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歷史故事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位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北部,瀕臨南海,為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是中國南方最大城市。
其實,羊城這個稱謂,這里有一個家喻戶曉美麗的神話,即流傳甚廣的「五羊銜谷,萃於楚庭」的傳說。
大約在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人民不得溫飽。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口銜稻穗的仙羊,降臨廣州。
仙人把優良的稻穗贈給了廣州人,並祝願這一地區永無飢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廣州山坡。從此,承仙之願,稻穗飄香,年年豐收,廣州便成為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穗城」、「羊城」名稱的由來。
關於五仙降臨的年代,有各種各類的說法。有人說發生於周夷王八年(即公元前887年),有人說五仙降臨是南海人高固為楚威王相時候,是為戰國時期。還有一說是,晉朝吳修為廣州刺史,有五仙騎五羊背著五穀來到廣州州治的廳堂上,吳修於是在廳堂上繪五仙人像以為祥瑞和紀念。
據說今廣州惠福西路的五仙觀就是五仙降臨之地,廣州人在此為紀念五仙人專門修建了五仙觀,在大殿內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在今五仙觀東側,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岩似腳印狀的凹石,被稱為「仙人拇跡」(拇跡指腳印)。
廣州歷史悠久,周朝時,楚國派大臣來到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歸服於楚時稱楚庭。周赧王時,在南海之濱築城,稱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派任囂率兵統一嶺南,設立南海都,廣州當時稱番禹。任囂任南海郡尉,築番禹城,俗稱"任囂城"。
這是一座小城,在今廣州倉邊路舊倉巷一帶。漢初,趙倫接管南海郡,並吞附近地區,建立了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其王朝歷經五世93年。趙倫以番禹為首邑,將番禹城向東西東、廣西省區大部,這是廣州名稱之始。
唐為嶺南道治。五代梁貞明三年,南海王劉襲在此稱帝,改元乾亨,國號大越。翌年改稱漢,史稱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作為都邑。三國至唐末五代時期,廣州城曾向南擴大,因臨近江邊,常為洪水所淹,南海王劉隱鑿禹山,取土墊高,拓展城垣,名為新南城。
宋代為廣東東路治。明代為廣州府。1645年,朱聿鉤曾在廣州建立了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紹武。清沿明治。1921年廣州市政廳成立,為廣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時廣州城垣修建多達十數次。北宋時先後修築了中、東、西三城。
明代廣州是當時嶺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間,曾兩次擴建城牆。第一次擴建時,把宋代三城合而為一,稱老城,周長10.5公里。明後期,又在老城南增築新城,今萬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為新城的南界。
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築了較小的東西兩翼城。辛亥革命後開始拆除改作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現僅殘留越秀山上五層樓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觀瞻。
2000多年來,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Ⅱ 廣州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以下小弟歸結出關於廣州的各種故事以及典故,均有標題標注,請樓主詳閱,希望能夠幫到樓主!
〔話說廣州〕廣州的傳說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 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清朝時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毛澤東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關於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此傳說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個。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戰爭故事〕三元里抗英斗爭
發生時間: 1841年
所屬年代: 清代
發生地點: 廣州三元里
直接原因:
1 英軍開棺暴骨(停戰後,部分英軍開進城北雙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
的棺槨,英軍不明風俗,出於好奇開棺看屍,後被村民誤傳為刨墳掘
墓)
2 英軍劫掠財物
3 英軍強奸 調戲婦女(有名姓記載的:村民韋紹光之妻李喜)
事件介紹:
鴉片戰爭時期廣州人民自發的武裝抗英斗爭。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軍攻陷廣州城北諸炮台,設司令部於地勢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僅一里,大炮可直轟城內。清軍統帥奕山等求和,5月27日與英訂立《廣州和約》,以支付英軍贖城費、外省軍隊撤離廣州等條件,換取英軍交還炮台、退出虎門。但和約墨跡未乾,英軍就不斷竄擾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蕭岡等村莊,搶掠燒殺,姦淫婦女。廣大民眾義憤填膺,各地團練共圖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擊退來犯小股英軍,三元里民眾料到英軍必會報復,所以在三元古廟集合,相約以廟中「三星旗」作為指揮戰斗的令旗,會後,他們分頭聯絡附近103鄉的群眾,准備共同戰斗。次日,南海、番禺百餘村團練手持戈矛犁鋤,群起圍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軍司令卧烏古(又譯作「郭富」)親自帶兵出擊。團練且戰且退,誘敵至牛欄岡丘陵地帶。時大雨驟至,英軍火槍受潮不能發射(印度雇傭兵,英方給他們裝備的是比較落後的隧發槍,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團練民眾冒雨反擊,將英軍分割包圍,肉搏鏖戰。追擊過程中,英軍第三十七團的一個連(60人)被義軍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傭兵被刀砍斃傷。英軍派出兩個水兵連,帶著「雷管槍」(不怕雨天)前來增援。被圍困兩小時之後,英軍撤退至四方炮台。
據郭富報告,英軍戰死5人,受傷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勞過度而死(另一說法死7人,傷42 人)。31日清晨,廣州手工業工人以及附近州縣如花縣、增城、從化等地團練也陸續趕來,圍台民眾增至數萬,相約餓死英軍。卧烏古不敢再戰,轉而威脅官府,揚言毀約攻城。奕山等聞訊恐慌,急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先安撫英軍,復率番禺、南海兩縣令向團練中士紳施加壓力。士紳潛避,團練逐漸散去,台圍遂解。他們用土槍,土炮,矛戈,盾牌,鋤頭,鐮鍬等,與英軍作戰.可謂"刀斧犁頭在手皆成武器兒童婦女喊聲亦助兵威." 三元里之戰,英軍慘敗,6月1日英軍退出了廣州.
