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寺院的故事佛法在哪裡

寺院的故事佛法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2-24 15:57:27

⑴ 中國佛教四大寺廟分別在哪

中國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留下了很多歷史古文化建築遺跡其中最知名的四個寺廟是少林寺、白馬寺、靈隱寺、寒山寺等今天排行榜123網盤點了中國四大名寺排名和介紹一起來看看。

中國四大名寺:嵩山少林寺、洛陽市白馬寺、杭州市靈隱寺、蘇州市寒山寺

四、蘇州市寒山寺

少林寺大家最熟悉不過了中國四大名寺之一,很早就聽聞少年功夫名揚天下。少林寺位於河南鄭州登封市嵩山底下,創建於北魏時期是孝文帝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的地方,來這里主要參觀的景點有鍾樓鼓樓、千佛殿、初祖庵、塔林、藏經閣等。

⑵ 佛教什麼時期傳入中國所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做佛教寺廟是什麼在那裡

中國佛教第一塔在哪裡?以往,人們大都認為在河南洛陽白馬寺。近年來,隨著不少有識之士的研究、考證和相關媒體的披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第一佛塔當為河北省南宮市普彤寺內的普彤塔。
普彤寺位於南宮市區西北約1.5公里處的北舊城村東北,佔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2005年3月19日,筆者來到普彤寺,尋訪這座極其珍貴的歷史遺跡。在南宮市政協常委鞏修山、普彤寺住持果清法師的陪同、引領下,筆者詳細觀看了這座已歷1930餘個春秋仍巍然聳立的佛教名塔,以及寺內的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報恩堂、祖堂等建築。

中國最早的塔

據史料記載,普彤寺建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著名的河南洛陽白馬寺早建一年。普彤塔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比洛陽白馬寺塔還早建成兩年,堪稱「中國第一佛塔」。1982年,普彤塔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我國佛教學術研究界有許多知名人士將南宮視為歷史上的佛教聖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了普彤寺和寺內的古塔。
普彤塔是由印度三藏法師攝摩騰和印度天竺學者之師竺法蘭二人主持建造的。據《後漢書》記載:「世傳明帝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金色』。帝於是譴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高僧傳·卷一》記載:「明帝劉庄永平中,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尋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筆者注)遇攝摩騰、竺法蘭,邀二人來中國……」相傳,建佛塔選址南宮城內,是因漢明帝劉庄隨其父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幸起大風得以躲避,在南宮駐蹕,並在大風亭(「大風亭」座落於南宮市北舊城村內,原為南宮十景之冠,現已毀壞,尚存亭基)下對灶燎衣、吃飯歇息。劉秀言此地為風水寶地。明、清、民國各版本《南宮縣志》對此均有記載。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回洛陽途中,明帝劉庄命其在南宮大風亭附近修建佛塔。
此塔為八角實心磚塔,共9級,塔高33米,底層直徑5米,塔身每級出檐,檐下翹置斗拱。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到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井之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該塔在建築風格上有不少獨到之處,為研究我國佛教建築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度」指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即廣施法力,使眾生得到解脫。「彤」為硃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硃色,稱「彤庭」。此塔後寺內供奉著觀音菩薩,塔身及寺均為硃色,故取「彤」字。因而此塔取名「普彤塔」,塔後寺稱「普彤寺」。普彤寺後毀於戰火之中,現今寺院為1996年9月重建而成。
在風侵雨襲的漫長歲月中,普彤塔先後經歷了八次較大的修葺。分別在魏(三國)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84年、1992年。
1966年邢台大地震,普彤塔塔身受到損壞,塔頂震掉銅佛三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厘米,重8.25公斤,系明嘉靖十五年修塔時所鑄。觀音菩薩安祥地坐於「海天佛國」(東海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經,口念經語,身掛佛珠,一足蹬岸,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蓮,足、蓮、水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將觀音菩薩善良恬靜、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佛像背刻銘文:「漢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攝摩騰竺法蘭建,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青江、青海主持重修……」銘文對建塔、重修年代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1992年,弘川法師在重建普彤寺的施工中,又發現了清光緒十一年《重修普彤塔廟碑記》,碑文為「南邑之有普彤塔也,建自漢明帝永平十年,至唐貞觀四年,大耳禪師重修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為本邑十景之一,由來舊矣……」

