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為蓋·里奇的處女作,《兩桿大煙槍》的優秀之處在哪
說到英國的喜劇電影,那麼由蓋·里奇執導的作品《兩桿大煙槍》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這部帶有犯罪性質的喜劇片,雖然情節上並沒有十分緊張的氛圍,但是卻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構思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收獲了諸多好評。不過在伙哥看來這部電影的燒腦程度也絲毫不亞於懸疑片啊!
《兩桿大煙槍》不僅是蓋·里奇的處女作,也是傑森斯坦森的電影處女作。同時電影中的很多主要人物也都是新人出演,對此還真是不得不佩服蓋·里奇的大膽和魄力呢!而事實證明了導演不僅才華橫溢,在選角方面也有著非常獨到的眼光,從而成就了這部經典之作!
B. 蓋。里奇的資料及作品
生平
1968年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軍人家庭,小時候被繼父撫養,後來被送去就讀私立學校,並因為興趣而換了10間學校。1993年在一家電影公司當了兩年的小弟,後來就開始自己拍攝一些廣告和MTV音樂錄影帶。
蓋·里奇首次引起好萊塢矚目,是因為他1999年的電影作品《兩桿大煙槍》,這部作品讓好萊塢兩個當紅巨星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贊不絕口,甚至讓後者致電蓋·里奇,表達不計片酬想在其作品中軋上一角的意願。也因此,之後蓋·里奇自編自導的作品《偷拐搶騙》網羅了布拉德·皮特,更打破了英國影史上最高票房紀錄,成了英國影史上最賣座的影片。2002年裡奇和妻子麥當娜合作了《惡女漂流記》,引來一片惡評。2005年,他又推出了導演作品《左輪手槍》,評論參差不齊。2008年的新作是「300壯士」傑拉德·巴特勒主演的《搖滾幫》。
作品
RocknRolla (2008)
轉輪手槍 Revolver (2005)
浩劫妙冤家 Swept Away (2002)
Love, Sex, Drugs & Money
The Hire: Star (2001)
偷拐搶騙 Snatch (2000)
兩桿老煙槍Lock, Stock... and Six Stolen Diamonds
The Guy Ritchie Project
C. 蓋.里奇的作品的特點有哪些
(1)後現代主義
蓋·里奇圖冊
許多人對於後現代風格的電影認識只有一個很籠統的概念,認為像周星馳昆汀那樣的電影就是後現代主義電影。但事實上,電影中的後現代風格是有兩個分支的:後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是指:以「無深度.無中心.無根據.自我反思.游戲式的」為風格的藝術,一般是反映這個時代性的變化的某些方面。而後現代性是指懷疑單一體系,大敘事手法的風格,是現代商品社會的表現形態。兩者的區別在於:後現代主義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往往在作品中包含強有力的諷刺或對當下社會事務的反思。後現代性更多的是一種大眾性的世俗文化,草根精神。當然兩者的概念並不是截然涇渭分明的。因為兩者都不再相信宏大而單一的敘事模式,都推崇解構手法。那麼我們可以做簡單的歸類,周星馳的電影是具有後現代性的電影。《暴雨將至》《羅拉快跑》《低俗小說》屬於後現代主義電影,兩者是一種內涵層次上的區別。
而蓋里奇電影中的後現代主義風格在思想內核上和眾多的後現代主義電影是一脈相承的。如電影《羅拉快跑》表達的是關於時間和人生偶然性的思考。用導演的話說是「這是一部探討世界可能性、生命可能性和電影可能性的電影。」蓋里奇在《兩桿大煙槍》和《偷拐搶騙》中對生命的偶然性都作出過個人的闡述:電影中的幾伙人追逐的物品幾經易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情節都深刻揭示了這種後現代主義電影中努力想表達的主題:生命的不確定性。以及《暴雨將至》和《低俗小說》運用圓形敘事的結構揭示了暴力的反復性與荒誕性,在里奇的電影中均有所涉獵。
