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臘八粥由來的傳說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佛粥,民間傳說來自天竺。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起源
在北傳佛教中,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日(而據上座部佛教聖典,佛陀應在月圓之夜成道,而非初八),四大天王從天上來到人間,分別以內裝有八寶飯的金、銀、琉璃、瑪瑙等缽供養世尊,世尊欣然接受後將四缽合而為一。為了紀念佛陀於十二月初八成道,並接受四大天王供養的米粥,因此有些佛教寺院會在這天煮臘八粥供佛,並分送十方善信,因此臘八粥也稱「佛粥」。並希望享用臘八粥的民眾都能同沾佛陀成道的法喜,並蒙佛陀加持而福慧成長。唐宋盛行臘八食粥的風俗,宋朝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記載著:「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另,吳自牧的《夢梁錄》也說到:「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各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
清朝時,民間百姓准備臘八粥祭祀祖先,分贈親友,以示祝福,又效彷彿門施粥送福,特地送給窮苦人家;吃臘八粥更是宮廷盛事,皇帝、皇後賜文武大臣臘八粥,也發放米果給各大寺院。舊時,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算是大家萬戶的習俗,甚至主人會為家裡的雞狗喂上幾勺,花卉果樹枝幹上塗上幾口,認為這樣必能六畜興旺、果實豐收,如童謠里說道:「臘八粥,臘八飯,小雞吃了就下蛋」。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皇宮的臘八粥用上等奶油、羊肉丁、五穀雜糧,乾果紅棗、桂圓、栗子、花生、菱角、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金糕、青紅絲等材料。民間用雜米、豆、核桃、榛子、松子、棗、栗之類,盛起後,碗中上鋪乾果色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