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講幼兒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講幼兒故事的方法和技巧?找些你喜歡的故事或者是從孩子喜歡的書籍里找些故事。故事本身或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果你首先喜歡,你的熱情就會感染給你的孩子,他也會變得喜歡起這些故事了。
工具原料講故事
方法/步驟分步閱讀
1
/6
抓住合適的時機,創造良好的氛圍。例如關上電視,關上電腦,在一個溫馨安靜的時間講故事。
2
/6
晚上睡覺前是個不錯的時間,但是另外也會有很多機會,比如下雨的午後,長途的旅行,都是講故事的好機會。
3
/6
自然的說話,不必特別表演。但是有時候巧妙使用一些幽默而富於變化的語音,還是能特別提起孩子的精神來的。
4
/6
使用重復的短句。講故事的時候,要善於選擇適合重復的關鍵句子。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幼兒,這種重復性的語句,會使得他更容易把握內容和加強理解。
5
/6
穿插角色扮演的游戲。讓你的孩子也跟著參與或者扮演這個故事的某一個部分,讓他們也學著表演或模仿你使用的語言和語調。這會使得他們熱情高漲。
6
/6
給孩子講故事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掌握適當一些親子閱讀的技巧,不僅可以讓孩子全心投入地去聽,增進孩子對故事的理解,也會讓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更加融洽和親密。
『貳』 講故事的方法:七步故事法
何帆老師講了一個影響經濟的秘密,那就是故事思維。
一個好的故事,勝過一千個道理。
故事能打動人心,故事還能激發信任。
大的故事講好了,人心就穩,人心就齊,信心自然就有了。
大到一個國家、地方,小到一家企業、一段婚姻,故事講得好,人生和事業就精彩!
講故事的套路和方法很多,這里介紹一個最簡單的故事方法——那就是古典老師講的一個七步故事法,學會了,你的收益會迅速增長。
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我想成長(目標)
第二,不會網購(障礙)
第三,一直充值(努力)
第四,結果不行(挫折)
第五,遇到貴人(意外)
第六,她說我來(轉折)
第七,幫我訂閱(結局)
『叄』 講一個故事需要那些步驟,也就是怎樣講好一個故事
編故事主要試題形式
一、命題類。
命題類是一般性的考查方式。這是招生高校考查戲劇故事寫作能力的主要方式。題目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雨夜》。
二、續寫類。
故事開頭應該給出,要求考生編織主題情節和故事結尾這類題目有很強的發散思維特點。
三、組詞類。
組詞類是將毫不相關的幾個詞編織成一個戲劇故事。例如:書架、相片、電影。這類題目類型主要考查考生的組接、整合以及故事的分層構架能力。
故事元素
一、人物性格----一個人較穩定的對人生的態度,及與之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二、情節----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發展變化的過程。
三、結構----情節的布局和規劃。
四、主題----貫穿故事始終的深層情感和思想。
五、矛盾沖突----故事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人物性格和目的的不同,所造成的難以調和的對立和較量。
六、情境----故事發生、發展的特定情勢和具體環境。主要包含:自然和社會環境、人物關系、事件發生發展時的情勢。
七、懸念----引起觀者的心理期待,然後有計劃地滿足或不滿足他們。
八、巧合----故事的常用技巧,目的是為了引發矛盾沖突,或加強矛盾沖突的激烈程度。
九、對比----故事的常用技巧,利用主要表現對象和次要對象的比較造成反差,以襯托和突出主要表現對象。
十、伏筆----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使故事達到情節合理、結構嚴謹。
十一、細節----故事描繪形象的基本單位。組成情節的每個細微末節。
十二、構思----創作前對故事各個元素進行總體設計的思維過程。包括:審命題、選素材、定題材、各元素設計等。
『肆』 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日常中多留意孩子喜歡而適合的故事,如遇到對孩子有教育、啟蒙意義的故事立即收藏下來。日常中遇到的一些有益的事情可整理成故事講給孩子聽,條件允許可寫下來給孩子收藏
