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秋節的神話傳說故事簡短
中秋節 的 傳說 有很多,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玄宗游月、貂蟬拜月、月下獨酌、月餅起義之類的 故事 一直流傳至今。中秋節的神話傳說故事簡短有哪些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中秋節的神話傳說故事簡短,歡迎查閱!
【↓】更多相關 文章 推薦【↓】
中秋節有什麼寓意象徵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與傳說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故事
中秋節的傳統活動有哪些
中秋節的神話傳說故事
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因此得到了一顆西王母的仙葯,他捨不得妻子嫦娥,便將葯交給其保管,誰知這件事被逢蒙知道了,趁後羿不在家,拿劍逼迫嫦娥交出仙葯,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後羿無可奈何,又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
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 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 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 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玉兔搗葯
此傳說最早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葯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葯丸可以長生成仙。
這也源自一個有關後羿和嫦娥的傳說。相傳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不死葯,交給姮娥保管。逢蒙聽說後前去 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羿,姮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花樹,讓玉兔搗葯,想配成飛升之葯,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 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 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 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 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 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 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古人怎樣過中秋節
古人過中秋節活動1:唐朝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按中國古代歷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游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葯,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賞月之餘,品嘗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嘗,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當時的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大香案拜月,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供品一應俱全,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還要特意切成蓮花狀供奉。
古人過中秋節活動2:宋朝
到了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彌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布置門前的綵樓。到了晚上,酒樓里絲竹簫管並作,人人爭相登而賞月。夜市人馬雜沓,即使是住在陋巷裡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饌,歡度中秋。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北宋都城開封的許多酒樓都出售新啟封的好酒。水果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中少見。顯貴和豪門,在自家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清雅,至曉不絕。普通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
宋朝人在賞月之時還融入了賞燈的風俗。但與 元宵節 不同,這些燈多放置於水面。各地街市的懸燈,也是為助月色而掛。
南宋中秋節間的活動,則更為豐富:「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
宋時,月餅已被正式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句。民間「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賞月、品月餅、吃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宋朝在蘇浙一帶另有一個獨特的中秋活動也流傳至今,這便是錢塘觀潮。由於錢塘江口地形類似漏斗,每當月圓時分,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聲勢極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涌之氣勢:「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古人過中秋節活動3:元朝
元朝的中秋習俗,幾乎沒有推陳出新之舉。倒是朱元璋與月餅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中,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那天,各路人馬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攻下元大都後,朱元璋高興地下令,在下一個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佳品。
中秋節 祝福語
1. 明月圓圓九州照,情系親人魂相牽。美酒一杯表祝願,健康快樂笑開顏。月餅甜甜問候傳,願你生活比蜜甜。中秋節到了,願你合家團圓!
2. 一年一度中秋節,一年一度團圓夜,年年月圓人不圓,歲歲形隻影孤單。只願大家能夠團團圓圓,合家美滿。中秋節,團圓節,月圓,人更圓!
3. 昔年八月十五夜,小橋流水合家歡。今年八月十五夜,獨在異鄉工廠間。西北望家惟祝願,父老鄉親好夢圓。待到臘梅開花日,滿載而歸來過。
4. 以真誠為圓心,用思念為半徑,畫一個圓圓的祝福給你祝你合家團圓,好夢常圓,好運財運與你都有緣,愛情事業樣樣圓滿,中秋月圓人更圓!
5. 荷花總會開得嬌艷,繁星總會不停眨眼,冰啤總會暢爽無限,思念總會沒了沒完,朋友總會時常惦念,祝福總會到你身邊,小傻瓜總會耐心看完!
6. 中秋到了,祝福來了,煩惱不見啦,好運相伴啦,忙碌疲倦沒影啦,悠閑自在露面啦,幸福與你約會啦,福氣把你包圍啦,開心幸福沒完沒了啦!
7. 月兒欲圓情慾濃,桂花香醇飄思念;嫦娥起舞自迷離,玉兔一嗅萬家福;花好月圓慶中秋,共享佳節樂團圓;祝你中秋節快樂,闔家歡樂人團圓。
8. 中秋節,我想拜託天上的明月,麻煩月光帶著我對你的思念,將祝福撒遍你的全身,捎去我的心聲:風起的時候,我想你!月圓的時候,我念你!
