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夕情人節的發祥地在什麼地方,當地有什麼傳說
提起江西,很多小夥伴都不陌生,作為一座無辣不歡的省份,這里的美食讓人愛恨交織,對於愛吃辣的小夥伴來說,這里絕對是一座美食天堂。在很多朋友的固有思維中,江西除了美食眾多,似乎並無其他特色,其實並不然,省會南昌是軍旗升起的地方,八一廣場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整座城市被紅色文化充斥,熱血沸騰。除此之外,江西還是廬山的所在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到這里,可以重溫李白筆下的壯志豪情。
㈡ 七夕的民俗起源地是哪裡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凡,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玉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祈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西安說牛郎織女像為證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我們西安,已有兩千餘年的牛郎織女像就位於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轄區。」西安市政協委員俞向前說。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兩會」上提案,建議政府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將農歷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並在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牛郎織女廟遺址上建設一個文化旅遊區,打造「中國愛情文化源地」。俞向前告訴記者,「牛郎織女像」在長安區被當地群眾稱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但開發利用不夠。 據俞向前介紹,《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白蛇傳》堪稱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寧波的梁山伯廟、山海關的孟姜女廟、杭州的雷峰塔都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唯有牛郎織女農歷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故事,卻被古都西安所遺忘,使這個優美動人的故事還停留在民間傳說的層面上。 「在我們民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俞向前告訴記者,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在內容上、形式上都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古樸秀美的牛郎織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絕好素材,既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又可為古城西安旅遊增添一道新的亮點。 南陽說明確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陽 如果在網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織女」等關鍵詞,會出現4萬多個相關網頁,明確交代的故事發生地均為「南陽城西牛家莊」。 隨著七夕節的臨近,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南陽的說法,又在廣大市民中引發了熱議。不少熱心市民還提供了牛家莊的確切地址,認為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的牛郎庄就是傳說中的牛家莊。 7月28日,記者就此專門采訪了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民俗學專家陳江風教授。陳江風早年對七夕文化有過深入的研究,並發表過相關學術論文。他認為,根據地理條件、漢代意識形態、相對集中的民間傳說、古代文獻記載等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織女故事源於漢水兩岸的楚地。在南陽,不僅有牛郎織女漢畫石和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確交代了起源地。 陳江風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詩經》,說明此故事起源於先秦時代。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結合資料分析,七夕節的起源始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因漢朝的興起,七夕節和牛郎織女的故事得到廣泛深入地流傳。 陳江風還說,當時作為立國八百餘年,橫跨大半個中國的楚國,農耕文明已經相當成熟,紡織手工業極為發達。保留至今的上古絲織品,大多出自荊襄一帶的楚墓。花色品種、手法技藝,令人嘆為觀止。與此毗鄰的南陽盆地亦為楚地,自古至今盛產良種黃牛。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說:「南陽城西20里有個牛家莊,牛家莊有個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俗網路》)民俗學家張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的人,織女從天上來到人間,與牛郎成親,親手教南陽一帶的姐妹們學會養蠶、抽絲、織綢緞。」不同的故事,指陳著相同的起源地,可見南陽具有產生牛郎織女神話的經濟與文化土壤。 此外,漢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襄陽府過去管轄的鄖西縣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據傳說是「漢水連天河」的天河口。商洛縣有據傳是牛郎織女活動過的「織女溪」。廣義上仍屬於這一地區的伏牛山脈,如魯山有「牛郎洞」和該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陽漢畫也有牛郎織女故事 據南陽市漢畫館工作人員介紹,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證。漢畫館有一個表現牛郎織女的漢畫像石。此石於上世紀70年代在南陽北郊獨山東坡白灘村被發現,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從畫中可以看出,傳說中的老牛體型,和現在南陽黃牛是一樣的。 牛郎織牛的故事從漢至今已經2000多年。世事變遷,傳說中的南陽城西牛家莊現在什麼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陽黃牛?而織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這些問題還需有關專家考證。
㈢ 牛郎織女的故鄉、故里,故事發生在哪裡
牛郎織女只是個神話傳說,既然為傳說,民間各地就有多個不同的版本了,所以各地的版本故鄉都是不一樣的。
我國古籍中最早只說織女和牽牛是天河中相近的兩顆星宿,兩者並沒有什麼關聯。直到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在民間流傳成牛郎織女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各種地方化版本:湘西苗族有《天女與農夫》,貴州清水江苗族有《牛郎織女的故事》,雲南傈僳族有《花牛牛和天鵝姑娘》,廣西瑤族有《五綵帶》,貴州侗族有《郎都與七妹》等等。
(3)七夕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五地爭牛郎織女發源地:
2009年3月30日,「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授牌儀式在河南魯山縣辛集鄉舉行,這標志著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正式落戶魯山,魯山縣成為名副其實的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
同樣被授予「中國牛郎織女之鄉」的還有山西和順縣,加上湖北鄖西縣,江蘇太倉,以及我們山東沂源,一共有5個地方共同爭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牛郎織女之鄉」的原地。