對於普通的不是很擅長講故事的父母,建議先把准備的故事整理成語音,然後多練習幾次,直到滿意。為了孩子,是要有付出的
把准備好的故事內容復制到文字編輯區域,選擇合適的朗讀員(這個要注意, 不同朗讀員有不同風格),然後合成語音,接著多次跟讀學習,直至感覺已可輕松講故事
孩子的耐性有限,為了事半功倍,與孩子娛樂的時候選擇合適時機與孩子分享故事。若孩子狀態不好,建議停止講故事,另選時間
經過多次進行3、4步驟的練習,父母會逐步養成自己風格,可以不再依賴提前練習,能夠輕鬆快速組織故事。
到孩子也可講故事的時候,可讓孩子給父母講故事,互換角色,鍛煉孩子能力
『伍』 你是怎樣給孩子講故事的呢怎樣才算講好故事
您好,我是@面面句叨 ,一個二胎媽媽,老大四歲,老二兩歲,我來講講我是如何給孩子講故事的。
第一階段:聽故事
現在各種音頻軟體非常多,優質的故事內容豐富,選擇性非常多。海量免費內容,個性付費內容都很多,我在音頻APP上找一些故事給孩子聽,孩子聽著聽著就睡覺了,這時候我的精力主要是摟著孩子,陪她一起聽故事。
孩子漸漸長大了,喜歡問為什麼,這時候,聽故事中間經常會被打斷,她喜歡問問題。比如講到「大灰狼吃掉了小紅帽」,她會問「那大灰狼為什麼要吃掉小紅帽啊」,這時候,我就需要暫停播放給她解釋一下,因為「大灰狼餓了,他假扮成老奶奶,騙了小紅帽」。 所以我就選擇自己給孩子講故事了,還可以跟孩子增加互動,隨時解答孩子的問題,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問題,對故事進行改編和擴展,還能演繹出新的故事。 比如,「機智的小紅帽又和小豬佩奇一起,打敗了大灰狼」。孩子的想像力,會非常發散,天馬行空,她會把知道的故事、人物、情節,用想像力連接起來。我覺得這樣是非常有利於鍛煉孩子的想像力、記憶力、聯想能力的。不拘泥於故事的本身,不逐字逐句的講故事,陪著孩子一起發散思維。
1.化簡去繁
現在國外繪本很多,首先就是主角的名字有很多英文,比如狐狸福斯、兔子哈斯、男孩大衛,等等。我一般不給孩子用這些英文名字,我會直接用直觀的名字,比如小狐狸、小兔子、小男孩、小女孩,這樣比較具象化,孩子比較容易記住,注意力會集中在故事情節上。
2.先看細節
我會一句話先講一下故事的大概,然後每一頁都讓孩子自己先去看看認識什麼,看圖識物。比如在《狐狸找蛋糕》這個繪本中,講的是狐狸餓了,在廚房、森林裡到處找蛋糕,最後兔子和貓頭鷹給他做蛋糕的故事。封面上就是一隻小兔子帶著耳機坐在沙發上,狐狸站在櫃子旁邊打開門在找東西。 我會提問式讓孩子說出看到的畫面 。比如:
我:「兔子坐在哪裡?」
孩子:「沙發上。」
我:「兔子在幹嘛?」
孩子:「看書。」
我:「狐狸在幹嘛?」
孩子:「狐狸在找東西。」
我:「他在哪裡找。」
孩子:「他在櫃子里找。」
我:「櫃子里有什麼?」
孩子:「牛奶、香蕉、雞蛋……」
我:「有蛋糕嗎?」
孩子:「沒有。」
我:「那狐狸是不是要繼續找蛋糕啊?」
孩子:「是的。」
我:「那我們翻開書,繼續找找吧。」
然後我會重復上面的步驟,跟孩子把每一頁的物體都認識一下,把細節都看看一遍。
3.提煉主題
看完繪本以後,會對故事進行一個復述,在認識每一頁細節的基礎上,再進行復盤。我整體給孩子講一遍, 最後幫孩子總結一下故事的中心思想 :兔子、狐狸、貓頭鷹是好朋友,狐狸餓了想吃蛋糕,哪裡都找不到,最後兔子和貓頭鷹照著蛋糕書的做法,給狐狸做出了好吃的蛋糕。所以,這是一個朋友之間互相幫助的故事。
4.孩子復述
我講完以後,都會讓孩子給我講一遍。她目前基本上也是每頁的內容講個大概,但是她自己覺得可開心了,還經常拉著弟弟一起,正八經的給弟弟講故事。弟弟聽了也會咿咿呀呀的,還不會表達,但是很喜歡姐姐給講故事。孩子記住內容還是挺多的,尤其是一些畫面的細節,每一次講述都比上一次更加細致,故事性也越來越強,越來越連貫。
5.提問環節
我會根據故事內容,對孩子進行提問。
比如「狐狸最後吃到蛋糕了嗎?」
「蛋糕是誰做的啊?」
「狐狸去了廚房,還去了哪裡找蛋糕啊?」
「在森林裡還遇到了什麼小動物?」
「你來找找蛋糕都在書中的哪裡?」
這些問題都考驗了孩子的記憶力,需要孩子仔細回憶並作答,還需要動手翻書找出答案。 小小的繪本,可以當做看圖識物、可以做記憶訓練,一書多用。給孩子講故事,重在陪伴的過程和體驗,孩子的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以上就是我給孩子講故事的一些經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我知道很多爸媽給孩子講繪本,都是打開書就讀起來。這我可厚非,在剛開始親子閱讀的一段時間,我也是這樣給卡蜜兒讀繪本的。
只是後來我讀了一些關於「怎樣讀好圖畫書」的書籍,還有孩子讀書時的表現,我做了一些調整。
其實親子閱讀並不是翻開書講起來這么簡單的事,如果是那麼簡單,就不會有大么多繪本大師深耕於繪本閱讀了。
