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玻利瓦爾或章西女王的故事
玻利瓦爾 (一)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ivar)是南美洲北部地區民族獨立戰爭中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也是整個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運動中最為傑出的領袖。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功勛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光榮稱號。
1783年7月24日,玻利瓦爾出生於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城的一個大地主、大資本家家中。在他的家裡,除擁有大片種植園和1000多名奴隸之外,還有金礦、糖廠、房產以及呢絨商店等。與其他地主資本家一樣,他的家庭既是壓制人者,又是被壓制者。對奴隸,他們壓榨、剝削、奴役,憑借他們的金錢過著剝削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又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歧視、壓制。所以,這些土生地主資本家迫切希望推翻殖民統治,掙脫殖民枷鎖。
1799—1806年,玻利瓦爾先後在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留學,吸收了進步的革命思想,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就影響了他以後的生活道路。1806年,玻利瓦爾回到祖國,立刻投身於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去。1810—1812年,委內瑞拉第一共和國成立,玻利瓦爾因積極革命而成為領導人之一。第一共和國失敗後,他重新組織力量,繼續斗爭。1813年,他率領革命軍解放了加拉加斯等地區,打敗了殖民軍,建立了委內瑞拉第二共和國。他號召人民起來戰斗,「向可恨的奴役者宣布一場決死戰!」正是在這時,他被授予了「解放者」的稱號。不久之後,第二共和國又失敗了。玻利瓦爾不得不流亡於牙買加、海地等國家。
當玻利瓦爾來到海地的時候,此時的海地已經掙脫荷蘭殖民者的統治而獨立了,所以他請求海地總統佩蒂翁支持他的革命斗爭。他的願望滿足了,佩蒂翁非常支持推翻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活動,當即答應送給玻利瓦爾7艘船和大批武器彈葯,玻利瓦爾非常感謝,表示要像海地那樣,趕走殖民者。
經過兩個月的准備,1816年3月,玻利瓦爾率領一支200多人的愛國部隊,乘風破浪,來到委內瑞拉北海岸的奧里諾科省登陸。這次登陸,玻利瓦爾吸收了前兩次共和國失敗的教訓。他要率領戰友們徹底趕走殖民者,他對戰友說:「我們不僅要解放委內瑞拉,還要解放新格蘭納達(現在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等被西班牙人奴役幾百年的地區。我相信,只要南美大陸上的人民團結起來,就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經過准備,他們決定先襲擊加拉加斯,然後佔領它,再進軍內地。但是,加拉加斯是軍事要地,有西班牙軍隊重兵把守,經過激戰,玻利瓦爾的部隊傷亡慘重,不得不立即撤退,這次襲擊又失敗了。
之後,玻利瓦爾認真總結經驗,宣布了廢除奴隸制的法令,號召全體黑人起來為爭取自由而斗爭。這樣,就贏得了大量黑人的支持。同時,他還決定,沒收西班牙王宮和反動派的財產,許諾分給革命軍戰士土地,取消印第安人的人頭稅並保證分土地給他們等。這些措施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擁護,大大加強了革命斗爭的實力。軍事上,玻利瓦爾也採取了更為有效的戰略戰術原則,他們不再去攻擊大城市、與敵人硬拼,而是把部隊引入了奧里諾科河流城的東部地區,對戰斗非常有利。
1818年10月,位於奧里諾科河下游的安哥拉徒城熱鬧非凡,委內瑞拉第三共和國成立了。此時的玻利瓦爾激動異常,現在的革命愛國軍隊已今非昔比,黑人、農民、手工業者、城市小資產階級都極力擁護並積極參與了抗擊殖民軍的斗爭,草原牧民也組成抗敵隊伍,與他們一道共同戰斗,力量大大加強了。
玻利瓦爾信心更強、鬥志更堅,他決心率領各階層人民堅決推翻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的獨立與自主。早在歐洲留學時,他就立下誓言:「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縛我的祖國的枷鎖,我的心將不安寧。我的手將不倦地打擊敵人!」此時此刻,他彷彿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了。
1819年5月,玻利瓦爾率領2000名革命軍經過長途跋涉,他們來到了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他們的目的是突襲新格蘭納達地區的西班牙人並佔領這個地區。安第斯山橫卧在委內瑞拉和新格蘭納達之間,由委內瑞拉到新格蘭納達的通道早已被西班牙軍隊佔領,玻利瓦爾只好率軍走在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之中。戰士們在極端艱險的條件下頑強地走著,有時他們不得不手抓野藤、腳登險石,一個個輪流而過,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革命軍由平原初到山地,因空氣稀薄,呼吸困難,不少人走到懸崖峭壁時,頭暈目眩,甚至有人一頭栽落萬丈深淵,為了社會的獨立、人民的富強,貢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
