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洛陽的神話故事傳說
1、洛陽老君山的傳說
傳說,太上老君李耳曾在洛陽一座山上歸隱修煉,在寫成《道德經》後,他就告別函谷關的關令尹喜,騎著青牛而去,後來唐太宗給這座山賜名為「老君山」。
2、洛陽漿面條的傳說
相傳,東漢年間,光武帝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日夜奔走,數日水米未進。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見到一戶人家。便想討些飯食,可主人貧窮,只有幾把乾麵條,一些已經放酸的綠豆磨的漿水。
劉秀飢餓難耐也顧不了許多,主人就用酸漿,把面條、菜葉、雜豆下入鍋內燒熟。劉秀狼吞虎咽,竟然覺得香氣撲面而來,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後劉秀當了皇帝,雖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卻依然對當年落難中的漿面條念念不忘,以至於御宴中就有了漿面條這道菜。
3、洛陽水席的傳說
相傳袁天罡早年夜觀天象,知道武則天將來要當皇帝,但天機又不可泄露,就設計了這個大宴,預示武則天日後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湯湯水水,即是暗指武則天水到渠成;乾乾稀稀,是喻指武則天二十四年的干係(稀)。
4、洛陽燕菜的傳說
武周年間,女皇武則天為視察龍門盧舍那大佛(傳說是以武則天的容貌為樣本)的鑿刻,而駕臨洛陽仙居宮,適逢城東關下園村長出一棵特大白蘿卜,長有三尺,上青下白,重30多斤,菜農視為奇物,百姓視為「祥瑞」而敬獻進宮。
御廚們知道蘿卜做不出什麼好菜,但又懾於女皇威嚴,只得從命。他們反復琢磨,將蘿卜配以山珍海味烹製成一品不失御膳風味的湯菜。
女皇品嘗之後,贊其清醇爽口,沁人心脾,觀其形態酷似燕窩絲,當即賜名為「假燕菜」,女皇的喜好影響了一大批貴族、官僚,他們在設宴時都要趕這個時髦,把「假燕菜」作為宴席頭道菜,即使在沒有蘿卜的季節,也想法用其他蔬菜來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價。
宮廷和官場的喜好又影響了民間的食俗,人們不論婚喪嫁娶,還是請客待友,都把「假燕菜」作為宴席上的首菜。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武則天的賜名逐漸湮沒,人們將之稱為「洛陽燕菜」,或簡稱為「燕菜」。
5、洛陽飛虹瀑布的傳說
傳說,飛虹瀑布是南海觀音的縛虯練。
北海龍王敖順有一蛟一虯兩個兒子,蛟龍虯龍依仗權勢,一時興起,打開海眼,海浪翻出,淹沒田園,殃及百姓。
玉帝得知,派托塔李天王帶著天兵天將下界,擒住惡蛟,鎖在崖內。虯龍得知兄被懲處,怒火中燒,帶著狐朋狗黨,鱷魚及烏龜夫婦到鎖蛟崖救兄。
虯龍撞門不開,更加怒發沖冠,沖下泄憤崖,行至此處,恰遇南海觀音路過,遂從身上取出一條白練拋向虯龍,將其綁縛,而後又將其打入潭中鎮壓。
② 洛陽歷史事件典故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200餘年。偃師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圍約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 。洛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 ,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歷經500餘年之久。
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25],史稱東漢,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2)洛陽城有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洛陽的文化
文化節
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前身為洛陽牡丹花會
洛陽,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全國四大名會之一,始於1983年,2010年11月,經國務院 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為國家級節會,更名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
宗教文化
洛陽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洛陽洛陽的道觀寺院主要有:上清宮、白馬寺。洛陽上清宮是老子思想的發源地,被列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
文化藝術
洛陽文化產品
洛陽澄泥硯:即新安虢州澄泥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洛陽牡丹石:牡丹石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資源,國際石材界公認為世界奇石,被列為世界珍稀品種。牡丹石產地世界唯一,中國·偃師·寇店·五龍村。
洛陽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於南北朝,盛於唐,洛陽為主要產地。
③ 洛陽的歷史故事,詩人
洛陽的歷史故事:
1、洛陽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貴的品種。
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記載了武則天怒貶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花。