同樣是閱讀,有的孩子由此開啟的寶貴的思辨力,豐富的語感,而有的孩子只是完成了一個個的閱讀清單。
這中間的差距在閱讀方法上。
通讀之前停一停,停下來看什麼呢?看封面和封底。
我意識到這一點,源於一個有趣的契機。
有一天,卡蜜兒沒有急著翻書看正文,而是看到打開書的第一頁裡面很多紅色的小傘問我:「媽媽,是要下雨了嗎?如果鱷魚和長頸鹿一起打傘, 那鱷魚可能被雨淋到啊,它那麼矮。」
這時我想到了松居直的代表作《幸福的種子》一書中寫道:成人看書,習慣性從正文第一頁開始閱讀,是的,文字通常都是從正文第一頁開始的,但繪本不一樣,繪本從封面就開始講故事了。
我想起這段話,決定給自己按下暫停鍵。
我說:「嗯,這把傘看起來還挺小的呢,那它到底是誰的傘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這樣,我們帶著問題去讀繪本,孩子一直都很專注,生怕錯過了問題的答案,直到看到這里才恍然大悟。
原來小紅傘是鱷魚和他的寵物們的。孩子通過閱讀,學會了觀察和思考。
好的繪本,每一幅圖畫、每一段文字,都經過了精心挑選與整理。當我們用自己的口,將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講給孩子聽,就像是一粒一粒播下語言的種子。
昨天帶女兒讀了英文繪本《Handa's hen 》扉頁跨頁是書中出現的各種動物,封底內頁也是,我沒留意,乍一看這兩頁完全一樣,我就覺得只是裝飾而已,順便提煉文中的關鍵信息。但我女兒發現了「秘密」:封底內頁比扉頁多了10隻小雞,這是Handa最後發現hen生出的小寶寶。這個設計太妙了,我女兒說這本書好有趣。
所以呢,孩子有時比我們更能夠觀察和體會到作者的深意。
我先講一個故事吧。
我們可以想見,如果你直接跟孩子講這么個道理,估計話還沒講完,人就跑開了。
故事是天然具有說服力、影響力,且自帶沉浸感的。
下面講講怎麼講故事:
1,故事要有情節,有 情感 。拿上面這個故事來說,男孩初次看見世界的驚喜,「爸,你看……」,這個父親滿懷欣慰,那對情侶一開始的不屑,跟後來恍然大悟後的沖擊。讓我們感到意外和感動。
短短一分鍾不到的故事,情緒來回動盪了好幾次。
2,故事要有細節。男孩「喊爸爸」,支持他的「第一次看世界」的驚喜;
父親的微笑,表明他的開心;
情侶第一回在心裏面想一想,第二回終於忍不住了說出來。
如果換一種表述,說,一個父親帶著治好眼病的兒子坐火車。是不是就特沒勁了。
3,故事要有主題。跟孩子講完故事的時候,先不要把智慧點說出來,通過問孩子,互動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來,不一定要跟你本來的一樣,孩子或許有孩子自己的感悟呢。
故事思維就是用故事的元素把事實包裝起來,把個人 情感 融進去,讓人產生代入感。像放電影一樣,讓他身臨其境地經歷這個事情,更加能夠理解故事背後隱藏的主題。
最後,我們在選故事的時候,盡量不要選那種有雙方對立的,而要多選一些沒有善惡分明,非此即彼類的故事,這樣讓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多一些包容,更平和的心態去看人和事。
我認為給孩子講故事要分年齡段,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專注力時間不同,所講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也不同,最重要的是有互動有共情。
1、0-1歲親子共讀。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是會撕書和吃書,這是個要經歷的階段,父母也要耐心引導和不斷的提醒陪讀會度過這段時間。
2、1-3歲親子共讀。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專注力在10-20分鍾,可以完整的聽完一本繪本,並且能夠理解和聽懂故事的意思,這時候父母講故事除了聲情並茂意外,還要有互動,這樣更利於孩子理解和專注,提升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互動的好處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3、3-6歲親子共讀。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互動講故事依然是關鍵,到了6歲左右要引導孩子自己閱讀,為上小學階段自主閱讀做准備。
在引導自主閱讀的時候要經歷一個特別長的時間,孩子習慣性的聽故事,會依賴於別人講。有一個引導孩子自主閱讀的技巧就是講到高潮的時候,就停止,孩子會特別好奇然後會自己去看。
6歲以上基本能自己看書了,雖然會有點吃力還是可以克服的。父母陪伴孩子閱讀的時間也就這么幾年,值得被珍惜哦!
