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前任女友突然說了這個:「如果有如果,可不可以重來過。」 萬能的芝麻怎麼回復呢!
她可能想起你們以前的美好,很感慨而已。你可以回復:如果可以重新來過,何必要現在。(在你對她沒有感覺的時候說的)。如果有如果,我們可以重新來過(你想和她復合的時候說的)
Ⅱ 「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九渡》
「讓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你堅信的事,並非如你所想。」——馬克·吐溫
作者丨謝丹儒
攝影丨某人
1.
喜歡文學,是喜歡它的深邃,厚重的思想通過文字的形式將人指引,往更深處凝視,往更高處仰望,又或是回歸自身。有出世之灑脫,有入世之慈悲,有悲憫,有沉痛,有尖銳和嘶吼,那是撕裂開來的疼與痛,是裂。
興許,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會帶著傷,就像出生時被剪斷的臍帶,從此雖然成了獨立的個體,可那個裂開的口子卻是無限蔓延開來,透過每一個毛孔蔓延開來。人的五官感受是最直觀的,然而直擊靈魂深處的,似乎並不多,唯有思想。文學是個不錯的切口,從這里撕裂,在心口開刀,這是治癒,也是新傷。
幸福的人不應該整天抱著文學的,這是我的個人建議。然而,真正幸福的人有多少呢?
幸福而不自知是好的,但是不幸福卻還是要繼續活下去呀。哪怕生來孤獨,哪怕我們終在某一天里不得不離開,哪怕我們時常深陷泥潭,渾身是傷,心也早已千瘡百孔,但,總有一些溫暖值得我們去創造,去擁有,總有一些愛,我們應該珍藏,且也應該試著去愛。
愛,自由,溫暖,希望,多麼感人的字眼,有人輕易就獲得享受他們的權利,卻輕易的揮霍,消耗,甚至將此視為理所當然,這是悲哀的。
興許,每個人都是第一次來到人間,很多東西都需要學,學會愛,懂得愛,然後去愛。也不用太過著急,人生路漫漫,需要迷失,才能到達別人從未去過的地方啊。而愛,如果可以,希望你一直能夠嘗試著去愛,嘗試著付出,嘗試著接受,也嘗試著創造愛。
我們都是人,是同類。人類的悲歡興許不相通,但通過同類的悲歡,我們是否也應該出一份力,不僅僅為自己,也為更多更多的後來者。
我想,這大概是文學不會割捨,無法割捨的部分吧?人與人的聯結,情與情的相通,心與心的交流,靈魂之間的邂逅,以及對愛、自由、溫暖、希望等等諸多美好的追逐。
我們,要好好活下去呀!
2.
我讀書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我總喜歡在讀到差不多的時候,就停下來,翻到最後一頁,再停下來。然後,這本書會不會翻完,我自己也說不明白。
想像力是個很奇妙的存在,它聯結著自己與他人,聯結著遠方、過往和當下,文學很多時候,對於想像力是不太需要的。因為它足夠貼近現實,足夠接近生活,同時,它的結局也都幾乎可以預想得到。不過,這也並不是說不需要想像力,而是說,它並沒有那麼的依賴,不像科幻那般腦洞大開,不像虛構小說那般脫離正常軌道,也不像魔幻現實那般荒誕不經。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有同一個方向,那就是不斷的接近人的本質,反映了一定程度的人心,以及發出了某些聲響,歇斯底里,或平地驚雷,足夠深刻,足夠將假裝睡著的人喚醒。
《九渡》,我最終還是翻完了它。
對於我來說,這是個挺難的事,這無關作者的文筆,更無關故事本身,我對於這些早已不似當初那般,僅僅抱著聽故事的想法。更多的,讀書,就是讀自己。
代入自己的思想,讓自己融入進角色里,體味角色中的情感和苦痛,跟隨著角色一起行走,也一起尋找。這是我讀書,也是讀自己的方式。
