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夏日絕句》什麼的,運用了什麼的典故,諷刺了什麼
詩人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⑴夏日絕句:此題見《綉水詩鈔》。《詩女史》卷十一、《彤管遺編續集》卷十七、《名媛詩歸》卷十八、《歷朝名媛詩詞》卷七、《乾隆章丘縣志》卷十二題作「烏江」。
⑵人傑:人中的豪傑,才智特出的人物。漢高祖劉邦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⑶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⑷項羽: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自立為西楚霸王,與秦軍九戰皆敗之。後來和漢劉邦爭奪天下,被困於垓下,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⑸江東:即江南。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東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的主要渡口所在,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在會稽郡吳中起兵,秦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
譯文
活著應當做人中的豪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懷念項羽,因為他寧肯戰死也決不再回江東。
『貳』 四年級上冊。《夏日絕句》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夏日絕句》故事如下: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了這首詩歌。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
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叄』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有哪些是典故
李清照這首詩人人會背,其中蘊含三個典故,你卻只能看出一個!
用典,是古詩詞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就是引用古代著名的故事、人物或詞句,以抒發今人的思想和情感。用典不是為了顯擺自己的才識,而是可以起到減語辭之繁累、增文辭之妍麗的作用。縱觀唐詩宋詞中的名篇佳作,用典的案例可謂不勝枚舉,諸如李白、李商隱等奇幻派代表最甚喜之。
當然,用典也要講究技巧,而且技巧性很強。有人說讀唐詩吟宋詞時並沒有發現很多的用典痕跡,這是因為作者將典故合理地融入進了字里行間,化骨入肌,方才不使人察覺。只有對此典故十分熟悉的讀者,才能洞若觀火,將其揪出。
今天小解要為大家帶來的詩,是李清照非常著名的一首五言絕句,名為《夏日絕句》。這首詩之所以經久不衰、如此膾炙人口,很大原因得益於李清照神奇的用典手法,短短二十個字中,她從容插入三個著名典故,可謂字字珠璣,更關鍵的是聲色不露,一般讀者恐怕也只能看出其中一個!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詩無一高級詞彙,也沒什麼壯麗的意象,卻能成為千古經典,其中蘊含的內涵可見一斑。起頭兩句如同破空裂雲而來,從天而降,勢如千鈞,一個孱弱女子卻能以豪邁的情懷將人生姿態闡釋得如此精彩,其看透生死的氣魄無與倫比!
後兩句主寫項羽,一個"思"字既點出了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也表達了李清照對項羽英雄氣概的敬佩之情。這兩句所包含的典故就是項羽自刎烏江,這也是大多數人能夠看出來的一個典故。
但是聽完小解的初步解讀後,你發現另外的兩個典故了嗎?
其實另外兩典故就包含在"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之中,它們分別是"人傑"和"鬼雄"。人傑,意為人中豪傑,是漢高祖劉邦對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的敬稱;鬼雄,語出屈原之《國殤》,曰:"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李清照此詩連用三個典故,其用意就是借古諷今。時值北宋王朝覆滅,徽欽二宗被俘北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此番國恨家愁怎不悲憤?李清照通過人傑、鬼雄與自刎的項羽為典,以諷刺南宋的軟弱無氣節,情感鏗鏘噴薄,語言力透胸臆,直指脊骨!
好了,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解讀完畢,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收獲。接下來小解再拋一首蘇軾的《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中有二句曰: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肆』 關於夏日絕句的故事
《夏日絕句》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其全詩如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前言】 李清照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
『伍』 夏日絕句中寫了什麼故事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夏日絕句
『陸』 夏日絕句這首詩借用了什麼的歷史故事,嘲諷了南宋小朝延投降逃跑主義表達了什
夏日絕句中,詩人借用了項羽的故事,
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
『柒』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的典故是什麼
夏日絕句
李清照 〔宋代〕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注釋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捌』 李清照為什麼要寫《夏日絕句》故事背景是什麼
李清照寫夏日絕句的背景主要是由於當初的南宋,政權動盪,趙構聽信讒言,又受小人的唆使,放棄了中原,從而逃到了揚州,後來又聽信秦檜的建議,阻止進軍收復河山,導致江河分裂,百姓流離失所。當時照顧作為皇帝臨陣脫逃,給下面的官員也樹立了很壞的榜樣,而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當時也在任知府遇到了叛亂,但是沒有做出相應的指揮,從而導致失敗。李清照的丈夫被朝廷革職並且臨陣脫逃,通過這件事也是李李清照心灰意冷才做出了夏日絕句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