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寓言故事有哪些
1、狗、公雞和狐狸
狗與公雞結交為朋友,他們一同趕路。到了晚上,公雞一躍跳到樹上,在樹枝上棲息,狗就在下面樹洞里過夜。黎明到來時,公雞像往常一樣啼叫起來。
有隻狐狸聽見雞叫,想要吃雞肉,便跑來站在樹下,恭敬地請雞下來,並說:「多麼美的嗓音啊!太悅耳動聽了,我真想擁抱你。快下來,讓我們一起唱支小夜曲吧。」
雞回答說:「請你去叫醒樹洞里的那個看門守夜的,他一開門,我就可以下來。」狐狸立刻去叫門,狗突然跳了起來,把他咬住撕碎了。
2、獅子與報恩的老鼠
獅子睡著了,有隻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獅子猛然站起來,把他抓住,准備吃掉。老鼠請求饒命,並說如果保住性命,必將報恩,獅子輕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獅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來獅子被一個獵人抓獲,並用繩索把他捆在一棵樹上。
老鼠聽到了他的哀嚎,走過去咬斷繩索,放走了獅子,並說:「你當時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報答,現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報恩。」
3、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一隻狐狸看見了,饞的直流口水。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白費勁。 狐狸感到無望了,只好轉身離開。他邊走道邊回過頭來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4、買櫝還珠
楚國有個人到鄭國去賣寶珠。為了能賣個好價錢,他用珍貴的木蘭木給寶珠做了一個十分精緻的盒子,又用珍貴的桂椒一類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撲鼻,並且,還在盒子上面綴繫上許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綠色的寶石裝飾起來。
有個鄭國人看見這個盒子十分漂亮,就把盒子買下來,而把珠寶還給了楚國人。
5、望洋興嘆
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涌,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匯集到他那裡來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 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明白哪裡是水的盡頭。河伯獃獃地看了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概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我就是這樣的人啦!」
㈡ 中國愚言故事有哪些
寓言
拼音:yùyán
英文:fable
意思:有所隱含的語言。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託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採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漢魏以後, 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為多見。
中國民間寓言極為豐富。除漢族外,還有各少數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創作的寓言,多以動物為主人公,利用它們的活動及相互關系投進一種教訓或喻意,達到諷喻的目的。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朴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世界各國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經》《拉封丹寓言》等…
為什麼會出現寓言?
寓言大抵是諷刺的,但也是歌頌的。寓言諷刺黑暗,就是歌頌光明;諷刺邪惡,就是歌頌善良;諷刺虛偽,就是歌頌真誠。所以,寓言不僅要深惡痛絕地抨擊和揭露偽、惡、丑,而且要熱情地贊揚和歌頌真、善、美。寓言作者應該大膽追求、勇敢探索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創造出嶄新的為人民群眾喜愛的寓言。
有人認為現在不需要寓言了,因為在專制統治時代,言論不自由,心裡有話不能直截了當地說出,必須轉彎抹角,旁敲側擊,隱約其詞,所以產生了寓言。現在是社會主義民主時代,講話可以開誠布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何必還要什麼寓言。這是他們不了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與作用的緣故。即使在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完全實行的,人們的思想還需要經過艱苦的斗爭和鍛煉。何況寓言還有著其它任何形式的文學代替不了的藝術特色。那麼現在需要不需要寓言?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需要。不僅現在需要,將來也需要。只要生活里還有不合理的事情,寓言就會存在,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還有先進和落後的矛盾,也就需要寓言。只要人們需要更豐富多採的藝術欣賞,也就需要寓言。 [1]
來歷編輯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它往住敘述一個小故事,而又於具體的情節中,隱含著一種更深刻的思想,常語帶雙關,藉以闡發哲理,印證觀念,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敘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諸子及史傳使用,以作為陳說辭理的手段。《韓非子》作為先秦說理散文代表著作之一。
自從寓言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就顯出別具一格的文學意味。著名的「和氏獻璧」故事,曲折感人;「造父御馬」則描繪出造父是專政制度最佳辯護的人物形象;「鄭袖劓美人鼻」,寫出鄭袖工於心計,巧言令色,口蜜腹劍,手段毒辣,故事情節曲折,宛如一篇短篇小說,而且人物形象鮮明。引公木先生的話說:「韓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個最明顯特徵,就是比較全面而系統的反映了韓非子的歷史觀、社會觀、文藝觀以及方法論和認識論,可以說,讀韓非子寓言故事,幾乎等於讀了一部法家思想輯要。
豐富的寓言故事成為說理散文的閃光點,也是先秦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
寓言方法編輯
寓言簡介
《現代漢語詞典》上是這樣解釋「寓言」的: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其實我們語文課本中的許多成語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拔苗助長》、《亡羊補牢》等,這些喜聞樂見的成語故事很簡短,含著的道理卻很深刻,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寫作方法
首先要有一個通俗簡單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開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說理。通過講述故事來達到說理的最終目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你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國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漢語中的矛盾一詞就直接由這則寓言故事演化而來,由此可見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沒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沒有一個好的安身之地。同學們可發揮豐富的想像、運用比喻、擬人、動作、誇張等修辭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動起來,讓他們來到你的故事中,演講出一個富含某種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規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簡短又要趣味盎然、新鮮活潑,才能吸引人,讓讀者在笑聲中有所獲益。
㈢ 寓言故事有哪些
