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年的故事由來是什麼
「年的故事」的由來:
年是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凶獸,每逢年關的時候就會出來破壞莊稼傷害人命,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爭,一直到春暖花開,氣溫上升,年才消失得無影無蹤。又到了一年的除夕,,群民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
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只見當天,白發老人身穿紅衣,在屋門上貼紅對聯,在屋外放著鞭炮,敲鑼打鼓,年獸便逃跑了。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都要放鞭炮、穿紅衣服、貼紅對聯、敲鑼打鼓。
(1)年的故事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中國過年習俗:
1、新年初一,不少鄉鎮農村從凌晨就開始迎春接福、拜祭太歲以眾神,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拜年,祝賀新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2、大年初二是開年日,做魚肉碗菜祭奉神靈祖先,然後吃開年飯。
3、年初二這天也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4、從年初二開始走親訪友拜年,拜年當然少不了代表著心意的禮包,禮包除了要有代表紅紅火火的紅色元素以外,寓意大吉大利的大桔和利利是是好意頭。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
5、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6、初七是人日,一般不外出拜年。
7、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
『貳』 年的由來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中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歷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一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丑季冬之月;"周歷以現在的陰歷十一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歷,以現在的陰歷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准。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為太初歷,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歷的原因。郭守敬編寫的《授時歷》,以一年為365.2425日,與現行公歷的平均一年時間長度完全一致。《授時歷》是1281年頒行的;現行公歷卻是到1576年才由義大利人利里奧提出來。《授時歷》確是我國古代一部很進步的歷法。郭守敬把這部歷法最後寫成定稿,流傳到後世,把許多先進的科學成就傳授給後人 "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周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一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年為計時單位,一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一個周期,稱為一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叄』 年的故事來歷
從此以後,每到農歷的十二月三十,人們在門上掛好紅對聯,穿上紅衣裳,點上紅燈籠,敲起鑼打起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間,通宵守夜。以下內容是我為您精心整理的年的故事來歷(精選12篇),歡迎參考!
這是一個挺長的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獸,它非常兇猛,長著怪異的樣子:它的雙眼,又大又紅,裡面閃爍著邪惡的光芒;它的大嘴巴里長著雪白的牙齒,十分鋒利,舌頭是藍藍的;它的皮毛,長長的,顏色花花綠綠;它的四肢,又粗又短,手掌和腳掌上長著特別尖銳的爪子;它大叫的時候,發出尖銳和嘈雜的聲音;它還有一條長滿碧綠魚鱗的長尾巴。因此,人們對它的外貌就產生了恐懼。人們發現「年」有一個習慣,平時,「年」就躲進水中睡覺,每到一年的農歷的正月初一,「年」便爬出水面,來到陸地上禍害百姓,村民害怕「年」,於是,每到這個時候,村民們就躲進山洞中。
今年的這個時候又將來臨,村民們都開始慌慌張張地收拾行裝,帶著家人,三五成群地向山洞趕去。這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拄著拐杖,不緊不慢地向山洞走去,當他經過一間老婆婆的房子時,老爺爺對老婆婆說:「讓我在這兒住一夜吧,您就幫我做些飯吧!」好心的老婆婆一聽嚇了一跳,戰戰兢兢地勸老爺爺:「哎呀,您可不能一個人留在這里。您不知道呀,近幾年,村裡來了個『年』怪獸,它習性兇猛,專門吃百姓,您要是留在這里,一定會被『年』吃掉的啦!這真是以卵擊石呀!」老爺爺聽了,一點也不緊張,反而若無其事地回應道:「沒事,沒事,您不必擔心,我自有準備。您只需專心做飯就行了,『年』我來應付。」聽老爺爺這么有把握,老婆婆只好自己忙去了。
現在已是夜裡,「年」從水中爬出來,甩掉身上的水滴,一搖一擺地向村子走來,准備摧毀房屋,禍害百姓。「年」的腳步真重,震耳欲聾,四周震起了小小的塵埃,到處一片朦朧。老婆婆聽見「年」的腳步聲,嚇得毛骨悚然,心「撲通、撲通」直跳。「年」大搖大擺地走過來,突然,只見一位老人跳了出來,這位老人穿著紅衣服,紅褲子,笑眯眯的,他拿拐杖一指,拐杖立刻變成了一封爆竹,「噼里啪啦」地響起來。「年」聽見爆竹聲,就抱著頭逃走了。躲在山洞中的村民們沒聽到動靜,便大著膽子下山來,一看兩位老人都好好的,「年」也逃走了,人們驚訝地望著老爺爺,老爺爺哈哈大笑,搖身一變,變成一位神仙,神仙笑著說:「我是玉皇大帝派來驅趕『年』的神仙,現在不早了,我也要回去了。」神仙說著,一晃就不見了。人們終於明白,「年」最怕紅色、火光和響聲。
