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雎不辱使命講述了什麼故事
唐雎沒有辜負安陵君給他的使命,秦王放棄奪取安陵國土地的無理要求
②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內容
秦王用強硬的態度以500里地為幌子詐取安陵,安陵郡派出唐雎出使談判,面對秦王的咄咄逼人,唐雎據理力爭,終於靠自己的智慧使秦王屈服,使安陵得以生存。
《唐雎不辱使命》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戰國末年,秦王向安陵郡挑釁,以換地為名想挑起戰爭。
經過: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國,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與秦王唇槍舌戰,舉聶政等刺客的例子,並要用劍刺秦王,終於使秦王嬴政屈服。
結果:秦王失敗,換地未成,韓國、魏國會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
《唐雎不辱使命》出處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國策》,它是《戰國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傳文。《戰國策》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將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展現了出來。
③ 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梗概
唐雎是一個有膽有識的謀臣。文中雖然只有他的兩段話,卻不難看出他對秦王的陰險狡詐是有認識的,如何應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這場面對面的交鋒中,他不為秦王的謊言所動,也不為他的威脅所屈,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當秦王以「輕寡人」相責難時,他立即堅決予以駁斥:「否,非若是也。」不僅如此,為了掌握斗爭的主動權,他有意激怒秦王,以「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進一步揭穿秦王的騙局,表達維護國土的強硬立場。當秦王惱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相威脅時,他毫不驚慌,而是以非凡的機鋒轉問秦王是否聽說過「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話點出「士之怒」這個要害,然後慷慨陳辭,歷數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以「懷怒未發,休降於天」歌頌他們的壯舉,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對方。待到最後說出「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並且「挺劍而起」時,秦王就只剩下「長跪而謝之」一條退路了。這一場斗爭,表現了唐雎的凜然正氣和不畏強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驕橫狂暴和陰險狡詐的形象也被刻畫得很鮮明。他開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時,就用了發號施令的口氣,所謂「其許寡人」,就是一定要服從他,不得違抗,實際上是把一個明顯的騙局強加於人,表現出十足的驕橫。在會見唐雎時,劈頭就是嚴厲的質問,而且不容對方分說,就立即炫耀起自己「滅韓亡魏」的武功來,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來吞並安陵的意思,但由於還想兜售「易地」的騙局,又虛情假意地稱安陵君為「長者」,用「不錯意」來麻痹對方,顯得極其狡詐。這樣軟硬兼施之後,又進一步向唐雎施加壓力,以所謂「逆寡人」「輕寡人」大興問罪之辭。短短的幾句話,其盛氣凌人之態觸目皆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強硬立場後,他不顧剛剛說過的好話,立即進行戰爭恫嚇。但他錯誤地估計了這個小國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當唐雎反過來問他什麼是「布衣之怒」時,他還說什麼「免冠徒跣,以頭搶地」,依然是一副驕態。直到最後唐雎「挺劍而起」,他才氣焰頓減,「色撓」,「長跪而謝之」,並極力稱頌唐雎的膽識。
可見,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為襯托的,它們共同構成了這正義與非正義間拚死較量的一幕。
練習說明
一、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2.秦王是怎樣恐嚇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應秦王的?
此題意在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形象。
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不求統一。
2.參見「課文研討」。
二、下列各組劃線的詞各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什麼詞,表示什麼語氣?
