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國旗的小故事
1、1952年的10月1日,在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戰俘營里,被俘的志願軍戰士們為了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升起了一面國旗。
做旗子的布是用去了膠的雨衣布加消毒用的紅葯水染成的,黃色的五角星是用黃色的奎寧丸葯丸染成的。
當國旗升起來的15分鍾後,敵人的裝甲車開進了營房,150多名戰士在機槍的掃射中倒了下來,56人為了國旗的升起獻出自己的生命。
2、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我國西南地區大片土地還沒有解放。國民黨反動派面臨最終滅亡,但仍在進行垂死掙扎,他們在這些地區建了許多監獄和集中營,關押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設在重慶的中美合作所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館和渣滓洞里,關押著許多革命者,美蔣特務面臨著最後的失敗,像野獸一樣瘋狂地摧殘著這些革命者。
女共產黨員江竹筠,由於叛徒出賣,被特務們抓進了中美合作所。敵人為了從她口中得到黨的秘密,進一步逮捕更多的共產黨人,對她施用了殘酷的刑罰。
敵人用鋼絲擰成的鞭子毒打她,又用竹簽釘進她的手指。然而,江竹筠敵人的酷刑,表現了共產黨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她給敵人的回答是:「上級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級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這都是我們黨的秘密,不能告訴你們。」
江竹筠憑著對黨的赤膽忠心,挫敗了美蔣特務的罪惡陰謀。由於她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難友們都十分敬重她,把她作為自己的榜樣,親切地稱她「江姐」。
這天,江姐突然接到地下黨設法送來的一封信。信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接到這個消息,在敵人面前從未掉過一滴淚的江姐,此刻熱淚盈眶,她太興奮了!她立刻把喜訊報告了同牢的戰友。
大家都激動得擁抱在一起,輕聲歡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一位難友提議:「我們也綉一面五星紅旗慶祝勝利吧!」 大家熱烈響應。
前不久一位戰友犧牲前,把珍藏的一面染著斑斑血跡的紅旗交給了江姐,江姐小心地珍藏在自己的被子里。此時,江姐拆開被子,拿出這面紅旗,舒展開來,全牢房的難友心潮沸騰了!
江姐帶頭,大家立刻飛針走線,在紅旗上綉五星。一針針、一線線,綉不盡革命戰士對新中國的無比熱愛。五星紅旗綉好了。江姐把國旗抖開,高高舉起,庄嚴地說:「讓五星紅旗插遍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吧!」大家肅立,向國旗敬禮。
他們彷彿也置身於天安門廣場,眼前的五星紅旗就是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一位戰友當場作了一首詩。詩中寫道:「鮮明的旗幟,猩紅的旗幟,我們用血換來的旗幟……等解放大軍到了那天,從敵人的集中營里,我們舉起大紅旗,灑著自由的眼淚,一齊出去。」
在大西南解放前夕,面臨最後慘敗的敵人在逃離重慶時,對革命者實行了血腥屠殺。1949年11月27日,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慘遭殺害。敵人的瘋狂阻攔不了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南,那裡的人民解放了,江姐和戰友們綉制的五星紅旗終於飄揚在祖國的天空!