我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一直有3個原則:
要孩子讀的繪本,我都會自己先讀一下,不只是翻看繪本內容,還會對繪本做一個初步全面的了解。從封面、封底、環襯、扉頁以及勒口等處,了解繪本作者、譯者、獲獎、媒體推介、名家推薦等內容,基本了解一本繪本的背景情況。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
一是可以在閱讀過程中穿插講解一些繪本故事的背景內容,為孩子理解故事提供輔助;
二是可以向孩子介紹插畫和文字的藝術特色,正確引導、提升他的審美能力;
讀繪本需要真誠、投入,同時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我主要從語調、節奏等方面去把控。
首先了解故事本身的調性,然後選擇輕松、快樂、平靜等不同的語調來閱讀講解,而急躁、焦慮、悲傷等情緒要盡量避免出現在講述過程中。同時,在閱讀中,要把握好講述節奏,講述過程中適當代入情緒和感情色彩,同時,抓住故事的關鍵點,在講述中為孩子做到准確引導和提煉。
特別要注意的是: 當故事中令人傷心的情節出現時,讓孩子去感同身受是好的,但同時要注意講述的語氣應平靜而有力度,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痛苦」這件事是正常的,是可以面對的。同時,藉助快樂的情節釋放其它情緒,使親子閱讀最後達到一種有所感、有所悟的效果。
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在閱讀上養成依賴心理,但即使孩子學會了很多漢字,也不宜讓他早早獨立閱讀,而應該兩條腿走路,慢慢放手。
因為學前和小學低年級孩子還沒有建立一個較完備的語言體系,因而沒有足夠的語言感覺和語言能力將它們連接成美妙的故事。親子共讀的過程就是在為孩子的獨立閱讀儲蓄能量,一旦語言的感覺成熟,他自然會拿起書自己閱讀。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
大家好,我是教育創作者曉曉靜兒,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給孩子講故事,我是選擇帶孩子一起親子閱讀的形式。我女兒現在是幼兒園中班,我是從她1歲半-兩歲的時候開始親子共讀繪本故事的,不同階段講不同階段的故事。
首先,專注開始讀書的關鍵時期。我女兒是從她1對半時開始讀繪本講故事,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非常重要。每天可以睡前給孩子讀3-5本繪本故事書。大點的孩子,也可以讀適合他們年齡的故事書。
其次,選擇喜歡和適合的故事書的類型,一定要符合孩子的閱讀理解的年齡。比如幼兒喜歡讀字少,有鮮艷圖案的繪本故事書。大點的孩子根據性別不同,喜歡讀書的類型也有很大差別。比如男孩喜歡科普類、昆蟲類,女孩喜歡公主類等故事書。
再次,指讀的方法,讀的時候一定要用手指指給孩子讀,逐字給孩子讀,讀時聲音也要抑揚頓挫些,中間可以設定繪本書外圖文的問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讓孩子回答下,然後再繼續讀。再比如,為了讓孩子能在上小學前多認識些漢字,我特意每次用手指著繪本讀時,漏掉那個字不讀,讓她來讀,問她:「這個念什麼?」逐漸地,她就認識了些常見的漢字,以後看到這個字時,自己會大聲說出來。
最後,共同讀完一個繪本故事,我都會總結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一般我會給她重復讀很多遍,她自己喜歡重復聽,我就重復讀。到最後,她可以指著繪本故事書,她可以復述給大家講故事聽了。
你好,我是一名對家庭教育有濃厚興趣的教育從業者。關於您的問題結合我自己的經歷,我建議您可以這樣做:
挑選好故事每個孩子在出生時都猶如一張白紙。我們給孩子展示什麼,說什麼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講故事也一樣。不同的故事給孩子的感悟是不同的,故事也有好壞之分。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是希望孩子能通過故事獲得成長。因此在講故事時,要選擇積極的,正面的故事。所以給孩子見故事的第一步是要挑選好故事。
讓故事對孩子有吸引力在給孩子講故事前,可以通過給孩子設置懸念或者從身邊的真人真事開始延伸,藉此來增加故事對孩子的吸引力。在講故事時我們還要學會音調,音色,語氣,肢體動作等的變化,讓故事變得有聲有色,讓孩子能跟隨故事的變化,情緒也能融入故事當中。藉此來增加孩子對故事的領悟和體會。
