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故事寫作客體名詞解釋是什麼
寫作主體、寫作客體、寫作受體、寫作載體這四個要素。
寫作主體,即進入寫作狀態的人,一般謂之作者。就寫作四要素而言,寫作主體在寫作活動中無疑是居於主導地位的要素,動人的詩句、感人的文章都要在其手中誕生。
寫作客體實際上就是指作家所要描繪的現實世界(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泛指一切能夠成為寫作對象的人、事、景等客觀對象。寫作客體往往制約、引導著寫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寫作受體,即寫作活動的接受對象,一般謂之讀者。作為寫作活動中的一個要素,其價值和地位正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寫作載體是指書面文章。具體來講,寫作載體是構成寫作行為的、以語言文字有規律的排列傳遞信息的組織系統,通常由主題、材料、結構、語言這四個基本要素構成
2. 簡述幼兒故事的創作過程
1、材料:繪本、水彩筆、白色線團和針,然後選擇短小精悍的故事。
2、准備4-5張8開的白色卡紙和素描紙,從中間對半裁剪成一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形。
3、根據繪本圖片與文字,按繪本上面原來的圖片和文字照搬下來。
4、給已經畫好的圖片填上顏色,為了表現逼真可以用彩鉛和尖頭蠟筆進行上色。
5、重點畫一下封面和尾部,在封面寫上原作者的名字和書的名字,在尾頁寫上孩子的名字及班級。
6、最後用針線將書的側邊縫的整整齊齊即可。
3. 小朋友為什麼喜歡聽故事呢 兒童故事需要有什麼特點才能吸引小朋友呢
能讓寶寶體驗故事中的情節,更讓寶寶覺得有一種安全感。兒童故事一般具有完整連貫,生動有趣,語言口語化和生活化等特徵。
題材廣泛,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特別是兒童熟悉的現實生活,內容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後虛構的。主題單純、鮮明,情節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以敘事為主,語言淺顯、簡潔、口語化,適合口頭講述。種類較多,從創作過程分,有民間故事和創作故事;從題材分,有生活故事、動物故事、歷史故事;從表現形式分,有文字故事和圖畫故事。
特別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它對孩子的魅力是無窮的,故事有很多,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社會生活經驗小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科學家故事、益智故事等有教育教學價值的故事,喜歡聽故事幾乎是從幼稚園小朋友到中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
一堂以活潑、生動的故事情節進行教學的授課模式,稱之為「故事教學模式」。故事教學法、故事教學模式,也常被簡稱為「故事教學」。
4. 簡要論述一下幼兒文學創作的基本要求
一、兒童文學作者應具有的條件
①要有對兒童的愛心好責任感。
②要有獨特的生活積累。
③要有特殊的審美意識。
4 要有特殊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
二、 從創作動機看, 兒童文學作者的分類
(一):自覺型。 即 他們具有明確「為兒童創作」的目的。
①教育型。 例 張天翼
②社會使命型。 例如曹文軒
③娛樂型。 例鄭淵潔
(二):自發型 即他們並沒有的「為兒童創作」的目的。
① 童心型。泰戈爾《新月集》
②兒童崇拜型。③ 童年回憶型。 例陳丹燕 《中國少女》
⑵從社會職業身份來看, 兒童文學作者的分類
①專業作家
②少年兒童出版社或少年兒童雜志的編輯
③教師,尤其是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
④中小學生
三、兒童文學的創作過程有哪幾個階段?和成人文學創作相比 各階段有什麼特殊性?
①題材
②構思
③文學表達
四、你是怎樣理解兩種審美意識的協調作用的?試以你自己的兒童文學創作實踐的例子說明
文學創作是一種審美活動。如前所說,兒童文學作者的創作心理共存著兩種審美意識:成人審美意識和兒童審美意識。兩種審美意識的協調作用自始自終支配著整個兒童文學創作過程:一方面,成人審美意識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它清醒地把著審美水平的關,提高和深化著兒童的審美水平;並且自覺而熱情地調動著兒童審美方式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兒童審美意識又始終發揮著制約作用和能動作用。它隨時提醒作者要顧及讀者的審美能力,防止成人審美意識的排斥和取代。又當仁不讓地處處表現自己在審美方式上的才幹,使自己居於台前,而把成人審美意識推到幕後。
五、兒童文學有哪三大母題?試舉例簡述每個母題的特點(表述方式)?
