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史記的故事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那你知道關於史記的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關於史記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史記的故事:商代秦人
費昌是大費的玄孫,生活在夏桀的時候。他看到夏人 政治 黑暗而商族正在日益興盛,便率領族人離開夏朝去投奔商族。他本人做了商湯乘車的御者,幫助商湯在鳴條戰役中打敗了夏桀。孟戲、中衍二人是大廉的玄孫。中衍長著鳥一樣的身體,但是卻能像人一樣說話,非常奇特。太戊帝聽說此人以後,打算任命他為自己乘車,但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吉利,因此進行占卜以定吉凶。結果是吉,於是,太戊帝把中衍召來為自己駕車,並且把自己美貌的女兒嫁給了他。從太戊帝以後,中衍的後代子孫里每世都有人建功立業,成為商朝的輔政大臣。因此,嬴姓一族在商朝大都顯貴,勢力也非常強大,最終成為了諸侯。中衍的玄孫名叫中潏,中潏與他的族人居住在西戎地區,保衛商朝的西垂疆域,他的兒子名叫蜚廉。
蜚廉生了個兒子叫惡來。惡來力氣過人,而蜚廉則善於奔跑,父子二人都憑借各自的特長侍奉商紂王。周武王興兵伐紂的時候,一並殺掉了惡來。此時,蜚廉正在北方為紂王製作石質棺材。事成以後,蜚廉准備回京復命。但是,紂王已死,蜚廉無處復命,於是他在霍太山建築祭壇,祭奠紂王並向他復命。在修築祭壇時,蜚廉得到了一具石棺,上面的刻文說:“上帝詔令處父(蜚廉的別號)不要參與殷人的叛亂,特意賞賜給你這具石棺,來光大你的氏族。”蜚廉去世以後,就被安葬在霍太山。
關於史記的故事:賢者百里奚
秦穆公是宣公的弟弟。宣公去世以後,他的弟弟成公即位。成公去世以後,穆公即位。他登基第一年,便親率軍隊攻伐今陝西省平陸縣的茅津,取得了勝利。三年以後,他將晉國公主,即晉國太子申生的姐姐迎娶為夫人,藉此與晉國結好。
此時,晉獻公滅亡了虢國、虞國,俘虜了虞國國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俘以後,以秦穆公夫人僕役的身份陪嫁到秦國。此後,百里奚從秦國逃跑,打算逃到楚國去,不料,在邊境上被楚人捉住了。穆公聽說了百里奚賢能,便想用重金贖回他來輔佐自己。但是,他擔心重金會讓楚人產生更大的貪欲,反而不會釋放百里奚,想了好久,穆公就派使者對楚人說:“我國的陪嫁奴僕百里奚現在被你國捉住,我國打算用五張黑色公羊的毛皮來贖回他。”楚人並沒有多想就答應了這個要求,把百里奚交還給了秦國。
當時百里奚已經有七十多歲了,被關在監獄里,秦穆公親自到監獄里把他釋放出來,和他討論治國的道理。百里奚辭謝說:“在下是亡國之臣,哪裡還值得君王您的詢問!”穆公回答說:“虞國的國君不能重用你,因此而亡國,這是他不識人才,這並不是你的罪過。”穆公執意向百里奚請教,兩人促膝長談了三天三夜,秦穆公很受啟發。穆公很賞識百里奚,便讓他輔佐自己,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因為百里奚是用五張黑色公羊的毛皮贖回來的,所以秦人稱之為五羖(黑色的公羊)大夫。對於如此的尊崇,百里奚推辭說:“我有一個朋友叫蹇叔,我的才能還不如他呢,只不過他的賢能不被世人所知。從前,我在游歷齊國的時候,落魄到了討飯的地步,就是蹇叔收留了我。後來,我曾經打算追隨齊國國君無知,蹇叔阻止了我,不讓我去。不久齊國就發生了內亂,於是我也因此而免於禍亂。此後,我又到了周朝。周王子頹特別喜歡牛,我就借養牛來接近他。等到頹要任用我的時候,蹇叔再次勸阻了我,讓我離去,這才又一次倖免於難。我侍奉虞國國君,蹇叔不同意,我雖然知道虞君不會重用我,但是因為貪戀功名利祿,我仍然留了下來。我兩次聽從蹇叔的勸告,都得以倖免於難;但只一次沒有聽從他的 意見 ,便遭遇了虞君亡國的災禍。因此,我深深地了解了蹇叔的賢能。”於是,秦穆公派人用重禮迎請蹇叔,任命他為上大夫。
關於史記的故事:千里奔襲
穆公三十年,秦國協助晉國圍困鄭國。鄭國派使者向穆公闡明了秦晉兩國滅亡鄭國的利害關系,語重心長地說:“滅亡鄭國只會使晉國的實力增強,這對秦國不但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晉國的強大會使秦國產生更大的憂患。”秦穆公聽了之後感到很有道理,於是罷兵回國了,晉國也隨即撤兵。
後來,鄭國的內奸向秦國獻計說:“我把守著鄭國城門,秦國可以派兵來襲擊鄭國。到時候,我們雙方里應外合,此事必成。”對於此事,穆公詢問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見。而他們卻都回答說:“我軍途徑好幾個國家、行程千里去襲擊他國,很難取得 成功 。既然有人出賣鄭國,誰又能知道我國會不會也有內奸隊動向告訴給鄭國呢?所以,此次奔襲不能進行。這一次,一向英明、仁義的穆公卻沒有聽從賢臣的建議。他任命白乙丙、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和蹇叔之子西乞術為,率軍襲擊鄭國。軍隊出征那天,蹇叔和百里奚前來送行,卻痛哭不止。穆公聽說此事,不高興地問他們說:“軍隊出發作戰,你們卻在此痛哭,這是什麼意思啊?”二位老人回答說:“臣下不敢打擊軍隊的士氣,只是我們的兒子從軍出征,而臣下已經年老,恐怕他們回來晚了就無法相見了,因此在這里哭泣啊。”二位老人退下後,私下裡對他們的兒子說:“秦軍如果失敗,一定是在崤山這個險要之地。”