讓孩子分享感悟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看法未必一樣。因此在聽完故事後,我們要鼓勵孩子用於表達自己的感悟。藉此來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我,這樣也可提升孩子的總結概括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技巧。
讓故事影響孩子的行為給孩子講故事是為了提升孩子,因此在故事結束,孩子分享完之後,我們要鼓勵孩子像故事中講的那樣,變得勇敢,聰明,有愛心等。那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學會引導孩子向這方面發展,進而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總結給孩子講故事不能敷衍,故事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因此從故事的選擇,故事的講述,到影響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每一個環節我們都要重視,只有這樣才能讓故事起到應有的效果。
我講的故事都是有知識性的!比如北斗星不會因為季節變化位置發生變化。凡是聽過的小孩子都記得這個故事。比較喜歡講身邊的事,舉例身邊的例子,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講。
怎麼才算講好一個故事,我認為,首先孩子要吸收你想要在故事裡傳達給他們的信息,這樣故事才到作用。
但怎樣才能讓孩子接收到你想要傳達給他們的信息?這是我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我不會照著故事一字一字的讀給她聽,我會用我們平時溝通的語言先告訴她,這本書是講什麼的,然後再給她講這個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會讓她參與在其中,我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她回答。
有的人會覺得,講故事不是為了能讓他們早點進入睡眠狀態嗎?為什麼還要提問,這樣腦子就活躍了起來不想睡了。
其實用什麼方法講也沒有錯,主要是看家長是想怎麼去講,我會以這種方式講,我是想傳達繪本的信息給她,讓她比較容易記住,她讀過的故事,都可以學習到一個什麼道理。不過這也要因材施教,每個小孩子都不一樣,他們都有自己接受事物的方法,適合你小孩子講故事的方法,就是講好故事的方法
第一,要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選擇相應的故事材料。如果孩子習慣不好。講些行為習慣的。如果孩子缺乏勇氣缺乏毅力,講些勵志的。如果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系一般,就講一些 情感 上可以共鳴的。總之,最重要的要最大程度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
第二,講故事的時間最好固定在一個時間,比如晚睡前。因為孩子和大人一樣,生活和工作有規律地去行動,一定好過毫無章法。更何況,越是有規律,反而就越輕松,越不覺得是負擔。
第三,講故事有沒有收獲,可以通過孩子的行為來有效測評,如果孩子的的日常行為發生預期的好的改變,說明家長的努力是有效的。反之要不斷反思,不斷調整自己講故事的內容和策略。爭取每天讓孩子有切切實實的收獲。
『陸』 如何把故事講得精彩
把故事講得精彩的方法:
一,學會拆解
一個大型的故事,必然是由很多小故事組成的,最終說明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一個完整的道理。
比如《楚漢爭霸》,它就是由項羽、劉邦,各自成長中的小故事、起義後的戰爭故事、和各自謀士、將領的相處故事、兩者間的爭霸故事、以及最後結局,一起組成的這個歷史大故事。
這樣一個大的故事,如果要在10分鍾里講完,很容易就造成邏輯不通,故事不流暢,或者平鋪直敘不精彩。但如果學會恰當地拆解,就會把一個精彩的大故事,化為一個個精緻又出彩的小故事。