兒童文學創作的三個最基本的母題是:
① 愛的母題。「愛的母題」所體現的,是成人對於兒童的眼光,有一種 「親切溫馨」 (母愛)或「端莊深邃「(父愛)藝術氣氛。( 成人身份的表述方式 ) 《猜猜我有多愛你》《愛心樹》
② 頑童的母題。「頑童的母題」則體現著兒童自己的眼光,有一種 「奇異狂放」 的藝術氣氛。( 兒童身份的表述方式 )《大海的盡頭在哪裡啊》
③ 自然的母題。「自然的母題」所體現的則是人類共同的目的,有一種「 悠遠率真」 的藝術氣氛。( 人類共同身份的表述方式 )
5. 幼兒故事的創作受體是什麼
幼兒。
幼兒文學創作的受體是幼兒。幼兒作為幼兒文學本質特徵的決定因素,作為創作受體和欣賞主體,在整個幼兒文學創作和欣賞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制約作用。
寫作受體,即寫作活動的接受對象,一般謂之讀者。寫作受體是相對於寫作活動中的主體而存在的。
6. 什麼是寫作受體意識
1、寫作受體接受的對象是寫作主體通過寫作活動生產的產品——文章,
2、受體的接受活動是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和實現的。
寫作「受體」的閱讀(欣賞),是寫作主體勞動成果的接受者,這與讀者(欣賞者)的身份是一致的。 傳統討論的受體,是讀者。寫作主體也閱讀自已的勞動成果,閱讀自已的作品,不叫受體。只有去閱讀別人的作品(文本),我們才稱之曰「受體」。因為作家、詩人也要閱讀與欣賞。可以通過寫作受體意識流動圖是,用舊的知識和已有經驗為基本建構零件,用鏈式圖的形式更清晰地反映出相關受體理論的新舊知識點之間實質性的邏輯關系,其實質是對原有寫作受體的認知結構的一種刺激, 使知識點按新秩序排列。
受體與讀者(欣賞者)的區別
1)讀者是相對於文章而存在,受體相對於寫作主體而存在。
2)「受體」對寫作活動的介入的時間不再是單純的「閱讀後」,在現代傳媒條件下,他們可以在主體寫作過程中「介入」。(如秘書為領導寫講話稿,領導或班子成員在秘書寫作前和寫作中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如新聞報導,受眾會參與,熱線電話。沒有受體參與的寫作活動是不完全的。如電視劇寫完開拍也會邊拍邊接納受體的意見)。
3) 寫作活動結束,其寫作主體不復存在,則受體轉變為傳統意義上的讀者(欣賞者)。
受體的分類
1)指定讀者、特定讀者、一般讀者、批審讀者
2)基本讀者、可能性讀者、理想讀者、非理想讀者
3)多層讀者
7. 幼兒故事講述及創作是什麼意思
幼兒故事講述及創作是指用豐富的想像力,賦予動物、植物等物體人類的感情。以幼兒的語言方式來表達某件事情的一種行為,代表著來教授幼兒語言功能上的開發。從而引導他們能夠健康快速的成長。
8. 幼兒生活故事創作的動機和意圖是什麼
創作的動機和意圖往往來自幼兒成長教育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正確的思想行為、高尚的品行和情感的培養,生活故事是最直接的「教科書」讓孩子了解和適應社會,促進孩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例如,在黃雲生的《咳嗽》中關於禮物的嬰幼兒生活故事,魏薇模仿祖母的咳嗽取樂。
9. 學前兒童故事創作的基本要求
學前兒童故事創作的基本要求:條理清楚,應盡量用順敘的方法,最好一條線索貫穿到底。
題材:幼兒文學的題材,首先要廣泛多樣,既包括反映幼兒生活的題材(幼兒家庭的、幼兒園的等),又包括反映成人生活的題材(英雄事跡、成人發明創造、科學家的刻苦鑽研等),還包括富於幻想色彩的探險、偵破方面的題材等;其次,幼兒文學的題材必須適應幼兒的理解水平。
主題:幼兒文學的主題主要有道德性主題、知識性主題和趣味性主題三種.幼兒文學的主題要力求單純、淺顯、鮮明,但同時又要防止「主題先行」的寫作陋習,還應注意表現的角度,努力從幼兒能理解的內容上去表現。
語言:幼兒文學語言的特殊性是由幼兒言語發展特點所決定的,要求有二:其一,可接受性,即作品中的語言要適宜幼兒的理解水平;其二,超前性,即作品中的語言要稍超出幼兒的實際理解能力,以不斷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
要符合這兩個要求,應做到:語言淺顯而且豐富,淺顯是幼兒文學語言的基本特徵;語言有音樂性、節奏感;語言形象,摹狀、比喻、擬人、誇張這四種修辭手法,是增強語言形象性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