〔戰爭故事〕六二三路與沙基慘案
廣州市內完全用數字命名的馬路只有一條--六二三路。它是在1925年由當時廣州市政府命名的,初叫「六月二三路」,後簡為「六二三路」。它是紀念一個曾令中華民族遭受恥辱的日子--1925年6月23日。�
六二三路的前身是沙基。沙基開築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入廣州之時。�
沙面原是珠江中名為「中流沙」的小島,後因江岸線南移與珠江北岸由淺水區連成一片。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佔領廣州。1859年7月,兩廣總督黃宗漢同意英法聯軍在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所定贖城費中提支費用,人工開挖沙基涌,將沙面築成四面環水的小島,用作英、法租界,隨後在沙基涌北岸沿線開築沙基,並把沙基以北的淺水區圍築成陸地。沙面建有東橋(今人民橋腳)、西橋(今清平路口)連通沙基。�
1861年9月,兩廣總督勞崇光正式與英法簽訂沙面租約。10月1日,英法聯軍撤出廣州。但英法卻從此有了在沙面的駐軍權,沙面從此成為租界,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才恢復對沙面行使主權。�
清末民初,沙基開設有學堂、醫館、印務所、米埠等,日趨繁華。1901年黃沙粵漢鐵路總站建成後,沙基又是連通車站與廣州城的主要通道之一。據說,為不失國威,市政當局還強調在沙基建造的房屋要有一定的規模。1902年,英國想把租界擴至沙基一帶,遭清廷拒絕。
1925年6月23日,廣東各界在東較場舉行了聲討帝國主義在上海製造「五卅」慘案大會,會後舉行了示威遊行。中共廣東區委主要領導人陳延年、周恩來均參加了遊行。下午2時15分,遊行前隊抵達沙基,秩序井然地轉入菜欄街,朝散隊地點西瓜園(今廣州日報社址)行進,後隊繼續有序地行進在沙基、西堤一帶。2時40分,當嶺南大學、坤維女子師范學校、聖心書院、執信和廣州二小等校學生及黃埔軍校學生等隊伍行進到沙基時,沙面西橋旁的域多利酒店(今勝利賓館)上一名外國人首先用手槍向遊行隊伍打響第一槍,已處於戒備狀態的沙面內西橋腳的英法軍隊即用機槍向沙基掃射,遊行隊伍走避不及,當場死傷多人。為避免事態擴大,參加遊行的中國軍人和軍校學生均遵守紀律未予還擊。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廖仲愷夫人何香凝,親率光華醫院醫務人員赴現場搶救。事後統計,此次慘案造成遊行群眾共有61人死亡,170多人受傷。�
慘案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憤怒。廖仲愷先生憤筆寫下「帝國主義殘暴之證據,次殖民地慘狀之寫真」的遣責帝國主義暴行的題詞,以及悼念沙基死難烈士的輓詞:「丹心扶漢族竟遭英吉利毒計陰謀一齊殞命,碧血濺沙基與黃花崗魂俠骨千古同芳。」�
慘案發生當晚,西堤嘉南樓周貫明醫務所醫師周貫明,首先奮筆致書當時奉行革命政策的國民黨中央黨部,提議建立紀念碑,以留永久紀念。後經廣州市政府批准建造。此碑當時由張養記承建,位置建在沙面西橋北岸橋腳旁,上刻「毋忘此日」四個大字。於六二三慘案一周年時落成。但此碑較矮。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拆去此碑,改在沙面東橋腳新建了一座更高更雄偉的紀念碑,上刻「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對帝國主義斗爭中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兩行大字。�
慘案發生後,6月28日在國民黨廣州市特別黨部大會上,國民黨左派人士陳其瑗提議請市政府把沙基改為「六月二三路」,獲全體一致通過。�
而今屹立在人民橋腳的六二三路紀念碑,已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激勵著中國人民,不忘昔日恥辱,發奮圖強,振興中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典故〕六榕無樹記東坡
