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SCQA模型讓講出的故事更入人心
我們的大腦天生不太喜歡太抽象的事,我們經常聽到死啃抽象的論文的情節,卻很少聽到死啃有趣的故事的說法。但是充滿情緒化的文字也很難讓人真的感動,因為缺少理性。最能讓人接受的打動人心的往往是有感情講邏輯的生動故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好的故事往往離不開情景、沖突、問題和答案幾個環節,這些環節也被總結成了SCQA模型。S是situation情景,C是conflict沖突,Q的question問題,A是answer答案。
在這四個要素裡面問題部分不是每次寫故事都需要的,因為讀者往往可以通過情景沖突或者答案推出來問題是什麼,SCA也可以作為一個簡化的模型使用。
SCQA的順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我們的寫作目的來調整順序,以達到最好的效果。SCQA可以用在一般性的故事裡,需要讀者先了解一下背景,可以想一下我們自己玩過的劇本殺或者度過的童話故事等。ASC可以用在想開門見山表達核心主題的時候,先給出一個答案或結論,在補充情景和沖突,這個模式更多用在匯報比較合適。如果想要先給讀者帶來沖擊感,也可以用CSQA的排序等。
只要當需要寫故事的時候,就可以拿出SCQA模型來用,根據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進行排序,練習到一定程度,不論是單純寫一個故事,還是想通過故事表達某些內容,文字的吸引力會大大提升。
⑵ 掌握「SCQA」的寫作套路,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寫文章是和讀者的一種溝通,如果文章的開頭沒能抓住讀者的吸引力,那麼讀者就很難讀下去,從而讓這次「溝通」失敗。
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給出了「SCQA」這個首段寫作套路,讓我們即使寫嚴肅的公文,也能激發讀者的閱讀好奇心。
「SCQA」 具體是指:
Situation情境,
Conflict沖突
Question問題
Answer回答
芭芭拉•明托說,這是在用「講故事的邏輯」來寫文章的首段,或者是一本書的序言。什麼是講故事的邏輯呢?我們都知道一帆風順按流程進行的事情不能叫做故事,例如你早上買了一張機票飛廣州出差,當天辦完事情後,晚上又買了機票回來,這就不能稱之為故事。因為所有的故事邏輯都遵循著「一波三折」這樣的邏輯。還是剛才的事情,假設是你早上臨時接到通知要去廣州出差,趕緊買了一張機票後去機場,結果到了機場後被告知自己所乘的航班晚點,你想要改簽最近的航班,可是都已經沒有艙位,正在絕望之際被航空公司通知說頭等艙還有一個位置,免費升艙,這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坐頭等艙,接著順利抵達廣州後,剛到客戶辦公室,客戶就很抱歉的說因為自己母親突然生病在醫院里搶救,會議時間推遲,因為自己也沒有事情可做就去醫院看望客戶母親,一聊天竟然得知客戶的母親和自己母親竟然是大學同學,這層關系的拉近,讓客戶在醫院里就簽署了協議,於是,當天晚上又順利買機票飛回上海。如果是這樣有波折的事情就可以稱之為故事。
你肯定會說,現實中,哪有這么巧的事情?或者,工作中的匯報,都是按程序來的呀。其實,即使是平常的工作,我們也可以利用 「SCQA」 的寫作套路來實現講故事的邏輯。
第一步,情境。
這里你寫的是不具爭議、無須佐證的內容,你挑讀者最認同的事實和現象來寫。通過這個部分,與讀者合拍,取得他的信任。
這是建立信任感的基礎,一定要描寫一個讀者熟悉的場景,或許是一段耳熟能詳的話,或許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生活工作場景。
比如,你的文章是關於婚姻情感話題的,這個時候剛好真人秀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2》正在熱播,那你的文章就可以從這個節目里的現象入手來寫。
第二步,沖突。
這里寫你發現了一個問題,或者隱患。如果沒有問題或隱患,你的另一條思路就是發現一個巨大的機遇。目的就是為了製造故事的「起伏轉折」。只要有起伏轉折,就是有講故事的邏輯。
第三步,問題。
讀者自然就會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怎樣抓住這個機遇。
能夠激發其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究心,讀者才會願意繼續讀下去。
第四步,回答。
一般這一步就是引入文章的主題,即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通過這個套路描述,我們就知道了,文章首段的邏輯,或者說一本書序言的邏輯,都是相當於引入某種「背景」,指出發生的「沖突」,並提出「解決方案」。這里的解決方案,就是你在文章中要表達的主要思想。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第一句話:
「增強團隊凝聚力至關重要,緊密團結的隊伍和雇員的業績表現密不可分,甚至還會涉及到經營的成敗。」
——這就是情境,你和讀者都認同的。
接下來兩句話:
「然而,團隊效能的關鍵不在於每次溝通後達成的結果,而在於溝通方式。在對比了本公司的A部門和B部門兩個團隊後,我發現,個人才華和思維能力對團隊的貢獻遠遠沒有預期的那麼大,溝通模式才是預測團隊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指標,其作用甚至超過其他所有因素的總和。」
——這就是沖突,你指出了大家認知上的一個盲區。
下面,讀者一定會問,怎樣可以改善團隊的溝通模式呢?