1.魯侯養鳥——切忌以己度人,主觀臆斷
故事原文: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莊子·外篇·至樂》)
故事釋義:從前,有隻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只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里,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並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
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魯國國君的這種做法,就是用供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用豢養鳥的辦法養鳥。
2.屠龍之技——做事脫離現實一場空
故事原文: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莊子·列禦寇》)
故事釋義: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裡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裡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3.隨珠彈雀——做事要衡量輕重
故事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莊子·讓王》)
故事釋義: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有一個喜歡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4.望洋興嘆——人切忌自滿
故事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故事釋義: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涌,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匯集到他這里來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裡是水的盡頭。
河伯獃獃地看了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慨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這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聽說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大海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這里,那是多麼危險,我將會永遠被有見識的人譏笑了。」
5.匠石運斧——追求成功首先要學會合作
故事原文: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莊子·徐無鬼》)
故事釋義: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鼻子尖上沾了一點白泥巴,這層白泥巴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一樣。他請一個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石揮動斧子,只聽見一陣風響,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乾乾凈凈,鼻子卻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那個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點兒也不感到害怕。宋元君聽說這件事後,就把工匠石叫了來,說:「你再削一次讓我看看吧!」工匠石說:「我的確是會削的,但是,那個敢讓我削的人已經死去很久了。」
6.猴子逞能——人要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故事原文:吳王浮於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逃,逃於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無以汝色驕人哉!」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助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
(《莊子·徐無鬼》)
故事釋義:吳王坐船在大江里遊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見了,都驚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荊棘叢中了;唯獨有一隻猴子,卻洋洋得意地跳來跳去,故意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飛箭接住了。吳王下令左右的侍從一齊放箭,那隻猴子就被射死了。
吳王回過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只猴子誇耀自己的靈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驕傲,以至於這樣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別人耍驕傲呀!」顏不疑回去以後,就拜賢人董梧為老師,盡力克服自己的驕氣,遠離美色聲樂,不再拋頭露面。過了三年,全國人都稱譽他。
7.朝三暮四——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
故事原文: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莊子·齊物論》)
故事釋義:故事有一年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他的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8.不龜手之葯——要用不同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故事原文: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 ,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莊子·逍遙游》)
故事釋義:宋國有個人善於配製防治凍手的葯,他家祖祖輩輩都用這種葯塗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過日子。有一個外鄉人聽說了,請求收買他的葯方,情願出一百兩黃金。
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塊商量說:「我們家祖祖輩輩干漂洗棉絮的活兒,能夠得到的不過幾兩黃金;現在出售這個葯方,一下子就可賺取一百兩黃金,就賣給他吧!」那個外鄉人得到了葯方後,便拿去獻給吳王,並向吳王誇贊這種葯的用處。這時,正趕上越國有內亂,吳王便派他領兵討伐越國。
冬天,他們和越國軍隊進行水戰,把越國軍隊打得大敗。吳王很高興,就割出一塊土地來封賞給了他。這葯能夠使手不皸裂,功用是一樣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賞,有的有了它仍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類的苦活,這都是由於用法不同的緣故啊。
㈣ 還有哪些寓言故事
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經》《拉封丹寓言》等。
1、《揠苗助長》寓言故事:
有個宋國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長高,於是就去田裡把禾苗一個個的拔高,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用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2、《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而今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3、《鄭人買履》》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
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直接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㈤ 寓言故事有哪些
寓言故事有:
1、守株待兔: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2、愚公移山:愚公門前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在山的正對面居住的愚公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於是愚公決定要移去這兩座山。鄰居智叟說不能完成,嘲笑愚公頑固愚蠢,愚公說:「我移不完還有我的子孫後代,一代一代的移。」最終,愚公的舉動感動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
3、刻舟求劍: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4、濫竽充數:不會吹竽的人混跡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寫作方法
首先要有一個通俗簡單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開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說理。通過講述故事來達到說理的最終目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的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你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國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漢語中的矛盾一詞就直接由這則寓言故事演化而來,由此可見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㈥ 寓言故事有哪些
寓言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你知道哪些有哲理的語言故事呢?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於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麼治療。”扁鵲走後,桓公不高興地說:“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後說:“您的病到肌肉裡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後,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裡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怎麼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葯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癒;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裡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後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葯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後,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後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於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採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後,將會無葯可救。
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現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鑒定。那匠人看了璞後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著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繼位。和氏帶著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鑒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幹了,又從眼裡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後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麼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並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匯報以後,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裡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個有才幹、有忠心的人。他在兩次獻璞都遭受砍腳冤刑以後,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鳴其冤,體現了他為堅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精神,他的忠誠和執著實在是令人感動。
彌子瑕是衛國的一名美男子。他在衛靈公身邊為臣,很討君王的喜歡。
有兩件事最能說明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程度。其一是彌子瑕私駕衛王馬車的事。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趕在當天晚上把消息告訴了他,一瞬間,彌子瑕心如火燎,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飛到母親身邊。可是京城離家甚遠,怎麼能心想事成呢?衛國的法令明文規定,私駕君王馬車的人要判斷足之刑。為了盡快趕回家去替母親求醫治病,彌子瑕不顧個人安危,假傳君令讓車夫駕著衛靈公的座車送他回家。後來衛靈公知道了這件事,不但沒有責罰彌子瑕,反而稱贊道:“你真是一個孝子呵!為了替母親求醫治病,竟然連斷足之刑也無所畏懼了。”
衛王接受彌子瑕沒吃完的半個桃子,是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第二件典型事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彌子瑕陪衛靈公到果園游覽。當時正值蜜桃成熟的季節,滿園的桃樹結滿了白里透紅的碩果。輕風徐徐送來蜜桃醉人的芳香,讓人垂涎欲滴。彌子瑕伸手摘了一個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著吃了起來。這種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鮮爽口滋味是他未曾體驗的。當他吃到一半的時候,想起了身邊的衛王。彌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遞給衛王,讓他同享。衛靈公毫不在意這是彌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自作多情地說:“你忍著饞勁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吃,這真是愛我啊!”
彌子瑕年紀大了以後,臉上現出了衰老的容顏。衛靈公因此喪失了對他的熱情。這時假如彌子瑕有得罪衛王的地方,衛靈公不僅再不像過去那樣去遷就他,而且還要歷數彌子瑕的不是:“這傢伙過去曾假傳君令,擅自動用我的車子;目無君威地把沒吃完的桃子給我吃。至今他仍不改舊習,還在做冒犯我的事!”
彌子瑕從年輕到年老,始終把衛靈公當成自己的一個朋友看待,在衛王面前無拘無束。可是衛王則不一樣。他以年齡和相貌作為寵人、厭人的根據,從而對彌子瑕所做的同樣的事情表現了前後截然相反的態度。因此不顧事情的本質,只按表面現象決定好惡的作法是十分錯誤的。
能力對命運說:“你的功績哪裡比得上我啊?”命運說:“你有什麼功績要和我比試?”能力說:“壽與夭、窮與達、貴與賤、貧與富,都是我能做到的。”命運說:“可是,彭祖的智慧不在堯舜之上,卻享有800歲高壽。顏淵的才能不在眾人之下,卻早夭。孔子的道德不在諸侯之下,卻倍受困窘。殷紂王的德行不在箕子、微子、比乾等賢臣之上,卻位居王位。季札在吳國得不到爵位,田恆卻佔有了齊國。有氣節的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而無恥的季孫氏比坐懷不亂的柳下惠要富足得多。還有許多例子就不舉了。假如這些都是你所能操縱的,那麼為什麼讓此人長壽而讓彼人短命,使聖人窮卻讓逆子發達,讓賢人賤卻讓愚人顯貴,使善人貧卻讓惡人暴富呢?”能力回答說:“假如像你剛才所說,我本來對眾人是無功的,所以眾人才會這樣;那麼難道這些都是你所控製得了的嗎?”命運接著說:“既然說是命運,那麼還需要誰來控制呢?我不過是順其自然,直的就往前推,率的就聽任它。實際上,人們都是自壽自夭、自窮自達、自貴自賤、自富自貧,我哪裡能夠知道那麼多呢?我怎麼能管得了那麼多呢?”