六榕寺的大門旁有副對聯,上聯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聯是:「六榕無樹記東坡」,上下兩聯分別記述了六榕寺與唐宋兩位著名的大文豪的淵源。
相傳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來到廣州,應寶庄嚴寺(六榕寺前身)主持之邀,揮毫寫下了《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記》。不料「自古才子佳人多薄命」,王勃隨後不久便在往南海探親的途中遇溺身亡,這篇碑文竟是他的絕筆。這位寫下了千古名篇《騰王閣序》的天才詩人,少年時便已名滿天下,卻又一直懷才不遇,「一塔有碑留博士」,是民國初年後人撰寫的,紀念王勃為舍利塔撰寫的碑文。
而另一位大文豪的遭遇卻迥然不同。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蘇軾從海南北歸,路經廣州,時凈慧寺(亦即六榕寺)僧人慕東坡之名,力邀其為寺題字。蘇東坡見寺內有六棵枝葉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筆寫下 「六榕」二字,字為楷體,遒麗奇雅,厚重雍容。後人慕其為人,愛其文才,便將凈慧寺改為「六榕寺」,六榕寺之名因此而來,至今寺門仍懸掛著東坡手跡「六榕」二字。
寺內有亭一座,名曰「補榕」,皆因今六榕寺的六棵古榕早已不存,「六榕無樹記東坡」,為了紀念蘇軾與六榕寺的淵源,人們便建起了這座補榕亭。廳內有白色玉石所鑄蘇東坡塑像,東坡衣袂飄然,立在一方刻有「六榕」二字的石基上,石基背面刻著燙金字體的《定風波》。
當年一個莫須有的烏台詩獄,蘇東坡被群小所詬,無奈之下被貶黃州,甚至親朋都不與來往,剛開始時的寂寞悲涼、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可想而知,他的一首《卜運算元》以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遭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然而正如余秋雨所說的,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並沒有就此沉淪,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由此顯現,他在寂寞中反省自己,反省過去,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突圍而出,他的藝術才情也同時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蘇東坡是幸運的,一次磨難,卻於無意中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一頁華麗的篇章。氣勢磅礴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誕生於被流放的黃州,奏響了唐宋詩歌中豪放的旋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蘇東坡於磨難中成熟,成熟於一種突圍而出後的再生。然而與他為敵的政界小人卻依然不肯放過他,將他一貶再貶,最終貶到當時所謂「隔絕障海,水土氣毒」的海南島。而此時的東坡早已不是當初被貶黃州時的那個孤苦無告的貶官了,他在艱苦的生活中依然自得其樂,甚至生活得興致勃勃,並且發掘出海南島的景色之美、人情風物之美: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總角黎家三兩童,口吹蔥葉送迎翁。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雲風。
好個「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雲風」!蘇東坡此時的情懷,已不是一種尋常的豁達通透了,在歷經了種種人生的跌宕起伏後,面對人世,笑看風雲,成熟於一種了悟後的曠達。所以當被赦北歸時,欣然留字「六榕」,使得古剎與文豪從此互相輝映,流傳千古。此時東坡的心情,《定風波》一詞已然道盡: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後人將這首詞刻在了六榕寺,和默默無言的古寺榕樹一起,透過千年風雨,目送著東坡飄然歸去的身影。