一名政協委員的「佛塔情結」

2004年8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中國最早的塔—普彤塔》一文,並配發了普彤塔的照片,旋即在海內外佛學界引起強烈反響。這篇文章的作者鞏修山,現任南宮市政協常委、政協提案委委員,是一位多年來利用業余時間致力於佛學研究和普彤塔考察、考證與宣傳工作的有識之士。
普彤塔建成於東漢明帝永平15年,比洛陽白馬寺佛塔還早兩年,當屬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佛塔。但由於此塔所處地域偏僻,加之以往宣傳不夠等原因,使這一歷史事實鮮為人知。為了考證普彤寺、普彤塔的起源,為家鄉的文化歷史資源正名,鞏修山在家庭經濟十分拮據的困境下,擠出有限的資金,先後購買了數千冊有關歷史與佛教的圖書資料。他曾自費專程前往湖南長沙、湖北武漢等地的文物部門,尋找普彤塔為漢朝建築的關鍵實物證據御碑。他撰寫的《普彤塔—中國第一佛塔》、《中國佛教第一寺應是我省南宮普彤寺》等文章先後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鄉音》、《民族與宗教》、《老人世界》、《河北日報》等中央及省、市媒體發表,並被國內30餘家報刊轉載,引起強烈反響。《普彤塔——中國第一佛塔》被譯成英、日、法、德等七種文字收入美國東方文化藝術中心的資料庫。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教協會和美國東方文化藝術中心的重視與關注。鞏修山對普彤塔情有獨鍾,到了幾近痴迷的程度。一次,他去新華書店購書,發現1999年版的《辭海》在「南宮」詞條的注釋中提到「古跡有普彤塔寺」,可翻遍全書卻找不到「普彤塔」的單獨詞條。回家後,他立即致函上海辭書出版社,提出普彤塔為中國第一佛塔,建議新版《辭海》中增加其單獨詞條。他的信引起上海辭書出版社的重視,出版社很快回函,邀請其赴上海商洽將「普彤塔」詞條入編《辭海》事宜。
一個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得好,其意義和影響不僅僅在文化領域,而且將帶動當地旅遊產業和經濟的發展。作為政協委員,鞏修山和佛教界知名人士一起就普彤塔這一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積極向黨政領導建言獻策。2001年10月,他執筆撰寫、與弘川法師聯名提出的《關於普彤寺普彤塔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議》,得到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趙世居的批示和省文物局的重視。2004年,他與佛教界人士合作撰寫的提案《應重視中國第一佛塔普彤塔旅遊招商資源的開發》在省政協九屆二次會議上被採納,作為重要提案轉交到承辦單位。
當筆者欲告別這座千年古剎時,已是黃昏時分,如血的殘陽將普彤塔映照得愈加古色古香。筆者心中暗暗祈禱:但願這座千古名塔能早日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⑶ 佛教的五個發源地是哪裡

我知道三個:

觀音文化之鄉--寶豐縣李庄鄉白雀寺,是我國三大佛教聖地: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之源。
舉世聞名的觀世音菩薩不單是中國人民心目中廣大靈感之神,亦是全世界信奉佛教的人們心目中頂禮膜拜的萬應之神。億萬佛教信眾祖祖輩輩虔誠的傳承著佛之大善精神。在當今中華民族緊密鑼鼓打造和諧社會的今天,建設寶豐觀音文化之鄉、關注佛教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責無旁貸。

