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時候女子纏足是怎麼回事
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始於何時,裹足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卻始終是一個謎。
纏足起源的傳說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 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 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宋代已有纏足記載
而一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一詞,詠嘆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
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明末張獻忠進佔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件事,一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發,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徵。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准,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小腳為何稱「金蓮」
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麼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上,讓潘妃赤腳在上面走過,從而形成「步步生蓮花」美妙景象。但這里的「金蓮」並不是指潘妃的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前述五代娘在蓮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這里的金蓮指的是舞台的形狀,也不是娘的腳。
對此,有學者認為,小腳之所以稱之為金蓮,應該從佛教文化中的蓮花方面加以考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門中被視為清凈高潔的象徵。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作為一種美好、高潔、珍貴、吉祥的象徵也隨之傳入中國,並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在中國人的吉祥話語和吉祥圖案中,蓮花佔有相當的地位也說明了這一點。故而以蓮花來稱婦女小腳當屬一種美稱是無疑的。另外,在佛教藝術中,菩薩多是赤著腳站在蓮花上的,這可能也是把蓮花與女子小腳聯系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要在「蓮」前加一個「金」字呢,這又是出於中國人傳統的語言習慣。中國人喜歡以「金」修飾貴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鑾殿」等。在以小腳為貴的纏足時代,在「蓮」字旁加一「金」字而成為「金蓮」,當也屬一種表示珍貴的美稱。因此,後來的小腳迷們往往又根據大小再來細分貴賤美醜,以三寸之內者為金蓮,以四寸之內者為銀蓮,以大於四寸者為鐵蓮。於是言及金蓮勢必三寸,即所謂三寸金蓮。後來金蓮也被用來泛指纏足鞋,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B.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出現了裹腳的習俗國外有嗎
裹腳是封建社會的一種陋習,在外國沒有裹腳一說。裹腳之一陋習是從宮廷逐漸傳到現在的。而裹腳這一習俗原出自漢朝皇室後宮。後被南唐皇室所模仿。自宋朝時期開始大量在民間流傳。許多文化知識都對裹腳的起源模稜兩可。在這就為大家簡介下裹腳的真實起源和故事,以供參考。三、裹腳一直被傳承到近代後被廢除
裹腳這一陋習一直從南宋開始經過元代、明代、清代。經過1000多年的歷史。才漸漸被廢除。而古代女子從四到五歲時便開始被強行裹腳。其疼痛經歷也是無法比喻。而筆者這里,依然可見到年齡在90歲左右的老婆婆是小腳。
C. 古代女人裹小腳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裹小腳即纏足,根據高洪興《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纏足起源於北宋,纏足風俗興起於南宋。
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指女性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使其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
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3)纏足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古代纏足的原因及危害
