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將樂金溪傳說
銀華和金華的故事
~客家將樂民間傳說
前面為朋友們介紹了將樂客家文化遺產系列,領略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彩紛呈,今天帶領朋友們進入將樂民間文化的草堂,感受迎面吹拂而來的山風,享受一番將樂客家民間故事中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那優美動人的傳說所帶給你的美好回味和無盡的遐想。
話說玉華、金華和銀華是三個古洞,玉華洞就像一位男子漢,這位老大哥一直以來都以其寬闊的胸膛接納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而金華洞和銀華洞則是倆位含情脈脈的少女,一直以來都是那麼的委婉、含羞、矜持"猶抱琵琶半遮面"……還因其分別住著"金華花仙"和"銀華花仙"而出名,這"三華"的傳說故事在我們客家鏞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雖有不同的版本,但其美麗動人,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大體一致。
飲過金溪河水的人,都說金溪水甜;到過將樂的人,都知道有著這動人的傳說。
沿著閩江逆流而上,在其支流金溪河畔,座落一座美麗的小城~古時的鏞城。當時的水上運輸非常發達(我所知道,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在我的印象中成批的竹、木都還在從走水路運往榕城~福州),鏞城(將樂)和榕城(福州)之間就在這金溪河流這根白色的紐帶之間緊緊纏繞,吃水路的船家把白蓮、龍棲山的毛邊紙、龍池青石硯台、筍干、壽星糖及竹製品、林木材等土特產品運往榕城出售,再運些綾羅綢緞等回鏞城推銷……
說是很久很久以前,這鏞城外金溪河畔有個叫"觀化樓"的地方,設立了多處小碼頭,碼頭上都泊滿了船隻,有一條船隻上有位叫阿牛的小夥子,這阿牛因年幼喪失父母,經他叔託人介紹讓阿牛十歲就在這船上做上了伙計,一干就是七、八個年頭,現在這小夥子長的相貌堂堂,健壯如牛,因少言寡語,憨厚老實,幹活勤快,而遠近聞名……這船老大卻是一個愛財如命的傢伙……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這鏞城十里有座玉華山,山裡有"金華洞"和"銀華洞"兩個古洞,金華洞里住著"金華花仙女",銀華洞里住著"銀華花仙女"(另一說法是"狐精"),這姐姐金華能把地上的石頭變成金子,小妹銀華則能點物為銀。
銀華是一個出落得水靈靈的鮮嫩漂亮的姑娘,潑辣多情,夜晚常到金溪河畔去遊玩,時常看到勤快、憨厚、老實而又無依無靠的阿牛,這花仙憐憫之心和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嚮往人間生活……兩個年青人相會了……以後,每當子夜時分,船篷上方就飄來一朵白雲,一陣花香過後,一位村姑進入後船艙與阿牛約會……一連幾天花仙銀華都如期而來,一日被船老大發現了船艙後的秘密後,直問心神恍惚的阿牛,阿牛經不住船老大的壓力,只好一五一十地將"美麗的邂逅"和"知音相遇"告訴了他。
一天,船從榕城運貨回鏞城,在順昌縣的洋口鎮歇腳時遇到一位道士,船老大把阿牛的"艷遇"向道士說了,道士心生一計,教其如何如何就可留住花仙成為阿牛的媳婦,成為船老大的幫手……船回到鏞城碼頭,晚飯後,船老大把一大串古錢和七粒完整的大青米放在阿牛手裡傳授"機緣"……
像往常一樣子夜光景,待銀華走進船艙,船老大就偷偷地把船篙上銀華的花衣取走存起……這船艙里心裡忐忑不安的阿牛將那七粒嚼碎的青米噴到銀華臉上,銀華大驚失色,轉身就走,可是船篙上那還有她脫下的"花衣"?沒了"花衣"她就變成了一般的凡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凡夫俗子……也罷,一個有情,一個有義,有情人終成眷屬……第二天清晨,鄰船上的人們看到銀華,這消息馬上傳開了,一時船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這船老大原本就是一個貪財好色之徒,今日見得銀華雖是粗布裙衫,仍掩飾不住她的天然風韻,如此花容月貌,花若天仙……使他不懷好意,頓生邪念,自從見到銀華後,船老大有事沒事總往後艙鑽,有時阿牛不在還動手動腳,銀華是個機靈和聰慧的姑娘,船老大沾不到一點便宜,就開始心懷鬼胎又生一計……
