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除了林徽因,民國時期還有什麼瑪麗蘇的愛情故事
除了林徽因,民國時期瑪麗蘇的愛情故事還有錢鍾書和楊絳,他們相守了一輩子,兩人互相理解,活成了所有人都羨慕的模樣。
“從前的車馬聲變得慢,一生只夠愛一人。”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正好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最好的愛情就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不能仗著對方對自己的愛而為所欲為。愛情僅僅有愛就可以了,但是婚姻不可以,婚姻需要的是兩個人的努力,因為婚姻是一段長久的旅行,一直到你的餘生結束。
㈡ 除了最美師生戀沈從文以外,民國時期還有哪些愛情故事
導語:民國那些絕妙愛情故事,徐志摩為愛而生為愛而死,最幸福的包辦婚姻胡適,民族脊樑愛情先鋒魯迅,最美師生戀沈從文與張兆和!
風帶走了一個時代,卻帶不走時代的記憶。愛情會隨風遠去,但那愛情的故事卻永遠會留在那些相信愛情,忠於愛情的人們心中。今天,我們就走進民國的愛情,去尋找那一段段絕美的愛情姻緣。以及我對那些愛情最真實的想法。
民國的愛情故事還有很多,那些故事早已隨著歷史慢慢走遠了,揭開歷史的背後,我們更應該去尋找現實的幸福,民國的愛情有的美滿幸福,一生傾心,有的曲折離奇,為愛而生,有的傳奇神秘,卻略顯遺憾可惜。
無論哪種愛情都能折射出我們現實的酸甜苦辣,也能讀出不一樣的人生,不同的愛情,不同的結果,卻有著相同的一個字,就是愛。唯有愛才能感動一切,改變一切。追逐愛情是我們人生的本能,從歷史的深處去挖掘愛情的意義,才能真正體會到愛情帶給我們的力量與幸福。
㈢ 在民國時期,發生了哪些愛情故事和情感糾葛
談到民國往事,往往能讓人想起一種復古的典雅之美。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旗袍女子手持卷,念得春花秋葉亂。看看民國時的照片,讀一讀民國時各個大師的感情糾葛,彷彿令人回到了那個黑白而又激昂的年代。
而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故事,是整個民國男女之情的高潮。對於這位名滿京城的高貴才女,徐志摩可以為她生,為她死,為她節約,為她抒情。而陸小曼和胡適的通信,全部都用英語書寫。他們包間聽戲,戲里戲外橫趣叢生,讓人流連忘返。而對陸小曼這個上流社會的交際花,徐志摩是心知肚明的,他依然愛得如此炙熱和真切,彷彿飛蛾撲火,心甘情願。他寫給陸小曼的詩,也是他一生之中最優美的創作。
㈣ 民國時期發生過哪些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生平無憾事,唯負此一人。
1990年,被囚禁五十餘年之久的張學良將軍終於恢復了自由身,從此遠遁美國,再也沒有回到大陸。而在同年三月,張學良將軍原配結樆的發妻,也是前妻曾經的東北第一夫人,於鳳至在美國洛杉磯孤獨的安然逝去。
在她的遺囑中,特意交代將死後的所有財產全部留給張學良,並在她的墓旁留了一個空墓,希望張學良可以百年之後死後同穴,而墓碑上的名字,也是張於鳳至,冠了夫姓。
雖然他們已經五十餘年未曾見面,天涯海角萬里之遙,雖然他們早已經簽署了離婚協議。
在她去世後不久,張學良攜趙四小姐曾去她的墓前拜祭,看到墓碑上的“張於鳳至”四字,不由得嘆道,生平無憾事,唯負此一人。
可惜,她並沒有等到和張學良重逢的那一天。
更可惜的是,她在萬里之遙都晝思夜想的那個男人,也並沒有完成它的遺願,沒有和他死後相伴,死後同穴。
2001年,張學良溘然長逝,葬在了夏威夷東海岸著名的神殿之谷紀念陵園,和趙四小姐生前廝守,死後相依。