1.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技亦靈怪矣哉
3.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4.與臣而將四矣
泯然眾人矣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課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對話,寫人物對話,離不開語氣的表達。虛詞運用得恰當,能妥善表達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才能把人物的神態描繪得更形象、逼真。藉此可以讓學生熟悉、積累更多的文言文語氣詞。
1.「也」是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這里有反問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斷語氣,現代漢語中可以不翻譯出來。
2.「哉」是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呢」,這里表示反問;「哉」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呀」。
3.「乎」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嗎」;「乎」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啊」。
4.「矣」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了」;「矣」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了」。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
3.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此題意在使學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內容,幫助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文言詞語,疏通文言文意的方法。
1.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易:交換。
2.即使如此,但是我是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雖然:既便如此。
3.那韓國、魏國滅亡了,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徒:只。
四戰國時期,「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階層。請你請教老師,查找有關資料,說說戰國時期的「士」是指哪一類人,舉出幾個歷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講講他們的故事。
此題意在以本課為契機,讓學生了解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士」這一社會文化現象,引導他們多閱讀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或人物傳記,增加文化積累。
教學建議
一、本文故事情節生動,富於戲劇性,學生樂於接受。教學時,仍應以朗讀為主,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講解文章主要內容,教師只需要對個別詞句略加點撥。朗讀時應引導學生注意把握說話人的語氣。甚至可以讓學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這段對話,以便加深理解。
二、引導學生從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學生對文言詞語、句式的理解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辦法。
三、在中國歷史上,像唐雎這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著凜然正氣的布衣之士還有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他們的事跡,鼓勵學生學習他們的品格。
四、《戰國策》中的許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實。如課文,唐雎是不可能帶劍接近秦王的。如果學生有疑問,教師可以給予解釋。主要還是體會人物形象,不必過分認真計較史實。
有關資料
一、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而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氣勢洶洶地發怒了,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要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長跪著向唐雎道歉:「先生請坐!怎麼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二、專諸、要離、聶政補充資料
專諸,春秋時堂邑(今江蘇六合縣北)人。吳王諸樊的公子光欲謀殺王僚(光的堂兄弟),善待專諸。乘吳對楚用兵國內空虛之機,公子光設宴請王僚,使專諸刺殺他。王僚戒備極嚴,「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夾道排班站立著),皆持長鈹。酒既酣,公子光佯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
(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要離,春秋時吳國人。公子光既殺王僚以自立為王,王僚之子慶忌逃往衛國。公子光使要離去刺殺他。要離詐負罪出奔,使吳戮其妻子,而見慶忌於衛。與之俱渡江,至吳地,乘慶忌不意刺殺之。要離後亦自殺。
(事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聶政,戰國時韓國人。殺人避仇至齊,以屠為事。嚴仲子(韓國的大夫)與韓國相韓傀(一名俠累)有仇怨,嚴仲子恐被害而逃離韓國。得知聶政是個勇士,即以重金聘之。聶政以侍養老母為辭。其母死後,去見嚴仲子願為他殺仇人。聶政獨行仗劍至韓。韓傀方坐府上,戒衛森嚴,政直入,上階刺殺傀,並擊殺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暴屍於市,購問莫識。其姊聞而往哭之,後自殺於屍旁。時人稱其姊為烈女。
(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三、《唐不辱使命》賞析(劉桐孫)
《唐雎為安陵君劫秦王》的題目為後人所加,「劫」不是「劫持」,這么講不符合原文,應講為「脅迫」。內容是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終於保全了安陵國土的故事。當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這一次,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餌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張儀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許給楚懷王,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請易趙惠文王的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些事距唐雎出使,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懷王的故轍,還是學藺相如的榜樣,與虎狼之秦作針鋒相對的斗爭呢?唐雎選擇了後者。作為區區五十里的小國之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面對強大凶惡的敵人,居然臨危不懼,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這是一篇記敘文,寫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干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開頭一段是秦王使者和安陵君的對話。