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知道關於麗江的傳說故事
麗江又名「麗水」,因萬里長江蜿蜒流過而得名,麗江有很多悠久的傳說,包括虎跳峽、玉龍雪山、老君山等等。
一、麗江虎跳峽的傳說
傳說那時候麗江統治者--木老爺富極一時,身邊有不少能人才子。其中有一個特能算命。一天,替木老爺算算,據說木老爺生時大富大貴,但是死後卻無棺材可用。木老爺大驚,從此在他所要經過的任何地方,每隔十里地就放置一口棺材以和命運作抗爭。
一天,天氣極好,木老爺心情極佳,於是騎著自己的坐騎——一頭老虎,沿金沙江邊走去。江水洶涌澎湃,江岸風景如畫。人虎到了一個較狹窄地段,老虎縱身一躍,往江中間的一塊大石頭上跳去。
老虎著落了,人卻再也沒有和虎同時著落,而是早已掉入了滾滾江水中。時間早已流逝,木老爺和他的老虎已早已不知何處去,但是卻為後人留下了虎跳峽,虎跳石這些充滿想像的名字。
二、麗江玉龍雪山的「三多神」傳說
有個很能乾的獵人,天天帶著獵犬上玉雪龍山打獵。有年二月初八恰好屬羊,她在雪山看見一塊怪異的雪石,那雪石很大,像魁梧的武將,但又非常輕,一隻手便能把它托起。獵人十分驚奇,順便把它背下山來。
走到山麓,獵人放下雪石,抽袋煙又背,可是哪裡背得動,好像生了根似的,任怎麼使力也紋絲不動,人們以為是神的化身,便就地建祠供奉。
從此後,人們屢見一位穿白甲、戴白盔、執白矛、跨白馬的神將顯聖:打仗時,他帶領兵馬助戰;有火災,他從雲霧里降雪滅火;瘟疫流行,他乘風驅散瘴氣;發生水患,他在夜間帶著白衣人來疏導,於是把他尊為保護神「阿普三朵」,每年一次祭,求他佑護。
三多神也成為了納西族的最高保護神、戰神、天神,玉龍雪山的化身。
(1)什麼地方具有豐富的傳統故事擴展閱讀
麗江除漢族外,還有納西、彝、傈僳、普米、白、藏等十多個世居少數民族。各兄弟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展現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寧蒗永寧摩梭母系大家庭是惟一存活世間的母系氏族活化石。
小涼山彝族同胞的節日火把,牽引著人們走進遠古神奇的傳說,感受崇拜火民族那一副火熱的心腸。蛙形「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象徵著納西婦女晝夜辛勤勞作,又與納西族早期的圖騰崇拜有關,在祖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
永勝縣他留人浪漫的「青春棚」堪稱民族奇葩。玉龍縣黎明的傈僳族歌舞,熱情奔放,「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令人驚奇。寧蒗普米族喪葬中「給羊子」習俗,將生命尋根意識滲透進了古羌人後裔的文化肌體中。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為麗江之旅大大加分。
Ⅱ 中國民間故事來源於什麼地方
歷史和故事之間有著很強的聯系性,故事是歷史的傳播載體,起到了傳承歷史的作用,歷史則是故事的內涵,豐富了故事的內容。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民間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民間故事篇一:媒神之祖
女媧是被中國民間廣泛而長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創世神和始祖神。傳說女媧能化生萬物,她的最偉大的業績一是煉石補天,二是摶土造人。
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開始以黃土和水造人。考慮到人要代代相繼,善衍不絕,於是創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與女子結合以生兒育女,於是女媧就成了第一個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神,又稱「高禖」,這在本書第二章已述及。人們祭祀這位婚姻之神典禮十分隆重,修了女媧娘娘廟或高禖廟,用太牢(豬、牛、羊三牲齊備)這一最高禮節來祭祀她。這些廟至今在山東洛寧、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區還有保留。女媧之神的出現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中婚姻以婦女為中心,女族長掌握著全族的婚姻大事。
Ⅲ 湖南有什麼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一、故事:蘇仙傳說
「蘇仙傳說」是歷史悠久的地方民間傳說故事。蘇仙,名耽,桂陽人。蘇耽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與母親用桔葉、根、井水配馬嶺山桃石熬制湯劑,救治了病人。後隨道士出遊,民間傳說他已跨鶴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申報的蘇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風俗習慣:
1、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話、贛方言、客家方言,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湖南是一個方言復雜的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既能說本民族語言,又能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
2、湖南戲曲
湖南省現有地方戲曲19種,藝術表演團體近100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湖南花鼓戲。花鼓戲《老表軼事》入選2007——2008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實現了在國家級精品劇目評選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實景節目《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長沙火宮殿臭豆腐,口味蝦,水煮魚頭,鴨脖子,唆螺、魚頭豆腐、豆腐乾、津市牛肉粉、耒陽壇子菜、荷葉包飯、臘魚、臘肉、臘腸、剁辣椒、三角乾子、龍脂豬血、岳陽燒烤、瀏陽蒸菜。
(3)什麼地方具有豐富的傳統故事擴展閱讀:
湖南的一些風景名勝:
1、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東經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後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奇山異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2、韶山風景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國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韶山位於湖南省湘潭縣境內,距長沙市108千米,是長株潭城市群中一顆美麗的明珠,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故鄉,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勞動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Ⅳ 東北民間故事有什麼特色
東北民間故事是東北民間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門類,是東北文學的主體,它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關東大地上的東北人民在長期開發建設東北的過程中,在長期的繁衍生息中,所創造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