〔歷史典故〕廣州荔枝進貢
廣州地區栽培荔枝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記載,漢初統治嶺南的南越王趙佗,曾以荔枝作朝貢品,長途運往京都長安(今西安)。漢武帝時,還從南越取荔枝樹百多株運往長安,特地築「扶荔宮」栽種。
《後漢書·和帝紀》說:「舊南海(今廣州)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指驛站),五里一候;奔騰陰險,死者繼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病橘》中,曾以此借古諷今,批評唐玄宗:「憶昔南海史,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至今耆舊悲。」
廣州城西今荔灣一帶,曾是歷代盛產荔枝之地。南北朝進,這里已有成片的荔枝洲出現,唐代有一座以荔枝馳名的「荔園」。明代,這里以「荔枝漁唱」 列入羊城八景。清代,「荔枝為業者數千家」。增城掛綠是荔枝中的珍品,宋代楊萬里說:「五羊荔枝,上上者為掛羅(即掛綠)。」楊貴妃也認為「南海荔枝勝蜀者」,如今荔枝品種中就有「妃子笑」。北宋詩人蘇軾贊美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歷史典故〕陶陶居月餅
南海康有為與廣州陶陶居的不解緣讓陶陶居聲名大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全廣州最好賞月的地方就是陶陶居樓頂的天台上那個涼亭。
陶陶居創辦時間一說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一說是光緒十九年(1893年)。陶陶居原是一位大戶人家的書院,到了清光緒年間,這間書院已換上「葡萄居」茶樓招牌,專營蘇州風味的酒菜,兼營茶麵。後來葡萄居易手由一位姓陳的老闆經營,陳老闆改茶樓字型大小為陶陶居,寓意來此品茗樂也陶陶。
陶陶居是廣州最早期的豪華食府,多有文人騷客趨慕,康有為在廣州講學時,曾經常到陶陶居品茗,還應老闆之請即興題寫了「陶陶居」三字,現在陶陶居的招牌,就是康有為的墨寶。陶陶居素以濃厚的飲食文化幾十年來成為名人雅仕聚會之地,書畫名家定期在此展出新作,90年代三樓的霜華小苑還連續舉辦書畫展,古石愛好者在三樓霜華小院設「陶陶石軒」,免費提供古石供賓客觀賞。宴會大廳設「西關古壇」,邀請了廣州市著名的說書藝人免費為賓客登台講古。還有提供賓客演出粵曲、雜技等服務,使賓客在陶陶居既可品嘗美食,又可享受視聽之娛,真是樂也陶陶。
百年老字型大小里里外外皆古色古香,馬路邊的柱上刻著當代書法家秦咢生手書民國時征聯的典雅長聯,還有栩栩如生的浮雕顯出這老字型大小的大家氣派。陶陶居的名菜不少,如豬腦魚羹、五彩鮮蝦仁、姜蔥炒肉蟹、西湖菊花魚、手撕鹽焗雞、片皮掛爐鴨、雲腿爽肚、雪裡藏珍等。點心名師先後有號稱「月餅泰斗」的陳大惠,綽號 「百花強」的崔強,以及廖柏、廖國喜等,月餅五仁鹹肉月及五仁白綾酥就是陶陶居膾炙人口的點心。
百年老號月餅泰斗陶陶居,一個享賦盛名的品牌,一百年來一直秉承祖傳月餅製作精髓,精工製作的蛋黃蓮蓉月餅、蛋黃白蓮蓉月餅、雙黃蓮蓉月餅、雙黃蓮蓉月餅全部選用百分百優質蓮蓉、皮薄餡靚,有廣式月餅「四大天王」之美譽,年年熱賣的大七星伴月更是絕對超值,深受中外人士歡迎。
陶陶居繼續貫徹大膽創新的造餅風格,推出獨具嶺南飲食文化內涵的陶陶古韻月餅、故鄉茶韻月餅等不同主題的特色月餅,為傳承發揚中國月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神話傳說〕黃大仙歷史傳說、典故
叱石成羊:黃湓村的黃初起,有一個弟弟叫黃初平,初平15歲那年,趕著羊群到南山(金華山之南)放牧,就沒有回家,家裡人和親戚朋友,滿尋找,都沒有一點影跡。一年又一年四十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一點音訊,黃初超現在雖然已是滿頭白發,但還是經常記掛起年輕時失去的弟弟。