拆解方法很簡單,就是找出你想講的,或者你特別感興趣的小故事,去除裡面和上下文有關的內容,然後把它補完整,就可以了。補的內容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的簡單介紹。
時間、地點好表達,人物的介紹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要花費一樣的時間給每個人物。拿《楚漢爭霸》舉例:如果想講「鴻門宴」,先介紹一下雙方人物,主要就是項羽、劉邦分別是誰,其他人物,如范增、張良、樊噲、項庄、項伯等就不用單獨介紹,在故事中一筆帶過即可,如「張良是劉邦的謀士」,這樣既說明白了,也不耽誤時間。
二,學會描述
拆解結束後就是描述,有些小故事,在書中可能幾筆就帶過了,但要擴展為10分鍾的故事,就一定要再增加描述。
增加的描述首先是基於這個故事本身,比如時間、地點、人物的增加說明;其次是要增加細節描述,多加形容詞和比喻句,讓言語生動的同時,也讓故事更飽滿;最後,還要加個「頭」,按個「尾」。
要注意的是:故事用詞一定要口語化。不要太多書面用詞,更不要照搬書里背誦,因為這不是朗誦,不是說書,而是講故事,而且還是孩子給孩子講故事。比如:形容鴻門宴上劉邦很害怕,可以用「手心都出汗了」,「身體微微發抖」等,最好不要用「如坐針氈」這樣書面化的表達。
描述時不要說太多自己的感受。特別是歷史故事,最好在故事中完全不要講自己的感受。比如:「鴻門宴」,講到正緊張的時候,如果你插一句:「項羽真是自負,不聽亞父的話,怪不得失敗。」,這樣的話,除了有點劇透,還有點跳脫思維,讓聽眾跟不上節拍,一定要說,也要放到故事最後說。
描述不要累贅,用詞不要重復。一般一個場景用1-2個形容詞就可以了。比如:形容項羽武功蓋世,可以說「武藝超群」、「萬夫莫敵」,但不要連續說「出神入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登峰造極……」,否則容易分散觀眾注意力。
三,學會互動
以上兩條具備,就是個完整且動聽的故事了,但要精彩,還要加上互動。互動最容易運用的就是拋出問題。
「拋出問題」可以在故事中的每個時刻進行,而且問題不一定要同學們回答,畢竟只有10分鍾,提問的目的只是引起聽眾的注意和製造懸念。
比如:鴻門宴中,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就此可以提問「項庄最後把劉邦殺了嗎?」「誰擋住了項庄的劍,讓他殺不了劉邦呢?」以吊起聽眾胃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柒』 給幼兒講故事有哪些步驟
導語:眾所周知:語言是幼兒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孩子從小對成人說話就很敏感,喜歡注視、傾聽。這就是托班老師經常用故事吸引孩子的原因。那麼,怎樣講故事才能受到孩子的喜愛呢?在實踐中。對幼兒講故事可以分三步走。以下是我整理給幼兒講故事有哪些步驟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一、 看書講
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弱,他們的思維是直覺行動思維,是具體形象的。老師在給幼兒講故事時首先應考慮看書講,並最好是分組講,讓幼兒圍繞在老師的兩旁,孩子們一邊聽一邊說看畫面,既能從成人那裡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又使孩子近距離地觀察和模仿成人講話,理解故事內容。還可以把小故事製作成一個一本或幾個一本的大圖書,以便全班小朋友共同欣賞。另外還有木偶表演、成人表演和桌面教具等也是給孩子講故事的很好途徑,可以穿插使用。
二、 反復講
幼兒喜歡聽已經聽「爛」了的故事,這是因為當孩子熟悉了這些故事之後能夠從中獲得理解的滿足,感到很親切。因此老師給幼兒講故事的第二步是反復講。在講之前老師應該注意考慮孩子的喜好,篇幅短小的內容,老師可以有間隔地反復講給孩子的喜好,篇幅短小的內容,老師可以有間隔地反復講給孩子的聽。在每次反復中逐步使他們學會重復一兩句話,一些片段。老師應注意堅持每日至少用二十分鍾(分次進行)的時間給孩子講故事,這種語言上的經常的刺激對調動幼兒語言的內部動機、發展幼兒的語言有很大的意義。
三、 自己講(看)
老師為幼兒准備充分的適合托班孩子年齡特點的'圖書,也為幼兒製作一些簡易圖書。當老師給孩子們講故事後,有的孩子有看書的要求時,可以鼓勵幼兒到圖書角自己看,在觀察孩子看書時我們發現,孩子們對熟悉的內容非常興奮,或自言自語,或制給孩子和同伴看,這是幼兒閱讀興趣的萌芽,老師應細心地給予呵護和培養。在看書時由於孩子堅持性差,老師要多關注。在組織幼兒看書時注意復本要多,人手一冊,時間要短,避免幼兒坐不住,折損圖書。