(2)解構
解構作為後現代電影中不可缺少的烙印已經被解讀出了相當寬泛的涵義,大家比較熟悉的釋義有以解構人物性格為主的電影,如周星馳電影系列,這一類的電影中往往是將主要人物性格解構,僅保留其癲狂氣質或神經質的一面,同類的還有丹尼保爾的《猜火車》,他的電影中很多角色都是偏執狂,在整部電影中絮絮叨叨個沒完,在這些電影中,解構是作為突出電影荒誕與黑色幽默的一種伎倆。而另一種常用的解構是針對電影情節方面的,蓋里奇的電影在這兩個方面都有所涉獵,只不過其更用心與對後者的運用。
他的電影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支離破碎的電影情節與多線並行的敘事方式,對於這種解構方式很多人會將蓋里奇和昆汀的解構風格歸為一類。其實兩人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昆汀式的解構是從電影的整體出發,將劇情劃分為幾個段落,交叉敘述,是非線性的敘事,也屬於分段式電影。而蓋里奇的電影從整體上來看是遵循線性敘事的模式,而將段落中的單個場景劇情解構,最著名的是《偷拐搶騙》中那場各路人馬撞車的戲,三路人在影片中第一次相遇,在毫不知情相互影響。在這里導演運用交叉蒙太奇手段,將前因後果倒置,先展現結果再逐個交代起源,增強了黑色幽默的效果。簡單概括一下,蓋里奇的解構手法就是從單個段落入手,舍棄人們正常的時空觀,而以因果關系來組合情節,但因手法嫻熟,銜接合理,而絲毫沒有讓觀眾產生突兀的感覺。
(3)剪輯.故事.音樂的相互融合
後現代主義電影打破了這種思維僵化,顛覆了電影敘事的傳統技法,這點從戈達爾的《筋疲力盡》中的反古典敘事開始彰顯。另由於後現代主義電影推崇共時性研究,注重對於整體的討論。也使許多後現代主義電影的群戲十分出彩。經典的有《低俗小說》《落水狗》《巴別塔》《兩桿大煙槍》等。當然也有《記憶碎片》這樣的例外。而蓋里奇的成功之處在於在前半段影片中交代不少於10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屬性與個性的同時,影片節奏沒有被拖慢,而是在大量快速凌厲的剪輯下,加快了節奏的速度。觀眾們在這里的評價開始呈現兩極分化:一部分人由於沒有理清前面各線索導致跟不上劇情而被迫放棄觀影。
蓋·里奇圖冊
另一部分人則享受在電影中強烈的戲劇人物沖突所營造的快感中。在他的電影中,分量相當的角色有近10個,這些角色往往因為爭奪一件物品而相互交叉在一起。導演則通過大量閃回快速的剪輯將這些角色的行為呈現出一種焦慮混亂的形態,同時音樂與剪輯的相互配合與完美融合,也讓電影酷勁十足。蓋里奇電影中的沖突高超來得隨心所欲,讓人猝不及防。導演在劇情中大量運用的無前奏.直接高潮的英倫搖滾極好地襯託了戲劇沖突。也使影片有了一種MTV影像式的畫面感。可以說是故事剪輯音樂的完美融合,也使得里奇的電影被眾多影迷狂熱追捧。但也正因此印記的強烈,讓觀眾在觀影途中接受分析大量的信息而使主流影迷進而遠之。這也解釋了里奇的電影是cult電影的原因。
(4)暴力觀
蓋里奇的電影作為cult電影,不可避免地在電影中為我們展現大量的暴力場景。但作為後現代主義電影,導演並沒有將這種對暴力的描寫提升到「暴力美學」的高度。也就是說,蓋里奇的電影對暴力的刻畫關鍵不在於對暴力進行時態的描繪,而在於對暴力的起因和結果的展現上。
對cult電影的定義在其組成元素.受眾面以及其在文化領域的邊緣性。而後現代主義更多的是由電影的風格來界定的。所以蓋里奇的電影是後現代風格的cult電影。
D. 保持憤怒!解讀中年蓋里奇,看懂《人之怒》
說下這個片子,《人之怒》
內地之前是引進過蓋里奇電影的,比如《大偵探福爾摩斯》《阿拉丁》《亞瑟王:斗獸爭霸》。不過對於熟悉導演的影迷來說,前幾部都是相對折中的商業片,不算真正屬於蓋里奇風格呈現的作品,直到這部《人之怒》, 是純正「蓋氏風格」的犯罪電影,第一次來到內地大銀幕。
