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畫蛇添足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畫蛇添足揭示的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多此一舉,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4.、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多此一舉,否則會弄巧成拙。
(1)這一段故事教會了我什麼擴展閱讀:
畫蛇添足的近義詞:弄巧成拙、多此一舉。
1、弄巧成拙,弄:賣弄,耍弄;巧:靈巧(指心思);拙:笨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結果反而壞了事。
出處:宋朝·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譯文:給本來沒有腳的蛇畫上腳,是一件弄巧成拙的事情。
2、多此一舉,注音:ō cǐ yī jǔ,解釋:舉動,行為。指多餘的,沒有必要的舉動。做不必要的、多餘的事情。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胡適》:問起北京人來,只知道《三俠五義》,而南方人卻只見有曲園老人的改本,此老實在可謂多此一舉。
㈡ 小猴子下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文章是為了告訴我們:人有無窮的慾望,如果不知道滿足,便會什麼得不到,在失去的時候,才開始幡然醒悟,人生有得必有失,想得到所有好的東西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世間沒有絕對的完美,學會知足,接受自己所擁有的。
把西瓜扔了,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指把大的東西事情給擱置了卻去把小的東西事情看的重要;重視了次要的,卻把主要的給忽視了。
(2)這一段故事教會了我什麼擴展閱讀:
故事的內容是: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里,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出自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
㈢ 孔融讓梨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麼道理
千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其中,不乏有很多優秀的思想文化。在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儒家為中華民族後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中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更是深入每一位中國人的心、烙印在中國人的靈魂之上,可以說,中國人民到現在的許多做事准則、倫理道德、價值三觀之構建統統都深受儒家、孔孟之影響。
說到底,「謙恭禮讓」是一種美德,它的影響力僅僅停留在儒家文化圈,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要想讓它成為全球的普世的價值,還是任重道遠的事情,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斷努力、奮斗,如果我們的綜合國力不斷壯大,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假以時日,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我們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引領世界潮流。
㈣ <<農夫與蛇>>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可憐壞人,是非不辯,最後吃虧的還會是我們自己。
一個農夫在寒冷的冬天裡看見一條蛇凍僵了,覺得它很可憐,就把它拾起來,小心翼翼地揣進懷里,用暖熱的身體溫暖著它。那蛇受了暖氣,漸漸復甦了,又恢復了生機。等到它徹底蘇醒過來,便立即恢復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
使他受了致命的創傷。農夫臨死的時候痛悔地說:「我可憐惡人,不辨好壞,結果害了自己,遭到這樣的惡報。」這就是農夫與蛇的故事。
(4)這一段故事教會了我什麼擴展閱讀:
農夫與蛇是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出自《伊索寓言》。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
這個故事是說,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在沒有知道別人身份,不知道別人心底是否真誠的情況下,不要隨意輕信別人,壞人不會因為你的熱心而感動。我們應謹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給好人的幫助。
簡短的: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
善良、勇敢、信任、無私、善良的人們往往不能被人所理解。對於蛇的本性而言。冬季無論是路邊還是洞穴裡面因為溫度的下降它們只能選擇冬眠來暫緩生存的一段時期。農夫卻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蛇才咬了農夫,我們且不先理論這條蛇是有毒還是無毒。農夫本身也要負一半的責任!
這個故事已經使很多人曲解了對於蛇的真正了解。其實就是,善意不是博愛,需要理解才是王道。假如農夫把蛇放入樹洞裡面的話,我想這個寓言又將有另一層意義了。
㈤ 牛郎織女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農歷七月七日夜晚,是我國神話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時辰,這一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告訴我們幸福是要靠自己爭取的,自己不努力得不到愛情。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挑著一雙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到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
牛郎和織女被永遠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後來,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此故事告訴大家:不可輕易小視他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廢,才會取得成功。
《龜兔賽跑》,是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一隻驕傲的兔子和一隻堅持不懈的小烏龜。
故事出自伊索寓言
有一天,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兔子嘲笑烏龜爬得慢,烏龜說,總有一天他會贏。兔子說,我們現在就開始比賽。兔子飛快地跑著,烏龜拚命地爬,不一會兒,兔子與烏龜已經離的有很大一段距離了。兔子認為比賽太輕鬆了,它要先睡一會,並且自以為是地說即使自己睡醒了烏龜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烏龜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當兔子醒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
2018年8月,《科學報告》雜志刊登了美國生物學家的一項研究成果。據稱,龜兔賽跑中,若用它們一生的運動量來衡量,烏龜作為一種很有耐力的動物,肯定會贏得勝利。科學家稱,烏龜一生走的公里數,比兔子要多。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芝諾確實提出了這類問題,並論證說「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阿基里斯是全希臘跑得最快的快腿。據說在特洛伊的戰將赫克托耳殺死了阿基里斯的朋友帕特洛克勒之後,阿基里斯在為朋友報仇中,以「快腿」的優勢刺死了敗逃中的赫克托耳。就是這樣一位「快腿」,芝諾卻論證他追不上烏龜。芝諾提出,龜先行,阿基里斯在趕上龜以前,必須首先到達龜的出發點,而在他追至這一點時烏龜又爬行了一段路程,於是阿基里斯又必須趕上這段路,而此時龜又向前爬行一段路。這樣一直追趕下去,雖然愈追距離愈近,但阿基里斯卻始終追不上烏龜。
為什麼說芝諾的論證是錯誤的呢?亞里士多德曾精闢地分析過芝諾的論證,他說:「認為在運動中領先的不能被趕上,這個論斷是假的,因為當它領先時是不能被趕上的,但如果允許它可以越過規定的有限的距離,那麼它也是可以被趕上的。」亞里士多德指出了芝諾觀點的一個要害的問題,就是:先給定了一個不允許最快的超過規定的有限的距離的前提。事實上最快的可以越過有限的距離,從而超過最慢的。顯然芝諾只承認兩個彼此分離的不同的時空點,而否認它們之間的互相聯系,進而否認運動的真實性,這無疑是片面地強調了時空的無限可分性,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伊索寓言》原書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臘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經後人加工,成為流傳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時,《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學史上流傳最廣的寓言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