愛聽故事是幼兒的一大特點,老師只有了解了幼兒的特點才能有效地講好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內容,促進孩子的發展。我相信大家看完了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啟發,與我們以前對幼兒講故事相對比可以看出我們的欠缺在哪裡?在此我還想補充一點,曾有一位優秀的幼兒教師對我說,「如果你想在對幼兒講故事的時候充分吸引幼兒的目光,你必須「神經病」一樣的講,表情要眉飛色舞,聲音要抑揚頓挫。」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所謂幼兒的世界就是這樣奇思妙想,一位好老師要做到這一點。
【拓展】給幼兒講故事的要點
一、多復述
一個故事多講幾遍,復述後可簡要給孩子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教孩子學故事中的對話,在父母不斷啟發幫助下,最後發展到讓孩子自己能復述整個故事內容。
二、輪流講
如父母先講一個,孩子後講一個,比比看誰講得生動。記住:只要孩子講得不錯,應多給鼓勵,這樣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三、接著敘
先由父母講一段故事,讓孩子根據故事的發展接著講下去,父母可以假設幾種結局,以引導孩子打開思路,發展想像的空間。
四、作評議
當你給孩子講完一個故事後,讓孩子根據故事內容,對其中人物的行動、品質的好壞等作出評議,這樣可培養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五、多設問
在講故事過程中,如遇到問題,可設一個特定的條件,讓孩子想辦法解決:如上學時下雨了,沒帶雨傘怎麼辦,皮球掉進溝里如何撈起來,父母不在家突然起火時你該如何辦等等,這些有助於調動孩子豐富的想像,鍛煉其擴展性思維。
六、常表演
孩子最具有表現欲,總希望自己的行為、話語受到父母的贊揚。父母要常引導孩子一起通過對話、動作和表情來再現故事。鼓勵常表演,在游戲中學習,孩子開心,收效也大。
『捌』 如何快速學會講故事掌握這3個步驟就夠了!
例如,有人喜歡追明星八卦,也有人喜歡追偶像電視劇。不管是哪一種,都離不開故事!
在過去,人們為了講故事,會把圖案刻在石壁上,因此就誕生了壁畫。現在的人,為了聽故事,喜歡不停的刷某音。由此看出,生活離不開故事,故事源於生活。
真正厲害的寫作高手,也是非常擅長講故事。例如耳熟能詳得金庸,他的小說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國外知名女作家J.k羅琳,因寫了一系列《哈利波特》,登上美國富豪榜。
好故事不僅可以收獲一大批的粉絲,同時可以讓自己名利雙收,這就是故事的魅力!
作為普通人,想要學會講故事又該怎麼做?最近在一本名叫《故事寫作大師班》這本書中,總結出以下3個步驟。
主人公是一個故事的主心骨,他必須擁有不一樣的特徵或是夢想。假設,主人公的生活,除了吃飯,就是睡覺。那麼這樣的故事就容易乏味。
想要吸引讀者去看,首先是主人公內心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不一定要很偉大,可以是事業上升值,也可以是獲得一份簡單的愛情,有或是突破內心的膽怯。總之,這個目標的建立,就是為了打破平凡的生活!
既然設定了目標,主人公就要開始行動。在實現夢想道路上,一定會有許多的障礙。重點是,主人公不能因為太難,而選擇放棄。因此,這個過程中,主人公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
舉個簡單的例子:羅密歐喜歡上了朱麗葉,他想要和他在一起,然而發現他們得父母是仇人。父母的這層關系,就是他們相愛最大的阻礙!
一個好的結局,絕對可以為整個故事加分。還是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朱麗葉本來想要假死,結果收到信的羅密歐信以為真。在見到朱麗葉的那一刻,也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故事原本是為了促成美好的愛情故事,結果一個出人意料的行為,導致事情發生巨變。就是這個意想不到的結局,成就了這個故事,也讓觀眾記住了他們峰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