這一天,黃初起聽人說,蘭溪集市上來了個求卦道人,很有靈。於是,他就到集市上來,請求卦道人為他弟弟黃初平一卦。道人聽了他的一番回憶,說:「我曾在金華山中見到你弟弟黃初平,你弟弟叫黃初平嗎?」他一聽,高興得心都快跳到喉嚨,連聲說:「是叫黃初平。」連忙叩頭跪拜,央求道人帶他去見弟弟。
道人帶黃初起來到山中石室里,果然見到了黃初平,兄弟倆抱在一起,高興得眼淚滿面流,說長道短,說個不歇。
哥哥對重新見面的弟弟,一看再看,好奇地說:「弟弟,四十年過去了,你皮膚還那麼白嫩,頭發還那麼烏黑,牙齒還那麼整齊,同當年十四、五歲時一樣。時間四十年過去了,面容卻還是昨天的樣子,那麼你當年的羊還在不在呢?」
「當然在羅。」弟弟黃初平有把握地回答。
「在哪裡?」哥哥黃初起驚奇地問。
哥哥隨即跑到山的東面去看,只見白石磊磊,根本不見一隻羊,回來對弟弟說:「你真會開玩笑,那裡哪裡有羊!」弟弟說:「有的,是你沒看見。」
於是哥哥就與弟弟一起來到山的東面,只聽到弟弟大聲叱喝:「羊起!」同時仙帚揮轉了幾下,先前初起看到的磊磊白石,隨著初平的叱喝,立即變成活生生的羊:有的吃草,有的蹦跳,有斗角的……滿塢都是羊,總有幾萬頭。
初起明白了初平已經煉成法術,修道成仙,就要求弟弟教導修煉。經過了三十年一心一意的刻苦修行,道法大成,能在青天白日之下不見身影,也成為神仙。
兄弟二仙回故里黃湓村來看看,認識的親戚朋友都不在人世了。他倆為鄉親做了許多善事,後來被人們識出真相,大家就尊稱先成仙的弟弟黃初平為「黃大仙」, 「黃大仙師」。
民間傳說
黃大仙其實是玉皇大帝宮前的金龜,經過多年的修行,已得到了宇宙靈氣,法術高強,有一天,金龜看到凡間大片土地,瀟河無水,田稻被曬得如同乾草,老百姓乾渴得舌燥唇焦。金龜心腸十分善良,就把天河的水偷偷往下界噴灑,大降陣雨,老百姓都高興得手舞足蹈,巡守天河的水神向玉帝稟報了金龜私自偷降雨人間的事。玉帝大怒,斥責金龜擅自動用天河水,犯了「天條」,於是罰他下凡人間為人,指派天庭侍衛押金龜到人間投胎,這位天庭侍衛官十分同情金龜被貶罰,很想擇一戶高貴人家讓金龜投胎,召來幾位城隍和土地夜詢問,可是有一戶人定,幾代究苦,妻子懷胎就要臨盆之時,金龜立即表示願意去這戶人家投胎,就在一個山麓下留下原身,靈魂跟隨土地爺飛去黃盆村,從產婦的肚臍進入胎嬰的肉體。這時,產婦戶中金光四射,紅光江滿屋,產婦覺得腹內一陣轉機,嬰兒就產生了。其時為晉代,成咸和三年(公元328年)
這家人姓黃,三年之前得了長子,取外「初起」,意思是希望從兒子這一代起,能擺脫貧困厄運。現在次子出生時,出現金光、紅光,不知道是什麼古怪,他希望次子能平安地成長,就取名為「初平」。黃初平八歲就在家放羊,性情純潔靈存在慧,孝長尊幼,勤而好學,鄉中父老都贊他聖賢。在黃初平十五歲的那年,有一天他在金化山下放羊,有一隻小羊失足受傷,他就細心為小羊療傷,小心護理,小羊依偎著他的膝下,甚為感動的樣子。黃初平頓感悲傷,想到小羊長大以後,必然受到屠宰,幫而起了惻忍之心,十分煩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恰好有一位道人經過,問初平為何如此的煩憂,初平就將原因說明。道士問好黃初平想小羊怎麼樣,初平說希望羊能長生不死,道士說這就簡單了,於是施展法力把羊化成白石於山間。初平見了很驚奇,覺得很玄妙,同時起了修道之心,懇求道士收納他為初平回答說: 「徒兒篤信不移,不辭勞苦,無牽無掛,但求學道成功。」道士聽了笑著說:「你有修道慧根,況且很有仙緣,只有勤於修煉,心成正果,你如此有恆心,老道就答應你了。」道士將黃初平引入赤松山的金華古洞,理悟修道玄機,刻得法道。
初平回到家鄉,其父母已經仙逝,只見到他的哥哥黃初起,於是初平告訴哥哥他四十年的經歷。哥哥問起初平當年的山羊到哪裡去了,初平說仍在山中,哥哥不相信,於是初平就帶他哥哥到山上看,只見一群白石,哪裡有山羊呢?只見初平口念法咒,將手執的拂塵向山一揮,一聲「羊起」,山上的白石頓時應聲而起,變成千萬只羊。他哥哥頓然覺悟到道法的玄妙,於是與弟弟一同修煉法道,經五百年的修煉,黃大仙乘著仙鶴,哥呵騎著仙鹿一齊登上仙府,修得正果同列仙班,這就是黃大仙的生平和「叱石成羊」的典故。
初平得道成仙之後的民間施醫贈葯,警惡除奸,普善杉善,深得民心,廣大民眾稱他為黃大仙或赤松仙子。
廣州、西樵山、香港、東南亞一帶,甚至美國均有許多信徒為他建廟立祠,香火旺盛。黃大仙的傳說源遠流長,民間頌揚他懲惡揚善,除妖捉怪,行醫救人,勸善行善,種了關心人民疾苦的事跡。據《金華縣志》的記載,宋朝嘉定年間,有一位叫唐季度的人,他的左眼經常不斷的流眼淚,看了不少名醫也沒法治好。有一天他上山從一塊很大的石頭旁邊經過。突然有人在叫他的名字,這個唐季度一看,原來石頭上坐了一位道翁。道翁說唐季度乃善良之輩,不應受如此疾苦之罪,於是道翁把草葯瀝汁,敷在他的左眼,結果把眼疾醫好了,後來唐季度得知這位道翁就是黃大仙,為了感謝醫疾之恩,在家供奉黃大仙仙像,朝晚上香,而那塊石頭就叫黃大仙石。
