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故事有哪五大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和結果,是不可缺少的五個方面,是對一個故事的基本要求。
故事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陳述一件往事。某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
故事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事件演變過程。由一組以上能顯示人和人、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具體事件和矛盾沖突構成。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部分,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情節,應當體現出人物行為之間的沖突。
故事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像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像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
(1)歷史故事有哪些要素擴展閱讀:
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范圍社會的文化形態,也有說法認為,故事並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他對於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情節是故事內容構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敘事作品中表現人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具體事件構成。高爾基說,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因此,情節的構成離不開事件、人物和場景。
故事的情節安排不是固定不變的。有的作品,情節各個組成部分並不一定都很齊全,有的作品為了主題表現,人物刻畫的需要,或為了加強藝術感染力,還有意的把情節倒置過來,這在文學創作中是允許的。
② 什麼是歷史故事呢
歷史故事根據發生的時間不同,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指剛剛發生的故事,比如新聞故事;一種是指未來發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還有一種是指過去發生的故事,比如成語故事。
狹義的歷史故事就是指第三種,而廣義的歷史故事除了包括第三種,還包括第一種。那是因為,已經發生的故事和剛剛發生的故事(主要是新聞故事),在某種意義上,無法進行嚴格地區分。
歷史故事的介定
初中生剛接觸歷史,理論上說應該會對新鮮的歷史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默認的主、副課之分,初中生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分給語數外,忽略了歷史課學習。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致,使原本就不被重視的歷史課雪上加霜。對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把有趣、人性化的故事教學法引入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歷史故事教學法以歷史課本為基礎,引入和課本內容相關的其他歷史故事,學生可以從故事片段中了解歷史的發展軌跡。
教師通過抽離出歷史故事中包含的知識,巧妙創設問題,引導學生研究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使學生在享受故事教學法帶來的快樂感的同時,還能獲取豐富的知識,開闊視野,為形成深厚的歷史素養打下基礎。
③ 什麼是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的定義:
故事根據發生的時間不同,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指剛剛發生的故事,比如新聞故事;一種是指未來發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還有一種是指過去發生的故事,比如成語故事。
狹義的歷史故事就是指第三種,而廣義的歷史故事除了包括第三種,還包括第一種。那是因為,已經發生的故事和剛剛發生的故事(主要是新聞故事),在某種意義上,無法進行嚴格地區分。
了解歷史故事的意義:
了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了解中國歷史、外國歷史、世界歷史、清朝歷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歷史最快捷方法。
中國歷史故事:
1、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2、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3、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4、大義滅親:
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5、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