終於翻過了安第斯山,戰士們歡呼雀躍,精神抖擻,准備以更加堅強的力量去打擊殖民軍。在新格蘭納達的一片高原谷地上,他們突然發現了敵人,玻利瓦爾立刻組織戰士們向敵人發動突襲。隨著「沖啊!」的呼喊聲,革命軍戰士如猛虎下山,沖向敵人。
面對從天而降的革命軍,西班牙軍隊驚慌失措,匆忙拿起武器應戰。但還未等他們轉過身,就被革命軍一槍打死了。不少還未明白發生了什麼事的西班牙人轉眼之間成了革命軍的俘虜,其中有不少軍事指揮官。
這次襲擊大獲全勝,玻利瓦爾乘勝追擊,立刻向波哥大進軍。波哥大的西班牙守軍頑強抵抗,雙方展開了艱苦的鏖戰。最後,玻利瓦爾終於取得勝利,佔領了波哥大,解放了哥倫比亞地區。
接著,玻利瓦爾率軍回師委內瑞拉,以強大的攻勢橫掃委內瑞拉全境,西班牙軍望風而潰,不堪一擊。玻利瓦爾把軍隊開進首都加拉加斯,隨即解放了全國。
委內瑞拉解放後,革命軍南下厄瓜多,與西班牙軍隊進行了英勇奮戰,又大敗殖民軍,革命軍佔領了首府基多城,厄瓜多宣布解放。
至此,南美洲西北部地區獲得了解放。玻利瓦爾看到,應該建立更為牢固的革命陣地,組成堅強的抗敵部隊,所以1819年12月,新格蘭納達、委內瑞拉、厄瓜多共同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爾被選為總統和最高統帥。不久,革命軍又多次出兵,掃清了委內瑞拉和厄瓜多境內的殖民軍殘余勢力,南美洲北部地區得到徹底解放。大哥倫比亞共和國成立以後,玻利瓦爾仍然致力於抗擊殖民軍的革命事業。為解放秘魯,他率軍與西班牙軍隊進行了浴血奮戰。秘魯當時是西班牙勢力最為頑固的地區,所以玻利瓦爾經過艱苦的戰斗,以巨大的代價才取得了勝利。所以當秘魯東部(又叫上秘魯)被玻利瓦爾解放以後,就改名為玻利維亞,目的是紀念這個國家的解放者。
玻利瓦爾一生參加過大小472次戰役,為南美洲人民的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勛,也為世界人民抗擊殖民侵略樹立了榜樣。
但是,玻利瓦爾在各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革命時提出的不少口號、諾言都沒有實現,如雖宣布廢除奴隸制,但實際上仍然存在,農民也未得到土地,甚至戰士也長期拿不到軍餉。而且,玻利瓦爾忽視了革命軍的團結,在革命即將勝利的時候,他就把南美洲另一位傑出的革命領袖聖馬丁排擠出革命陣營,使革命受到重大損失。所以,玻利瓦爾漸漸失去了群眾基礎。
1830年5月,玻利瓦爾辭去大共和國總統職務,同年12月17日,因病死去。
章西女王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小城,19世紀50年代,這里因一個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聞遐邇,流傳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面說:「我決不放棄我的章西,誰敢佔領章西,決沒有好下場。」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
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我來,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沖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人多勢重,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敵人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3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㈡ 名人的小故事
1、諸葛亮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裡。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
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裡面的小米撒完。等公雞吃完口袋裡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
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么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里,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2、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
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
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3、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是位多產的作家。他的時間是一分一秒也不空過的,一次,巴爾扎克太累了,對一個朋友說:「我睡一會兒,你一小時後叫醒我。」
一個小時過去了,朋友實在不忍心叫醒他。巴爾扎克醒來後,發現超過了一小時,幾乎是暴跳如雷的對朋友說:「你為什麼不叫醒我,耽誤了我多少時間性啊!」
他平時每天寫作十六七個小時,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日三餐由僕人從特定的窗口放進去。1850年,51歲的他自我感覺心臟病要大發作了。
他問醫生還能活多久,半年,還是六星期?醫生都用搖頭來回答。巴爾扎克著急的說:「至少6天總可以吧?我還可以寫個提綱,還可以把已經出版的50卷校訂一下。」
4、司馬光
司馬光小時候在私塾里上學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的記憶力差。為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