起初覺得這個劫案/復仇的故事,太過於好萊塢了,不像蓋里奇擅長拍的那種電影,反倒更像是傑森·斯坦森那種B級動作片。看完之後才發現,老Guy可以啊,把這樣一個主流商業的類型片故事,用自己獨樹一幟的導演手法展示出來:熟悉的多股力量交匯,不同視角、打亂時間順序的敘事,前衛與保守派相互纏繞的主題,陰郁的色調,暴力美學,透的骨子裡面的「酷」。
《人之怒》有著喜聞樂見的「蓋式風格」,但作為商業電影,其故事線索相比其他蓋里奇電影也比較簡化,沒有花哨的剪輯和敘事, 可以算是個人風格與主流商業故事融合的產物。但不要以為該片是老Guy對商業的妥協,因為暗含的核心主題,依然是導演一貫的訴求和特色,用句我們都懂的話來形容,這是導演在典型的類型片里「夾帶私貨」。
看慣了好萊塢體系的商業犯罪片的觀眾,會覺得這樣敘事/拍法,有著非常新鮮的體驗。話也說回來,《人之怒》也會讓習慣好萊塢電影的朋友,初嘗也會覺得怪味,所以這里需要捋順一下,把這個多視角,打亂時間的故事,按照時間順序順一遍,應該就能get到導演的內核。
(本文有劇透)
該片是章回體敘事,一共「4+1」段落,即開篇引子,與4章主題,每一段落,都是一個視角。
★開篇引子:運鈔車視角
★第1章《暗夜幽靈》,安保公司視角
★第2章《掘地三尺》,黑道視角
★第3章《一群壞小子》 ,劫匪視角
★第4章《肝臟 肺 脾臟 心臟》,所有視角匯合
電影打亂了時間順序,在不同視角中通過不斷構建懸念,一層一層的揭秘, 在這個多重視角中,我們能逐漸察覺到導演在其中營造的體系。
一個黑白勢力交錯纏繞的江湖世界,在此其中,以傑森·斯坦森為首的黑道,與安迪·加西亞飾演某位白道大人物,一同維持著一種均衡的秩序,從電影透露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出,二者是有著交集的,而且必要的時候,白道會對黑道某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黑道也會幫助對方完成某些事情,說白了,這就是江湖秩序,直到外來者的闖入。
外來者,是蓋里奇的電影的一大特色,比如《偷拐搶騙》中的布拉德·皮特,以及《人之怒》中的科林法瑞爾。《人之怒》中的外來者,則是一幫劫匪。二者的設定,有點像《紳士們》中的老炮「紳士們」,與一幫小混混們的對比設定了。
外來者(劫匪)渾身有著初來乍到的猛勁兒,眼中沒有規矩,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而黑道老江湖們往往情緒平穩,講究和氣生財,不得萬不得已不會背離自己一直維持的秩序。 可是一旦惹到自己頭上,那就只會比外來者的更加肆無忌憚、更加心狠手辣。
所以,這部電影的模式故事,有點像《老炮兒》,只不過本片里,老派與新派、江湖秩序與外來勢力的沖突,個人復仇與鏟除異己之間模稜兩可的界定,都在其中。
電影故事起因,就是這幫劫匪,放在了電影第3章,前面已經將斯坦森與角色遭遇和動機,交待清楚了。
這幫劫匪絕非菜鳥,而是一幫退伍軍人,在對話中,他們終日無所事事,為退伍後的生計發愁,順便抨擊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家,空有一腔熱血而用武之地,因此打算利用專業技能,目標某資本家干一票,結果因為不熟悉黑道,鋌而走險之後,經過層層分銷和回扣,最後到手僅剩1萬多,因此他們決定自產自銷,目標就是運鈔車。
作為商業電影,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人之怒》中很多角色逐漸趨於正常化,包括這些外來者的劫匪們,但仍保留了他電影中的核心——痞氣。 不過蓋里奇電影中的痞氣不像昆汀那種邪痞,而是露出濃濃的英國小混混的地痞,混不吝那種,看上去有點俠義精神,盜亦有道,實際上不講道理,亂拳打死老師傅那種。
所以標題才叫,一群壞小子。
這就到了開篇的運鈔車劫案,一氣呵成的劫案,美中不足的是殺掉了押運員,以及一個路人。
從第3章的劫匪視角中,我們能看到為什麼這幫大兵劫匪,會殺死押運員,因為其中一位反抗,打掉了斯科特·伊斯特伍德 (如下簡稱小牛仔)的面具,讓對方看到了自己的臉,為了滅口,才下了殺心,捎帶腳的把「碰巧路過」、目睹這一切的斯坦森父子也「滅了口」。
至此,電影已經完成了前3章全部懸念的回溯,只留下一個扣兒——安保公司有內鬼,究竟是誰。