使者轉達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純屬詐騙。「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只有對下,諸侯才可自稱寡人),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安陵君其許寡人」,著一命令副詞「其」,活現出秦王的盛氣凌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面對虎狼之敵的斗爭藝術。「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陳理為據,無容置喙。「弗敢易」,於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悅」。秦王先設騙局,以強凌弱,以大欺小,首開禍端。安陵君婉辭堅拒,有理、有利、有節,不失明君風度。「秦王不悅」,矛盾趨於激烈,安陵前程險惡。這時,唐雎出場,「使於秦」,系國家人民的命運於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不能不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面對面斗爭的三個回合。唐雎如何到達秦國,怎樣拜見秦王,與本文中心無關,一概略去不寫,而直接寫會見時的對話,作者剪裁材料的眼光和膽識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個回合,基本內容貌似是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細細讀來,有三點不同:其一,地點不同了,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其二,背景不同了,是在秦王碰了釘子,生了氣之後;其三,人物不同了,作為區區小國的使臣所面對的卻是洶洶然不可一世的秦王。三點不同,使得唐雎比起安陵君所處的境地更加百倍地難於應對,國家命運,個人生死,全在此一舉。我們進而體會秦王與唐雎的語言,其意趣和從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謂唐雎曰」之前,已經「不悅」,這時,他是壓住火氣說話,不像秦使者那樣「簡而明」,而是亦拉亦打,於委婉中露出威脅,儼然是勝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是質問。「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純屬威脅。話中句句不離「寡人」如何,還偏要說「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秦王的狡詐驕橫之態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並不多與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態度沉著明朗。接著再用一句,提要復述安陵君的答辭,但卻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做一個反問句,並以「千里」對「五百里」提出,就遠比安陵君的回答更為堅定有力,不給對方一點便宜。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悅」到「怫然怒」,矛盾發展了,尖銳了,唐雎如何應付呢?於是展開了第二個回合的斗爭。
第二個回合是斗爭的高潮,從寫作來說是全文重心,因此寫得最細最詳。「秦王怫然怒」一句,籠罩全段。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難;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這個場面寫出來,寫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戰國策》的作者有這本領,而且勝任愉快,把這個場面寫得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人彷彿親臨其境。這一段作者分兩個層次來寫。第一層,秦王怒氣沖沖,施以恐嚇,「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稱「天子」,全不把一個小國及其使者放在眼裡。「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如果聯系「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令人不寒而慄。唐雎「臣未嘗聞也」一句,沉著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所動,實際上是按兵待敵。因而這一層猶如兩大浪峰中的一個浪谷。第二層,唐雎先是反唇相譏,「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對「天子」,真是寸步不讓。然後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兩個判斷句,斷然駁掉秦王「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誣蔑,於是條件成熟,反攻開始。先用三個排比句擺出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事實,又說「與臣而將四矣」,打掉秦王的氣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個四字短句,像滾木擂石般對准秦王打過去,以「二人」對「百萬」、「五步」對「千里」,不給他一點喘息時間,氣氛之緊張,令人屏息。最後唐雎「挺劍而起」,緊緊逼住秦王,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於是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只有繳械投降。這段文章之所以有說服力,還在於唐雎採用了完全正確的斗爭策略。無論是以秦國和安陵,還是以秦王和唐雎來說,如若較力,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只可鬥智。從總體上來說,秦國和秦王當然是強大得多,但在某一個小的局部,在秦王的朝廷上,又是二人面對面,近在咫尺之間,秦王的一切有利條件都無濟於事了;反之,秦王怕死,而唐雎捨生取義,敢於斗爭,這時的優勢在唐雎一邊。唐雎抓住了這種優勢,並且懂得這種優勢稍縱即逝,所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勝於秦王。作者也是十分聰明睿智的,他深深懂得寫好唐雎這段台詞的重要,於是全力以赴,讓他來作這個回合的斗爭的主角,給他大段的獨白,用排比,用節奏鮮明的短句,讓他痛快淋漓,激昂慷慨地大講特講,賦予他狂風掃地的氣勢,而風過氣清,秦王已是一敗塗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動抽不出筆墨來寫,或者更准確地說,是沒有必要寫,因為秦王早已被這意外的一擊打昏了,他來不及思考一下眼前發生了什麼,而結局已經擺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範而已。明寫唐,突出了他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虛寫秦王,也更符合這一特定情景。
第三個回合(第四段),是事情的結局,其實已沒有什麼斗爭,只不過是在風過氣清之後,於眾目睽睽之下,讓秦王來請降。寫法上反過來了,虛寫唐雎,因為唐雎的形象已經完成,再寫則會畫蛇添足;實寫秦王,讓他自己把自己靈魂中長期被驕橫兇殘掩蓋著的另一面——卑躬屈膝、懦弱無恥展露給人們看。從「色撓」至於「長跪而謝」,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做;「先生坐,何至於此」,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言,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還是剛才那個秦王乾的。「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並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這種自相矛盾之中,真是奴顏卑膝之態可掬。秦王的這種兩面性表現無遺,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站起來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