從此以後,每到農歷的十二月三十,人們在門上掛好紅對聯,穿上紅衣裳,點上紅燈籠,敲起鑼打起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間,通宵守夜。等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代代傳下來,形成我國獨特的傳統習俗。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
"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
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
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
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大家了解年是如何來的嗎?假如不清楚就要我給大夥兒講下吧! ? 傳說中的年是一種頭上長有獨角的怪物,極大地腹部,臀部後邊托著一根細細長長小尾巴,大家品牌形象的把它稱作 年 ,年有一個生長習性,平常不出來,但每到臘月三十的夜裡競相派出,但凡有的物品都變成她們的嘴中餐且胃口大的令人震驚,放眼望去,蒼生遭受塗炭。因而,每到臘月三十,大家便結構加固房子,准備好食材。一下山,大家便關門閉戶,將提前准備的最好是的食材拿出來圍桌而坐,一面吃吃喝喝,一面提心吊膽的等候年以往。
有一年的臘月三十,一戶貧困得別人結構加固好陳舊的房子,將家裡僅有的一點小麥麵粉用水合好,把幾種很少得蔬菜水果混和連著一點肉渣剁碎餡,裹成扁石狀也就是目前大家吃的水餃,提前准備用水出來吃而富有別人確是雞鴨魚肉,酸菜魚火鍋佳釀。天逐漸黑下來了,年競相派出,大張旗鼓殺戮,每家每戶都遭遇著生和死的磨練。忽然一隻年用獨角撞碎了那戶貧苦人家的門邊框,惡狠很的撲向蹲坐在炭盆邊的小姑娘,小姑娘嚇翻在地,踢倒了身旁的銅盆,盆里的水澆向篝火,點燃的竹子被火激的劈啪直響,年大吃一驚,翻盤撲向廚房灶台,鍋中實煮著釋放出香味的水餃,飢餓難耐的年將嘴伸到鍋中,燒開的水將年燙的敖敖直叫,受到驚嚇的年亂蹦亂跳,撞塌了房子,房子是用竹子做的,不象富有別人是用土磚作的。散了架的竹子被火引燃,劈里啪啦響作一團,有的奔向上空才爆開,已經點燃的竹子落下又引燃了別的貧苦人家的房子,房子全是用竹子作的,全部村莊響成一片,煙火滿天飛,五顏六色。已經席捲的全部的年那邊見過這一陣仗,競相逃向深山密林。從今以後,年從此害怕出世了。為何,由於大家找到應對年的方法,那便是每到臘月三十的夜裡燃鞭炮、放煙火,一直不斷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舞龍燈、唱大戲,慶賀獲勝。從今以後,新年變成喜氣的日子。
如今大家懂了,為何以往大家把新年稱為守年(或守歲)為何三十一過便競相外出拜早年互道安全,為什麼過年要吃粽子而沒吃粽子就相當於沒新年而難以釋懷。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過小年祭灶的食品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星期四下午老師布置我們搜集民間的故事。我回到家裡就叫媽媽講,媽媽滿口答應了,接著媽媽問:「你知道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嗎?」我聽了就一口氣回答:「就是過年。」媽媽又問:你知道「年」的來歷嗎?」我就說不知道。
那麼我就講吧,在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上長著尖尖的犄角,樣子十分可怕,性情異常兇猛。它長年深居在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為了躲避「年」,每到臘月三十那天,人們就扶老攜幼,牽著牲口,躲進深山,那時候,突然出現了一位老頭兒,他說:「你們統統都走,讓我在你村的.婆婆家住一晚吧!」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來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感到十分驚奇。他們一起擁進老婆婆家,七嘴八舌地問老頭兒用什麼法術,把「怪獸」趕跑了。老頭兒笑了笑,說:「我也沒有什麼法術,我只知道「怪獸」這東西,最怕紅色,亮光和響聲,所以我在門口上貼了大紅紙,在屋裡點了紅蠟燭,在它來的時侯放鞭炮,這樣「怪獸」就會嚇跑了。明年你們用同樣的辦法就會把它趕跑的。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戶戶都貼紅聯對,放爆竹,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整夜不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守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最後形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過年」。
當我聽完這個故事後,我就覺得民間故事像一杯杯撲鼻的清茶,讓我回味無窮。
年的來歷年的來歷 同學們,你們知道過年的來歷嗎? 傳說中,每到大年三十時,海里就會爬出一種叫「年」的怪獸。年長著一對角,它傷害人類和動物們。三十那天,有的村民在收拾衣服,有的在關窗關門。這時,一位老爺爺說:「我一身骨頭,被年吞了也不短命,不逃了,乾脆把年趕走好了。」大家都讓他逃,可他怎麼也不逃。村民們沒辦法,只好先去昆侖山逃命了。老爺爺買來了紅紙,砍來了竹子,穿上了紅衣,等待年獸的到來。
晚上,吹來了一陣陣陰風,年獸來了,它東瞧西瞧,看見一位老爺爺坐在門口,以為可以飽餐一頓。它剛走過去仔細一看,看見門上貼了紅紙,便後退了好幾步。可年獸不甘心,於是猛撲過去。沒想到「噼噼啪啪」的爆響接連不斷。嚇得年獸飛快地跑回了海里。 第二天,村民們陸續回來了,大家間村子安然無恙,看見一切都完好無損,都目瞪口呆了。這時他們想起了留在這里的老爺爺。大家去看老爺爺,老爺爺竟然在燒飯。老爺爺見大家在屋外,便走出來,告訴他們昨晚他是怎麼趕走年獸的,人們歡呼奔走相告。從此,這個習俗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個叫做夕的怪物,它經常破壞房屋,傷人害命。人們為了躲避夕帶給他們的傷害都上山了。
這在春節這一天時,桃花村的人們都扶老攜幼上山躲避時,有一個叫做年的孩子,對一個老婆婆說:我有一個好辦法把夕趕走。老婆婆沒在乎他說的話,直接上山了。
人們上山沒一會兒後,夕就來桃花村搞破壞了,夕看見老婆婆家,燈火明亮,夕便走了過去,只見了婆婆家門上貼著紅色的春聯,窗戶上貼著各種形狀的紅色窗花。
突然,夕看見一個身披紅袍的孩子在哈哈大笑,那個孩子就是年。夕嚇得跳了起來,這時,年拿起一根火柴,點燃了院子里的鞭炮和煙花,就在這一瞬間院子里噼噼啪啪後,年卻玩的不亦樂乎,而夕這個怪物卻被嚇得一溜煙跑了。
桃花村的人們回來後看見村子裡安然無恙感到很奇怪,他們看見年笑嘻嘻的,那肯定是年趕走的夕,都感謝他。但是他們不知道,年本來就是守護他們的。