宋元裕三年(公元1087年),這一年江南大旱,江河無水,稻草曬得如同乾草,老百姓唇乾舌燥,官府到金華山的赤松宮求雨,得到顯靈,金華附近午里得甘露滋潤,消除了旱災。黃大內固有「救人之功」和「祈雨祈晴」「隨感隨通」的仙跡,在宋孝淳熙十六年(1189年)和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得到皇帝封以「養素帝君「和「養素凈正帝君」兩個封號。
相傳在古時候,南海西樵曾發生一場瘟疫,幸好黃大仙經過此地,為百姓解除了困疾,但由於患病的人實在太多,葫蘆里的仙葯不足。黃大仙叫大家不要擔心,對大家說:沒有葯也不要緊,只要摸一下他的葯葫蘆也能將疾病消除,於是患病的民眾爭相摸黃大仙的葯葫蘆,結果瘟疫得以消除。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黃大仙這一功德事跡,將黃大仙的葯葫蘆雕刻在西樵山黃大仙聖境園內。
Ⅲ 廣州的名人或民間傳說小故事
1、菠蘿廟
據說與南海神廟門口的兩棵菠蘿樹有關。 傳說很久以前,菠蘿國使者達奚司空隨一外國商船來到扶胥江口,上岸拜祭,並在廟前栽下兩棵菠蘿樹,但他貪戀此處美景,誤了回船時間,孤零零地留在當地,久立廟前,化為石人,鄉民同情他,把他供奉在廟里,故南海神廟也被稱為「菠蘿廟」。
2、五羊雕像
傳說在二千多年前周夷王時,廣州這地方,海天茫茫,遍地荒蕪,人們辛勞終日難得溫飽。一天,天空仙樂繚繞,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口含六束谷穗的五隻羊飛臨廣州,把谷穗留給廣州人,並祝願這里年年五穀豐登永無飢荒,然後駕雲騰空而去,羊化為石。
從此,廣州成了富饒的地方,這動人的傳說世代相傳,廣州也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3、何仙姑
何仙姑是漢族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她苦修積善才修練成仙,是世傳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原型為一個容貌非凡的女性,經常手持荷花。
她的身世有多種說法,其中在流傳比較多的故事中,廣東增城說何泰之女到野外遊玩,遇見了雲游的鐵拐李、呂洞賓和張果老,三位神仙給她吃了仙桃、仙棗和雲母片,從此她再也不覺飢餓,並能預卜未來,知人禍福。
4、沙琪瑪
相傳從前有個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伯,某天在蛋散中得到啟發,創作出一款新的點心,老伯一拿出去賣便大受歡迎。有一天老伯又擔著這種點心出去賣,由於以前的馬路崎嶇不平又窄小難走,老伯擔著兩筐美食,便走在路中央。
此時有個人騎著快馬飛奔而來,老伯躲閃不及,兩筐點心都被撞飛了,血本無歸。騎馬的人揚塵而去,老伯只能吃啞巴虧。後來老伯的點心越做越有名氣,某天食客問起這老伯又香又甜又脆的點心叫啥名字,老伯靈光一閃,答了「殺騎馬」。後來人們便將「殺騎馬」雅化成沙琪瑪。
5、華林寺高僧——鐵肚笑和尚
清末,西關華林寺有一個鐵肚笑和尚,人稱廣源禪師,據說是從羅浮山下來的一個武僧。大約在宣統二年初的某一天,笑和尚與十二三個皈依弟子在堂中吃茶論佛,講授禪機。其中一個弟子忽然講到少林禪派,說少林寺傳達摩遺風,禪拳醫一體。
廣源和尚點頭稱善,然後拍拍自己的肚腩,呵呵一笑說:「禪在此也!」一個弟子好奇地問道:「師父,你肚腩這么大,好似彌勒佛,如果被人打一槌,頂得住么?」廣源和尚笑著說:「若不能頂,灑家還能在這里說禪么。」這一說,眾人更加好奇,立刻有人提出試一下。廣源禪師點頭答應。
開始,弟子們隨意擊打他的肚子,尚不敢出力,每拳打去,都聽見「嘭」一聲,有如手擊氣囊。廣源禪師便叫眾人使勁打。說完離座走到堂中,一開四平馬,任人捶擊。眾人於是你一拳、我一拳,猛打一氣,累得精疲力竭,笑和尚卻若無其事。
此後,有不少武師都因無法擊倒他,而先後拜到華林寺門下。
Ⅳ 我要一些廣州民間的歷史典故即「廣府故事」急!急!
