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都有什麼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
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2、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3、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
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4、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5、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6、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2. 關於讀書的小故事十個
1、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2、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思考。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忙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3、懸梁刺股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一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4、匡衡鑿壁偷光
古時候有一個個性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最後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忙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5、車胤囊螢映雪
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
他為此十分苦惱。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資料,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
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齊,借它們的光不就能夠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一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3. 形容古代讀書人刻苦努力鍥而不舍的成語故事
形容古代讀書人刻苦努力鍥而不舍的成語故事,如下:
1.鑿壁偷光。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2.集螢映雪。
集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映雪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3.鍥而不舍。
戰國末期趙國哲學家荀況在《勸學》中講到:學習同鏤金石一樣,刻一下就停下手來,爛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可以把它們刻穿,所以學習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會有成效。
4. 讀書勤奮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形容讀書勤奮的成語故事有:
1、鑿壁偷光。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
2、映月讀書。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
3、囊螢映雪。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4、懸梁剌股。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
5、牛角掛書。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
6、韋編三絕。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
5. 請問囊螢夜讀,鐵杵成針,懸梁刺股,程門立雪,鑿壁偷光,手不釋卷這幾個成語的主人公是誰
囊螢夜讀——晉 代 車 胤。
鐵杵成針——唐 朝 著 名 詩 人 李 白。
懸梁刺股——漢 朝 儒 學 大 師 孫 敬、戰 國 時 縱 橫 家 蘇 秦。
程門立雪——北 宋 時 期 著 名 哲 學 家 楊 時。
鑿壁偷光——西 漢 宰 相 匡 衡。
手不釋卷——三 國 時 期 吳 國 大 將 呂 蒙。
1、囊螢照讀
【拼音】: náng yíng zhào shū
【解釋】: 用口袋裝螢火蟲,照著讀書。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出處】: 《晉 書 · 車 胤 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拼音代碼】: nyzd
【近義詞】:囊螢映雪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勤學苦讀
【故事】: 晉 代 車 胤 從小就好學不倦,但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因此浪費晚上的時間他覺得十分可惜。在一個夏日的夜晚,他見室外到處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幾十隻螢火蟲吊在書本的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
2、鐵杵成針
【拼音】: tiě chǔ chéng zhēn
【解釋】: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 宋 · 祝 穆《方 輿 勝 覽 · 眉 州 · 磨 針 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拼音代碼】: tccz
【近義詞】:持之以恆
【反義詞】:半途而廢
【用法】: 作謂語、賓語;用於勸誡人
【故事】: 唐 朝 著 名 詩 人 李 白 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去玩耍。一天李 白 碰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綉花針,李 白 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於成為文豪。
3、懸梁刺股
【拼音】: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釋】: 形容刻苦學習。
【出處】: 西 漢 · 劉 向《戰 國 策 · 秦 策 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 漢 · 班 固《漢 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拼音代碼】: xlcg
【近義詞】:懸頭刺股
【用法】: 作謂語、定語;形容刻苦學習
【故事】: 漢 朝 時 儒 學 大 師 孫 敬 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戰 國 時 縱 橫 家 蘇 秦 到 秦 國 游說失敗,為博取功名就發憤讀書,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
4、程門立雪
【拼音】: chéng mén lì xuě
【解釋】: 舊 指 學 生 恭 敬 受 教。比 喻 尊 師。
【出處】: 《宋 史 · 道 學 傳 二 · 楊 時》:「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舉例造句】:程門立雪的故事提醒我們要尊師重教。
【拼音代碼】: cmlx
【近義詞】: 尊師重教、程門度雪
【用法】: 作賓語、定語;比喻尊師重教