斯坦森是個黑道大佬,應該是很有手段且資歷非常老牌的老大級人物。再一次跟兒子的假期中,恰好附近有個簡單任務,恰好手下不是車子掉鏈子就是出幺蛾子,導致這個老大不得不親自去一個簡單的盯梢任務。
這里完全可以套用《警察故事4》里成龍和標叔的對話: 「真的就這么簡單?」「真的就這么簡單!如果可以去,我都去了!」
但凡電影里出現這樣的對話或橋段的,都得不了什麼好果子,果然出事兒了。
大難不死的斯坦森,為了給兒子報仇,開始尋找罪魁禍首,並且調動各路人馬和關系,尋找蛛絲馬跡,至此,我們能夠得知如下關鍵信息。
★其一,斯坦森所在的黑道勢力,是在參與並策劃一起或多起運鈔車劫案,從對白中可得知,這樣的「劫案」,一定程度上得到「默許」的,屬於游戲規則之內。結果,這場劫案,卻被人搶了先。按照江湖秩序,斯坦森「友鄰」之間肯定都提前知會了,不會發生沖突,所以這場劫案是「外人」所為。
★其二,斯坦森密會了某個大人物,從第1章得知,這個大人物,跟FBI有著莫逆關系,但具體身份未知。斯坦森告知對方,我要搞事情了,與對方信息交流。大人物也給了斯坦森一個「黑名單」,意思就是這上面的列表,可以搞。
從隨後的動作可以得知,「黑名單」上的幫派都是新興勢力,屬於秩序之外,因為這幫人幹得那些勾當,連老炮們都看不下去了(片中有明示,某小弟說自己受不了他們了)。很明顯,這次是斯坦森尋找兇手的過程,同時也是黑道內部的肅清活動,並得到了「上面」的授意。
值得注意的是, 這幫新興勢力,基本都是有色裔,對比斯坦森的老牌黑道,電影所暗示的觀點,不言而喻 (《紳士們》中,也有類似的隱喻)。
但一切之後,斯坦森掘地三尺還是沒有找到真凶。
最終,他決定潛伏在安保公司,這幫神秘劫匪,肯定還會有下一次任務,而且他懷疑安保公司有內應。斯坦森再次找到了「上面」,在對方的幫助下,偽造了身份和履歷,搖身一變成了Patrick Hill。
至此,電影完成了第1章,Patrick Hill身份的回溯,隨後的懸念就是上述第三幕揭曉劫匪身份的內容。
Patrick Hill應聘安保公司,以「平平無奇」的成績,成為一名押運員,有了一個新名字:H。
他遇到一幫奇葩同事,包括喬什·哈奈特飾演的嘴炮,一副「我來教你做事的」威風勁兒;負責帶新人且日常劃水的老員工「子彈」;疑神疑鬼的管理員,還有一堆找茬的人。
隨後,這個平平無奇的押運員,在一次劫案中,展示出不凡的能力,全殲劫匪,讓公司上下對他刮目相看,並且名聲大噪,每次他押運,都保持了萬無一失,從菜鳥變成了金牌好員工。然而疑神疑鬼的管理員開始懷疑他的身份,FBI也找上門來,但都無疾而終。這個人真實身份究竟是誰?
期間波茲·馬龍的客串是全片最大笑點。
最後在一場新的劫案中,劫匪看到H的真面目,掉頭就跑,完成第一幕全部的懸念設置。
可以說,開場第1章是蓋里奇風格最淡、最像《疾速追殺》式好萊塢電影的風格,也是與第2章互為最多的地方。因為第2章大部分內容,都是對本章節全部懸念的解釋說明:
★開場,對方叫他「Patrick Hill」名字時,斯坦森愣了幾秒才反應過來,這個小細節,暗示了這名字是假的。
★他在安保公司一系列操作,搞到了所有員工的工牌,並在一個女員工身上發現了端倪,,逼問之下,發現對方監守自盜,黑了一筆錢,從而確認這家安保公司確實有問題。
★大人物的首次亮相,在FBI盯上H的時候,發現這個人真實身份,大人物出面阻止,告訴對方,不該管的別管,且明示對方不在乎錢。這個設定與第2章黑道某些行為完成了互文,才能得知,這幫老炮的某些行為(劫案),是得到「默許」的。
至此,前3章內容,都在指向一個充滿秩序和潛規則的江湖世界, 內部黑白道的老派勢力相互纏繞,有時候還會互通有無,維持著一種均衡。而隨著外部勢力的到來,在名義上盜亦有道的前提下,雙方都互相撕扯了最後的遮羞布。
最後一幕是有些猝不及防。有點銀河映像《非常突然》的感覺。因為,隨著最後大戰的到來, 前期營造的一切秩序和規則,一切人設和信條,完全崩塌。
斯坦森前期一系列超凡操作,並沒有調查出結果,只是守株待兔等來了對方,還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大兵劫匪本著俠義精神,最後干一票大的收山,但在他們之中也出現了不安因素,幾乎可以預測的到結局。