卻發覺除臘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盡是一片枯枝,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晨,果然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一一賞花。
然而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卻唯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4000 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2、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3、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4、董卓之亂
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失敗後,挾獻帝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隨之西遷,沿途死亡無數。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室屋盪盡,無復雞犬。
5、開鑿大運河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命皇甫儀征河南、淮北各州縣男女百餘萬人開通濟渠,引黃河水達於淮河;同年,又開通山陽瀆(邗溝)。608年,開通永濟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開江南河,連通長江和錢塘江。至此,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通餘杭,北達涿郡,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全部竣工。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巨大作用。
洛陽的詩人:
1、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龍政變
網路-董卓之亂
網路-杜牧
網路-劉禹錫
④ 有關洛陽的神話故事傳說
河圖與伏羲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裡爬出了個大怪物,這個怪物異常龐大,一打滾地里的莊稼全都遭秧。從此這里田地漸漸荒蕪,百姓也吃盡苦頭,無以謀生。
百姓沒辦法只好找來了伏羲。羲皇聽了大家的訴說後,忙帶上寶劍,來到河邊。那怪物原來是黃河中的龍馬,知道逃脫不掉,忙伏地告饒,乞求羲皇放它條生路。
龍馬承諾若放了它,定拿件寶貝給伏羲。羲皇聽到說:「我不要什麼寶貝,只要你答應不再禍害百姓,我就放你。」龍馬答應潛入河中。
幾天後,它果然背負著一塊玉版獻給羲皇。伏羲一時也琢磨不出玉版上黑色小點和那些圖案,只知它是黃河中的寶貝,便喚這塊玉版為「河圖」。
4、洛書與大禹
有年夏天,大禹鑿開了龍門,待湖水漸漸流淺時,從湖底浮出一個足有磨盤大的烏龜。大禹的手下人見了忙揮劍去砍,被大禹攔住,他看這只龜對百姓也從沒做過壞事,便把它放入洛河。
過了不久,有天,整個洛陽城都被大霧籠罩,大禹率領手下到洛河岸邊察看水情。忽然,在大霧茫茫的洛河裡升起了一束五彩寶光,隨之,罩在空中的大霧也煙消雲散。
大禹仔細一看,那寶光升起的地方,浮出一隻烏龜,那寶光也正是從烏龜背上的一塊玉版放出來的。原來,當日的烏龜為抱答大禹,特將此玉版獻上,拜稱這塊玉版為「洛書「 。
5、龍池金魚
很早以前,這龍池溝旁有戶人家,姑嫂兩人有次進溝采蘑菇,走著走著,嫂子感到口渴了,就來到深潭旁,撥開水面漂浮的落葉,喝了兩捧清清的泉水。
泉水又甜又涼,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時,忽覺肚子里陣陣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緊聲喊小姑子。小姑子過來一看,覺得嫂子是臨產了,忙飛身跑回家。
一邊托鄰居去喊下地幹活的家人,一邊自己取了早已備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雜豆湯,匆匆趕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見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開,身上爬著九條小龍。
小姑子啊呀一聲,嚇得暈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湯流進了潭裡。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魚,由於豆有五種,那魚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裡人趕來時,只見潭邊籠罩金輝。
正驚疑呢,金輝化作幾道金光,飛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邊只剩下暈倒的小姑子一人。後來,人們在這潭旁建了一座寺廟。
塑了嫂子的聖像,在房梁檐柱上雕了九條騰雲駕霧的飛龍,尊這塑像為"九龍聖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龍潭寺"。
1、洛陽老君山的傳說
傳說,太上老君李耳曾在洛陽一座山上歸隱修煉,在寫成《道德經》後,他就告別函谷關的關令尹喜,騎著青牛而去,後來唐太宗給這座山賜名為「老君山」。
⑤ 關於洛陽故事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⑥ 洛陽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洛陽民間傳說
白 劍
白居易晚年在東都洛陽度過了十八個春秋,卒後葬於龍門東山琵琶峰上。後裔繁衍,世居洛陽。白氏後裔以先祖功德為榮,流傳許多傳說故事,神奇迷離、生動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後裔對先人的無限崇敬和愛戴。?
