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和美食之間有過哪些有趣的故事
美食和故事
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關聯的詞語
可是也不難發現
生活中卻常常能把它們聯系在一起
不信?你看...
1、涮羊肉
「涮羊肉」是名特風味。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里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飢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贊不絕口,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2、火腿
「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一時豬肉多得吃不下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肉割下,腌制起來。由於腌制的豬腿又濕又重,行軍攜帶不便,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曬上幾天,掛在風中晾乾,日子一久,腿肉紅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3、撒哈蛋糕
據說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亞駐法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的專任主廚,法國籍的撒哈所發明的,當年16歲。因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須品嘗不同的甜點,結果撒哈試著將許多平常不常用於點心的食材加以組合,最後完成了這道「撒哈蛋糕」。後來1876年,撒哈的兒子愛德華創立撒哈HOTEL,並與妻子安娜把這道點心加以發揚光大,成為法國著名的蛋糕之一。
4、婚禮蛋糕
婚禮蛋糕,據傳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時代。蛋糕一詞則出自英語,其原意是扁圓的麵包,同時也意味著「快樂幸福」之意。古代時富家子弟舉辦婚禮時,都要做一隻特製的蛋糕,不僅在婚宴上新郎新娘一起吃,而且也請來賀喜的客人吃蛋糕。客人們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婦的幸福。因此,那時蛋糕師是放在新娘頭上被切開的。在歐洲被邀請參加婚禮的客人還有這樣一個習慣:把各自帶來的放入香料的麵包高高地堆在桌子上,讓新郎新娘在「麵包山」的兩側,隔山交吻。這時麵包山也象徵著幸福。
5、老婆餅
老婆餅是廣東潮州地區一種漢族傳統名點,是廣東潮式月餅中用料最少、做工最簡且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餅類。相傳在廣州,有一間著名的老字型大小茶樓;某日,茶樓里一位來自潮州的點心師傅,帶了店裡的招牌茶點回家給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後,不但沒稱贊店,甚至還嫌棄地說比不上娘家的冬瓜角。師傅聽了之後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給他嘗嘗!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麵粉,做出了焦黃別致的「冬瓜角」。這位師傅一吃,風味果然清甜可口。這可口的冬瓜角因而得名「潮州老婆餅」,之後演變成如今的「老婆餅」。
6、網友故事
小時候爸媽是雙職工,我是個脖子上戴著鑰匙的兒童,奶奶不喜歡女孩不肯幫爸媽帶我和妹妹,所以有一段時間我都是自己回家寫作業,再獨自待上一兩個小時,後來外公來了,他來接我和妹妹放學,然後帶我們去公園的涼亭里寫作業,有一天他給我們買了兩個冰淇淋,外形是球形的塑料殼,上面有個蓋子可以打開,等我們吃完後他把殼子洗干凈留下了,然後我們每天都能吃到他用牛奶加糖和水,提前凍好的「冰淇淋」,那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冰淇淋。
7、網友故事
高中時暗戀的同桌是個學霸+面癱,我下午上課很容易犯困,而他的抽屜里每天都放著,一整條的薄荷糖,我每次犯困就偷一顆吃,涼涼辣辣的感覺會讓我精神一點,可吃下來每天都是藍莓味的糖,感覺有點單調,我就問他:「為什麼每天都是藍莓味的糖,能不能換個口味!他面無表情:「你之前不是說過你喜歡藍莓味嗎?」
吃不完的美食
說不完的故事
你有哪些和美食之間有趣的故事呢?
趕緊分享吧!
Ⅱ 有關飲食方面的典故和故事
有關飲食方面的典故,其中一個是:
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
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
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1、葯膳: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人們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傳統菜餚,清朝時期經蘇州張式一派習藝後傳入宮廷,為葯膳與魯菜的發揚光大夯實基礎,在《張一麐》、《張東官》傳記中有相關記載。
2、饅頭: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
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要食品了。
3、水晶餅:是陝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
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4、湯圓: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據說元宵象徵合家團圓更美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
5、雪餃:是湖州市菱湖鎮的特產,而震遠同雪餃則是採用菱湖的傳統配方,依靠純手工製作而成,是最為正宗的雪餃。震遠同雪餃是傳統茶食珍品,「白如雪,形如餃」,內胚如同餃子的千層餅,外面敷了一層米粉與糖霜製成的白如雪的粉末,口感松酥香脆,味甜微咸,是一款風味絕佳的茶食點心。
(2)點餐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有關飲食方面的故事,其中一個是: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
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餚一並相烹,調以各種佐料。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生產條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間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組合」,原菜的搭配更趨合理科學,不僅有魚有肉,還兼以海產野味,使得大雜燴雜而不亂,大有吃頭。
這燒雜燴是怎麼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生性有兩大特點:一是室無二妻,終身以虞姬為伴;二是每頓飯菜無二樣。
就為這第二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
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制後,端到大王面前。以為挨大王一頓猛克,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么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致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功績,「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