安保公司里最不起眼的,才是真正的內應。
多個視角匯聚,完成一場很有噱頭的火並大戰。從前幾個章節一路看下來,蓋里奇在片中已經不能說是多線敘事來形容,而是網狀敘事,這一點在《偷拐搶騙》喜中有很好的展現,只不過本片並沒有後者那般交錯連環,還是那句話,《人之怒》是商業電影,蓋 里奇照顧到了主流受眾,對敘事進行了簡化,不同視角打亂時間順序,一層一層的懸念揭曉,讓觀眾在來回切換的故事線中保持新鮮感,也帶來流暢的體驗。
然而最需要解讀的則就是最後一幕。
在看似火爆的槍戰戲份里,《人之怒》的結尾展示了與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的另一個突出差異—— 「反傳統」的價值取向。
★「英雄主義」的完滅
電影中逞英雄的角色全滅,電影還事先張揚進行了英雄主義氣氛營造,但最終結果,幹掉英雄的,還是內奸。用《水滸傳》里形容秦明之死的話來形容——「滅地竟無聲」。
★「俠義精神」的嘲諷
本片放棄了《偷拐搶騙》那樣繁瑣的做局和布局,只是簡單的用黑吃黑的方式,但效果也很明顯了,大兵們什麼盜亦有道、俠義精神,無法是利益驅使,巧立名目,最終換來了作繭自縛的結局。
★所謂「王者」的脆弱
斯坦森差一點就成john wick,前期在各種不利情況下的絕境逆襲,最後更是以一敵六,大戰盔甲戰士,可惜火爆未遂,最後還是被冷槍擊中,身負重傷,倒地不起。
但斯坦森最後的復仇是怎麼回事呢?這也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結尾斯坦森頗具儀式感的「肝、肺、脾、心」復仇之後,鏡頭一轉,大人物現身,接受了被劫的1.8億,樓下還有小弟的車接,原來獨來獨往的黑道大佬,最後還是找人幫忙了。
因為大戰結尾顯示,斯坦森身負重傷已經無力追蹤劫匪了,但在黑白兩道的幫助下,斯坦森完成了復仇,大人物完成了案件破獲,兩全其美,黑白協作,江湖恢復舊秩序。
這就是完全反好萊塢式的結局啊,通常好萊塢電影里那些義俠最後會浪子回頭,通常主角會一路開掛到底,最終親手完成復仇,通常英雄主義最後一刻覺醒,會把那些兩面三刀的內鬼親手解決,以此彰顯創作者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但這部電影里完全相反,與好萊塢電影所營造的普世價值觀完全對立,主角也不是什麼john wick。
《人之怒》的核心主題,跟前作《紳士們》有些類似,但不像後者那樣玩的嗨,而是在主流商業類型片的基礎上,夾帶了大量的「私貨」。
但該片與《紳士們》最像的地方,就是已經53歲的蓋里奇,不再年輕,所展示的內核,也是趨於老成,和對世事的無奈。
比如電影里,調查、追逐與槍戰之中,兩部電影的主角們都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力不從心,也感受到了來自外來勢力的壓力。《紳士們》里的「痞子們」已經不再年輕,《人之怒》的黑道也有了家庭的羈絆。
但最終,他們都用傳統的做法——武器+拳頭,重新奪回了控制權,維護了他們親手搭建起來的秩序。在這一切的背後,則是《紳士們》里,英國紳士為了保住老派勢力,還要為美國人(馬修·麥康利)賣命,也是《人之怒》里,頗有手段的黑道,還要藉助「大人物」的幫忙,來完成復仇。
從這個故事中,能看到了以主角斯坦森為首的黑道們,大量的疲態和退意,試想一想, 假如斯坦森不是為了復仇,他和兒子沒遭遇這些事,沒有那種憤怒的情緒,他還能否有足夠的動力和能量,去應對新勢力的崛起?
在第2章里,他以復仇的名義去按圖索引,消滅其他新勢力,從角色的狀態上,已經看出被裹挾在事件中的無力感,感受到了外部勢力對老炮們的沖擊,感受到了自己是工具人,只是在幫助大人物在肅清勢力而已,所以他才不得不自己單槍匹馬。
但無論怎樣,復仇還是完成了,新勢力也肅清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方都想要的結果,秩序依舊,但老炮們,已然乏力維持。
53歲的已知天命的蓋里奇,不再嬉皮笑臉玩黑色幽默,而是以一個中年人的姿態,保持憤怒,這樣才不至於「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