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告訴我關於皇帝四面傳說的故事
古者黃帝四面。(《屍子》)
黃帝之初,養**民,不好戰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共謀之,邊城日驚,介胄不釋。黃帝嘆曰:「夫君危於上,民不安於下;主失其國,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養寇邪?今處民萌之上,而四盜亢衡,遞震於師。於是遂即營壘以滅四帝。
中央之極,自昆侖東絕兩恆山,日月之通,江、漢之所出,眾民之野,五穀之所宜,龍門、河、濟相貫,以息壤埋洪水之州,東至於碣石,黃帝、後土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淮南子·時則篇》)
關於黃帝相貌的描寫最為有趣的就是「四面」了。神話說黃帝四面其實是突出其統治四方之意,不過到了孔子那裡就變成:「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了。孔子這樣說是當然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儀態之尊」,於是就與黃帝和四帝的征戰矛盾了。至於黃帝與四帝戰爭的記錄應該是歷史上部落之間混戰的一個反映,不是指的黃帝和神話系統里的那其他四帝之間打起來了——很明顯的一點,四帝中的顓頊和少昊都是黃帝的自己人,再怎麼樣他們也不會去和炎帝結盟打黃帝(也只有炎帝有打黃帝的理由了)。所以這里就是歷史和神話的一個相異之處。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記錄,我們都幾乎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有封建統治特徵的統治者——特別是在封建文化這一點上,黃帝體現得十分深刻。他之前的炎帝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部落的首領或頭人,統治方式大多是一些無為而治,而他的主要功用就是確立其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農業、醫葯),炎帝的「仁政」也就體現在這里。到了黃帝,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他和他的臣子討論關於封建道德(君臣之義)的事了,並且從他的那個比喻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時男女之間的封建禮教已經建立起來了,再也不是伏羲女媧的那種原始、自由、平等的關系。所以從炎帝到黃帝,神話意義上的中國古代文明的社會、經濟、文化發生了巨變——當然這也是真實歷史上的變化的反映。我們知道,歷史上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是秦始皇,而且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還經歷了漫長的奴隸社會。但是在神話世界裡這個轉折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完成的,而且其標志分界線就是這段黃帝和炎帝的戰爭(我的獨家發明!)。這里所說的炎黃之戰是指神話傳說中從炎帝和黃帝的逐鹿之戰起,包括黃帝和蚩尤的大戰,後來的刑天的壯烈斗爭,以及共工和顓頊爭帝等一系列炎帝勢力和黃帝勢力的戰爭。當然其中最為關鍵和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黃帝和炎帝的戰爭以及黃帝和蚩尤的戰爭。若論規模的話黃帝和蚩尤的戰爭還激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