建設觀音之鄉 弘揚佛教文化

佛教,作為世界歷史上最具包容性、最具感染力、最富思辨智慧的宗教,自傳入中國後,便不斷與中國本土文化溝通和融合,並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佛學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善理念已深深滲透進中華文明的每個角落,滲透進每個華夏兒女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細雨無聲般默默啟迪著每個人的大智大慧。二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已融為一體,並共同構築升華了華夏文明,而觀音文化更是中國佛教文化中最輝煌燦爛的篇章之一。
觀世音菩薩,素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而著稱於世,世界各地佛教信士對其頂禮膜拜、虔誠之至。我國對觀世音菩薩崇拜的習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世世代代淳樸善良的人們把她奉為「救苦救難」的神靈、「濟世造福」的聖人和「扶正除邪」、「招財送子」、「主持正義」的萬能之神。
觀世音菩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是被這樣演繹的:據傳,春秋時期有個楚莊王,亦傳為妙庄王,有三女,第三女名妙善,自幼聰慧美麗,篤信佛教。年近十六歲時父王為其配嫁,她卻執意削發為尼,持齋修行。妙庄王盛怒之下,將其趕入後花園挑水、澆花、掃地、下廚燒火做飯,用盡一切軟硬兼施辦法令妙善公主從嫁,妙善不從,庄王無奈,只好假意同意妙善公主到白雀寺隨惠真師修行,實為變本加厲罰做苦工,原指望用此苦行迫使妙善公主回心轉意,不料,妙善公主意志堅決。庄王大怒,派遣大臣、兵將欲斬殺妙善,因有諸神救護,劍未及身已段為數節,諸神隨即將妙善公主攝於龍山腳下,並送到香山修行。
當日,妙善公主失蹤,眾臣將大驚失色,急奏庄王。庄王疑為妖魔,更為惱怒,速調五百御林軍火燒白雀寺,致使五百尼姑葬身火海。
妙庄王因火燒白雀寺,殺生太多,罪業深重,患上了一種叫迦摩羅疾的怪病,久治不愈。忽一日,一仙人微服來告:「若醫此疾,需親生骨肉的手、眼做葯引,方可治癒」。又告知:「須用無嗔人的手眼方可」。接著,仙人指點說:「香山有一仙人,無嗔,與庄王有因緣,能施!」庄王派遣使臣來到香山祈求仙人。妙善公主聞聽此事,不念父王前嫌,主動挖出自己雙眼、砍下自己雙手,交與來使為父王配葯。庄王病癒後,舉國歡慶,親率皇後及文武百官前往香山答謝仙人。到得香山,皇後一見仙人,覺似自己的三女妙善。皇後問畢,仙人稱是。庄王、皇後及文武百官見三公主無手無眼悲聲震天,天空為之泣淚、大地為之動容。霎時,天鼓發響、祥雲周覆、光明晃曜,妙善公主示現「千手千眼佛」身像,端嚴肅穆。深受苦難的妙善公主在香山寺修成正果,眾佛護持赴南海普陀山佈道,從此行善天下、普度眾生,成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以德報怨、修成正果、得道成佛,示現「千手千眼佛」後,庄王、皇後及大姐妙顏、二姐妙音和兩個姐夫均皈依佛門,持齋修行。大姐妙顏在銀山白象寺(郟縣)修行,得道成佛,被佛祖封為「文殊菩薩」,後講道於五台山:二姐妙音在紫雲山紫雲寺(郟縣)修行,亦得道成佛,被佛祖封為「普賢菩薩」,講道於峨眉山。從此,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與浙江的普陀山皆成為中國佛教聖地。
這個美麗的傳說,就發生在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的古城村。
一、古城村,亦稱父城、古父城。 據《詞源》記載:[父城],
(一)縣名。漢置,屬穎川郡。
光武(東漢[25-220年],光武帝劉秀)攻父城不下,屯巾車鄉,獲馮異,即此。故城在河南寶豐縣東。參閱讀史方輿紀要五一南陽府。
(二)釋迦牟尼父凈飯王,為北天竺境內迦毗羅王,佛家因稱迦毗羅城為父城。唐釋義凈南海寄歸傳一:「闡梵鄉於王舍,獲果者無窮;酬恩惠於父城,發心者莫算。