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順帝失位,洛陽大亂。白氏族人百餘人,各奔他鄉避亂,大多外逃未歸。白居易32代孫白介、白超兄弟二人,為避兵亂,西逃宜邑,居宜陽城北門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歸遷洛城南庄,超公則安居宜邑。介公歸洛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備好祭品,一行十餘人,經伊河,船夫聞訊,爭相擺渡。介公欲付銀兩,船夫連忙謝絕:「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當年開鑿八節灘,我們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於連年戰事,白公墓碑毀塋平。琵琶峰周圍,雜草叢生,介公等人幾經周折,仍未找到先塋。介公心思:「難道我白氏裔孫從今無從祭祀祖宗不成?」忽然,眾人面前出現一隻黃色神鹿, 介公對眾人言:「定是先人顯靈,神鹿引路。」於是,眾人尾隨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叢中發現白公墓殘碑。介公等人見祖塋如此殘狀,愴然淚下,決定重修白公之墓。經過兩年的精心籌劃,於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將白氏宗譜整理成冊,使白氏譜系免於斷續。迄今,白氏後裔對介公修墓立石,續修族譜之事,有口皆碑。
二、將軍拜墓
民國年間,大軍閥吳佩孚住兵洛陽,欺上壓下,獨霸一方。馮玉祥大將軍奉命討伐,圍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傷亡殘重,軍心混亂。馮大將軍心如火焚,當晚,視察軍情,月光下,發現白公之墓,令隨從退下,親拜白公墓。叩畢,仰頭道:「詩神在天之靈,倘若保佑吾順利攻克洛陽,定為汝修墓。」馮將軍拜墓後,次日,再次組織攻城,果然,一舉攻克洛陽。吳軍節節敗退,吳佩孚也被趕出洛陽。
慶功宴後,馮將軍繼續西征,因軍務繁忙,竟忘記了修墓之事。行至陝西潼關,忽有一白發老翁從天而降,攔住大將軍的高頭大馬,大將軍問道:「哪道神仙,因何擋道?」老翁反問:「將軍可記得洛陽之戰,琵琶峰前許諾老翁之事?」馮將軍如夢初醒,立即下馬道:「詩神請回,三日之後,定返洛修墓。」待馮大將軍話音剛落,老翁已悄然消失。馮玉祥將軍迅速回馬,重返洛陽,專程修復了白公之墓。修墓時,他驚奇地發現,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驚嘆:「真乃絕地也!」從此,大將軍馮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陽民間傳為佳話!
三、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種植著清一色的白牡丹,盛開時節,如玉似雲,十分耀眼。據說,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傳,唐元和年間,不知從何處吹來一陣風:「紅牡丹為富貴,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種花者乾脆將白牡丹連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時,白公因母病逝,辭官丁憂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公「兼濟天下」之志不能實現,十分苦惱。見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聯想自己的處景,隨吟詩道:「白花冷澹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白公憐憫白牡丹,他將被拋棄的白牡丹收集起來,「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從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陽履道里,所養植的白牡丹已是瓊玉滿園。這年冬季,白府院內的白牡丹忽然開放,與白雪競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請來親朋友好友以及「九老會」的成員前來賞花,轟動洛陽。