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6篇
趙國將軍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
他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也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戰爭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秦國和趙國開戰後,趙孝成王忌憚廉頗,決意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趙括母向趙王請辭,趙王不允。
趙括上任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為二,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
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國,白起下令將他們全部活埋了。長平之戰後,趙國青壯盡失,國力大敗,從戰國七雄中的一線地位退下來了。
但事實上,秦國損失也相當慘重,秦將白起評論這場戰役認為秦國僅僅是慘勝,甚至可以說秦國之所以說勝利,只是因為主將沒有死而已。
【出處】
《史記》。
戰國時期,著名的將領趙奢,曾為趙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趙奢的兒子叫趙括,從小就熟讀各種兵書,常與父親談論如何用兵,誇誇其談,頭頭是道。趙括的母親見兒子這樣,很高興,趙括更是得意,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兒子擔心,認為趙括只不過是紙上談兵,還說:「將來趙國不用趙括便罷,若用他為將,一定大敗無疑!」所以,趙奢臨終前,特地把趙括喚到床前訓導:「你不是當大將的材料,千萬不可勉為其難。」又囑托妻子說:「日後如果趙王想叫趙括當將軍,你一定要推辭,否則會敗軍辱國!」
公元前259年,秦軍出兵攻打趙國,趙軍由廉頗指揮,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堅持抵抗。廉頗雖已年老,但作戰經驗豐富。他見秦軍實力強,不能硬拼快攻,就採取以守為攻的策略,任憑秦軍怎樣挑釁,也不應戰。秦軍怕這樣長久相持下去難以應付,便派出奸細,到趙國去散布廉頗的謠言,說廉頗老了,膽子小了;秦軍最怕的人是趙括,別的將軍都不行……趙王信以為真,就把廉頗召了回來,改派趙括去統領軍隊。藺相如當時正在病中,聽說此事很著急,說:「趙括只不過死讀了一些兵書,並無實戰經驗,更不懂得靈活運用,派他統率軍,怎麼行呢!」
趙括的母親也親自上殿面見趙王,說她的兒子不能當大將。然而趙王主意已定,不管別人怎麼反對,他都聽不進去。最終,趙括還是當上了趙軍的主將。
趙括威風凜凜地來到長平,立刻改變了廉頗持久戰的策略,又更換了大批將官。然後,他率領三軍主動出擊,殺出了趙營。秦將白起非常高興,設下圈套引誘趙括。兩軍對陣時,秦軍佯裝失敗,趙括率兵猛追,結果被秦軍團團圍住。接著,秦軍又截斷了趙軍的糧道。一個多月後,趙軍糧絕,趙括被迫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也全部陣亡了。
釋義
在紙上談論如何用兵。比喻誇誇其談,不切實際。也比喻只是空談而不能成為現實的事物。
【漢字書寫】: 紙上談兵
【漢語注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因以(趙)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母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成語語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問題。
【紙上談兵的意思】: 紙:書面;談:談論;兵:用兵、兵法。指在文字上談論用兵的策略。比喻在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也比喻只是空談,不能成為現實的事物。
【紙上談兵的近義詞】: 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徒託空言、誇誇其談、河漢斯言;
【紙上談兵的反義詞】: 腳踏實地、埋頭苦幹、言必有中、兢兢業業;
【紙上談兵的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後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康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自退。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於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紙上談兵例句】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可見咱們天天是舍近求遠,現在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紙上談兵。」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
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三十四回:「書生都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他是書生,他知道怎麼矯正自已。」
【紙上談兵造句】
他在談戀愛交女朋友方面只知道紙上談兵,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他做過什麼實在的事情。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獲得經驗,而不應該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上。
【注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典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空談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
【反義詞】埋頭苦幹、腳踏實地
【同韻詞】魚帛狐聲、膽喪心驚、一介書生、神色不驚、神志不清、蜂目豺聲、凜凜威風、快步流星、闃然無聲、遺訓餘風、......