9. 中秋來臨喜相連,闔家歡樂慶團圓。明月當空似玉盤,桂花飄香夜風涼。庭院圍坐話語長,秋蟲寂靜已入眠。溫馨甜美入夢鄉,平安健康心祈盼。
10. 中秋的月影如銀色的瀑布般一瀉而下,國慶的禮花將節日的夜空變成斑斕的海洋,我的祝福在這雙重美景中悄然而至,不知能否在你心中激起漣漪?
11. 中秋佳節至,快樂答試題。填空:名揚古今()外,情溢春夏()冬,若是()馬加鞭,定能()在其中。答案:中秋快樂。中秋來臨,祝你好運。
12. 寂靜的夜空,是我對你無盡的思念;月圓的中秋,你是否感覺到了我的愛;為你准備了中秋的月餅,甘甜的果汁,今年的中秋,你能陪我一起過嗎?
13. 以真誠為圓心,用思念為半徑,畫一個圓圓的祝福給你:祝你合家團圓,好夢常圓,好運財運與你都有緣,愛情事業樣樣圓滿,中秋夜月圓人更圓!
14. 中秋佳節月兒圓,每逢佳節良辰美景香月餅,花好月圓祝福你:慢慢品嘗的是心中情,慢慢咀嚼的是心裡話,慢慢回味的是心牽掛。中秋平安快樂!
15. 今年月餅藏真情,一口一口都是情。甜甜蜜蜜是愛情,溫溫馨馨是親情,永永遠遠是友情。祝你中秋樂不停,喜悅亦安寧,健康好心情。中秋快樂!
中秋節的神話傳說故事簡短相關文章:
★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 關於中秋節的簡短傳說故事大全
★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100字左右
★ 中秋節民間故事
★ 中秋節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 簡短的中秋傳說故事
★ 關於中秋節的民間傳說習俗
★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和民間故事
★ 關於中秋節的神話傳說和習俗
★ 中秋節的由來以及神話傳說故事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❷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中秋節 的 傳說 故事 有哪些,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後羿無可奈何 ,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寄在月宮中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就傳開了。
中秋節簡潔介紹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寓意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中秋節的五個經典故事傳說
★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中秋節四大傳說故事
★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和民間故事大全
★ 2019中秋節的傳說故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
★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100字左右
★ 中秋節傳說故事
★ 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有哪些
★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有哪些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傳說故事
❸ 中秋節十大經典傳說故事介紹
中秋節十大經典傳說故事介紹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期,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下面是我收集推薦的中秋節中秋節十大經典傳說故事介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一、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葯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二、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三、玉兔搗葯
此傳說最早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葯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葯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結、前三大中秋故事處處帶有神話傳說的影子,關於三者之間的聯系,有一說是這樣的、相傳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不死葯,交給姮娥保管。逢蒙聽說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羿,姮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葯,想配成飛升之葯,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以下三大傳說,則有著一定的歷史原型,與知名歷史人物和史料記載緊密聯系。讓我們繼續細品吧!
四、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五、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六、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七、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八、吳剛折桂2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亮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亮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生到樹上去了。從此,每當吳剛快要砍光大樹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吳剛每天伐樹不止,千萬年過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樹,吳剛伐桂樹依然如舊,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
九、玄宗故事
據說,在天寶初年某一個中秋節的夜晚,玄宗正在宮中賞月,那位被玄宗請到宮廷傳授神仙之術的叫羅公遠的大師,過來對玄宗說:「陛下能否和臣到天上月宮中一游呢?」玄宗馬上表示同意。
於是,羅大師取過一根桂樹枝(有說是手杖)向著空中擲去,桂枝化作了一座銀白色的天橋。羅公遠邀玄宗與他同登此橋,走了好遠,眼前突然出現了華美壯觀的宮殿,羅公遠告訴玄宗這就是月宮。
這時,數百名仙女在廣庭翩翩起舞,而且伴有美妙的音樂。玄宗一下子被吸引了,不知不覺上前詢問:「這是什麼曲子啊?」
仙女們回答、「此《霓裳羽衣》也。」
玄宗如醉如痴,他本來精通音律,於是把曲調默記於心。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十、嫦娥奔月2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逢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逢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已逃走,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拓展知識:中秋節各地地方特色
