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成語故事哪個是出處

成語故事哪個是出處

發布時間:2023-03-02 19:13:12

㈠ 大部分成語故事出自於哪個朝代

成語故事大多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比如:

(1)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成語故事見證了我國一部分歷史,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都含義深遠。經過時間的打磨,每一個成語又成為經典的濃縮。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素材。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成語有固定通用的型式,它的來源卻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習慣用語,有的是俗諺,有的有出處,多半出自經典古籍或精采文章中的名言佳句,亦或是歷史典範事跡。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成語還有:紙上談兵——趙括(戰國趙);老馬識途——管仲(春秋);負荊請罪——廉頗(戰國趙)等。

㈡ 成語故事什麼出自三字經

成語故事《懸梁刺股》出自《三字經》的勤學篇。


㈢ 求成語故事和出自哪,還有意思,要很多!!!

【成語出處】
《莊子·外物》
,這個故事源於莊周借糧,但是監河侯卻開出了一張空頭支票,
要等到拿到金錢之後。莊子『忿然作色』
,立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來反擊監河侯。

【例句】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
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
斗之水一樣。

——

魯迅《墳·娜拉走後怎樣》

蕭規曹隨:
xiāo guī cáo suí

【成語解釋】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
規辦事。含貶義。

【成語出處】
史記·
曹相國世家》

「參代何為漢相國,
舉事無所變更,
一遵蕭何約束。

漢·

雄《解嘲》

「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


【例句】他處理公司的事務總是蕭規曹隨
,
沒有一點主見。

運斤成風:
y
ù
n j
ī
n ch
ã
ng f
ē
ng
【成語解釋】揮動斧頭,風聲呼呼。比喻手法熟練,技藝高超,又說技巧熟練,大膽、快捷
而有力。有時也用於形容自信。

【字詞解釋】運,揮動;斤,橫刃的斧頭(可以簡單理解為像鋤頭的銳器)


【成語出處】
《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聞之,
召匠石曰:
『嘗試為寡人為之。

匠石曰:
『臣則嘗能斫之。
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例句】鋼琴大師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演奏得運斤成風。

終南捷徑:
zh
ō
ngn
á
nji
ã
j
ì
ng
【成語解釋】指求名利的最近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成語出處】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
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例句】藉此認識了幾位當道,
又結交了幾家富賈豪商,
自以為終南捷徑,
即在此小小酒館
之中,因此十分高興。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隨珠彈雀:
su
í

zh
ū

t
á
n qu
â

【成語解釋】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以極大的代價,去獲取微小利益。極度得不償失。

【字詞解釋】隨珠:隨侯之珠,珍珠
/
夜明珠。

【成語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讓王》

「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
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例句】以飛蛾撲火的勇氣去努力、以隨珠彈雀的代價去付出
,
所得不過兔絲燕麥。

兔絲燕麥:
tù sī yàn mài

【成語解釋】菟絲不是絲,燕麥不是麥。比喻有名無實。

【字詞解釋】兔絲:菟絲子。菟絲子是一種生理構造特別的寄生植物。

【成語出處】語見《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五十四·李崇傳》

「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
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

【例句】以飛蛾撲火的勇氣去努力、以隨珠彈雀的代價去付出
,
所得不過兔絲燕麥。

死不旋踵:
s
ǐ

b
ù

xu
á
n zh
ǒ
ng
【成語解釋】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字詞解釋】旋踵:旋轉足跟,即後退。

【成語出處】出自《戰國策·中山策》

「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
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例句】銳士報國死不旋踵。

入吾彀中:
r
ù

w
ǔ

g
î
u zh
ō
ng
【成語解釋】
進到我的弓箭的射程之內了。
比喻他人進入所設的圈套之中或自己的掌握之中。

【字詞解釋】彀:張滿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圍,即射程范圍之內。

【成語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
'
天下
英雄入吾彀中矣!
'


【例句】茲乃投其所好
,
榮以正位
,
亦安有不入吾彀中哉
!(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膠柱鼓瑟:
ji
ā
o zh
ù

g
ǔ

s
â

【成語解釋】是用膠把柱粘住以後奏琴,柱不能移動,就無法調弦。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
通。