它構成了東北各民族民間故事的深厚基礎和廣闊背景,積淀著東北廣大民眾的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念。
東北民間故事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笑話等,體現了東北各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東北地區的風土人情,有東北民族個性、東北地方特色,也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蘊藏在東北各民族中間,依附於東北各民族的存在而存在。
很多東北民間故事作品透出古樸、粗獷、憨厚、醇馨的風格。尤以一些描寫先民以漁獵、挖參或征戰為內容而展示北方自然環境氛圍的專題故事、習俗傳說最為濃郁。
東北民間生活故事中佔有篇目較多的幻想故事極富民族特色。作品不僅在環境、語言外殼中體現出民族風韻,在神奇、豐富的想像間也滲透著古老社會圖騰崇拜觀念。而且以描寫優美纏綿,情節迂迴曲折,形式多為靈怪,變形的復合型為藝術特色。
東北民間故事像東北其他民間文學樣式一樣,有著自己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有著不同於其他東北民間文學樣式的特徵,從中可以看到關東人民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理想願望等。
東北民間故事像其他民間創作一樣,其故事的創作者往往在一定的集體場合,由於現實生活情景的激發,或為了滿足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需求,便由不同的人進行了自發的口頭故事的創作。
有的時候是為了鼓舞戰斗精神或激勵勞動情緒,有的時候是為了減輕勞動負擔或調節集體勞動的動作,有的時候是為了慶祝節日或表現對事物的看法,有的時候是為了表達宣洩歡娛樂觀或悲戚憤怒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了民間故事。
東北民間故事無論它原來是集體創作的還是個人創作的,只要它一經創作出來,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傳播領域,要在民眾中流傳,千百次地由廣大民眾講述、傳頌。
在這個被講述和傳頌的傳播過程中,這些民間故事經受著種種考察和檢驗,其中包括民間故事的故事內容、故事表現形式、故事語言等多方面的內容。
如果這些民間故事能夠適應民眾的生活需求和審美心理、習慣、情趣,能夠適應民眾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那麼它就能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就會具有一定強的生命力和一定長的生存時間,就能在廣大民眾中流傳,並且在流傳過程中,人們不斷地進行加工、潤色,使其不斷豐富。
東北民間故事一般都沒有作者,均為佚名,這就形成了東北民間故事的「無名性」和「匿名性」的特點。東北民間故事中,諸如《禿尾巴老李》、《棒槌姑娘》、《大連的傳說》、《金牛的故事》、《一隻小金碗》等,都是沒有具體作者的。
口頭傳播是最早的文學傳播形式,東北民間文學的傳播也是口頭傳播,具有口頭文學的性質。
口頭傳播使東北民間故事流播很廣,相傳很久。如關東地區人人皆知的《孟姜女》、《公主陵》、《二郎神》等故事,人們百聽不厭,百講不煩,甚至傳誦了千年以上,傳誦到全國的許多地區。有很多故事至今還在廣泛流播,甚至有些成為戲劇舞台和銀屏上的題材。
東北民間故事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之中,具體表現在口頭作品的語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和題材等方面經常變動。
例如,東北民間故事《孟姜女》,吉林省榆樹一帶流傳的故事情節是:住在松花江北岸的孟家和姜家,因種在兩家之間的柳條樟子邊上的葫蘆而得女,兩家都十分喜愛,並共同撫養,並以兩家的姓為女孩的名。
吉林省舒蘭一帶流行的故事情節則是:孟姓人家的老太太因救了一隻小燕子,燕子報恩,銜給孟家一粒葫蘆子,孟家種出葫蘆蔓爬到了姜家,葫蘆長大後鋸開,裡面是個小女孩,於是,兩家便以各自的姓為女孩的名。
東北民間故事的淵源深厚、集體創作、口頭傳承和不斷變化等特徵是東北民間故事的重要特徵,並且這4個特徵之間是緊密聯系的。
滿族民間故事是東北民間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廣博深厚的滿族文化遺存和內涵。滿族民間故事生成於滿族由「漁獵」轉向「農耕」,並且與漢族文化密切接觸、融合,逐漸形成滿漢雜糅的文化特徵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
這些特點都鮮明地體現在由滿族民眾集體創作、世代傳承、「記錄」他們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的故事中。
滿族民間故事內涵十分豐富,有關於神的傳說,如天神創世神話、自然神話、族源神話、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神話及保存在薩滿神諭中的薩滿教女神神話等。
有些滿族民間故事以反映原始部落時期圍獵場面和野蠻的征戰及原始宗教、淳厚的先民民風為主要內容;有以阿古打、努爾哈赤等為主人公的英雄創業傳說;有以展示滿族先民在特定自然環境中生產、生活場景的生活故事;也有以人參、柞蠶、棕熊、東北虎、大馬哈魚,靰鞡草等組成的反映滿族故鄉特有物產的動植物故事及由此派生出來的風俗傳說。
東北滿族圍獵故事多以平民獵手為主人公,表現他們憑借多年圍獵經驗,對付棕熊,降服惡虎,捕鹿,射貂。故事中圍獵細節描寫細膩,滿族人的勇猛風姿、聰明才智栩栩如生。
通常圍獵與部落征戰或追求幸福的幻想故事交叉在一起,成為一個復合型的故事。
達斡爾族有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謎語、祝贊詞、民歌和民間舞蹈歌詞在內的民間文學作品,不僅題材廣泛,而且其內容豐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達斡爾族人民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也是其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藝術再現。
民間故事是達斡爾族民間文學作品中數量最豐富的一種體裁。
有人物故事,例如《阿波卡提莫日根》、《德布庫的傳說》;有動物故事,例如《套嘎沁脫險》;有生活故事,例如《阿拉塔尼莫日根》;有薩滿故事,例如《尼桑薩滿的傳說》、《德莫日根和齊尼花哈托》;有「莽蓋」故事,例如《去殺莽蓋》、《天神戰勝莽蓋》。
「莽蓋」在我國北方各民族民間文學作品中經常以反面典型的面目出現,是一個半人半獸、肢體龐大、形象怪異的害人巨魔,也是自然力和社會惡勢力的代表。與「莽蓋」進行斗爭的故事,寄託了達斡爾族人民征服自然、戰勝惡勢力的強烈願望。
Ⅳ 急需關於四川宜賓的一些民間傳說和故事。
牛郎織女 孟姜女 白蛇傳 梁山伯與祝英台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台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綉花嗎?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台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台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台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台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二:白蛇傳