話說這銀華和這個老實勤快的船夫阿牛結成了夫妻後,船上的生活雖然清苦,倆口子卻過著恩恩愛愛,情深似海的生活,別看銀華像個大家閨秀,粗活、細活樣樣能做,待人接物通情達理,熱情好客,鄰居之間互幫互助,鄰近船上的大嫂小媳婦兒都一個勁地誇獎她……日子到了深秋,銀華隨船來到榕城,一泊碼頭,船老大就留下一句:"過兩天後起船回鏞城"就上岸去了……阿牛一連忙了幾天,第三天傍晚終於把貨裝好後,阿牛就抽身幫助銀華早點做晚飯,吃完晚飯帶銀華進榕城商店逛逛順便幫助妻銀華買塊綢緞做件新衣衫。此時,船老大回來了,滿臉堆笑對阿牛說:"這些天你忙上忙下夠辛苦了,貨也備齊了,咱哥兒倆今晚好好喝幾蠱,樂和樂和"不由分說拉著阿牛的手就往岸上館子里去……酒過三巡,見阿牛已有七分醉意便單刀直入地說:阿牛啦,聽我說你那銀華原是花妖(狐狸精),人家都不敢和我們一起行船了,你把她修了我幫你再另娶媳婦吧……
阿牛一聽,猶如當頭一棒,酒意全消,把酒桌一掀,就往河畔貨船停舶方向直奔而去,果然不出所料,只見船後艙家什散落滿地,人去樓空,不見了銀華,現場有過強烈反抗爭扎後留下的痕跡。
原來,這狼心的船老大,私下買通了幾個彪形大漢,把銀華活生生地搶走,以三百兩銀子的身價賣給了一家富商做小妾(另一種說法被賣到妓院).
銀華在榕城雖然衣食無憂,卻是度日如年,整日以淚洗面,她日夜思念著她心愛的阿牛哥和金華姐姐,心想,只有遠在閩西北的玉華山的金華姐姐才能救她於苦海……就這樣,銀華熬過了三年,富商也放鬆了對她的監視,這年的重陽節,銀華去集市買菜,接觸到一個姓施的船工,了解得知是鏞城人,他一向行船在外,為人誠實可靠,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銀華把自己的不幸遭遇一五一十地訴說給船工,這船工很同情她的不幸,同意為她通風報信。
受銀華之託,他回到鏞城後,出南門,往玉華,照銀華講的方位尋找,果真見到在古騰纏繞、泉水清流的的石壁傍有個寫著"金華古洞"的洞穴,但石門緊閉,船家按照銀華傳授的口訣,朝千年古樹拜了又拜,叫了三聲"金華花開",聲音落處,石門大開,從裡面走出一位金花美少女,她笑盈盈的問船工你來找我有何貴干啊?聽說是銀華妹妹托此人捎信而來,在松明火把的照耀下,趕緊引領船工進入洞廳,洞內雲蒸霞蔚,眩巧爭奇,曲徑通幽,猶如進入地下宮殿景觀美不勝收,船家離家數月惦記家中父老和妻子,不宜留戀和欣賞這洞穴里的美景,謝絕金華留下用餐的熱情,便告辭回家,金華一看船工執意要走,也就不再挽留,為了感謝幫助她妺妹銀華脫離苦海的好心船工,送了他一包鼓鼓囊囊的布衣口袋,並再三囑咐千萬不要半路打開,到家後再看,船工點頭,告別出來走到"觀化樓"渡口處乘船過河,坐在船上,雙手緊緊抱著那布袋,同船的乘客和船梢工好奇問道這是什麼寶貝呀,抱的那麼緊,這船工也是個忠厚老實人,把這"榕城救女"的經過告訴了大家,大家都覺得好奇,叫他打開包袱看看,這輕飄飄的一袋東西究竟是什麼好東西,這船工耳根又軟,經不起大家的勸說,只好打開包裹一看,只見是一片片發亮的瓜子殼兒,在大家的鬨笑聲中船把那一袋瓜子殼往河心裡倒,"嘩啦啦……"奇怪出現了那些瓜子殼一觸到水就成了黃金燦燦的金瓜子沉入河底……船工望河興嘆,著實後悔沒聽金華姑娘的話,只好作罷,回家去了……
再說這金華姑娘接到消息後,立刻進入鏞城尋找到那黑心船老大家,略施小技弄到收回銀華的花衣騰雲駕霧直奔榕城,救出妹妹銀華……姐妹重逢,悲喜交集,有道是"流不完的傷心淚,訴不完的離別情"……姐妹倆趕回鏞城打聽阿牛的下落,卻是杳無音訊……
在一個月滿星稀的夜晚,金華銀華姐妹倆來到船老大家探聽阿牛失蹤情況,只聽得船老大從四合院廂房間里傳出的對話:"老婆,今天能在城裡安安穩穩過上大魚大肉的生活,多虧了我上次的榕城之行,那阿牛死腦筋,那晚把他往河裡一推,就讓他喂魚去了……把銀華賣了個好價錢,哈哈哈,加上那船貨和"花妖"的"處理"收入少說賺了五六百兩銀子……","你這死鬼真缺德……"一陣狂笑……
姐妹倆一聽,怒火中燒,你要的不就是金子和銀子嗎?你卻做出如此缺德和傷天害理的事!給你金子和銀子為你陪葬去吧!瞬間,無數的金銀從天而降,彷彿那滿天星斗都落到了鏞城城南,金銀越下越多,那船老大的整個身子全都埋在了金銀山下……