《唐雎為安陵君劫秦王》的寫作特點之二,是用多種形式的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兩種人物、兩種思想和行為的對比,可以突出他們各自的特徵,讓讀者認識得更清楚,這是一種廣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達方法。同樣,俗話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襯托在很多種情況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這兩種有效的表現方法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收到了顯著效果。我們先說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而存在的,他倆之間生死不容、唇槍舌劍的斗爭,為作者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因而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對比著來寫兩個人物。秦王和唐雎一會面就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秦王是大國君主,盛氣凌人,又是質問,又是威脅,卻偏又擺出一副關心弱小之邦的虛偽面孔,力圖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卻是從容鎮定,據理力爭,你有強權,我有正義,處在矮檐下,偏偏不低頭,絲毫不為秦王的威脅所屈。一個先倨而後恭,「使人謂」——「不悅」——「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這是秦王在事件全過程中態度的變化過程;另一個先恭後倨,臨危出使——沉著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這是唐雎在事件全過程中態度的變化過程。處境不同、態度不同、結果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性格。一個是色厲內荏、外強中乾的紙老虎;一個是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唐雎先恭後倨,是因為他一開始就胸有成算,但由於處境危險,不可魯莽草率,故意含而不露,待機而發。秦王先倨後恭則根本不同。先倨,是因為自己是大國、強國,有恃無恐,誤以為可以放膽作惡;後恭,是迫於眼前處境,黔驢技窮,不得已而為之,並不能改變他的本性。一倨一恭,也形成對比,但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對比,藝術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這一復雜性格——既是凶惡的,又是虛偽的。再看本文中襯托手法的使用,突出地表現在用安陵君來襯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著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這種話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軟弱,更缺乏才幹,大敵當前,他有見識,會應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找不到走出險地的途徑。而唐雎出使秦國,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厲內荏,只要掌握時機,就能一舉而戰勝之。但反回頭說,沒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縱然渾身膽識,怕也難有用武之地。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裡,相輔相成。
一篇六百餘字的短篇記敘文,同時寫了三個人物,故事首尾完整,人物形象生動。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當然不只這兩個方面,其他諸如剪裁的功力、情節的緊張曲折、人物語言的簡潔和個性化方面,本文都有很高成就。但只要掌握以上兩個方面,這幾點由讀者自己仔細領會,大概是不太困難的。
(選自《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四、《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說話技巧(沈濤)
唐雎為什麼能不辱使命?這是他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斗爭的結果。
在這場斗爭中,唐雎十分講究說話的技巧,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一是「巧」在言辭委婉,言之有「節」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純是詐騙。當遭到安陵君拒絕後,「秦王不悅」,於是當著唐雎的面露出威脅之意,並盛氣凌人地責備安陵君「輕寡人」。對此,唐雎先用屈從的口吻說:「否,非若是也。」這一回答,既緩和了秦王以強凌弱的氣勢,使會談能夠繼續下去;又強調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後從容地說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為「受地於先王而守之」,並非故意違背秦王的意願。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節」,一個「守」字,含義豐富;既說明願忠於先王的遺業,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寧「守」不「易」,這是一種崇仰先王、不為利誘的明顯反映;又表明安陵國並無擴張之意,倒有御敵之心,這不僅婉言拒絕了秦王的易地要求,還暗暗告誡秦王不要輕舉妄動。「守」是一種堅持正義,不畏強暴的具體表現,顯示出安陵國土的神聖不可侵犯。「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這一反語,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國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願意易地。因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搶」的同義語。可見,「守」是不畏強暴、堅守國土的具體表現。由於唐雎堅持原則,言之有「節」,從「道義」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義,觸犯了他的尊嚴,難怪他要「怫然怒」了。
二是「巧」在針鋒相對、言之有「據」上。秦王見詐騙不行,便用「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所謂「天子之怒」進行威嚇。唐雎正氣凜然,針鋒相對,用「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進行回擊。在這場圍繞天子與布衣之「怒」的交鋒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動而變為主動。當秦王以「亦……爾」的口吻鄙視「布衣之怒」時,唐雎立即駁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視「士之怒」。接著用語勢強烈的排比句,列舉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史實,對「士之怒」加以渲染說明。這三個史實,猶如鋥亮鋒利的匕首,直刺貪生怕死的秦王心窩;又好似撼天動地的警鍾,警告秦王必須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自蹈死地。但是,這些有根有據的「士之怒」,畢竟是歷史上的事,已經過去了,它對秦王雖有所觸動(威脅),但還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於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與臣而將四矣」。這是暗示他將效法三人,刺殺秦王。這樣就把血淋淋的史實,變成對秦王的直接威脅,迫使秦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危急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