我不否認,生活給予靈魂的養分是有的,否則,文學也不會孕育而生。可是,對於如我這般的人,僅憑我的洞察想要從生活中吸取養分,無異於異想天開。我既沒有相應的人生閱歷,諸多常識性的認知我也是缺乏的,同樣的,我五感遲鈍,心思也並非敏捷之人,個人也多少有些偏執、迂腐、笨拙,於是,文學便成了我的供養池。
可,即使這樣,我依舊心有餘悸。我只能小心翼翼的篩選,淺讀,淺嘗即止,我的靈魂受不了太大的震驚。無所適從本就是我與世界的間隔,距離「格格不入」尚還有一段距離,但,同樣的我也有自己所恐懼的,逃避的,以及不敢直面的東西。
自從讀了孫頻的作品,這種感觸就更深了。無疑,她的作品是渾厚的,裡面有故事,有我不想面對卻也充滿好奇的東西,有我也想知道的想追問的問題,但我還是會害怕,害怕在結局來臨的時候,自己所堅信的事,並非如我所想。
正如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的那樣,讓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你堅信的事,並非如你所想。
是的,我尚沒有世故到認為能夠預測所有事情可能朝著的方向,但我更怕的是,即使自己所堅信不疑的,也將瞬間搖搖欲墜,分崩離析。
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對於文學,就更是如此了。從某種程度上,文學加深了我的悲觀,又或者說文學讓我真切的感知到自己的悲觀。
興許,這是文學的屬性,但從裂縫中尋光明,總得尋找光明不是嗎?怎能夠因為自己畏懼黑暗,就連光明也一起放棄呢?
3.
《九渡》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講的是絕望的人生。
所謂絕望,世人所能想到,更多的不過是死的真切,離別的悲痛,以及自身的孤獨,荒島,除此之外,還有生之希望。
有些人,活著就是為了某些東西而生的。大可以說,這是某種近乎瘋狂的偏執。
正如故事中的「劉晉芳」,她說,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形式,都不重要,她只要最本質的那一點東西,那一點東西就可以讓一個人不絕望。
「她告訴我那是因為她骨子裡老有一種絕望感,所以她總想拚命地抓住點什麼去與那種絕望感做抗爭。」
劉晉芳選擇的是愛,是超越世俗的愛,不被理解的愛,卻也瘋狂的偏執的乾脆。
在上學時,她愛上了班主任。卜老師,一個四十歲的男人,因為潛心研究哲學,一直沒有結婚。為了能和卜老師到一起去,多少年裡她想盡了所有辦法。後來,她去找卜老師了,不知道卜老師和她說了什麼。回來後,她便申請調到沒有人願意去的村小學去支教,去了一個偏僻的山村。
這是背離了自己的那點最本質的東西,沒了它,也就沒有了不絕望的理由了。那麼,她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她是為它生的,沒有了它,也就沒有了繼續下去的理由了。
王澤強同樣需要一個理由活下去。在監獄的時候,為了活下去,他讓自己的身體和靈魂變得結實了,這是活下去的力量。在那裡,在那種不見陽光的地方,在那裡活下去更需要理由。這是劉晉芳給出的「對應人格」的答案。一個理由,活下去的理由。
很顯然,王澤強是她的同類,所以,他需要這個理由。於是,那一封封署名「母親」的信,在信中,他活過來了,作為「強強」,一個有母親的孩子,活過來了。可是,劉晉芳雖然知道他需要這么一個理由,但,接下來的生活要怎麼繼續呢?從一開始,他就像一根蔓藤,寄生是他的全部意義。宿主離開了,那他又該如何活下去呢?
可是,沒有人能一直陪著他,沒有人。
4.
