煬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厲公擢、獻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