【字詞解釋】柱:瑟上調節聲音的短木。瑟:一種古樂器。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
傳,不知合變也。


【例句】若非公孫杵臼,焉得趙氏孤兒,既以遇難避仇,不必膠柱鼓瑟。明·無名氏《鳴鳳
記·桑林奇遇》

結草銜環:
ji
ã

c
ǎ
o xi
á
n hu
á
n
【成語解釋】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字詞解釋】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裡銜著玉環。

【成語出處】
「結草」
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
年的秋七月,秦桓公
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
廝殺在一起,
正在難分難解之際,
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
使這位堂堂的
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
摔倒在地,
當場被魏顆所俘,
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原來,
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愛妾祖姬,無子。魏武子生病時囑咐兒子魏顆說:
「我若死了,你一定
要選良配把她嫁出去。
」後來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
「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
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

等到魏武子死後,
魏顆沒有把祖姬殺死陪葬,
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
其弟責問為何不尊父臨終之願,
魏顆說:
「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
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
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
老人說,我,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親,
你用了先人發給你的好的
命令,沒有讓我女兒陪葬,所以我結草抵抗杜回來報答你!

「銜環」
典故見於《後漢書·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
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
箱中。黃雀只吃黃花,百日之後羽毛豐滿,振翅飛走。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
「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
」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
「它可保佑君
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
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
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例句】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
做鬼都感激二位爺的恩典,結草銜環,
一定會報答你二
位的。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四回

買櫝還珠:
m
ǎ
i d
ú

hu
á
n zh
ū

【成語解釋】
原意是買來珠寶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裡面真正價值高的珠寶。
經常用來比
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又諷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質,捨本逐末、棄主求次的人。

【字詞解釋】櫝:木匣;珠:珍珠。

【成語出處】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人有賣其珠於



者,為木蘭之櫃,薰以
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
善鬻珠也。


【例句】很多附庸風雅、虛有其表的收藏家
,
專干買櫝還珠的蠢事。

曲突徙薪:
q
ū

t
ū

x
ǐ

x
ī
n
【成語解釋】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防止危險發生。
此成語用來說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事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同時也啟發人們,
應善
於接受別人的良好建議,不能一意孤行,自以為是,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字詞解釋】曲:使
...
彎曲;突:煙囪;徙:遷移;薪:柴草。

【成語出處】
《霍光金日磾傳
.
霍光傳》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
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
幸而得息。


【例句】做事要先曲突徙薪
,
想好萬全之策
,
才能有穩操勝算的把握。

拾人牙慧:
sh
í

r
ã
n y
á

hu
ì

【成語解釋】比喻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也比喻吸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

【字詞解釋】拾:撿取;牙慧:指別人說過的話。

【成語出處】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例句】寫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切不可拾人牙慧。

期期艾艾:
q
ī

q
ī

à
i
à
i
【成語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詞重復,說話不流利。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列傳》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
雖欲廢太子,
臣期期不奉詔。

南朝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
言語》

「鄧艾口吃,
語稱艾艾。


【例句】感情的激動使我說話期期艾艾了。茅盾《腐蝕·十月十日》

傾箱倒篋:
q
ī
ng xi
ā
ng d
à
o qi
â

【成語解釋】把大小箱子里的東西都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臉。

【字詞解釋】篋:小箱子。

【成語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王家見二謝,傾筐倒庋,見汝輩來,
平平爾;汝可無煩復往。


【例句】急得陳大郎性發,傾箱倒篋的尋個遍,只是不見,便破口罵老婆起來。
(明·馮夢
龍《古今小說》卷一)

木梗之患:
m
ù

g
ě
ng zh
ī

hu
à
n
【成語解釋】比喻客死他鄉,不得復歸故里。

【成語出處】
漢·
劉向
《說苑·
正諫》

「今秦,
四塞之國也,
有虎狼之心,
恐其有木梗之患。


【例句】今秦四塞之國也
,
有虎狼之心
,
恐其有木梗之患。

㈣ 成語典故的意思和出處

成語是最“中國”的詞彙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成語大多從古代流傳下來,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詞彙的一些特點,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況以及作者的個人感悟。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成語典故的意思和出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成語典故的意思和出處篇一:聞雞起舞的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釋】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資治通鑒》