到如今,大家都艷羨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一見鍾情長廂廝守生同衾死同槨,卻不知背後卻有一個女人傾盡所有無怨無悔愛而不妒的付出,卻也只得到了張學良的敬。
於鳳至這份愛,令人動容,愛而不得,莫過於此吧。
㈤ 民國時期的文人中有很多感人的愛情故事,你更欣賞哪一對兒情人
民國時期雖然出於非常動盪的年代,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最為激烈的年代,出現了很對知名的文人。他們中間有著很多非常吸引人的愛情故事,我最欣賞的是一對兒相戀十年終成眷屬的有情人,他們就是被人稱為南湖詩侶的朱生豪和宋清如。
他們的愛情故事至今讓很多人感嘆不已,那到底是怎樣的一段愛情呢?兩句話可以總結:朱生豪用短暫的一生做了兩件事兒——翻譯莎翁的著作和愛宋清如;朱生豪去世之後,宋清如卻只做了一件事兒——守著對朱生豪的回憶度過漫長的餘生。
1997年的夏天,詩壇才女宋清如女士得享天年,與丈夫朱生豪相聚於天國。陪伴她的是朱生豪嘔心瀝血的翻譯巨著《莎士比亞戲劇全集》,還有那些字字深情的書信,以及裝滿了朱生豪靈魂的信封。「南湖詩侶」是他們的雅稱,十年相思相愛,兩載相濡以沫,半生淡薄守候,還有那些充滿詩意的情書,讓他們的愛情感人至深。
㈥ 20個民國愛情故事,告訴你美滿婚姻的真相
曾經認為好的愛情是這樣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等到我們老得哪也去不了,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相知相守直到永遠的愛情,總是被我們渴望。在時局動盪的民國時期,文人雅士、才女名媛個性鮮明,各具風采,他們的愛情有曇花一現的,有半路結緣的,還有一生只愛一個人的。
愛爾蘭詩人羅伊.克里夫特在詩歌《愛》中這樣寫到:
「我愛你,因為你能喚出,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愛你,因為你穿越我心靈的曠野,如同陽光穿透水晶般容易,我的傻氣,我的弱點,在你的目光里幾乎不存在。
而我心裡最美麗的地方,卻被你的光芒照得通亮,別人都不曾費心走那麼遠,別人都覺得尋找太麻煩,所以沒人發現過我的美麗。」
理想中最好的愛情是你愛的那個人,在你的面前會不自覺放下一切戒備,做最真實的自己。你的好,你的壞,全部照單全收。
每提到最好的愛情,便不得不提錢鍾書與楊絳。
有時候,人和人之間的緣分,僅一面就註定要牽手一生。在清華大學工字廳,兩人第二次見面,錢鍾書說:「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
從那一刻起,他們認定彼此就是那個讓自己心動的人,兩個新時代的年輕人開始了每日一封的書信往來。思念被化作筆下的文字,他們互訴衷腸,信中還有不少情詩,現在讀來仍覺情意綿綿。
錢鍾書曾評價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錢鍾書帶著楊絳一同去英國游學的那段時間,錢鍾書吃不慣房東做的的飯菜,楊絳就重新找房子,置辦廚具,親自下廚做羹湯。
生活中的錢鍾書像個不懂事的孩子,他常常給家中添亂,台燈壞了、墨水弄臟桌布,楊絳只是說一句「不要緊」便開始收拾。
楊絳說:「作為鍾書的妻子,他看的書我都沾染些,因為兩人免不了要交流思想,我們文學上的交流是我們友誼的基礎,彼此有心得,交流是樂事、趣事。」
因女子學院研修文學的名額已滿,楊絳常跑到圖書館自學西方文學,還與錢鍾書比賽誰看的書多,書讀完以後還要互相點評一番。
1942年底,錢鍾書說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當即表示支持,錢鍾書每寫完一章,楊絳就拿來讀,然後催著他繼續寫,這部小說就是廣為人知的《圍城》。
容你的生活技能為零,懂你的鴻鵠之志,無條件支持你的事業,又不忘追隨你的腳步,共同成長,相互成就,這就是他們愛情保鮮的秘訣吧!