你的回答來了:
「我建議在本公司設置周五午餐會,來建立團隊成員間的信任,提高他們加入團隊談話的參與度。接下來,我分三方面來詳細闡述。」
——到這兒,你可能已經感覺到了,這就是已經讓讀者明白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讀者看到這兒,就會自然順著往下閱讀。
從應用「SCQA」的寫作套路,我們就能發現,寫文章,就是銷售你的觀點或建議。而銷售的真諦,是供求關系。你認為自己的觀點,自己提供的答案很絕妙,沒有用的,你要製造出讀者對你提供的答案的渴望。
SCQA的序言結構,就幫你製造出了讀者繼續閱讀的渴望。
應用「SCQA」寫作套路要注意的事項:
一、「C」沖突是最重要的
怎麼製造沖突?在《麥肯錫不外流的簡報格式與說服技巧》這本書里,有這樣的建議。當我們為讀者製造沖突時,有三種類型:
1、恢復原狀(指的是不利情況已經突顯,比如銷量銳減);
2、預防隱患(比如新客戶繼續增加下去會導致系統癱瘓);
3、追求理想(理想和現實有差距,實現理想便是彌補了差距)。
如果很難說服讀者承認發生了問題,那麼,你不妨將它描述為預防隱患或追求理想。預防隱患永遠比追求理想更能吸引讀者。 因為幫他追求理想的結果往往是遭到「延後處理」。
並且,有經驗的作者還會同時使用三個中的兩個,也就是說,你按照我的來做,既能預防隱患,還能追求理想。
2、找到那時那刻的最佳SCQA排序
其實,SCQA中,Q這個要素可以省略不寫,因為你不寫,讀者自己心裡也會問。並且,根據讀者不同身份和個性,這幾個要素可以調整排列順序。
如果讀者是CEO, 對你寫的話題本身就高關注度,而且工作繁忙。那麼,你一上來就要提供方案,並省略Q要素。
採用最開門見山的方式,ASC:答案、情境、沖突。
如果讀者沒太關注過這個話題,你不想用突如其來的結論嚇到他,那麼,你可以採用最自然的順序,從情境入手:SCQA。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你並不要求讀者馬上接受你的答案,而是想引發他更多的關注和思考,那麼,你可以先提沖突,給他認知上的沖擊感,打開他的思路,採用CSQA。
3、可以採用更驚艷的「反義詞」寫法
「反義詞」套路,製造沖突,即推翻或補充讀者已有認知。
一直以來大夥兒認為「重要」的,你認為「次要」,因為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反之亦然。
大家都覺得很「復雜」的問題,你卻看出了「簡單」的邏輯——反之亦然;
過去公司自信地認為這是「已知」的領域,你指出其實這個領域有很多要素「未知」,值得我們的警惕——反之亦然。
總而言之,你切入這個問題的角度和別人不一樣,你推翻了過去的假設,你總結了沒想到的方面,你揭示了沒有預想到的問題。
你的獨特角度,讓文章有價值,有價值的文章能打開讀者腦袋裡的燈,照亮這個議題。
⑶ 運用SCQA
記得在三月份的清單營中讀過一本書《說服力--如何講好一個故事》,但我收獲甚微。
最近從《麥肯錫教我寫作》中認識了SCQA。
001什麼是SCQA?
SCQA是背景S(Situation)、沖突C(Complication)、問題Q(Question)和回答A(Answer)的縮寫,運用故事思維來解決問題。
002 運用SCQA
比如作為教師,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在當前手機不離手的情況下,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背景S:當前的大學生人手一機,有的甚至一人多機。大多數的低頭一族並不是被知識的吸引,而是被所謂的段子、抖音、小視頻等占據了大部分的注意力。
沖突C:在沒有手機的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能被老師吸引。但現在學生注意力基本上都被手機吸引。有時強制收手機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憤怒"。但不收手機任由學生玩手機,又沒有好的教學效果。
問題Q:但該怎樣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手機的吸引中吸引過來呢?