能力和命運的這段對話說明:力是進取之力,命是自然之命;力與命緊密相聯,命與力因果相關;有什麼樣的能力,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而“命”的最終取向,除了自身努力外,還必須藉助自然的力量。
魯國有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愛學儒家的仁義之術,小兒子愛學軍事。大兒子用他所學的儒家仁義思想去游說齊王,得到齊王的賞識,聘請他為太子的老師。二兒子到楚國去,用他所學的法家軍事思想游說楚王,在向楚王講述自己的思想、觀點時講道理、舉例子,有條有理,楚王聽了很高興,覺得他是個軍事人才,就封他為楚國的軍事長官。這樣,兄弟兩人一個在齊國任職,一個在楚國作官,他們賺的錢多,使家裡很快富裕了起來。兄弟兩人都有顯赫的爵位,讓他們家的親戚朋友也感覺到非常榮耀。
施家鄰居中有一戶姓孟的人家,家庭情況與施家以前相仿:家境並不富裕,也是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與施家大兒子一樣,好學儒家仁義之術;二兒子也是愛學兵法之術;兩家的兒子還曾經在一道討論學問,研究兵法。孟家為貧窮所困擾,生活很艱難。孟家看到施家這兩年很快富裕起來,門口的馬呀、車呀經常有來的,來的人員中有當兵的,也有當官的,真夠榮耀,很有點羨慕施家。由於這兩家一直都很友好,孟家就向施家請教如何讓兒子取得官職的方法。施家的兩個兒子就把自己怎樣去齊國,怎樣向齊王游說及如何到楚國,又如何對楚王游說和當官的經過如實地告訴了他們。
孟家兩個兒子聽到後,覺得這是個門路,於是大兒子准備到秦國去,二兒子准備到衛國去。
孟家大兒子到秦國去後用儒家學說游說秦王。他向秦王講得頭頭是道,真是口若懸河,口才不錯。秦王說:“當前啦,各國諸侯都要靠實力進行斗爭,要使國家富強的,無非是兵力、糧食。如果光靠仁義治理國家,就只有死路一條。”秦王心想:這個人固然有才能,他要我用仁義之術治國就是想要我國不練兵打仗,不積糧食不富裕,這能行嗎?於是,命令軍士對他施行了最殘酷的宮刑,然後又將他趕出了秦國。孟家的二兒子到了衛國以後,用主張發展軍事的學說游說衛王。他為了能讓衛王採納他的意見,能在衛國授爵當官,向衛王進言時有條不紊他講述自己用兵的道理。衛王聽後說:“我們衛國是弱小國家,又夾在大國之問。對於比我們強的大國,我們的政策是要恭敬地侍奉他;對於同我們一樣或比我們還要弱的小國,我們的方針是要好好地安撫他們,只有這樣才是我們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軍事治國固然不錯,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權謀,周圍的大國就會聯手攻打我國,我們的國家很快就要滅亡。假若我好生生地放你回去,你必定會到別國去宣傳你的主張,別的國家發展了軍事力量再對外擴張起來,會對我國造成很大的威脅。”衛王感到這個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於是派人砍斷了他的雙腳,然後把他押送問魯國。
孟家的兩個兒子回到家裡,已是殘廢人了,全家人感到又悲又恨,他家父子三人找到姓施的人家裡,悲痛地拍著胸脯責備施家。施家的人回答說:“不論辦什麼事,凡是適應時勢的就會成功、昌盛,違背時勢的就會失敗、滅亡。你們學的東西與我們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卻完全不同,為什麼呢?這是由於你們選擇的對象不同,同時又違背了時勢啊。我們的做法和行為又有什麼錯誤呢?”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不論辦任何事情,都必須考慮條件是否適合,對象選擇得是否正確,要適應形勢。對別人的經驗不能死搬硬套,不然的話,必定會把事情辦糟。