秦軍一路東行,先是越過晉國領土,接著經過周王室都城洛邑的北門。王室成員王孫滿見狀,感慨地說:“秦軍行動不合禮法,肯定會失敗的!”當秦軍行進到滑這個地方時,正巧碰見了鄭國商人弦高。弦高當時驅趕著一群牛,准備到周地去做買賣。他遇見了秦軍,看出他們要去攻打自己的國家,擔心自己被捉去殺掉,便隨機應變,把自己的牛獻給了秦軍,並且對他們說:“聽說貴國打算征伐我國,因此我國國君正在認真謹慎地准備抵抗貴軍,並且派在下用這些牛來犒勞各位。”聽了弦高這番話,秦國的三位互相合計道:“我軍准備奇襲鄭國,不料鄭國已經知曉我軍動向,等到我軍趕到鄭國,最佳的進攻時機早已經錯過了。”於是,秦軍滅掉了晉國的邊疆城邑滑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東南),就班師回國了。
猜你感 興趣 :
1. 史記中的故事有哪些
2. 《史記》中的故事
3. 史記中的故事內容
4. 史記中的經典故事
❷ 史記中的故事
1、《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一忍再忍的故事: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pīyí「圯」為橋的意思)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張良能夠一忍再忍老頭的很顯然故意的折辱,終於抑制住了剛銳之氣,塑造成能忍小忿而就大謀的謀略者。「張良忍於取履,終有封侯之榮。」
2、劉邦能忍而得天下
劉邦首先攻佔咸陽,如按楚懷王之約,劉邦本應封為關中王。項羽40萬大軍入關,劉邦不但沒做成關中王,連封地都變為漢中,劉邦一肚子怨氣,但沒有發作,忍了。
在楚漢對峙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興分我杯羹』」項羽用劉邦的老父為籌碼,要挾劉邦。
劉邦真有忍耐力,說您要烹食老父,請分我一杯羹,硬是搞得項羽沒有一點辦法,只好作罷。
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進入關鍵時刻,垓下之戰一觸即發,憑劉邦的力量肯定打不過項羽,於是派人給韓信、彭越送信,令其率領人馬齊聚垓下與劉邦合圍項羽。
《淮陰侯列傳》載:「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劉邦能夠忍住韓信趁他形勢不利時伸手要王的憤怒,並立即派張良帶著印綬去加封韓信。韓信做齊王後,與劉邦等軍包圍項羽,直逼項羽自刎。劉邦終於得天下,開漢代基業。
3、韓信忍於胯下,卒收登壇之拜。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內心)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於是信孰視之,俛(俯)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其實並不是他膽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傳說韓信富貴之後,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善待對屠夫,並封他為護軍衛,他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4、你在地下還要反?
周亞夫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臣。他兒子偷偷買了皇家用的盾牌刀劍給父親陪葬用。後來被告發。
法官:「你要造反。」周亞夫:「我買了陪葬用的,你怎麼能說是造反吶?」
法官:「不管了,即使你在地上不造反,在地下也會造反!」
我猜,一千年後,等周亞夫在地下見了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新來的岳飛,一定會說:這些禽獸們,一千年來整人的套路都不會變變啊!
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絳侯周勃世家》
5、卡住自己命運咽喉的商鞅
商鞅變法,立了一籮筐的嚴刑峻法,也得罪了一大波人。在後台秦孝公崩後,他遭到了敵對勢力的瘋狂反撲。
晚上逃亡到一家賓館准備入住,老闆並不認識他,死活不讓住:客官,您不知道嗎,商鞅有規定,這住店沒驗身份證的話,我也是要跟著判罪吶!面對這戲劇性的一幕,商鞅愕然:沒想到我商君之法,竟然積弊至此了......
他從未這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卡住自己命運咽喉的力度。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抽那個正在立法的自己一大嘴巴。
如果政策的制定者,當有朝一日被這政策加於己身,依然能覺得合情合理,那麼這就是一條好政策吧。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商君列傳》
❸ 《史記》中有哪些故事
《史記》中鴻門宴,完璧歸趙,破釜沉舟,指鹿為馬,紙上談兵等故事。
1、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
2、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3、破釜沉舟。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戰。項羽為報叔父項梁之仇,親率二萬精兵進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鑊,渡江後鑿沉舟只,只帶三天干糧。
4、指鹿為馬。該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權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
5、紙上談兵。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