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語「鑿壁偷光」的典故,主要是講述了什麼故事
鑿壁偷光講述的是匡衡的故事,匡衡家裡世代務農,但是匡衡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勤奮而又努力。因為家境貧寒,所以他只能幫別人做工來獲取讀書的費用。他曾經在當時的博士那裡學習了《詩經》,由於勤奮好學,所以他對《詩》的理解特別的透徹。雖然他勤奮好學,但是家裡面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燈燭,但是無法照到他的家。匡衡就把牆壁上面鑿了一個洞,然後引來了光亮,讓光照在書上,然後他來讀。
當地民眾和其他官員都是怒不敢言,因為匡衡是宰相,位高權重,底下的人也只能默默忍受著匡衡的腐敗,但紙終究遮不住火,匡衡的腐敗最終被皇帝發現了。匡衡的腐敗行為被發現後,皇帝將他貶為庶民。匡衡一路被皇帝提拔,最後因為腐敗,皇帝把他貶為庶民,趕回了家鄉。匡衡這一次也是徹底跌到了谷底,永無翻身之日。
② 匡衡的故事是怎樣的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匡衡勤奮好學,終憑一己之力,位極人臣,是標榜讓青年人學習的楷模。孰料位高權重之後他也走上了貪臟罔法徇私舞弊的路,外斥異己並對有污點的陳湯(其奏章中首現「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名言)以及眾多功臣進行打壓。可
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經》,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
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7356.ht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