【年代】當代
【燈謎】《孫子》;軍書;軍事論文;趙括打仗
【邂逅語】軍事論文;講武堂里學打仗
【語文同步】從來沒有聽說過!吳 (得到了一個進攻的機會,回頭向楊)啊,你知道說窮,你也會說你是一個窮人,那麼剛才你說的全是廢話!你既知道大家都是窮人,還說什麼替窮人想想?你說你是一個窮光蛋,請問,現在哪一個不是窮光蛋?楊 (被迫抗戰)吳太太,你還要多講嗎?吳 我為什麼不能多講?難道我連在我自己家裡說話的權利都沒有了嗎?楊 (放棄了紙上談兵)好罷,你既要講,我就再和你講好了。 丁西林《三塊錢國幣》高中四冊·課文·12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成語示例】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成語造句】
◎ 雖然幾家領軍企業也曾不止一次坐論行業標準的制定,終是紙上談兵。
◎ 新的時代要是不努力解放人的創造力,我看一切都是紙上談兵!"郭立檉"嗯"了一聲,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 對於老張來說,如果在10年前,出國過新年無異於紙上談兵,而10年後的今天,在外企工作的兒子終於讓老張美夢成真。
◎ 而那以後的蘭州搖滾給我們的感覺一直是輕飄飄的--無所用心的散漫和虛榮心的滿足左右了一切,而力量和吶喊來自卷帙上,樂評人顏峻的獨角戲成了一種文字依仗,成了代表蘭州搖滾的思想結構和音樂理念,成了那個階段蘭州搖滾的"紙上談兵"。
◎ 離開土地農業而言鄉村,實在是一句滑稽的話;離開鄉村而言鄉村教育,更完全是紙上談兵。
◎ 比起一些有才又有經驗的導演,雖各方面條件都好,卻往往紙上談兵,我是很欽佩祖慧的勇氣的'。
◎ 由於光纖網卡及光出口的集線器價格非常昂貴,致使整個系統造價上升,所以光纖到桌面現在在國內還基本上只是紙上談兵。
◎ 浪浪微微一笑繼續說:"現在還只是紙上談兵。
◎ 而談發展不談投資無異於紙上談兵。
在戰國時期的後期,由於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大,後來在張儀的遠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後打敗了魏國、楚國、韓國、削弱了齊國。使得當時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趙國。當時趙國有戰國名相藺相如和著名軍事將領廉頗輔佐趙王,多次擊退秦國軍隊的進攻。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軍再次進犯趙國,趙過軍隊在廉頗統帥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與秦軍對壘。當時廉頗雖已經年老,但是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知秦國軍隊驍勇善戰,以趙國現有兵力與秦軍硬拼快攻等於是以卵擊石。同時,廉頗分析秦軍遠道來攻趙國,其糧草軍需供應困難,不適合長期作戰,便決定採取持久之戰法,以求把秦軍拖垮。他下令軍士堅守營壘,任憑秦軍如何挑戰、叫罵,一概不理,決不出營壘應戰。曠日持久的對峙,使秦軍糧草即將耗盡,這樣持久下去,一旦糧草耗盡,只有撤回秦國。可一旦撤退定將遭到廉頗的攻擊,那時將無法應戰。於是秦軍派出奸細,混入趙國首都邯鄲,四處散布謠言:廉頗老了,因為懼怕秦軍,不敢出戰;秦國軍隊只怕趙括,不怕廉頗,一但趙括出任統帥,秦軍將不堪一擊等等。當時趙王也正在為沒有能速戰速決而惱火,聽了謠言,信以為真,責令趙括前往長平替換廉頗。
這趙括乃趙國另一著名軍事將領趙奢之子,少年時代聰明過人,熟讀兵書,頗為熟知戰略兵法。與人爭論起軍事問題,很少有人能說得過他,就連其父趙奢也鮮有駁倒他的時候。故此,趙括極為驕傲自大,自認為他是天下無敵的。然而趙奢卻並不看好自己的這個兒子,認為他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並沒有真才實學,並在臨終前囑咐他的妻子:將來不能讓咱這兒子擔當大任,否則使趙國軍隊大敗的定然是他。
所謂「紙上談兵」,就是形容脫離實際的空談。當時,趙王一意孤行,堅決讓趙括代替廉頗,正在病榻之上的藺相如得知消息後,面見趙王,堅決反對,說道:趙括不過是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兵法,無法承擔此大任。趙括的母親也上書趙王,說他兒子難當此大任。可趙王還是讓趙括前往了長平。
趙括到達長平,改變了廉頗壁壘不出的戰略,調換大批軍官,准備大舉進攻秦軍。而此時從秦國趕來前線的秦軍著名將領白起得知消息後,非常高興,使用驕兵之計,誘使趙括離開堅固的長平城,然後切斷了趙括軍隊的運糧後路,將趙括軍隊團團圍住。歷經四十多天的圍困,趙軍糧決,趙括率軍突圍,被秦軍打敗,趙括也中箭身亡。隨後白起擔心已經投降的四十萬趙國士兵嘩變,將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製造了中國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屠殺投降士兵的慘案。而自此,趙國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國的能力。
這一故事記載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釋義]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成語故事】
趙奢是趙國名將,為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於是,趙括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么認為,他不但從未贊揚過兒子的誇誇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後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麼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過了幾年,趙奢死去了。
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舉進攻,趙國派了年齡很大的將軍廉頗率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略方針,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保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結果真的,秦軍由於遠道而來,經不住廉頗的拖延,糧草漸漸接不上,快要支撐不下去了,秦軍十分恐慌。於是秦軍也施展汁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為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說法,便撤掉廉頗,要派趙括為大將來統帥軍隊。趙括的母親記住丈夫生前的囑咐,再三向趙王說明情況,極力勸告趙王收回決定,可是趙王哪裡聽得進去,他真的任命了趙括擔任大將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大量撤換將官,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秦軍得知趙軍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實情,還以為秦軍真的是敗逃。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自己的時候。於是他命令部隊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後即被秦軍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後,秦軍一齊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接應,一時間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裡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趙國就一蹶不振。
趙括並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② 各國著名成語故事的名字以及作者和國家是什麼
1、《烏鴉喝水》:作者伊索、國家古希臘
通過講述一隻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人們遇到困難不要輕言放棄,要運用身邊可以利用到的任何東西幫助自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要有突破精神,不達到目的不放棄的精神,在一次次的堅持過後,總會看到勝利的曙光。
2、《龜兔賽跑》:作者伊索、國家古希臘
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一隻驕傲的兔子和一隻堅持不懈的小烏龜。
3、《負荊請罪》:作者司馬遷,國家中國西漢時期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4、《守株待兔》:作者韓非,國家中國戰國時期
故事講述了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5、《鷹和蜜蜂》:作者克雷洛夫,國家俄羅斯
通過蜜蜂贊美了默默無聞從事低賤勞動的人們,頌揚他們「為共同利益而工作」,不想突出個人的勞動的崇高精神。勞動者雖然默默無聞,生活在底層,可是他們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創造力,是他們供養著整個社會和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