這就是除夕拜年的來歷。
多數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 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關於小年的這個時間差別,可能與過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關,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又體棄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灶王最初只管火,後來受天帝委派為掌管一家的監護神,被封為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只有一張畫像(木板印製的年畫)貼在灶牆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說是讓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後,將舊灶君像揭下焚化。換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爺上天找王皇大帝匯報去了。
祭灶時還要供上碗面湯(面條),俗話說:「灶王爺本姓張,一年一頓雜面湯。」雜面湯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製成,可見灶王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灶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來,就算完成匯報任務,帶著吉祥保佑一家過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臘月二十三日以後,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製作節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尖角,兇猛異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它就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類。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那樣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位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位老婆婆說如果收留他住一晚,他定能將「年」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白發老人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白發老人堅持要留下。眾人無奈,留下了他,其餘人等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像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渾身戰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那「年」獸大驚失色,倉皇而逃。
第二天,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相信了白發老人,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象徵著團結、興旺,同時也寄託著人們對新一年的希望。
小朋友們都愛過年,你知道年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
從前,每年除夕,都會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從水裡出來吃人。每到這時,人們就會逃到山頂避『年』。
一年除夕節的早上,人們又像往年一樣紛紛打包行李准備去山上避『年』一個白鬍子老爺爺說;「你們去吧!我一大把年紀了,即使爬到山上也剩半條命了,還不如留下來斗一斗年獸,就是被年獸吃了也不算短命了。」村民們怎麼勸說也沒用,只好讓老人留了下來。
老爺爺去買了許多紅紙、蠟燭,劈好了柴。夜幕降臨了,老爺爺在爐灶里點燃柴火做飯,在灶台上點上蠟燭,還在門口貼上紅紙,就坐在家裡平靜地等著『年』來。一陣風吹來,年獸從海里出來了,它四周看了一下,只有老爺爺家亮著燈,就直奔那裡去。一到老人家門口,看見門上有紅色,就嚇了一跳,可它不甘心,硬沖進家門,又在灶台看見蠟燭,就發起抖來,可老人就坐在灶台前,剛想要硬著頭皮上前去一口吃掉,突然,從爐灶里傳來一陣噼里啪啦的聲音,嚇得年獸掉頭就跑,再也不敢回來了。
從此人們都知道要怎麼對付年獸了,每年除夕,他們都會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來除舊迎新。
『肆』 關於年的故事
關於年的故事,如下:
在中國眾多傳統的節日中,春節算是最盛大、最熱鬧、最受人重視。即便是海外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華僑,也不能忘記這個重大的而又極富有意義的節日----春節。
正因為春節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如此深遠的,故我們收集了一些有關春節由來的資料,讓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萬事順利!
年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
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伍』 「年的故事」的由來
「年的故事」的由來: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准備舉家外遷的時候。
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
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過年是滿溢著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5)年的故事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 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
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