其中沂源更是大手筆,投資興建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授予館藏同一主題(愛情)郵票最多的博物館—「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此外,沂源還出資聘請專家,學者,組織編寫了一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牛郎織女傳說》叢書,共分5卷。
該書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地對中國「牛郎織女傳說」進行系統研究的重要著作, 由國內諸多優秀文史專家編撰而成,通過科學細致的甄別和分類,嚴謹篤實的選材和考證,為「牛郎織女傳說」研究作了更全的總結、更深的挖掘的和更新的探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牛郎織女 (中國著名民間故事)
㈣ 七夕節來源哪裡
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於中國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㈤ 七夕的故事出自哪裡
牛郎織女是出自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的關於星的故事。
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在和順當地鄉間,一直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老地名與景物名稱。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等與故事主人翁相對應的地名,一段段優美的故事被當地百姓傳誦著。
所以山西和順縣是發源地。
㈥ 七夕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朝代 /
陝西--興平--董永--七仙女就是原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說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在這個傳統節日里,聽說在水缸旁瓜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淺淺低語。可您知道嗎?據陝西的民俗專家介紹,這個美麗的傳說發源地其實就在陝西省興平市。
流傳興平已兩千年 :七夕是牛郎和織女在天上相會的日子。據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趙建文介紹,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情節在春秋戰國時已漸趨完整,漢代時已有人把它由民間故事整理成詩歌:「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陝西興平是牛郎與織女傳說的發源地,現今興平市東城區子孝村、北門村是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的核心區。牛郎織女的故事,兩千年來流傳於興平,其完整性、真實性,體現了中國鄉土社會農耕文化,象徵著人們對於美好愛情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興平尚存許多古跡 :為了證明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在興平,興平市地方誌專家翟崇仁先生對此進行了十餘年的考證。他說,牛郎的原型就是東漢時期的董永,而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樹,依然古樸高大,蒼勁葉茂,酷似《天仙配》電影中的古槐。市北環路北門東堡,沿高乾渠坡下尚存遇仙橋。不少中老年人回憶說,遇仙橋西北半坡處曾有雙冢,人稱董永、七仙女墓,後在平整土地時平掉了。南位鎮董家一位老人曾說:「舊時董家榮軸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畫像。」董永的住址稱董家店。
上世紀五十年代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被改編為《天仙配》並搬上舞台,而後有媒體報道董永系安徽人,有位退休幹部稱在他收藏的《董氏家譜》中還有關於「董永遇仙」的故事。
但據翟崇仁先生考證,安徽的黃梅戲《天仙配》只起了個率先編演作用,興平民間不僅廣泛流傳有完整的牛郎織女故事,興平的著名書法家、收藏家、原縣文化館館長薛凡也首肯了《天仙配》的傳說是在興平的說法。興平還有人文景觀遇仙橋、雙冢、千年漢槐、仙女湖遺址等,此外還有一年一度的七巧節、七仙女廟會等民俗活動。這些牛郎織女傳說中的故事元素在全國絕無僅有,無疑證明了興平是「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發源地。
陝西長安 有牛郎織女石像為證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我們西安,已有兩千餘年的牛郎織女像就位於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轄區。」西安市政協委員俞向前說。對此,鄭州輕工業學院副院長、民俗學專家陳江風認為,根據地理條件、漢代意識形態、相對集中的民間傳說、古代文獻記載等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織女故事源於漢水兩岸的楚地。在南陽,不僅有牛郎織女漢畫石和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確交代了起源地。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兩會」上提出提案,建議政府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將農歷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並在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牛郎織女廟遺址上建設一個文化旅遊區,打造「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俞向前告訴記者,「牛郎織女像」在長安區被當地群眾稱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但開發利用不夠。 「在我們民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俞向前說,開發牛郎織女歷史文化資源,既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又可為古城西安旅遊增添一個新的亮點。 據《河南商報》
河南南陽--傳說中是牛郎的家鄉:隨著七夕的臨近,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哪裡的說法,不僅引起了陝西人的熱議,也引發了河南南陽人的爭論。南陽不少市民認為,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南陽。他們的依據是:如果在網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織女」等關鍵詞,會出現4萬多個相關網頁,明確交代的故事發生地均為「南陽城西牛家莊」。
陳江風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詩經》,說明此故事起源於先秦時代。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結合資料分析,七夕節的起源始於楚國時期的漢水流域,因漢朝的興起,七夕和牛郎織女的故事得到廣泛深入的流傳。
陳江風還說,當時作為立國八百餘年,橫跨大半個中國的楚國,農耕文明已經相當成熟,紡織手工業極為發達。保留至今的上古絲織品,大多出自荊襄一帶的楚墓。花色品種、手法技藝,令今人嘆為觀止。與此毗鄰的南陽盆地亦為楚地,自古至今盛產良種黃牛。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說:「南陽城西20里有個牛家莊,牛家莊有個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民俗網路》)
民俗學家張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也說:「牛郎叫如意,是南陽城西桑林村的人,織女從天上來到人間,與牛郎成親,親手教南陽一帶的姐妹們學會養蠶、抽絲、織綢緞。」
不同的故事,指稱著相同的起源地,可見南陽具有產生牛郎織女神話的經濟與文化土壤。
此外,漢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與「牛郎織女」神話、「七夕」風俗有關的遺跡。襄陽府過去管轄的鄖西縣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據傳是「漢水連天河」的天河口。商洛縣有據傳是牛郎織女活動過的「織女溪」。廣義上仍屬於這一地區的伏牛山脈,如魯山有「牛郎洞」和該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