問答A:
(1)詳細了解注意力的工作原理;
(2)針對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3)將手機作為搜索工具來學習相關課程。
(4)可以將手機開發程序的付費課程作為獎勵。
003 感悟
(1)SCQA還有SCA,CSA,ASC和QSCA等一些變異使用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應用。
(2)突然間發現說話、寫作、與孩子交流、課堂教學等都可以使用這個框架工具。
(3)SCQA中的ASC和結構力中的結論理由事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⑷ 說出來的精彩——SCQA模型
桃子
我們總是有很多的想法要表達,向上司陳述工作,向愛人述說愛意,向朋友表達觀點,但往往你已經滔滔不絕講了3分鍾,對方才一緩神問你到哪了,是不是很崩潰?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對方呢?我們大家一起來閱讀今天的片段:設計序言。採用的依然是RIA便簽讀書法。R是閱讀原文片段,I是用自己的話理解全文,能讓沒有看過原文的人也了解原文想表達的意思,最後是A,A1是結合自己的過往經歷,看看有沒有原文片段相關的內容,通過反思和復盤來找到自己的關鍵點。A2就是採用原文片段的方法來指導我們的行為,也就是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怎麼做。好了,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R】閱讀原書拆頁----------SCQA原則選自《結構思考力》
【I】拆書家講解引導:
片段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快速吸引人的開場結構——SCQA結構。S是情景,目的是讓對方產生共鳴;C是沖突,是讓對方從熟悉的東西里感覺到「危機感」;Q是疑問,是根據前面的沖突從對方的角度提出他所關心的問題;最後A就是解答,是對前面Q的解答,同時也是你接下來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整個結構下來,其實是先說容易被認同的事情,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再帶入沖突就容易了,我將之總結為「先跟後帶」的方式。
除了在片段裡面提到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閱讀前我所說的一句話,也是用到了這樣的一個結構。S:我們總是很多想法要表達,向上司陳述工作,向愛人述說愛意……,這是情景,大家都會遇到並且熟悉的情景;C:但往往你已經滔滔不絕講了3分鍾……這是在前面情景基礎上的沖突,這里,通常會出現「但是」、「然而」一類的轉折副詞;Q: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對方,這是疑問;A:接下來將要學習的片段設計序言。大家有被我快速地吸引到了嗎?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做太條條框框了,生活中怎麼可能做得這么條理分明?我說話也是個比較隨意的人,說實在的我也有這種感覺。但就是因為生活情境裡面,有時我們過於隨意了,導致說出來的東西就變得不那麼有邏輯了,所以就更需要我們結合自身經驗,把這些機構運用到,並加以刻意練習,使之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提升我們自身的思維能力。
A1:最近公司一直在提倡以社群的方式來促進我們產品的銷售,但是每次去給我的領導去溝通的時候,鑒於他沒有接觸過,和玩過相關的眾籌,加上我直接提出方案,沒有很好的採取一定的結構方式,所以每次都溝通失敗。
A2:最近總會跟我對象發生一些生活中的沖突,比如晚上是否要頻繁的外出,然後去參加一些在我看來無意義的活動,每次差不多11-12點,我覺得嚴重影響到了我的生活,我打算採用我們的結構性故事法來跟他溝通,S:哥哥,我們認識8年,在一起也3年多了,感情一直還不錯,彼此沒有太多的吵架和沖突,我也認定了你,
C 但是就你打算讓自己更多的去接觸一些人,獲得一些資源,獲得一些合作機會,但是最近一周,你有3天都是外出參加一些活動,並且3次都是11點才回來,每次都還一身煙味,我覺得很不舒服,跟你溝通過2次,就目前情況沒有改善,我甚至都產生了一種誤會,你不重視我的想法,如果任由這種事態發展下去,我會覺得你其實沒有那麼看重家庭
Q:那現在我們到底怎麼樣才能讓彼此都滿意呢?
A:鑒於你的對於未來的一些打算,我是認同你可以出去接觸和應酬的,但是我覺得我們需要溝通的是,這種的活動的頻次,您應該更早的預知我,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可以保證至少11點就回家,然後這個過程中,如果真的有一些特別的麻煩,是否可以提前預知我,然後回家後,請自行把沾了煙味的衣服都洗干凈,並且給自己洗澡。
新風到家,給你放肆呼吸的家!設備0投入,包耗材的,好空氣服務,社群正在眾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