舞火龍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作「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博餅」,是源自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用6粒骰子投擲,以骰子紅四點多寡為主決定勝負,並以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為彩名。這種民間相傳的習俗在中國台灣也仍有生命力。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東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❹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大全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大全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大全,中秋節的由來要追溯到遙遠的古代,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有很多,那麼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大全的相關內容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 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
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 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 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 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 蒙早已逃走,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月亮上的桂花樹
月亮上有棵桂花樹,每到月圓的時候,它會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滿枝繁花飄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們聽老人說:「若採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進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災祛病, 青春不老。」 那時的月亮不象如今這么亮,顏色一片昏黃。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後,阿美人的姑娘們就聚集在一塊杵米磨谷,歌唱豐收。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間有一拱美麗的虹橋相連,從地面走向月亮並不困難,特別是八月十五滿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許多身穿五彩達戈紋衣裳的姑娘,背著裝滿 穀子的藤簍,一個接一個地攀上虹橋,登上月亮。
姑娘們登上月宮,摘下桂花摻進穀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顆顆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兒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個姑娘想登虹橋上月宮,采一枝桂花舂米給久病的媽媽熬稀飯。
她背上沉沉的藤簍攀上虹橋,沒想到剛走進月亮,虹橋「喀啦」一聲 斷落了。姑娘想媽媽眼淚汪汪,從此再也回不了家鄉。她每天都在桂花樹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細又細,勻又勻,日 復一日,年復一年,穀子杵成了白米,白 米杵成了細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圓了,姑娘想念家鄉,思念親人了,就把細膩潔白的細粉灑到人間,白白的米粉紛紛揚揚灑落下來,化作了如水的清輝,把山水大 地映得清晰明凈。姑娘望著月光下靜謐安寧的村莊和茅舍,默默祝願爸爸長壽,媽媽健康,家中平安,年年豐收。這時 候,部落里的老人也會指著月亮對後生仔說: 「孩子們呵,你們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兒為什麼格外亮嗎?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鄉,把潔白的米粉灑向人間啊!」
玉兔傳說
相傳,有一年北京城裡鬧瘟疫,一下子病倒了許多人,吃什麼葯也不見效。
老百姓們急得沒辦法,只好都在院子里擺上供桌,焚香拜月,請求月官里的嫦娥救命。 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圓又大,嫦娥身在月官,借著明亮的'月光,把人間發生 的災難和老百姓對自己的乞求都看得一清二楚,嫦娥難過地哭了。於是,便派月宮里的玉兔 下凡,為老百姓治病除災。
玉兔受命後,便化作一位美麗的少女,她身穿一件白色紗裙,飄飄然地便來到了京城。她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為病人們治病。當病人吃下她給的仙葯,頓時會覺得身體清爽了許 多,很多人當時就能下地活動了。
為了感激玉兔的治病救命之恩,人們送給她金錢,被她拒絕;送給她禮物,也被她拒絕。人們總覺得過意不去,便拿出了許多衣服送給她,這回是無論玉兔怎樣推託也不行,她只好 收下。就這樣,
玉兔每到一家,都要換一身衣服,有時是男裝,有時是女裝;有時像個賣油 的,有時又像個賣菜的,有時像個小姑娘,有時又像個老奶奶……一夜的功夫,她走遍了千 家萬戶,更換了無數種裝束,人們噴嘖稱贊著這個「千變萬化」的神奇郎中。
奔波了一整夜,玉兔終於在天亮之前治好了最後一位病人。
她感到又困又乏,就靠在一 棵大槐樹下睡著了。由於太累了,在熟睡中競顯出了本相,頭上也露出了兩只大耳朵。街上 的人們都驚奇地圍攏過來,看著這位兔面人身的少女,又抬頭看看即將消失在晨曦中的月亮, 人們頓時明白了:這是月亮上的玉兔下凡,為咱京城百姓除災送吉來了!
「玉兔下凡」的消息像一陣風吹遍了整個京城,立刻轟動了朝野上下。以後,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京城的百姓們都要供奉「兔兒爺」、「兔奶奶」,以緬懷玉兔當年為百姓們治病祛災的恩德。
吳剛伐桂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
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了。於是,從此之後,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吳剛伐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原本是凡間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歡當樵夫,於是他就請白發神仙教他仙術,可是他學了很久都沒有學成,後來,他又請白發神仙教他神遊到月亮上,因為它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白發神仙很生氣,就把他留在月宮,並說:「如果你心平氣和地砍倒桂樹,你就可以獲得仙術」可是,吳剛每次砍完一段時間,桂樹便會自動癒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他不斷地砍下桂樹,桂樹不斷的癒合。
而大詩人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當時王允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以秋波,報董卓以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貂蟬拜月的故事,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