成語典故的意思和出處篇二:自慚形穢的成語故事

晉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衛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種特別的姿態和風采,從年幼說話、走路、待人接物便與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見了都很喜愛。

有一天,母親在給他梳頭的時候說:“你是衛國第一美男子,隨時都應該注意自己的儀態舉止。”

衛玠驚愕地看著母親,“我真的是衛國第一美男子?”

母親說:“你信的話,你出去問問其他人。”

於是,衛玠就跑出了家門去問問別人的看法。當我剛剛出現在自家門口之時,門外過路之人便聚了攏來,他們水一樣圍住我,口中不斷大叫“玉人”、“玉人”。衛玠問侍衛何為“玉人”,侍衛說“玉人”就是用玉雕刻的人,說明你就是天下第一美男子。當衛玠走上街時,眾人看到後都立即駐足,男人們都發自出於內心的感嘆,女人們更是發出“如果能嫁給此人此生無憾”的感嘆。

衛玠的舅舅是王濟,是朝廷的驃騎將軍,長的也很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裡也頗有名聲。有一次,衛玠去投奔他的舅舅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都為衛玠的外表感到驚嘆,不過他們還是有一個疑惑:雖然外表很出眾,不知道學識怎麼樣?於是,他們堅持讓衛玠講解一下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殊不知,衛玠小時候並沒有因為自己長得英俊就不用功學了,反而更加刻苦,他不想讓別人說自己是一個徒有其表而沒有內涵的人。這次,親友們讓他講解玄理,衛玠可謂是相當輕松。人們聽了衛玠的講解,都轉過來對王濟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感慨的說:“衛玠和我站在一起就像明珠、寶玉在我身邊一樣,和他一起走,就好像有一顆明珠在身邊閃耀發光,和他相比,我真是自慚形穢!”

【出處】出處《世說新語·容止》騾騎王武於;是衛玠之舅,雋爽有風姿,見玠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解釋】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形穢,形態醜陋,引伸為缺點。

成語典故的意思和出處篇三: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解釋】膾:切細切薄的肉、魚;炙:烤。烤熟的肉。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現在比喻人人贊美和傳誦的好詩文。

成語典故的意思和出處篇四:程門立雪的故事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與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經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 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旽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老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遍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解釋】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㈤ 20則成語故事,出處及意義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12,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13,前車之鑒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鑒: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14,卧薪嘗膽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15,,手不釋卷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6,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17,胸懷大志 懷:懷藏。胸有遠大志向。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18,業精於勤 業:學業;精:精通;於:在於;勤:勤奮。學業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19,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20,,精衛填海 出處: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典故: 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求採納O(∩_∩)O~

閱讀全文

與成語故事哪個是出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兩國駙馬說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882
拿到了健康證你想說什麼 瀏覽:660
鎮平幸福路辦事處屬於什麼街道 瀏覽:32
進賢健康碼怎麼弄 瀏覽:903
在事業單位上班多久可以去考公務員 瀏覽:804
酒泉經濟發展如何 瀏覽:7
值得我們為之奮斗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607
婚姻和愛情怎麼結合 瀏覽:351
愛情為什麼會被譽為最偉大的歌手 瀏覽:620
曲靖健康碼怎麼填寫 瀏覽:735
故事的發源地是什麼 瀏覽:298
幸福三重奏鄧捷用的什麼音響 瀏覽:839
湖北健康碼什麼用 瀏覽:652
1653的愛情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624
如何變成最幸福的人 瀏覽:428
婚姻不被理解該怎麼辦 瀏覽:573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哪些合同有效 瀏覽:860
寧波紅色碼怎麼健康打卡 瀏覽:912
哪個字代表著幸福的意思 瀏覽:761
幸福樹營養液多少錢一袋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