每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兒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一個人留在學堂里,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讀得滾瓜爛熟。
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罷休。他還利用一切空閑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夜裡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
久而久之,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竟至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苟,勤奮用力,為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一生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寫作,往往忘記飢渴寒暑。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做的枕頭。
為什麼要用圓木做枕頭呢?原來是這樣的,司馬光常常讀書到很晚,他讀書讀累了,就會睡一會兒,可是人睡覺的時候是要翻身的,當他翻身的時候,枕頭就會滾到一邊。
這時他的頭自己會碰到木板上,這樣一振動,人也就醒了。於是,他就馬上披衣下來,點上蠟燭,接著讀書。後來他把那個圓木枕頭看成是有思想的東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5、莎士比亞
從小喜愛戲劇的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鎮長,喜歡看戲,經常招來一些劇團到鎮上演出。每次,莎士比亞都看得非常入迷。鎮上沒有演出時。
他就召集孩子們仿效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戲。他還自編、自導、自演一些鎮上發生的事,很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戲劇才能。
後來,父親因投資失敗而破產,13歲的莎士比亞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當過兵,做過學徒,當過瓦匠,干過小工,還做過貴族的管家和鄉村教師。
在為養家糊口的奔波中,他對各種各樣的人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還記錄了他們很有個性的對話,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莎士比亞22歲時來到倫敦。
對戲劇的強烈追求,讓他在一家劇場里找到了看門的工作。起初,他只是給看戲的達官貴人們牽馬看車。之後,他用掙來的小費轉付給一些小孩幫他完成工作。
自己他卻抓緊時間到劇場里去觀看演出。慢慢的,莎士比亞開始在演出中跑跑龍套、當配角。對此,他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樣可以使自己能在舞台上更近距離的觀摩到演員們的表演。
後來,莎士比亞當了「提詞」。躲在道具里的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抽空把自己對每個演員演出時的觀感記錄下來。正當莎士比亞成為正式演員時,歐洲開始流行鼠疫。
成千上萬的人死去,劇場被迫關門。老闆和演員們都出外躲避鼠疫,莎士比亞卻選擇了留下來看守劇院。在經濟極度蕭條的兩年裡,莎士比亞抓緊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
整理了自己各個時期的筆記,修改了好幾部劇本,並開始了新劇本的創作。等到英國經濟復甦、演出重新紅火的時候,莎士比亞的劇作一炮打響,他本人也由此成了最傑出的演員。
㈢ 西遊記女兒國概括50字面
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
唐僧師徒四人到都城城關,一行人被女官接入館驛,女王欲招唐僧為夫。悟空讓唐僧假意應承。四人入城,女王在宮中設宴款待,宴後倒換關文,差三徒前往西天。唐僧邀女王同乘龍車出城為三徒送行,趁機與三徒共投西方,路旁忽閃出一女,弄風攝走唐僧。
在《西遊記》中西梁女國的國王看上了唐僧,要和他成親,而電視劇加了一段兩人愛情的感人描繪,說明唐僧也是凡人,這段情節一些人認為塑造得相當成功,但被另一些人批評不合邏輯:唐僧是個高僧,斷不會做此事。
(3)女王故事懸崖問怎麼選擇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吳承恩根據民間傳說加上自己的藝術加工而成的神話小說,其中大量參考了《大唐西域記》的相關內容,從《西遊記》中的「女兒國」的地理位置、風俗民情來看,它的原型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東女國,但是這個東女國並非沒有男人,只是男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處處從屬於女性,以種地和打仗為主要任務,家庭和國家的權力則掌握在女性手裡。
在朝廷中國王和官吏都是女人,男人不能在朝廷做官,只能在外面服兵役。女王去世後,在族群中推選有威望的女性接任女王。在一般的家庭事務中也是以女性為主,男女之間不存在夫妻關系,家庭中以母親為尊,掌管家庭財產的分配,主導一切家中事務。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關於東女國的記載是十分詳細的,中唐以後,隨著邊疆戰爭的頻繁增加,民族之間的對立隔離越來越嚴重,民族遷徙和融合加速,從而導致東女逐漸縮小甚至消失,史書中關於它的記載也就越來越少了,但東女國的一些部落仍得以保存和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