次日清晨,鏞城的百姓發現,在城南有一口深不可測的大池塘,代替了船老大家的庭院,同時,在距"觀化樓"下游一里多的河中央,慢慢露出了一大片砂石灘,上面凈是黃橙橙的砂子和溜圓圓的卵石,據說這就是那位救銀華姑娘的船工從金華那裡帶回的"瓜子金"變成的,至今人們還稱它們為"金沙洲",從此以後,金溪河裡就有了沙金,這金沙洲還真是名不虛傳,金溪,金溪,河裡有金。如今,每逢枯水季節,常有人到金溪河淘金哦。
金華銀華回到了玉華山,過隱居修行的生活去了。姐妹倆性格不同,金化仍不喜露面,與世無爭,所以人們至還找不到金華洞的確切洞口;銀華的家門始終敝開著,任人游賞。忠誠老實人進了銀華洞會受到銀華姑娘的熱情款待,她會親口向你敘述這個美麗動人而又悲傷的故事,若是心懷叵測,不懷好意的人進洞,那就別再想出來了。這銀華洞(將樂客家方言"銀華"與"人華"同音)相傳"十個進九個出","九個進八個出",總有一個出不來,沒有出來那個一定是不懷好意、心懷叵測的小人。
這就是金華和玉華的傳說故事。
《金華和銀華的故事》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水上運輸業的盛況。當朋友們賞析完我所描繪和敘述的這些客家民俗風情,是否也和我一樣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幅現實生活的場景:由帶箬葉棚子的烏篷船、一節連一節的長木排、金溪的漪漣、落日的余暉等組成的圖畫;你的耳邊是否彷彿聽到"乃唉乃唉"的槳聲、餘音繞裊的號子聲、一詠三嘆的南詞聲和旋律優美的擂茶聲……這些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都滲和著將樂客家獨特的風俗民情,使之交織成一幅幅彩色的古鏞風俗畫,這無疑為美麗富饒的將樂又添上一道亮麗風景線。
(注釋:容家傳統文化介紹己告一段落,浪費了朋友們的寶貴時間,特此注釋,表示感謝朋友們的垂青關愛,祝福大家快樂生活,美好幸福! )
2.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
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
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謚他為「勤果」。
3、畫荻教子
北宋時期,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歐陽修就這樣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地上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終於學有所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4、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 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 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2)將樂的歷史人物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如果要更多的知道古人努力讀書的故事,可以去購買一本《中國古人刻苦好學趣事》。真本書是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於1999年的一部圖書,作者是卡恩才、翁文豪、孫以楷。書中記錄了孔子好學不倦、蘇秦刺股而讀、張良拾鞋得兵書、黃霸獄中學(尚書》、路溫舒放羊讀書、匡衡鑿壁借光、鄭玄三年見師一面等故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人刻苦好學趣事
3. 福建將樂有哪些歷史名人
閩學鼻祖楊時,將樂縣有楊時墓。
馮夢得 廖騰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