追溯整個事件的起因,會很輕易的發現:曾小麗,這是他的希望。
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曾想將曾小麗當成自己的寄生,以愛的名義,愛的理由繼續活下去。這是他生的希望,為了守護她,他砍傷了王兵,進了監獄。八年,這是他的後果,也是他為絕望感做的抗爭。
可是,出來後,他卻發現,自己所做的那些抗爭似乎朝著別的方向在發展著,從而陷入了更深的絕望感。一如,當初他被曾祖母收養,再到寄生在劉晉芳身上,同樣一個絕望的人。最終,他的結局似乎早已寫好了。一如曾小麗的結局,同樣需要為他的後果妥協。
是的,曾小麗和王兵結婚了,並生了一個傻兒子。而這一切的後果都指向王澤強,是他傷害了王兵,王兵繼而找上了曾小麗。被王兵醉酒後暴打,寄生關系建立的那一刻起,與其說曾小麗是他的寄生,倒不如說這更像是他的希望。但,他的希望也破滅了。
最後,他和絕望感做的最後的抗爭就是殺了王兵,然後進行了最後的三個月的「自渡。」
就像他最後被公安問他作案動機的時候,他淡淡地說:「他這種殘廢了的人就該早點死,成天什麼都不幹,就知道喝酒打老婆。不然他拖著一個女人要拖到什麼時候去?他活著一天,那女人就要受一天罪,只有他死了,那女人才能改嫁,才能有條活路。」
從這里是否可以看出,王澤強的抗爭,以及那點本質的東西呢?活路,再次指向另一個方向。
而他自己的活路呢?曾經,他也被告知: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
那是劉晉芳的朋友寫給他的信,也是替劉晉芳寫的信,我想這也是劉晉芳想要告訴他的吧?一切都來得及。
可是,劉晉芳自己卻離開了。
這是何其的相似呢?他所認為的活路又是什麼呢?
可是,他卻也要離開了。
他也曾經悟了:「他必須打撈出自己。只有他自己可以打撈自己。他是他自己的魚。他也是他自己的漁夫。」
可最後的結局,顯然,他抗爭失敗了。
一如,最後他說:「還是在裡面適應,出來了不習慣,再說,出來了也是我一個人,在哪兒都一樣。」
至此,前八年他都渡過來了,但這第九渡,他過不去了。
至此,曾小麗又該如何適應呢?故事最後也沒有交代,也幸好沒有交代。似乎,沒有交代,就意味著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
三個人的離開,彷彿就是為了鋪墊這么一出「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寄生,供養,適應,自渡,真的可以重新來過嗎?
「讓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你堅信的事,並非如你所想。」大概,比這個「並非如你所想」更大的困境是,如何「自渡」呢?
一個理由、希望、愛,溫暖、感動、寄生、供養、適應,似乎都不是答案,又或是遠遠不夠。它們只不過是裂開的一個口子。最終的答案只能自己尋找,又或是活著,不去尋找,自渡,會否不一樣呢?
一切都可以重新來過,是嗎?是的。
也許,我們都該相信這一點,否則,又該如何呢?
Ⅲ 「重頭再來」與「從頭再來」有什麼區別嗎
沒有「重頭在來」這詞,從頭再來詞語解釋如下:
"從頭再來"就是從頭來過的意思。
"從頭再來"就是從頭來過的意思,當你發現你現在過的不是你要的生活或者我做的不是你想做的事情,某一天或某個時間、某個時機,你猛然發現生活給你的你確得不到,這時候你心理上就有一種重新經營生活或者學習,過心底想過或者是你過你給自己堅定理由的生活,這是個開始同時也是個結束,過去的結束,理想的開始,嶄新的人生。
(3)其實故事可以重新來過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卷土重來
釋義:卷土:人馬奔跑時塵土飛卷。比喻失敗之後,重新恢復勢力。
一、卷土重來的拼音
juǎn tǔ chóng lái
二、卷土重來的出處
唐·杜牧《題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三、卷土重來的示例
他們要掙扎,他們要變天,他們要卷土重來。
四、卷土重來的語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Ⅳ 女生說一句話,故事從頭,依舊如初什麼意思
有可能你做了什麼事傷害到她,然後希望兩個人能夠忘記這些不愉快的,重新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