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被尊稱為「聖人」,關於他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
1、鳴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
2、出類拔萃: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3、不舍晝夜:舍:放棄。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4、從井救人:跳到井裡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現多比喻冒險救人。
5、呆若木雞: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6、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7、金人三緘: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
8、孚尹旁達:指玉的色彩晶瑩發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9、成仁取義: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10、夏蟲不可以語冰: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11、表裡如一:表:外表;里:內心。表面和內心象一個東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12、徹上徹下:徹:貫通。貫通上下。
13、目無全牛:全牛:整個一頭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14、大相徑庭:形容彼此相差很遠,很不一致。
15、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喻目光短淺,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
16、唇亡齒寒: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17、盜亦有道:即使是當賊的,也有他們的所謂「行為規范」。
18、不恥下問: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19、浸潤之譖:指中傷他人的讒言逐漸發生作用。
20、大而無當:原意為「東西很大但沒有什麼用處或者用處不大不適合」,後引申為「誇大而不合實際,『形容不著邊際』」。
21、名正言順:指名分正當,說話順理成章。後多指說話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22、披發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23、鼓盆而歌:後以鼓盆而歌表示對生死的樂觀態度。也表示喪妻。
24、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
25、出何典記:詰問見於何書,有何根據。借指無稽之談。
26、蝸角之爭:成語釋義比喻為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
27、扶搖直上: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28、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環繞。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29、綿延不斷: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觀一個接一個不間斷地出現
30、不能贊一詞:贊一詞:說一句話。指文章寫得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31、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
32、螳臂當車:比喻不自量力。
33、不得其死:得:取得,獲得。指人不得善終。
34、穿窬之盜:穿:指穿壁;窬:通「逾」,從牆上爬過去。從牆上爬過去。指鑽洞和爬牆的盜賊。
35、大言不慚:說大話,不感到難為情。
36、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37、察言觀色: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38、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39、賜牆及肩:比喻才學淺陋。
40、老死不相往來: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41、患得患失:患:憂患。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42、每況愈下: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後來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43、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4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兩升。形容人的氣量狹小,見識短淺。
45、游刃有餘:比喻工作熟練,有實際經驗,解決問題毫不費事。
46、躊躇滿志:註:躊躇,悠然自得的樣子;滿志,滿足了心意。與今異意。形容對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滿足。
47、精益求精:精:完美;益:更加。已經好了還要求更加好。
48、鞠躬屏氣: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一副恭謹畏葸的樣子。
49、不敢問津:問津:詢問渡口,問路。指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
50、大動干戈: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51、心如死灰:死灰:已冷卻的灰燼。原指心境淡漠,毫無情感。現也形容意志消沉,態度冷漠到極點。
52、畫虎類犬: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53、苗而不秀: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開花結果。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54、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55、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非常遠大。
56、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過得飛快,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閃而過。
57、導德齊禮: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58、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竭盡微力互相幫助。
59、亦步亦趨:比喻處處模仿、追隨別人。
60、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61、被發左衽: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62、博文約禮: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63、博施濟眾: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64、處之泰然: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65、邇安遠至:邇:近處。指近處的人安樂,遠處的人來歸附。形容政治清明。
66、簞食瓢飲: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
67、朝三暮四:沒有原則,反復無常。
68、失之交臂:形容當面錯過。
69、不豐不殺:豐:厚;殺:減少。不奢侈也不嗇儉。不增加也不減少。
70、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② 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六大聖人,分別是誰
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接引、准提、女媧
道祖鴻鈞分別是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准提、接引的師傅。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准提、接引分別是人教、闡教、截教和佛教教主。
其中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二位尊神。稱玉清元始天尊,也稱原始天王。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是道教開天闢地之神,為上古盤古氏尊謂,稱玉清元始天尊,也稱原始天王。元始天尊生於混沌之前,太無之先,元氣之始,故名「元始」。 位於三清之中。
靈寶天尊 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又稱通天教主。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執扇子。 相傳其原形為老子。
③ 聖人孔子的故事
#能力培養#簡介]孔子被世人尊稱為「孔子聖人」,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那麼關於孔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 無憂考網將分享3個關於孔子的故事,歡迎閱讀!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著名的 歷史 人物。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因此,無論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還是他的生平事跡,都被世人所傳承。關於孔子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孔子學遠方的故事、孔子學琴的故事、孔子為師的故事等等。
孔子從近到遠的故事,主要是因為孔子從兩個弟子救人後的不同行動中看到了不同的結果。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救出落水男子後,接受了被救人送的一頭牛,以示謝意。孔子同意子路接受被救人謝禮的行為,並表示這將使魯國有救人的意願。孔子從救人、受子路感謝的小事上看出,這種行為有利於培養人們積德行善的道德。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貢用自己的錢從魯國贖回了一個人,但他沒有接受這筆錢作為政府的獎勵。孔子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這會阻止魯國用金錢來贖人。孔子從子貢贖世後不報賞人,看出這樣的舉動不利於引導人們行善。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能夠從小到大,從近到遠,所以孔子可以被世人稱為聖人。
與孔子有關的故事有很多,其中包含了許多關於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可以幫助那些了解這些故事的人學到一些東西。同時,人們越讀孔子的故事,就越能了解孔子為人,了解孔子的「聖人」,學得更多。
孔子學習的故事
說到古代的先賢聖賢,人們腦海中閃現的就是孔子。孔子弟子三千餘人,聖賢七十二人。今天,世界上沒有人不知道偉大的孔子。西方國家很多地方都豎立了孔子雕像,可見人們對這位偉人的崇高風采是多麼欽佩。
④ 講出十個神話故事名字
《盤古開天》、《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鯀禹治水》、《倉頡造字》、《後羿射日》、《河伯娶婦》、《哪吒鬧海》、《牛郎織女》。