二、白雀寺。位於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西父城遺址之上,為楚莊王三女兒妙善公主,又稱三皇姑(觀世音菩薩前身)的出生與出家地。白雀寺歷史悠久,與父城年代相差無幾。寺內有古寶豐八景之一的「白雀異槐」及鳥柏,還有當年妙善公主澆花井一眼,井水至今不竭,燒之無垢,飲之甘甜,傳說飲後可以消災祛病。白雀寺文物豐厚,有北魏永平、武平年間造像碑,北齊天寶四年、十年兩碑碣。白雀寺之建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為中國古建築之典範。目前,寺院建設已初具規模,每逢每月農歷的初一、十五廟會,趕會的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逢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的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六月十九的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的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白雀寺與香山寺更是車如游龍、人似潮湧。
三、香山寺。位於白雀寺西南8公里的香山之顛。始建於東漢後期,史稱「香山大普門禪寺」。據浩如煙海、名目繁多的志書、史料、書籍、碑刻的記載和專家的考古、考證,證明寶豐縣香山為真香山,寶豐縣香山寺為觀世音菩薩得道證果的道場。其中,最具說服力的是寺內現存珍貴文物:宋元符三年(1100)蔣之奇潤色、蔡京書丹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證果史話碑》,又稱《香山大悲菩薩傳》。記述道宣律師與天神關於妙善證果香山的對話。碑文主要內容有:「……香山東北有一國,國王名庄王,三個女兒,三女名妙善。母親懷孕時夢見吞月,出生時大地震動、異香滿室、光照內外、五色彩雲覆蓋。長大後一心出家,意志堅決,先在白雀寺為尼,後在香山寺修行,證道為觀世音菩薩。後來,國王得怪病,必須用親生女兒的手、眼作葯引子,妙善便捨出自己的手眼為父王治病。庄王病癒後,發願女兒手眼重生時,大地震動,天鼓發響,眼前示現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該碑拓片在英國牛津大學展出後,引起西歐國家佛教界的普遍關注。
四、在古城村周圍,還有許多關於觀世音菩薩身世的傳說及遺跡。相鄰不過百米,有觀世音菩薩墳(亦稱三皇姑墳);有觀世音菩薩自家後花園澆花和飲用的蓮花井;修行始所白雀寺;正果之地香山寺;以及妙庄王運輸皇糧的運糧河和出生地父城遺址,即人們傳說中的紫禁城。這個地方不單是觀世音菩薩的出生地,亦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出生地,即傳說中的三皇姑、大皇姑、二皇姑的出生地。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浙江的普陀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華山,而她們姐妹三個就占據了三大佛教名山。故此,寶豐縣李庄鄉白雀寺這個佛教歷史文化遺產,在佛教中是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它不僅是寶豐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構建和諧社會這個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今天,保護、弘揚和光大觀音文化這一佛教歷史文化遺產,我們義不容辭、我們責無旁貸。
自古雲:「得中原者的天下」。河南是中原之腹地,寶豐是腹地中的腹地,這個地方有幸有如此美妙動人的傳說,使這個地域披上了令人神往、嚮往的神秘色彩。我國佛教信眾有四億之多,而世界上的佛教信士更是不計其數,保護、開發、弘揚、光大寶豐觀音文化之鄉這一佛教歷史文化遺產,是眾望所歸,亦可為促進社會和諧、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國際佛教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竭誠歡迎佛教界大德高僧、居士、信士及一切嚮往大善的人士到寶豐參觀、考察、投資和布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二○○八年五月九日