㈦ 寓言故事的有哪些故事
小獅子上學記
作為獅王的孩子,小獅子平時很少跟外人接觸。現在他要上學,心裡很緊張,生怕會被同學欺負。
獅王知道小獅子的心思後,教訓他說:「怕什麼?你是獅王的孩子,也是未來的獅王!記住,當別人離你兩米遠的時候,你就瞪大眼睛警告他;當別人離你一米遠的時候,你就露出牙齒威脅他;當別人來到你的身邊的時候,你就舉起爪子准備和他搏鬥。」
「我明白了,爸爸。」小獅子按獅王說的,把眼睛擦得亮亮的,把牙齒洗得白白的,把爪子磨得尖尖的,做好十足的准備。
來到校園里以後,小獅子獨來獨往,時刻與別人保持距離。
下課的時候,小獅子來到一棵樹下休息,幾個同學則在不遠處追逐打鬧。小獅子很想加入他們,又很擔心,就靜靜地看著。
同學們追著、跑著,突然,小兔子向小獅子的方向跑來。小獅子的心不由得提了起來。當小兔子跑到離自己兩米的時候,他立即瞪圓雙眼警告小兔子。小兔子發現小獅子在看自己,就沖著他笑了一下,然後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小獅子沒料到自己的警告卻換來別人的微笑,心裡很不是滋味。接下來,當同學再跑到兩米的范圍時,他不再瞪眼睛,而是微笑。
同學們越玩越歡,小狗竟然跑到距離小獅子只有一米的地方。小獅子想起爸爸的話,趕緊張開嘴,露出白花花的牙齒表示威脅。小狗以為小獅子要和自己打招呼,就搶先說:「你好,小獅子。」
自己的威脅換來別人的問好,小獅子愣了一下,然後支支吾吾地說:「你……你好……小狗。」
小獅子越來越不在意同學們在自己的身邊跑來跑去。不過,當小牛站在自己的面前時,他還是情不自禁地舉起爪子打算搏鬥。
小牛以為小獅子要跟自己握手,就伸出手握住小獅子的手,熱情地邀請說:「小獅子,你別一個人呆著,跟我們一起玩吧!」
自己的敵對換來別人友好,小獅子紅著臉,說不出話來。小牛以為他不好意思,就拉著他加入到活動中去。玩著,玩著,小獅子完全放下顧慮,跟同學們打成一片。
當天放學回家以後,小獅子快樂地對獅王說:「爸爸,你教我的那一套在同學們那裡完全不管用。」
最軟的東西
小虎是個淘氣包,經常調皮搗蛋惹是非,做錯了事還從來不道歉。
千不該,萬不該,小虎又闖禍了。他把虎大爺辛辛苦苦種的棉花當作野草給拔了。
「完了,完了,這些棉花我是要拿來做枕頭的,你說怎麼辦?」虎大爺又心痛又生氣。
「大不了我賠你一個。」小虎滿不在乎地說。
「那好,你得賠我一個比棉花枕還要軟的枕頭才行。」虎大爺說。
什麼東西是軟的呢?小虎拿來一個稻草枕頭賠給虎大爺。
「不行!不行!」虎大爺的臉被稻草莖扎了一下,氣呼呼地把枕頭還給他。
小虎拿來一個彈簧枕頭賠給虎大爺。
「不行,不行,彈簧枕頭嘎吱響,叫我怎麼睡得著。」虎大爺一夜沒睡好,臉上冒出一對黑眼圈。
小虎拿來一個水枕頭賠給虎大爺。
水枕頭被「啪」的一聲壓裂了,水流得虎大爺滿身都是。
小虎拿來一個空氣枕頭賠給虎大爺。
空氣枕「砰」的一聲爆炸開來,把虎大爺的臉炸得生疼生疼的。
「我什麼枕頭都不要了。我看你的身體軟軟的,當我的枕頭也不錯。」虎大爺捉住小虎,要把他當作枕頭。
小虎沒料到事情會變成這樣,嚇得可不輕。他可憐兮兮地說:「虎大爺,對不起。我不該拔掉你的棉花。」
虎大爺心裡好受一點,就松開手。
「虎大爺,我賠不了你枕頭,就讓我幫捶背吧。」小虎說著,走到虎大爺的背後輕輕地捶了起來。
「咚咚咚……」小虎捶啊捶,虎大爺感到很舒服。
「算了,算了。看在你認錯的份上,我就原諒你,不要你賠了。」虎大爺滿意地說。
小虎沒料到事情會是這樣的結果,真是高興壞了。他開心地說:「虎大爺,我找到比棉花更軟的東西,那就是你的心腸,你的心腸是世界上最軟的東西。」
