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的故事
1、包公鍘陳世美
《鍘美案》講述了北宋年間,民女秦香蓮嫁給書生陳世美為妻,然而其夫進京趕考,數年無音信。適逢家鄉連遭荒旱,公婆餓死,香蓮帶領兒女進京尋夫。
到京後,得知陳世美考中狀元,並招為駙馬。陳世美壽誕之日,香蓮闖宮而入,陳竟昧心不認,反將香蓮母子三人趕出宮去。
三朝元老王延齡得知此情後,教香蓮假扮唱歌詞的村婦,在酒席宴前借唱戲陳,陳仍不相認,並將香蓮趕出京城,暗中命家將韓琪前往殺害,以滅口。
韓琪追至廟中,聽香蓮哭告實情,不忍殺害,毅然將香蓮母子放走,自感難以復命,自刎而死。香蓮悲憤已極,前往包拯處控告,包公准狀後,召陳世美來與香蓮對質。
陳世美自恃皇親國戚,強詞狡辯。皇姑、國太也來威脅。包拯不懼權貴顯大義,正義凜然,狗頭鍘刀下怒斬了那忘恩負義之人。
2、包拯審舅舅
在包拯知家鄉廬州的時候,他的舅舅仗勢霸佔了鄉民田產而犯罪。但當時縣、鄉的官員不便處理,於是人家直接告狀到廬州府包拯那裡。包拯聽到消息後為之一震,畢竟是他的舅舅啊。
包拯決定依法辦,他毫不徇私,派人把舅舅抓到官府,直接把從舅傳到大堂審問,結果情況屬實。依法用鞭子抽打了一頓。勒令退還人家田產、賠禮道歉。
3、包公斬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雙亡,全靠兄嫂撫養成人,供養讀書,科舉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獨子包冕作為地方官,利用職務便利,貪污用來賑災的糧錢,後被人舉報。
作為監察官的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真相後,下令處死自己的親侄子包冕。臨行刑時,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
而是因為職責所在,要嚴格執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了解脫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願代替侄子為她「養老送終。
4、包公審石頭
宋仁宗在位時期,在端州城外有個小孩子他的父親靠賣油炸糍粑來維持生計。有一天小孩幫父親到街上叫賣,這一天生意特別好,剛過中午就全部賣完了。
小孩在回家的路上,感覺有點累,就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下休息,不由自主打起噸,等他醒來的時候,小孩子大哭。
包拯正好路過,就讓馬漢去問明情況,小孩哭著對包拯說,老爺我賣炸糍粑賺來的銅錢,讓人偷了去,我回去爸爸肯定揍我,包拯聽了之後,決定幫一幫這個孩子。
他想了一會,有了主意,他讓王朝、馬漢把石頭抬到府上說是要審判他,一時間包拯審石頭的事情傳遍大街小巷,,第二天百姓爭先恐後的來觀看。
他們要看看包拯這一次會怎樣斷案,包拯在公堂上正襟危坐,把驚堂木一拍,大聲說道,你這石頭,小孩在你身上打盹,醒來之後錢就不見了,是不是你偷了。
快快從實招來,不然,賞你三十大板。包拯連問三聲,這石頭還是默不作聲,包拯說,你這是軟的不吃吃硬的咯,來人,給我打!手下就一擁而上,啪啪啪的打了三十大板。
包拯說這石頭我是審不了了,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每人給這個孩子一文銅錢,讓他和自己的父親有個交代,包拯在這里謝謝大家了。鄉親們平日里受保證照顧,這時候當然願意幫忙。
就一人一文的投到門口那個裝滿水的桶里,但有一位礽銅錢的時候,水面上浮起一層油,包拯大吼一聲,快把這個了抓起來,他就是偷錢的人。
這人當然不承認,保證說孩子賣糍粑的前他都數過,沒一文錢上都有油印子,現在你的錢也有這個現象,怎麼解釋,投錢的人終於承認。百姓對包拯的敬意又多了一分都說包拯是一位好官。
5、兩女搶小孩。
在宋朝初期,在河南王莊,李家和劉家的媳婦在同一天生下了一個大胖子,但不到一個月後,李的孩子就死了,兩個人偷偷地把孩子埋在自己的家裡。在後院,並尋找機會偷走劉家的孩子。
在劉家的孩子們迷路之後,他們到處尋找孩子。後來,他們在李家中找到了自己的孩子。這兩個人掙扎著為孩子們而戰,打得頭破血流,一個老人建議,讓二人去開封府找包公斷案。
見到包公後,兩人都說孩子是自己的,但又沒有確鑿的證據,因此,包公對這兩個人說,「你倆搶吧,誰搶去孩子就是誰的!」於是兩人開始抓住孩子,一人拽一隻胳膊。
剛一用勁,孩子就哭得那麼厲害,劉家媳婦立馬鬆手,孩子被李家的妻子帶走了。這時包公驚堂木一拍:「大膽李氏,你為何偷劉家的孩子?還不從實招來!」
事實證明,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柔軟的骨頭柔軟而柔軟,生物的母親不願意使用武力。你傷害了你自己的孩子,所以用力搶孩子的一定不是親生的。堂下李家兩口啞口無言,承認了自己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