百歲坊的故事
在廣州中山四路大塘街內,有條狹窄的小巷叫「百歲坊」,說來還有段辛酸故事。且講清朝康熙末年,有位窮書生叫王健寒,他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為了糊口,就在本街開了間「卜卜齋」(私塾)教學童念書。他盡職盡責、誨人不倦,故經他教出來的學生,很多都中了舉。古代的讀書人苦守寒窗、鐵硯磨穿,就是為求取功名,而求功名的唯一途徑,就是參加科舉考試,王健寒也不例外。但他屢次考試,總是名落孫山,由黑發考到白頭,仍是一介布衣,連秀才也考不上。他卻毫不氣餒,屢敗屢考。直到103歲高齡了,拄著拐杖走路,還要報考。街坊好心勸他說:「老先生,你偌大年紀,還搏什麼功名呢?就算現在送了個官給你,你也做不來,不如死了此心吧!」王健寒長嘆一聲道:「唉,我不是為什麼功名,而是心中不忿呀!」到考試的時候,由於王健寒年老體弱、精神疲倦,一到號舍就睡著了,連出什麼題也不知道,直至監考官巡到他這里,見他還睡,推醒他問:「文章做好了嗎?」王健寒才揉揉雙眼問道:「題目出了嗎?」「哈,人家將近交卷了,你還未知試題?」王健寒一驚,想道:「糟了,這科又是不中了!如交白卷,很丟臉的呀!不如隨便寫吧!」於是問了試題,想到哪句就寫哪句,不像以前那樣精雕細琢、引經據典了,總之快手寫完,好過交白卷就算。怎知這科王健寒竟然中了,與他同場考試的孫子也考中。兩爺孫同中秀才之事被傳為佳話,人們紛紛表示祝賀。王健寒喜極之餘冷靜想道:「為什麼我以前用心去考卻不中,這次隨便寫反而能中呢?啊,是了,因我以前落筆太高超,並以能引用冷僻典故為榮,連試官也不曉,怎會中呢?而這次寫得通俗易懂,反合試官口味。正是『不願文章高天下,但願文章中試官』啊!」王健寒在科場中拼搏了七十載,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才得秀才之名,此事被傳得沸沸揚揚,稱他為「三朝百歲秀才」,他住的小巷就稱為「百歲坊」了。 織女化神的傳說
廣州黃埔南海神廟最後一座殿叫「昭靈宮」,是供奉洪聖大王的妻子沈氏夫人的。沈氏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織女,怎會做得尊貴洪聖大王的妻子呢?這里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廣東順德有位姓沈的姑娘,生得美貌如花,種桑、養蠶、織錦樣樣皆能,而且心地善良、助人為樂。有一年順德大旱,田地黽裂、莊稼枯焦,大家都心急如焚。沈氏織女想道:「聽說羊城有間南海神廟,何不前去求雨呢?」 織女說服父母,日夜趕路,到百里之外的南海神廟,跪在洪聖大王神前禱告:「大王,民女求求您了,現今順德乾旱,請普降甘霖,使叔伯哥哥能順利開耕、姐妹們能養蠶織錦。如能所願,等豐收之後,民女定織下最好的綢緞,給您作鋪陳。」洪聖大王見織女風塵僕僕、不顧個人勞苦為村民來求雨,實是難能可貴,定要相助。看官:「鋪陳」本是裝飾的意思,但由於織女聲細又有點沙,洪聖大王誤聽為「夫人」,亦默許了。果然織女走後,順德就下起雨,百姓歡天喜地開耕,獲得豐收。織女按照自己的諾言,用最好的蠶絲,織成最美的綢緞,帶去南海神廟作鋪陳還神了。洪聖大王見織女一片誠心,便對眾神宣布:封織女為「明順夫人」。話音一落,織女便化作一堆泥土。當晚洪聖大王報夢給廟祝,叫他把這堆泥土塑成像,並建殿供奉。織女姓沈,這殿又稱「沈氏夫人殿」。因附近的廟頭村很多人姓岑,「岑」與「沈」之音近似,故村民親切地尊稱織女為「姑婆」。傳說此殿落成不久的一天傍晚,廟頭村許多戶人家的小孩都不見了,四下尋找,找到沈氏夫人殿,見小孩們全都在這里嬉戲玩耍。孩子們說:「姑太婆婆和我們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很開心呀!」村民悟道:「姑婆是很愛小孩的,是小孩的保護神。」故以後每當下田或出外不便帶小孩去時,總是將小孩帶到沈氏夫人殿,拜一拜神像,說聲:「多煩姑婆關照一下。」就可以放下小孩,安心而去。說也奇怪,據村民所說:多年來,在此寄下的小孩從未發生過意外,信不信由你。 洞神坊的由來
