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著名的孝敬長輩的故事有哪些

著名的孝敬長輩的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07 23:42:48

⑴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試設想,一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以下是我整理的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1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2

馮玉祥將軍不僅是個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

舊社會當兵是個苦差事,當兵的經常發不上軍餉,逢五排十還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親念其年幼身弱,總想方設法給兒子湊幾個小錢,讓他買個燒餅充飢。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裡日子艱難,父親又傷了腿,正需補補身子。但如果不要這錢,父親會生氣。於是他就把父親給的錢一個不花,攢了起來,過些天再把自己平時省下的一點餉錢湊在一起,到一切的一切,無限的無限;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3

雲南電視台《民生關注》報道:家庭和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在富寧縣有一位63歲的老人,不忘骨肉親情,44年如一日,撫養著自己65歲的哥哥和61歲的妹妹。

在敬老節到來之前,富寧縣民政局把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榮譽證書發給高正才老人,以表彰他40多年來照顧自己雙目失明的哥哥和痴呆妹妹。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4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5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

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那麼,阿膠對老年人的滋補功效,在醫理上有何依據?

對老年人來說,健康長壽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內經》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

很顯然,氣血虛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緩衰老,就要從氣血兩字入手。而阿膠味甘,性平,能補血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益氣補虛,除風化痰清肺,利小便,潤大腸。這些滋補功效確實十分適合老年人滋補。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6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7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8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9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10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篇11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⑵ 孝敬長輩的故事有哪些

黃香溫席、卧冰求鯉
黃香溫席

漢朝時,有一位叫黃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才九歲時,已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的時候,就給父母的蚊帳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和蚊子扇開,讓父母好安心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體溫使父母的被子暖和,讓父母睡得舒服。於是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就是出自這個故事。

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答題不易,麻煩點下右上角【滿意】以茲鼓勵,謝謝!!

⑶ 孝敬父母的例子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

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2、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孝順故事

魯迅從小到大都擁有一顆孝心。少年時,作為長子的魯迅,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主動地承擔起典當舊物和為父親請醫買葯等雜務。母親六十大壽時,魯迅先寄回60元錢,給母親過生日,在生日將臨時,又特意從北京趕回紹興,為母親祝壽。

為了讓母親愉快,魯迅特邀請演員來家裡唱戲。這一天,全家熱鬧非凡,也是魯迅母親最欣慰的一天。

後來,魯迅在北京西城八道灣購置了一套住房,購房當年,魯迅就親自返回紹興,把母親和全部家屬接到了北京。母親愛吃火腿,魯迅在上海時,經常寄火腿給母親吃。母親愛讀言情小說,魯迅多次購買張恨水、程瞻廬的小說寄給母親看。

⑷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1、卧冰求鯉

講的是古代有位叫王祥的人,生母去世早,而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使他失去父愛。一年冬天,父母生病了,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河面上都結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魚。可是為了滿足母親,王祥就去跑到河邊,脫下衣服,光著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體溫把冰焐化,為母親打魚。

這個時候,冰塊忽然自己裂開了,從裡面躍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來。繼母吃到魚後,病果然好了。當時的人們誰也沒見過大冬天鑿冰能捕到新鮮的魚,認為是王祥的孝順感動了天地,後來民間便流傳出了「卧冰求鯉」的美談。

閱讀全文

與著名的孝敬長輩的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用一句話贊美女生 瀏覽:322
電商經濟回暖是什麼 瀏覽:423
在什麼時候突然感到幸福 瀏覽:597
孔子故事有什麼 瀏覽:615
如何懷好健康的胎 瀏覽:941
表哥說幸福美滿怎麼回復 瀏覽:659
事業單位考試成績如何達到全市平均水平 瀏覽:325
健康證辦理需要檢查什麼 瀏覽:293
怎麼給孩子講外婆的故事 瀏覽:93
兩條魚接吻怎麼形容愛情 瀏覽:87
小學生居家防疫健康記錄表怎麼填 瀏覽:495
武義事業編制人員哪些人需要政審 瀏覽:269
遞交婚姻登記需要什麼 瀏覽:166
如何評價經濟停擺下的超低廉石油 瀏覽:815
愛情抗體韓語怎麼寫 瀏覽:534
行政事業單位慰問金怎麼用 瀏覽:838
財政所怎麼是事業單位 瀏覽:913
事業單位初級證丟了怎麼補辦 瀏覽:522
俄羅斯美女叫什麼 瀏覽:331
林青霞事業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