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遊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麼回事?人怎麼會從水裡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並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遊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凈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小青看在眼裡,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白素貞和小青也趕忙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他們三人常常見面,白素貞和許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並開了一間「保和堂」葯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於「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症,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葯還分文不收,所以葯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但他的心術卻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後,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於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終於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娘子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只得拔下頭上的金釵,迎風一搖,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過去。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實在斗不過法海,後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娘子收進金缽,壓在了雷峰塔下,把許仙和白娘子這對恩愛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離金山寺後,數十載深山練功,最終打敗了法海,將他逼進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從此,她和許仙以及他們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離了。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三:牛郎織女
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後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誰料有一天,奇跡發生了!牛郎幹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看見屋子裡被打掃得乾乾凈凈,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還擺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牛郎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神仙下凡了嗎?不管了,先吃飯吧。
此後,一連幾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象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門,其實,他走了幾步就轉身回來了,沒進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果然,沒過多久,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站了出來道:「姑娘,請問你為什麼要來幫我做家務呢?」那姑娘吃了一驚,臉紅了,小聲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辛苦,就來幫幫你。」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
過了幾年,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一天,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織女不見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著急時,烏雲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臉上卻滿是愁雲。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現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淚如雨下,騰雲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獃獃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牛郎說什麼也不願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十年的夥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願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外孫女婿,不讓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七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懷中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麼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於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四: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Ⅵ 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故事
一、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
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二、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冬至吃「捏凍耳朵」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四、冬至餛飩夏至面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五、雙七水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