賞花畢,公設酒宴招待眾人,送別客人回府,忽見一群美貌少女著白衣,戴玉花,從牡丹叢中走來,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聲高唱:「絕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下漫誇蘭……」白公酒醒後,欣喜不盡,意識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臨終,他囑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種值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後裔中流傳最廣泛的當屬「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陽地區一部分白姓為「石敬塘」之後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為正宗白居易後裔。
傳說,白居易與「石敬塘」同朝奉君時。有一次,「石敬塘」與皇上娘娘下棋,一陣風吹過,棋子撒落滿地,「石敬塘」撿棋子時,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腳,娘娘大哭,告於皇帝,皇上大怒,傳旨:「將調戲娘娘罪人石敬塘家滅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後,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見白居易上來奏本,賦詩一首:「大膽石敬塘,敢摸娘娘腳。居易來保奏,究竟為什麼?」面對皇上的質問,白公也賦詩對答:「不是石膽大,並非想作惡。風吹棋子落,誤摸娘娘腳。」盡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脫家滅九族之厄運。部分石姓將祖塋的「石」字上面一橫塗去,真於「口」字中,變「石」為「白」,逃脫了朝廷的追殺。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為白姓了。
該傳說實為荒唐之傳說,因石敬塘為後晉人,比白公所處的唐代晚百餘年,不可能同朝奉君。這個故事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白公當朝面君,直言敢諫。編選此故事的人用意在於此也!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蓄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話說牡丹被武則天貶到洛陽城以後,便在美麗的邙山紮下了根。來年暮春,溝溝壑壑、田間地頭,到處開滿了牡丹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民薈萃古都洛陽,人海花潮,傾城觀賞。
武則天聽說被貶到邙山的牡丹,花開得碩大無比,心中很不高興。於是就乘著華麗的鳳輦來到了邙山。舉目望去,邙山簡直成了花的海洋,各種姿態的牡丹,向高貴的女皇示著威,怒放傲開,嬌艷無比,女皇當即氣得拂袖而去。
回到皇宮,武則天招來朝內武將,命他們帶領官兵,速去邙山,這次要將牡丹連根鏟除,然後焚燒,讓它斷種絕後,一棵不留!
這為首的官兵頭領,姓朱名頭,接旨後馬上帶領小嘍羅們殺氣騰騰地上了邙山,他們趕走了遊客,布下了衛兵,不多會兒,牡丹就堆的象小山似的,布滿了整個山樑。就在官兵們放火焚燒牡丹之時,颳起一陣狂風。這狂風將官兵手中的火把刮滅了,吹起的沙礫迷了他們的眼睛,顆顆碎石,砸在官兵的頭上。等狂風過去,官兵們一看,傻了眼,牡丹全被狂風颳走了。說來也怪,這牡丹象長了翅膀,到處亂飛。朱頭帶領他的小嘍羅們,四處追趕,直到黃昏,也沒抓住一棵牡丹。原來,牡丹都飛到了老百姓家中,百姓們把牡丹都藏了起來。
第二天,朱頭下令老百姓們交出牡丹。挨家挨戶的大搜查開始了,全村被這些官兵折騰得烏煙瘴氣,礙於官兵們的淫威,許多牡丹被搜了出來。