「心腸最軟?哈哈哈……」虎大爺也開心地笑了起來。
長大的標志
看著孩子一天天在長大,鳥爸、鳥媽真是既歡喜又擔憂。歡喜的是孩子很快可以獨立了,擔憂的是孩子將來的生活會不會太苦太累。
鳥爸未雨綢繆道:「雖然我們不能像人類那樣給孩子留下金銀珠寶,也不能留下太多的食物,但我們總要為他多做點什麼才行。」
「說的有道理。可是,我們能為他做什麼呢?」鳥媽憂心忡忡地說。
「多壘幾個窩吧!」鳥爸果決地說,「等他長大以後,想到哪裡住就到哪裡住。」
「嗯,這個主意好!」鳥媽有些迫不及待地應道。
於是,在小鳥離巢前的這段時間里,鳥爸、鳥媽成天起早貪黑、不知疲倦地壘窩。山谷里、山頂上、河岸邊、小島上,到處都見得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時間一天天過去,小鳥終於要去過自己的生活了。
疲憊不堪但精神十足的鳥爸、鳥媽喜氣洋洋地小鳥領到山谷里的一個窩旁說:「孩子,這是爸爸媽媽送你的禮物,你喜歡嗎?」
小鳥愣愣地看了看嶄新的鳥窩,又看了看爸爸媽媽,沒有說話。
「如果你不喜歡,還有其它的。」鳥爸、鳥媽又忙不迭地帶著小鳥去看山頂上的鳥窩。
然而一圈看下來,小鳥都沒有說喜歡還是不喜歡。鳥爸有些不知所措地說:「孩子,你要是都不喜歡,爸爸媽媽可以給你再壘一個新的。你說,你喜歡把窩壘在哪裡?喜歡什麼造型的……」
鳥媽也著急地說:「對對對,你喜歡什麼樣的,爸爸媽媽就給你壘什麼樣的。」
「不!」小鳥含著熱淚,哽咽著說,「爸爸媽媽,謝謝你們這么愛我!你們壘的每一個窩我都非常喜歡!」
「喜歡就好!喜歡就好!」鳥爸、鳥媽轉憂為喜。
「但是,」小鳥接著說,「我記得你們曾經說過,我們鳥類長大的標志就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壘一個窩。我想證明自己,難道你們當初不是這樣嗎?」
「啊——」這回輪到鳥爸、鳥媽愣了神。不過,他們很快回過神來,為孩子的正確決定感到無比欣慰!
快樂的名片
「嘻嘻嘻,哈哈哈……」吉吉是一隻快樂的小老鼠,他走到哪,笑聲就跟到哪。
吉吉還喜歡收藏。在他的小儲藏室里,收藏著糖果紙、冰棒棍、玻璃球等許許多多物品。
最近,吉吉迷上收藏一種卡片。這種卡片上寫著主人的姓名、電話、住址等信息。吉吉好奇地問媽媽:「人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信息寫在卡片上呢?」
媽媽告訴他說:「這種卡名叫做名片。人們只要看到名片,就會知道它的主人是誰。」
「原來是這樣啊!」吉吉羨慕地想,「要是我也有名片就好了。」
可是,老鼠是不會造紙,也不會製作名片,該怎麼辦呢?吉吉想來想去,決定選一種東西當作名片。
吉吉來到一棵樹下,想采一些桑葉當作自己的名片。一群蠶爬過來說:「葉子是我們的名片,你還是找別的東西吧!」
吉吉來到一叢鮮花腳下,想采些花瓣當作自己的名片。幾只蝴蝶飛過來說:「花瓣是我們的名片,你還是找別的東西吧!」
吉吉又來到田地里,想拔一些胡蘿卜當作自己的名片。一隻兔子跑過來說:「胡蘿卜是我的名片,你還是找別的東西吧!」
吉吉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適合的名片,只好失望地回到家裡。
媽媽見了,笑著說:「傻孩子,你已經有名片了,為什麼還要再去找呢?」
吉吉疑惑地問:「我真的有名片嗎?我怎麼不知道?」
「你的名片就是你歡快的笑聲啊!只要聽到你的笑聲,大家就知道你來了。」
聽了媽媽的話,吉吉頓時高興起來:「對對對,我怎麼把這給忘了。嘻嘻嘻,哈哈哈……」
吉吉快樂的名片傳得很遠,許多朋友都收到了。親愛小朋友,你收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