廣州龍津東路,有條街叫洞神坊,說來其得名還與一個尚未出世的胎兒有關哩!相傳清朝時,廣州有位書生叫劉秀,有天與懷孕的妻子回娘家探親,回來的路上忽遇大雨,兩人匆匆跑到一間古廟門口躲避,怎知雷聲隆隆,在他們頭上響著。夫妻倆慌了,自問沒做過半點虧心事,為何會觸怒神靈呢?這時,孕婦腹內的胎兒作動了,所蹬的位置正緊靠孕婦手中挽著的一包母親所送的咸鴨蛋!正驚疑時,無意中一望門匾,寫著「康王廟」三個大字,頓時明白了! 原來宋朝時,康王被金兵追趕,慌忙中跑入一間古廟,見有匹馬,不理三七二十一,跳上馬背就走。剛跑過一條河,康王驚魂稍定,一看此馬,咦,為什麼是泥馬呢?怎知此馬仙氣未足,被人一語道破,馬上化回一堆泥土!康王後悔不已,又望見金兵已追到對岸,大驚:「糟了,對岸泥濘地上留下了馬蹄印,如敵兵發現必定追過河來,怎麼辦呢?」正在危急之際,忽然有群鴨子走來,把馬蹄印全部踩沒了。金兵見沒有蹤跡,以為康王沒過河,就沿著岸邊追去,康王才逃過一動。從此之後,康王把鴨子當作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終生不吃鴨,甚至連鴨蛋也不吃。後來康王化為神,百姓建廟祭他,供品中當然沒有鴨,甚至吃了鴨或吃了鴨蛋的人也不能從廟前經過,否則必有災殃。現胎兒作動提醒了孕婦,這包鴨蛋是康王的大忌呀!連忙將鴨蛋丟到老遠老遠,說也奇怪,雷聲馬上停止了。兩夫婦回到家中,不久產下孩子,因這兒未出生時就懂得神意,故取名叫「懂神」。劉懂神自幼聰穎過人,加上勤奮好學,21歲就中了進士,但他見官場黑暗,便無意仕途,返廣州拜一名老郎中為師,以後就懸壺濟世,救活了不少人,對貧者還施醫贈葯,大做善事,很得百姓贊許,說他不僅是「懂神」,簡直是上天派來的活神仙哩!劉懂神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所住的那條街叫懂神坊,因「懂」字和「洞」字諧音,「洞」字更覺文雅,「洞神」就是洞天福地之神的意思,漸漸人們就叫為「洞神坊」了。
疍民的婚嫁習俗
疍民的婚嫁,據廣州市地方誌記載,一般不與陸上人通婚,一則受歧視,二則怕被同化。疍民結婚,雖亦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也不乏自由戀愛的浪漫色彩,男女青年常常通過對歌形式尋找意中人。如有姑娘待嫁,便在船尾處置一盆花以示招親。對此,清人陳曇有一首《疍家墩》詩詠道: 龍戶盧余是種人,水雲深處且藏身;盆花盆草風流甚,競唱漁歌好締親。「龍戶」指疍民信仰蛇神,故稱;盧余指盧循(?一192年,東晉范陽涿縣,今河北人,曾任廣州刺史),稱今廣州的疍民為盧循之後裔。疍民姑娘出嫁時,與陸上人家一樣(或許受陸上居民的影響),也有哭嫁的習俗。出嫁前由姐妹陪同,哭三天三夜,俗稱「嘆命」。迎娶婚禮,一般都在船上進行。但婚宴除在船上進行外,也有在岸邊沙灘、草地上進行的。如在船上進行,就將十幾只(最多的有數十隻)小艇連在一起,用紅布搭起涼棚,經濟條件好的,雇來樓船紫洞艇,張燈結綵,大擺筵席,熱鬧非常。洞房花燭夜,新郎請來許多能歌善唱又是比較活躍的青年朋友,唱歌逗樂,直至深夜。但舊時水上居民近親結婚的情況非常多,由此所生子女多不健康。加上許多婦女因生活所迫,以娼為業,染上性病和麻風病者也相當普遍。 據《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雲:「粵有所謂水雞者,即所謂疍婦也,以其水濱,故名。浮家泛宅,一葉扁舟,以渡人為業,生涯也頗盛。顧此等水雞,則注意於夜市,所撐之艇曰沙艇,裝潢美麗,潔凈非常,每當夕陽西下,則燈火齊明,沿河一帶,如西濠口、長堤、沙基等處,濟濟溶溶,觸目皆是。一般青年疍婦,盛服艷裝,坐以待客,或高唱其鹹水之歌,或嬌呼其喚渡之聲,於是叫艇呀,遊河呀,乘涼呀,過夜呀,一片柔脆聲浪,乍聆之如春鶯出谷,殊令人解頤。遇炎夏時尤多。第見其穿黑綢之衣,長者及膝,著黑綢之褲,短及於脛,赤足盤坐,而露其雪白嬌嫩之膚焉。夜渡之資甚廉,然多麻風之徵,偶一不慎,則禍立隨之矣。」當時的這些情景,廣東省著名作家秦牧在《憤怒的海》一書中也曾寫到,船艙上用上等木材和嵌花玻璃搭成標志的廳房,垂著珠簾,還在船首處圍著矮小的朱漆欄桿,置著桌椅,萬家燈火一亮起來,這里就成為廣州最熱鬧的地方了。如今這些都已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