1、《盤古開天》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
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2、《女媧補天》
遠古時代,女媧為了補天,不辭辛勞煉五彩石,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傳說女媧在西蜀之地耗盡氣血,力竭而亡。在一些補天神話中,她或勞累而死,或以身補天,或化為日、月、萬物。
天上的大神女媧,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賦予它們生命。從此女媧創造了人,人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來。共工把撐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邊來,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來,造成大地上水患。
天破之後,不斷的有隕石和天火從破開的天洞中落下,大地上的人類不是被隕石砸死就是被大火燒,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女媧看到人類左躲西藏,無處容身的慘象,心中十分痛惜。她便遍歷乾坤,為了解救生靈,決定採石補天,用五色石把天補起來,再用東海神龜的四隻腳頂住蒼天。
女媧找來五色石塊煉出五彩晶石,把已碎的象漁網似的天一點點的補了起來,眼看著補天的大功就要告成,但想不到五色晶石用完時,卻發現五色石不夠用,破碎的蒼天還沒補好。
天上還有一個大大的窟窿存在著,只要還有破洞,天就隨時會繼續崩裂,那樣的話,過去的工作就白做了,而萬物亦從此永遠的生活在這已如同煉獄的大地之上,女媧痛苦的思考了很久之後,只好犧牲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泥娃娃們都哭紅了眼睛。
經過幾次努力,女媧用自己的身體,填補好了天上最後的大洞……終於補好了天,天地間恢復了寧靜,還出現了五彩的雲霞和彩虹。一切生物又都生機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3、《誇父逐日》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
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誇父為使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
誇父看到這中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
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為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志,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拚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裡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飢,有時候誇父也煮飯。他用三塊石頭架鍋,這三塊石頭,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誇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於追上了它。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誇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誇父解渴。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郁蔥蔥的桃林。
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4、《精衛填海》
傳說,炎帝有個女兒叫女娃,女娃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美麗非凡,炎帝十分喜歡她。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
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女娃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壞了,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女娃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女娃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女娃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神農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
女娃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女娃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女娃說:那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女娃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女娃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女娃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永遠不回來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靈變化做了一隻小鳥,名叫「精衛」。精衛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大小有點象烏鴉,住在北方的發鳩山。她被悲恨無情的海濤毀滅了自己,又想到別人也可能會被奪走年輕的生命,
5、《鯀禹治水》
大禹治水,又稱為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
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託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6、《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 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跡,有倉頡造字、造字台、倉頡陵、倉頡廟、等。
在眾多倉頡及遺跡中,始建於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陝西白水。倉頡是通過鳥的足跡來造字的。
7、《後羿射日》
遠古的時候,大地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幹了大地,曬幹了禾苗草木。原來,帝俊與羲和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
10個太陽睡在枝條的底下,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但有時,他們一齊出來給人類帶來了災難。
為了拯救人類,後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只見天空出現爆裂的火球,墜下一個個三腳的烏鴉。最後,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
8、《河伯娶婦》
魏文侯(魏斯)命西門豹為鄴城縣令。當地巫祝、三老勾結廷掾、豪長,假借河神娶婦,以少女投河,詐取百姓財物。
西門豹微服私訪,洞察其情,即將計就計。三月十五日為河神娶婦之期,西門豹親至河邊送親,故指新婦容貌不佳,命巫祝、三老、廷掾稟明河神,容重選佳麗,將三人相繼投入河中。百姓醒悟,河神娶婦之事遂絕。
9、《哪吒鬧海》
傳說托塔李天王在陳塘關作總兵時,夫人生下一個肉蛋。李天王認為是不祥之物,一劍劈開,卻蹦出一個手套金鐲,腰圍紅綾的俊俏男孩,這就是後來起名為哪吒的神童。
哪吒自幼喜歡習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邊嘻戲,正好碰上東海龍王三太子出來肆虜百姓,殘害兒童。小哪吒見此惡徒,義憤填膺,鋌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
東海龍王得知此訊、勃然大怒,降罪於哪吒的父親,隨即興風作浪,口吐洪水。
小哪吒不願牽連父母,於是自己剖腹、剜腸、剔骨,還筋肉於雙親,借著荷葉蓮花之氣脫胎換骨,變作蓮花化身的哪吒。後來大鬧東海,砸了龍宮,捉了龍王。
10、《牛郎織女》
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
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
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
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
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話故事
⑤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六大聖人是什麼
六大聖人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接引、准提、女媧。
道祖鴻鈞分別是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准提、接引的師傅。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准提、接引分別是人教、闡教、截教和佛教教主。
其中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二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也稱「原始天王」,是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是道教開天闢地之神,為上古盤古氏尊謂,元始天尊生於混沌之前,太無之先,元氣之始,故名「元始」。 位於三清之中。
(5)聖人古代的故事名字都有什麼擴展閱讀: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 是六大聖人之一。
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 ,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民間傳說:
相傳女媧在補天之後,開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計,終而成一碩石,女媧將其立於西天靈河畔。此石因其始於天地初開,受日月精華,靈性漸通。不知過了幾載春秋,只聽天際一聲巨響,一石直插雲宵,頂於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
女媧放眼望去,大驚失色,只見此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後,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隔成三段,縱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
女媧急施魄靈符,將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後,獨缺姻緣輪回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決,將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為了更好的約束其邪性,女媧思慮再三,最終將其放於鬼門關忘川河邊,掌管三世姻緣輪回。
當此石直立後,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緣輪回者更是絡繹不絕。
參考資料:網路-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