3、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
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4、1996年秋天,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一所小學里,來了一個名叫多多的中國男孩,只有8歲,讀二年級。
這天中午,多多第一次上學校飯堂去吃飯,他感到很新鮮。尤其是飯堂的牆壁上,掛著許多不同國家的國旗。同學告訴他,只要在這里讀書的學生,飯堂里都要掛他們國家的國旗。
多多聽後就不吃飯了,跑去找,找了好幾遍,都沒有找到五星紅旗──我們中國的國旗。
多多想:這個學校難道沒有中國學生嗎?可現在有了啊,就有我多多一個了!我就去找校長……多多跑出飯堂,直奔校長室。
多多對校長說:「飯堂里,為什麼沒有中國的國旗?中國是我出生的地方,那裡有我的奶奶、姑姑、外公、外婆,還有許多我的朋友……」校長聽了,趕忙向多多道歉:「很對不起,我沒有注意。明天,我一定把中國的國旗掛起來。」多多很高興。
到了第二天,多多很快地在飯堂里找,可還是沒有中國的國旗。
多多很不高興,又去找校長問:「中國國旗,為什麼沒有掛起來?」校長很奇怪,指著一面旗幟對多多說:「已經掛起來了,在那兒,你怎麼會找不到?」可多多一看,那面旗幟他沒見過,不是五星紅旗,就對校長說:「您搞錯了。我是中國人,那不是我們國家的國旗。」
那天多多回家告訴媽媽,說校長掛錯了中國國旗,還把那掛錯了的旗,畫給媽媽看。媽媽說:「那是台灣的旗。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寶島。」第二天到了學校里,多多又去找校長。校長聽完多多的嚴正之詞,道歉說:「很對不起,是我搞錯了,我馬上去買。」
過了兩天,校長才從中國大使館找來中國國旗,掛在了飯堂里,並且通知了多多。
打這以後,多多上飯堂去吃飯的時候,就都能看見中國國旗了,心裡甭提多高興啦
5、吳玉章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他曾留學日本,他所在學校由於學生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因此形成了一個慣例:每逢元旦,就把世界各國的國旗都掛出來慶賀。1904年元旦的那天,吳玉章也跟其他同學一樣喜氣洋洋地過節,可是來到校園里一看,竟然沒有中國國旗。
吳玉章這下可氣急了。他馬上組織所有的中國學生,帶領他們找到了校方負責人。
吳玉章代表中國學生向校方提出了嚴正抗議:「你們為什麼不掛中國國旗?我們既然在這里上學,卻沒有我們的國旗飄揚,這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元旦。因此,我們要求你們道歉並馬上糾正錯誤,掛上我們的國旗。要不然,我們就罷課,絕食抗議。」
校方的主任認出是吳玉章,就冷嘲熱諷地說:「平日我們對你那麼好,知道你來自中國,家裡沒有錢,就從來不急著催你交學費。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給你零花錢用,現在你竟然因為這種小事情就來找學校的麻煩,你怎麼能這樣呢?」
吳玉章嚴肅地說:「學校對我是很好,這一點我非常感激。但是你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今天的事情不是一件小事,掛不掛國旗是一件關系國家榮辱的大事。我寧可失去求學的機會,也不能坐視我們國家的尊嚴受到侵犯。
因此,今天我是准備斗爭到底的。」校方迫於無奈,只好承認錯誤並懸掛上了中國的國旗。
又過了十年,也就是1914年的元旦這一天,吳玉章正好乘坐日本人的船出國。
船上掛起了萬國旗慶賀,可就是沒有中國的國旗。
他毫不猶豫地帶領船上的中國同胞向船長提出了抗議,船長說:「這么多年了,一直是這樣呀!」「不對,絕不會永遠這樣的。今天你必須把中國國旗掛起來,中國絕不會永遠是這樣的!」船長看到吳玉章激動的神情,只能屈服,掛起了中國的國旗!
Ⅱ 有關五星紅旗的故事
1949年7月,32歲的曾聯松在上海設計「五星紅旗」的國旗圖案,在徵集到的三千餘幅國旗設計圖案中,他所設計的圖案最初未受重視,經過田漢的極力推薦和幾輪評選後,「五星紅旗」圖案才最終獲得肯定。
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正式通過了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1950年9月27日,設計者曾聯松被正式告知自己是國旗設計者。
1950年11月1日,曾聯松收到一封標有「1137號文件」的公函,作為曾聯松是國旗設計者的書面證明。
五星紅旗的象徵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Ⅲ 關於五星紅旗的故事
五星紅旗,作為中國的標志,已經和我們的主權與尊嚴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到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已經成為每天清晨廣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到了每年國慶節這一天,天安門廣場內外更是有無數道虔誠而熾熱的目光,直射向那面隨同噴薄而出的朝陽一起緩緩升起的旗幟。
在今年國慶前夕,記者尋訪到一些特殊的「國旗人」。因為某種機緣或是個人的執著,他們的事業與人生都與我們的國旗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他們講述那一個個生動故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有一種叫做國旗精神的力量,正在從他們的內心流出,又帶著溫熱注入我們的心田。其實,國慶節去看升旗,不正是為了尋找這種力量嗎?
