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海關發生過哪些故事
據說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帥徐達和軍師劉伯溫到京城以北過塞之地圍城設防,兩年之內,必須完成。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達、劉伯溫回來了,就問:「二位愛卿回京,城池可築成?」二人出班奏道:「托聖上洪福,可曾命名?」徐達、劉伯溫二人一聽,都愣住了。當時降旨,只叫築城,未讓命名呀!徐達心直,剛一張嘴,只見劉伯溫跨前一步說:「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聖明,請恩示吧!」朱元璋一聽,把手一擺說:「好,就叫山海關!
㈡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故事
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看到朝政腐敗,奸臣當道,預感到潛伏變亂的危機,他借送朋友入蜀之機寫下《蜀道難》這詩揭示現狀:「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四川劍閣縣北七里大、小劍山間的一座雄關,即劍門關。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始建於西周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劍門關,釋義山勢又高又險,一個人把著關口,上萬人也打不進來,形容地勢十分險峻而戰略性強。
(2)雄關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三國里典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曹操攻打張綉時,被張綉先投降後反叛,當曹操真正營中休息(演義上說的是和張綉之嬸弄弦作樂),張綉率部偷襲。典韋一人霸住曹操營帳門口,不讓別人進入,為曹操贏得了逃走的機會,而典韋自己最終因寡不敵眾而遇難。但死時仍然站在那裡,無一人敢從面前經過。
《蜀道難》創作背景
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可能是李白於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