【故事】: 北 宋 時 期 著 名 哲 學 家 楊 時,淡 薄 名 利,放 棄 做 官 的 機 會,拜 著 名 的 理 學 大 師 程 顥 與 程 頤 兄 弟 為 師 學 習 理 學,學 成 後 回 南 方 講 學。程 顥 病 故 後,楊 時 去 拜 訪 程 頤,見 程 頤 正 在 休 息,便 恭 恭 敬 敬 站 在 院 外 的 雪 地 里 等 恩 師 的 醒 來。
5、鑿壁偷光
【拼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釋】: 原 指 西 漢 匡 衡 鑿 穿 牆 壁 引 鄰 舍 之 燭 光 讀 書。後 用 來 形 容 家 貧 而 讀 書 刻 苦。
【出處】: 《西 京 雜 記》 卷 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拼音代碼】: zbtg
【近義詞】: 囊蟲映雪、穿壁引光、廢寢忘食
【反義詞】:不學無術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勤學
【故事】: 西 漢 宰 相 匡 衡 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 學 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 漢 元 帝 時 期 當 上 太 子少 傅。
6、手不釋卷
【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釋】: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處】: 《三 國 志 · 吳 書 · 呂 蒙 傳》注引《江 表 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拼音代碼】: sbsj
【近義詞】:學而不厭、愛不釋手
【反義詞】:不學無術
【燈謎】: 卷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勤奮好學
【英文】: very diligent
【故事】: 三 國 時 期 吳 國 大 將 呂 蒙 沒有文化知識,孫 權 鼓勵他學習 史 書 與 兵 法。呂 蒙 總是推說 軍 隊 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 權 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 武 當 兵 馬 之 務,手 不 釋 卷,孟 德 亦 謂 老 而 好 學。」呂 蒙 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6. 古人刻苦讀書的哪十大故事
1、牛角掛書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這些等閑之輩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2、買臣負薪
朱買臣靠砍柴賣柴維持生活,經常背負柴薪,謳歌道中,至五十歲才拜為會稽太守。後遂用“買臣采樵”指未遇時勞力貧居的生活;用“五十功名、五十晚貴”等謂大器晚成。
3、帶經而鋤
倪寬幼時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他就在當時的郡國學校伙房幫助做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僱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這就是至今為人們傳頌的“帶經而鋤”的故事。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今文《尚書》《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又受業於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所以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被當時的郡國選詣為博士。
4、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名文不識大戶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5、囊螢映雪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8、焚膏繼晷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尚儒術,以提倡古文為職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國其它讀書人一般,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
文中敘述國子先生(韓愈自稱,因曾十載之間,浮沉於國子博士之職)訓誨他的學生說:“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才能有成就。學問和品德都好,未來也不怕被埋沒。”話都還沒說完,就有一位學生質疑的說:“老師,您不要騙我們了!這么久以來,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連夜晚都點燈接著白天來讀書。結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當政者,便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居然還要我們專心做學問!”
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
9、高鳳流麥
高鳳,字文通,是南陽葉人。在他青年還是書生時,他的家庭以種田為生,但卻精通讀書,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經)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裡面晾曬著麥子,讓高鳳看住雞(以防吃麥)。後來突然下了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讀經書,沒有發覺雨水沖走了麥子。妻子回來後責問他,高鳳這才恍然大悟(小麥被沖走了)。後來高鳳成了著名的學者,在西唐山教書。高鳳年老後,依舊拿著書本不知疲倦,聞名於天下。
10、映月讀書
南朝人江泌小時家貧,白天要幫助家裡做些雜活維持生計,晚上他抓緊時間來學習,由於買不起燭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讀書,月亮西墜。他爬上梯子接著讀,經常因睏倦從梯子上摔下,爬起來後接著讀書。
7.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
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
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謚他為「勤果」。
3、畫荻教子
北宋時期,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歐陽修就這樣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地上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終於學有所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4、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 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 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7)下列哪個故事不是表達刻苦閱讀的擴展閱讀:
如果要更多的知道古人努力讀書的故事,可以去購買一本《中國古人刻苦好學趣事》。真本書是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於1999年的一部圖書,作者是卡恩才、翁文豪、孫以楷。書中記錄了孔子好學不倦、蘇秦刺股而讀、張良拾鞋得兵書、黃霸獄中學(尚書》、路溫舒放羊讀書、匡衡鑿壁借光、鄭玄三年見師一面等故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人刻苦好學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