⑷ 佛教的故事

四大佛教名山是:
五台山,位於山西五台縣,文殊菩薩的道場。
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觀音菩薩的道場。每逢觀音菩薩的節日,來自國內和國外的佛教徒很多,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國際性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市,普賢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地藏菩薩的道場。

五台山和普陀山就不再介紹了,樓上說得比較清楚。

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 仙山佛國 」、「 植物王國 」 、「 動物樂園 」、「 地質博物館 」等,素有「 峨眉天下秀 」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明代詩人周洪謨贊道:「 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 」;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眉山為「 天下名山 」。古往今來,峨眉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閑療養的勝地。峨眉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其主要特色為:
絢麗的自然風光 峨眉山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山勢雄偉,景色秀麗,氣象萬千。素有「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 之妙喻。清代詩人譚鍾岳將峨眉山佳景概為十景:「 金頂祥光 」、「 象池月夜 」、「 九老仙府 」、「 洪椿曉雨 、「 白水秋風 」、「 雙橋清音 」、「 大坪霽雪 」、「 靈岩疊翠 」、「 羅峰晴雲 」、「 聖積晚種 」。現在人們又不斷發現和創造了許多新景觀,如紅珠擁翠、虎溪聽泉、龍江棧道、龍門飛瀑、雷洞煙雲、接引飛虹、卧雲浮舟、冷杉幽林等,無不引人入勝。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迴路轉,雲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春季萬物萌動,鬱郁蔥蔥;夏季百花爭艷,奼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雲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鋪錦綉,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巔,真有「 一覽眾山小 」 之感慨。
悠久的佛教文化 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寺廟中的佛教造像 有泥塑、木雕、玉刻、銅鐵鑄、瓷製、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還有貝葉經、華嚴銅塔、聖積晚鍾、金頂銅碑、普賢金印,均為珍貴的佛教文物。峨眉山佛教音樂豐富多彩,獨樹一幟。峨眉山武術作為中國武術三大流派之一享譽海內外。這些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甲天下的峨眉山,終年常綠,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國 」之美稱。由於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樣的氣候和復雜的土壤結構,為各類生物物種的生長繁衍創造了絕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在方圓15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生長著高等植物3200多種,有人說峨眉山植物種類的數量相當於整個歐洲植物種類的總和。在峨眉山生長的植物中,有被稱之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欏,有著名的峨眉冷杉、楨楠、洪椿;有品種繁多的蘭花、杜鵑花等,還有許多名貴的葯用植物和成片的竹林。這些植物為峨眉山披上秀色,還給各類動物創造了一個天然的樂園。峨眉山有2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珍稀的大熊貓、黑鸛、小熊貓、短尾猴、白鷳雞、枯葉蝶、彈琴蛙、環毛大蚯蚓等。特別是見人不驚,與人同樂的峨眉山猴群,已成為峨眉山中獨具一格的「活景觀」而聞名中外。
神奇的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壯麗的峨眉山。峨眉山的地層從前寒武紀以來,除缺失中、晚奧陶世、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沉積外,其餘各時代地層均有沉積。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積相標志的大量的生物化石,為研究沉積相、復原古環境、進行全球生物地層學及生物地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資料,麥地坪剖面對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的研究,碳酸鹽台地沉積相的研究,中、下三疊統龍門洞剖面對潮坪沉積相的研究,晚二疊世基性岩漿噴溢的峨眉山玄武岩對大陸裂谷作用,上地幔深部過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已成為中外學者進行地學科研的基礎。峨眉山獨特的地質特性,為多種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觀的形成創造了先決條件。

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北緯30°。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九華山有名峰70餘座,千米以上高峰30餘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山間遍布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九華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處處有景,移步換景,清代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辟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時景和日出、晚霞、雲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素有「東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譽。

九華山古稱九子山。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曾多次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李白游山其間作詩贈友韋仲堪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

唐開元末,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僧地藏卓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圓寂後肉身三年不腐,僧眾認定其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建肉身塔以供奉,九華山因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至明初獲得長足的發展,與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華山佛教鼎盛時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廟99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600餘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餘尊,藏歷代經籍、法器等文物2000餘件。

⑸ 佛教什麼時期傳入中國所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做佛教寺廟是什麼在那裡

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年間,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因當年天竺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是以白馬馱佛經、佛像來洛傳教的,故得名

閱讀全文

與寺院的故事佛法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兩畝池塘有多少經濟效益 瀏覽:930
怎麼發愛情說說大全 瀏覽:911
求婚姻的願望是什麼 瀏覽:152
兩只美女妖怪選哪個好看 瀏覽:551
馬年配什麼生肖婚姻 瀏覽:913
溫州濱海經濟開發區有多少平方 瀏覽:92
93年屬雞單身男什麼時候婚姻可成 瀏覽:14
張紫妍如何讓大佬弄的故事 瀏覽:512
一二年級適合什麼故事 瀏覽:936
海拉爾事業編成績大概多少 瀏覽:9
美好風景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301
什麼叫編制內事業單位聘用制 瀏覽:859
赤峰與海拉爾哪個經濟發達 瀏覽:228
考事業編制看什麼出版社的書 瀏覽:94
美冊抖音視頻故事如何製作 瀏覽:513
輸了愛情如何翻身 瀏覽:708
中國的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54
愛情里潔癖怎麼辦 瀏覽:36
怎樣知道身體健康缺少什麼 瀏覽:561
舒城地區的經濟怎麼樣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