20歲的吳猛,今天有一個重要任務:在天安門廣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55周年國慶日升起五星紅旗。
盡管年齡不大,但吳猛已在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國旗班服役4年了,目前是國旗班裡「資格最老」的升旗手。他站姿挺拔,步伐穩健,動作瀟灑有力,是在國慶節這樣重大的節日中擔負升旗任務的最佳人選。
但走到「最佳」這一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吳猛說,他剛入伍的時候,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去新兵連挑人,條件相當嚴格,一個大隊只選了4個人。當吳猛還沉浸在入選的喜悅中時,艱苦的專項訓練就迎面壓來。站軍姿是基本功的第一課,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腳底神經長時間受壓迫,站得他經常頭暈眼花。
必須一氣呵成的收旗動作被戲稱為「砍旗桿」,因為這個動作要求右手連續迅速用力「砍」向旗桿,以保證在大風天氣里旗面也不會被刮跑,並且在13至15下 「砍」的動作中被完全收起。「總不能讓大家看著我們的動作都是無聲無息的吧,」吳猛憨厚地笑著說,「所以我們『砍』的時候還必須要『砍』出聲音,由慢至快,很有節奏,這樣才能給老百姓鼓勁。」
初練時,吳猛和國旗班的戰友們的手都在旗桿上「砍」出了淤血,手指頭也在旗面上被磨破,傷口往往是一層沒好又傷一層。「我們當時訓練用的旗,那可真都是用鮮血染成的。」吳猛笑嘻嘻地說。
升旗時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升旗手把國旗向斜上方撒出的那一剎那。這一下動作看似簡單,但要做到舒展有力、將旗撒展,也是一件「功夫活兒」。要把握好音樂節奏,使准用力方向,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強健的臂力。為了練撒旗,吳猛和國旗班的戰友們經常用十斤二十斤的啞鈴片連續揮舞訓練,一揮就是整整半天。剛開始練的時候,一到吃飯時間,他們的手都因為訓練而抖得拿不住筷子。
在所有這些難關克服之後,還有心理素質這一關。廣場上有那麼多雙眼睛在盯著,升旗手的鎮定功夫也不一般。經過多年磨煉,現在所有這些在吳猛看來,全都不在話下。
吳猛說,升了這些年旗,他是親眼看著來看升旗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來等的時間越來越早,甚至有人熬通宵等著看升旗。他每次撒旗的那一剎那,能瞥見一片閃光燈亮起,心裡都會湧起一陣自豪與感動。
「每次升旗的時候,廣場上不管有多少人,立刻都會安靜下來。有一次,有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集體來看升旗。國歌一響,原來還在打鬧的孩子一下子全都鴉雀無聲,非常可愛。有的時候,人們還會在旗升到頂端的那一刻自發地熱烈鼓掌,場面特別感人。」吳猛說,看到人們越來越愛看升旗,越來越熱愛國旗,他就覺得,自己訓練時所受的那些苦就都不算什麼了。那,就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Ⅳ 關於刺綉的故事有哪些
在民間,流傳著一位叫劉女紅的刺綉能手,創新出「雙面綉」的故事。傳說在清代,蘇州有一位縣太爺,想要給慈禧太後祝壽,他想到了當時盛行的蘇綉。便命手下人去蘇州的各家綉坊,尋找能工巧匠的女紅,讓她們創新一種特別的蘇綉,來獻給慈禧。
有一天,縣太爺去巡視,路過一家酒店,忽然,他抬頭看到掛在酒店外面的酒旗,
與其他酒旗很是不同。這個被風吹得左右擺動的酒旗,原來是綉的雙面。經過打聽,縣太爺知道這個酒旗是附近的一位劉女紅的綉女所綉。於是,縣太爺便找來劉女紅,要她綉一個慈禧的畫像,為慈禧太後祝壽。
劉女紅雖然是民間的一個綉坊女紅,但她刻苦好學,早學得一手絕活。於是,根據縣太爺提供的畫像,劉女紅非常認真地綉了一個月,便綉出了慈禧的雙面綉像。縣太爺很滿意,便賞了她10兩銀子。
縣太爺把這幅雙面綉送到京城為慈禧祝壽。慈禧是個喜歡書畫的人,她見了這幅自己的雙面綉像,非常高興,蘇州縣太爺也因此而連升三級。劉女紅也被皇家招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