卻說在這邙山的山腳下,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春紅,自小父母雙亡,靠街坊鄰居的幫助長大,如今年芳十八,出落得象花兒一般。自武則天將牡丹貶之洛陽時,姑娘便與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愛護牡丹甚於自己的性命。這姑娘有一個相好,名叫貴生,小夥子精明能幹,兩條濃眉象劍一樣,被日頭曬得黑黝黝的臉膛泛著紅光,顯得很健壯。貴生和春紅兩個人從小一塊兒長大,兩小無猜,那貴生自是十分珍愛這份感情,對春紅百般照顧。在春紅的影響下,貴生對栽植牡丹十分在行,他們種下的牡丹,品種繁多、花色奇美,被當地稱為「牡丹之王」。
如今看到武則天派人來焚燒牡丹,兩個人的心如刀鉸一般,為了保護牡丹,他們決定將牡丹藏之地窖中。就這樣,兩個人從早忙到晚,大多數牡丹被他們藏了起來,只有栽植在後院中的牡丹沒來得及藏,官兵們已經搜查到了這里。
這朱頭領著一幫官兵一到春紅姑娘家,便翻箱搗櫃,任憑貴生如何阻攔,這幫強盜依舊張牙舞爪,剛才尚十分整潔的小院頃刻間雞飛狗跳。而此時的春紅正躲在後院的大石後聆聽動靜。最終還是被官兵闖進了後院,那朱頭是有名的老色鬼,一見後院藏著一位如此貌美的姑娘,眼睛立刻直了,結結巴巴說不出一句話。片刻貪心漸起,欲霸佔春紅姑娘。只見他慢慢靠近春紅姑娘,滿臉堆笑地說:「姑娘,看你一個人生活,怪可憐的,不如我納你為妾,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如何?」
春紅本就為朱頭們的行為感到氣憤,如今更加憤慨,對著朱頭大罵道:「要想我嫁給你,除非日頭西出,江河倒流,讓閻王挖了你的心肝割了你的頭!」朱頭一聽氣急敗壞地說:「來人,把她給我捆了,將院中的牡丹統統挖完,燒凈!」在與官兵撕打的過程中,貴生被打暈在地,臉上的鮮血直流,看著心愛的人被打,院中的牡丹被掠,春紅忍痛對昏倒在地的貴生說:「貴生哥,我去了,你一定要保護好咱洛陽的牡丹吶!」說完一頭撞在了大石上,鮮血濺在了院中的牡丹花上,花兒立刻變成了紫紅色。朱頭一看這陣勢,害怕接外生枝,急忙命令官兵挖走院中的牡丹。可是,官兵一靠近牡丹,牡丹花立刻就發出耀眼的光芒,將武士們照的暈頭轉向。最終,院中的牡丹一棵未損,連以前搜獲的牡丹也不翼而飛。
無奈,那朱頭回去復命,武則天聽了官兵們的稟報後,十分吃驚,也很佩服春紅姑娘的勇氣,她仰天長嘆一聲:「看來,牡丹在洛陽繁衍生殖,乃天意民意也,罷了罷了。」從此,牡丹在洛陽徹底紮下根來。
再說那貴生看到心愛的姑娘為保護牡丹而死,本想就此了斷一生,又想起春紅姑娘的臨終遺言,下決心與牡丹為伴,他將濺有心上人鮮血的牡丹好好培育,慢慢地,洛陽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開滿了這種牡丹,貴生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匠。人們為紀念春紅姑娘,也為紀念洛陽人們為保護牡丹的矢志不移,給這種牡丹起名為:「焦骨紅牡丹」,後來經過人們的精心培育,這種牡丹越開越紅,就改為了現在的「洛陽紅」。
洛陽北邊的邙山上有條金水河。河源於新安縣境內,上游有「養馬水庫」、「舜王廟水庫」,下游有「金水河水庫」,像一條銀線串起的幾顆明珠,各庫區都形成了水光瀲灧、樹木蔥郁的消夏景點。
金水河緣何而名呢?
傳說,金水河旁的官道邊早年住著一位獨身老漢,名叫劉義,以開飯鋪為生。老漢待人厚道善良,買賣公平,遇上付不起店錢飯錢的人從不起眼,還常常將攢下來的錢周濟附近村裡的窮苦人,因而,方圓左近的人都敬重老漢。老漢每天都要跑遠路去山上的泉源里擔水,因為泉水比河水干凈、清甜。老漢說:「待人實誠,心才安生。」
有年三月二十三,老漢起早挑擔來到泉源邊,忽然聽到有說話聲。四下瞅瞅,大清早,山嶺上冷清清的沒個人影,老漢以為是自己人老耳朵背,聽錯了,就放下桶去舀水。他一彎下身子,說話聲更清楚了,是從泉水裡冒出來的:「劉老漢,心實誠,四鄉八鄰都稱頌;每年三月二十三,來我口中取金錠。」老漢呆住了,想:莫非世上還真有仙有鬼哩!驚疑間,泉口湧出一股水泡,水泡升盡,下面露出一塊黃燦燦的金子。
老漢拾起金子,挑著泉水下了山,他邊走邊想;這金子是因為我待人實誠厚道才來的,我更不能獨自貪佔了!於是,他仍用這金子周濟窮人。
從此,年復一年,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老漢去泉源挑水時,總能取回塊金錠。老漢就用這錢行善助貧。
劉老漢慢慢老了。有個叫王貪的過路人見老漢對貧窮人施吃施穿,心想老漢一定積蓄不少,就腦瓜兒一轉,主動留下來侍候老漢,說老漢人好,要為老漢送終。老漢臨終前,果然鄭重告訴了王貪泉源吐金錠的秘密,並告誡說:「給多給少,不能強求;白得的金子,不能獨自享用,要周濟周濟貧窮人。」