纏足之習風行,概因朝廷選美造成。歷代宮眷,為防「御前奔趨無顛蹶之患」,「皆不選纏足之女,是以民間爭相裹足,以避選美之令」,遂形成民風,是被逼無奈所成。
後來,官勢之家婦女均纏足,本來不美,反而恥笑田野農婦天足是「還未進化」,偏見蔓延,不徑而走,相習成俗,甚至在宣化竟有「小腳會」,以小為榮。
因為纏足矯揉造作,違反生理科學,在近代遭到眾多進步人士反對。清光緒二十四年,上海成立「天足會」,勸導婦女不要纏足,天下一呼而立。北京也成立過此類組織,中流社會以上婦女不纏足者日多。
其實,自古婦女反對纏足者不乏其人。記得有如此一件趣聞:杭州人趙鈞台到蘇州買妾,一媒人介紹一李姓姑娘,容貌絕佳,就是其足未裹。趙頗嫌之。媒人說此女很有詩才,趙想戲弄一番,便以弓鞋為題當面測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纏足
D. 請問裹小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何歷史故事么
,「裹足」之風早在南唐時就已經興起了,而且是從皇宮中風行起來的。 南唐後主李煜乃徐州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他的一生除了擁有傳世千秋的詩詞外,還擁有艷絕天下的紅顏知己,因此在南唐的後宮中,每日彩蝶飛舞於花間,蜻蜓點水於湖面,美人們如雲似霞,個個花枝招展。而在這眾多的美人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一個叫做窅娘的年輕女子。窅娘此時正值二八青春,容貌秀麗,體態裊娜,能歌善舞,李煜自然是另眼相看,別樣對待。
為了讓窅娘跳舞時顯現婀娜多姿的風韻體態,李煜便派人在宮中建起了一朵六尺高的大蓮花,並在上面裝飾了各種寶物,還佩上細帶纓絡,中間鑲上蓮朵。李煜還命人將窅娘的雙足用布帶纏裹起來,使足尖像月牙一般,然後讓窅娘在蓮花上凌波高歌,飛旋起舞。窅娘也不負眾望,每每在蓮花上歌舞時,都引得眾人駐足觀看,叫好之聲不絕於耳。這使李煜對窅娘更是呵護有加,一時寵冠後宮。唐縞有詩雲:「蓮中花更好,雲里月長新。」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來描寫窅娘的美麗。 自此以後,窅娘名聲大振,後宮之人紛紛仿而效之,「裹足」一下子便風行了起來,漸漸地由宮中傳遍整個京師,後來又風行了南唐全國,女人無不以「裹足」為美。南唐滅亡後,宋朝的女子紛紛仿效南唐的女子,纏起足來,而且越纏越緊,越纏越小,直至出現後人所說的「三寸金蓮」。北宋詩人蘇軾有一首《菩薩蠻》就是詠贊這種「三寸金蓮」之美的,其中下半闋曰:「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可見,「裹足」之風這時已風靡北宋民間了。 到了宋元之際,婦女已普遍「裹足」,而以天足為恥了。元代是蒙古族立國的朝代,不料這個馬背民族居然也欣賞女性「裹足」。元代詩人李炯有一首應制詩,題為《舞姬脫鞋吟》,栩栩如生第刻畫了宮廷舞女的「裹足」情形:「侍兒解帶羅襪松,玉纖微露生春紅。翩翩白練半舒捲,筍籜初抽弓樣軟。三尺輕雲入手輕,一彎新月凌波淺。象床舞罷嬌無力,雁沙踏破參差跡。金蓮窄小不堪行,自倚東風玉階立。」所謂應制,就是應皇帝之命而作。由此看來,元代皇帝也很看重「三寸金蓮」。還有一首《元宮詞》,寫道:「宮里前朝駕未回,六宮迎輦殿門開。簾前三寸弓鞋露,知是小姐來。」可見元朝宮掖出宮迎候帝皇的宮女都是「三寸金蓮」。宮中的漢女是「裹足」的,但蒙古族後妃卻未必要求「裹足」。 及至明代,宮庭的女性仍風尚「裹足」,明思宗崇禎皇帝特別喜歡田貴妃的「三寸金蓮」,時常在周皇後面前贊美田氏的纖足,周皇後便縫制一種名叫「一瓣蓮」的弓鞋,崇禎帝看後也十分欣賞。這不僅表明這位皇後是「裹足」的帶頭人,而且證明「裹足」仍是明宮風尚。但崇禎帝的袁貴妃的腳大幾乎是田貴妃的一倍,而且明朝宮庭對役使奔走的宮女,並不要求必須「裹足」,民間的「裹足」苛求也開始松動。這說明,明代對後妃「纏足」並不嚴苛,或許與明太祖的馬皇後是「淮西婦人好大腳」大有關系。 清朝時期,滿族人主政,清太宗皇太極就嚴禁臣民女子「裹足」。順治初年,孝庄皇太後頒布諭旨:有以裹足女子入宮者斬。不過,從康熙七年起,清廷就廢止了臣民女子「裹足」的禁令。而乾隆以後的幾位皇帝,都十分喜歡「裹足」女子,於是宮庭內外又風尚「裹足」了。清朝皇帝中尤以清文宗咸豐帝為最,據《十葉野聞》記載,「文宗眷漢女,其目的所在,則裙下雙鉤是也。窅娘新月,潘妃蓮步,古今風流天子如一轍哉!」太平天國時期,曾一度禁止過「裹足」,但沒有能徹底扭轉這種風氣。直到辛亥革命後,女子「裹足」才被徹底根除。 李煜開「裹足」風氣之先,竟然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歷史。歷代女子雖然無不以「三寸金蓮」搖曳飄然為美,但也無時無刻不在飽受著布帶千包萬裹的「裹足」之苦。
E. 纏足的故事(50字)
趙吉英生於1894年,7歲纏足,17歲出嫁,生有兩男一女。50多年前老伴去世,她一直寡居。後來,她成為60餘口人,五世同堂的一家之主。說起纏足,趙吉英不勝感慨。那時候,女人甭管長得丑俊,腳小就是好女人,十分人才九分腳,不纏足,連婆家都找不到。而女孩子纏足大多是在長輩的逼迫下纏上的。趙吉英雖然自小失去了母親,爭強好勝的她硬是給自己纏出了像模像樣的「三寸金蓮」。「那份苦,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趙吉英說:「骨頭纏斷了,肉也爛了,還要壓上磚,一年都不能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