王貪埋葬老人後,疑疑惑惑捱到三月二十三,挑上水桶跑到泉源邊來。果然,隨著水泡,泉口吐出一塊金錠。王貪伸手撈出來,驚喜得嘴都笑歪到耳朵根上了。他想:這泉源每年才吐出一塊金錠,這得等多少年呀!他就下山取來鐵鍬、钁頭,對著泉口挖起來。挖一下就是一塊金錠,坑越挖越大,金子越挖越多,後來,水裡明晃晃映出的竟都是金塊兒!王貪高興得跳進水裡要往外撈金塊兒,誰知他一進去,泉水就洶涌地冒大了,一下子成了一條河,把王貪給沖沒影兒了。
那以後,人們在這河水邊偶爾能拾到些碎金子,當然,也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這福氣。於是,人們就把這條河稱作「金水河」。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線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客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洛陽民間傳說】龍池金魚的傳奇故事
洛陽八小景中有"龍池金魚",龍池,即今日郊區辛店鄉延秋村北面的秦嶺幽谷。這條山谷,人稱龍池溝,也叫龍潭溝,是歷史上素負盛名的花溝,春天桃李芬芳,夏日荷花滿塘,秋季野菊萬朵,冬日臘梅飄香。谷深處,有一深潭,潭中有泉,清水終年淙淙沿谷流下,滋潤得滿溝花木旺盛,充溢靈氣。此潭即"龍池"。池內過去有五色魚,紅、白、黃、青、黑,游起來五彩繽紛,令人稱奇。潭後原有龍潭寺,又名"九龍聖母寺",殿堂宏麗,綠樹掩映,景色極美。可恨的是,日寇至洛時,炸毀古寺,並且往龍潭中投擲數枚手榴彈,連無辜的游魚也沒能逃生。近年,鄉民將深潭重砌,築起圍牆,又在潭中放養了黑色小鯽魚,在潭旁建起一間寺房,並將流下的潭水攔成水庫,造富鄉里。水庫中養魚放鴨,又成新景。
說起龍池裡的魚,那才叫邪呢!為啥?據說年復一年,不多不少,總是360條,不見老的死,不見小的生,一律的一樣長。那魚游動開,映著樹隙里撒下的縷縷陽光,潭面上就放射出五彩的光。人都知道這五色魚是神靈,誰捉了就要送命,因此千多年來,沒人敢傷害它們。哪來的五色魚呢?說起來,這和九龍聖母的來歷有關。
很早以前,這龍池溝旁有戶人家,姑嫂兩人有次進溝采蘑菇,走著走著,嫂子感到口渴了,就來到深潭旁,撥開水面漂浮的落葉,喝了兩捧清清的泉水。泉水又甜又涼,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時,忽覺肚子里陣陣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緊聲喊小姑子。小姑子過來一看,覺得嫂子是臨產了,忙飛身跑回家,一邊托鄰居去喊下地幹活的家人,一邊自己取了早已備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雜豆湯,匆匆趕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見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開,身上爬著九條小龍。小姑子啊呀一聲,嚇得暈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湯流進了潭裡。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魚,由於豆有五種,那魚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裡人趕來時,只見潭邊籠罩金輝。正驚疑呢,金輝化作幾道金光,飛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邊只剩下暈倒的小姑子一人。
後來,人們在這潭旁建了一座寺廟,塑了嫂子的聖像,在房梁檐柱上雕了九條騰雲駕霧的飛龍,尊這塑像為"九龍聖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龍潭寺"。
聖母生的這九條龍,人言性格各異。據李東陽《懷麓堂集》說,大龍叫"囚牛",喜好音樂,就是現在胡琴頭上刻的那獸;二龍叫"睚毗",喜愛廝殺,就是刀劍柄上那"龍吞口";三龍叫"嘲風",喜險,即殿角走獸;四龍名"蒲牢",喜鳴,即古鍾上的獸鈕;五龍名"狻猊",愛坐,即佛座上那雄獅;六龍名"霸下",愛負重,就是俗稱馱石碑那"老鱉";七龍名"狴犴",好訴訟,成了舊社會獄門上那獅子頭;八龍好文,即石碑兩旁雕的"文龍";九龍名"蠻吻",愛吞,即殿脊獸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