特立獨行的豬先生所著的《世事如書,我只愛你這一句》向我們展現了時局動盪、新思潮湧現的民國時期二十對眷侶的愛情故事。甜蜜的、美滿的、淡雅的、心酸的、苦澀的、狼狽的、轟轟烈烈的愛情與婚姻,都是人生的表現形式。一封情書,一份情思,紙已泛黃,情意猶存。
書中有甜蜜得羨煞旁人的愛情,如錢鍾書與楊絳;
有如荷塘清風般淡雅的愛情,如朱自清與陳竹隱;
有今生今世要在一起的吳文藻與冰心,林語堂與廖翠鳳;
有平生伴侶亦友亦妻的梁實秋與程季淑;
有彪悍婚姻之稱的胡適與江冬秀;
有無情無愛的魯迅與朱安……
並非所有愛情都如錢鍾書與楊絳般美滿,瑣碎與平淡乃是生活的常態,他們的婚姻美滿只是更多了一份與人相處的智慧,一份各自成長的動力,一份相互體諒的包容,以及思想的高度同步,各自成長,互相成就更好的彼此。
願你能從書中看懂愛、明白愛、得到愛。
㈦ 民國時期都有那些悲涼的愛情故事 (可以是民間的,不太多人知道的,像第三十八年夏至那樣的。謝謝謝謝。
🍂🍂🍂在此講述兩個凄美悲涼的民國愛情故事,第一個是林淑華和徐惠民的故事,二人歷經磨難終於在一起但最後以男方病逝落幕的現實悲劇;另一個是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故事,因對世俗婚姻的定義和愛情的錯誤觀念,二人錯過,直到男方病逝後女方才明白其情誼。
民國時的愛情,躲過了槍林彈雨,躲過了血雨腥風,最終卻敗給了閑言碎語。
🌂🌂🌂民國愛情十有九悲,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生命安全無法保障的時候,依舊還有舊時代封建禮教的束縛,無論是門當戶對應對的生命風險,還是知音相逢卻被世俗門見阻攔的無奈,都源於時代背景下的無所奈何。
㈧ 求民國時期名人的愛情故事,最好有具體情節經過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相愛到底有多深,你想知道的是這些。
且聽我依據史料細說根由。
在倫敦,父女兩人同時與徐志摩談戀愛
林徽因的父親是林長民,字宗孟,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後,入段祺瑞內閣任司法部長,三個月後辭職赴日本考察。1920年春攜女兒林徽因赴英國,身份是中國國際聯盟同志會駐歐代表。其時林長民44歲,林徽因16歲。同年10月,徐志摩從美國來到倫敦,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讀書。
徐志摩和林家父女的相識,是在國際聯盟的一次講演會上。「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混了半年,正感到悶想換路走的時候,認識了狄更生先生……第一次見著他是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說,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這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的說法。林徽因《憶志摩》文中說,她初次遇見徐,是在徐初次認識狄更生先生的那次會見中。
志摩記錯了,沒有半年,到倫敦兩個月就認識了林家父女,且很快便向林徽因發起了愛的攻勢。有林長民的信可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誤解了。」信末附言「徽徽問候」。
一個是留學三年的青年男子,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妙齡女郎,志摩的用情之烈不難想像,而徽因的惶恐失措也在情理之中。好在林長民是個豁達大度的人,不光不責怪反而給以解說。
很快張幼儀來到倫敦,徐志摩通過狄更生的關系,取得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特別生的資格,攜妻搬到離劍橋六英里的沙士頓鄉下住家。這期間志摩和徽因一直保持通信聯系。張幼儀在《小腳與西服》一書中對她的侄孫女張邦梅說:
「幾年以後,我才從郭君那兒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趕忙出去,的確是因為要和住在倫敦的女朋友聯絡。他們用理發店對街的雜貨鋪當他的地址,那時倫敦和沙士頓之間的郵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魚雁往返。他們信里寫的是英文,目的就在預防我碰巧發現那些信件,不過我從沒發現過就是了。」
對於張幼儀來說,她盡可以這樣懷疑,也有幾分是事實,但要說全是事實,即志摩每天等的都是林徽因的信,就不對了。
肯定有徽因的信。1927年林徽因在美國上學,正好胡適也去了美國,3月15日給胡的信中說:「我昨天把他的舊信一一翻閱了。舊的志摩我現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但是過去,現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遠紀念著。」這些話,不光說明他們當年確實通信,也說明了他們當時各自的狀態。
志摩熱烈追求是不用說了,徽因這邊興奮或許是有的,沒有很當真也是真的。否則不會幾年之後才「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再一個證據是,志摩一死,存在凌叔華那兒的「八寶箱」,也叫文字因緣箱,裡面放的是志摩的日記和手稿,其中有《康橋日記》,立即成了林徽因務必得之的對象。她的理由是,「我只是要讀讀那日記,給我是種滿足,好奇心滿足,回味這古怪的世事,紀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農歷正月初一給胡適的信)凌叔華退給她的日記中少幾頁,為此還和凌慪了好一陣子的氣。
同時還有林長民的信,兩人也是談戀愛。1925年12月24日林長民死於郭松齡之役,第二年2月6日,志摩在自己編的《晨報副刊》上刊出林的《一封情書》,加了按語說:「分明是寫給他情人的,怎麼會給我呢?我的答話是我就是他的情人。聽我說這段逸話。四年前我在康橋時,宗孟在倫敦,有一次我們說著玩,商量彼此裝假通情書,我們設想一個情節,我算是女的,一個有夫之婦,他裝男的,也是有婦之夫,在這雙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虛設的講戀愛。」
於此可知在沙士頓,志摩每天去雜貨鋪取的信,更多的該是林長民來的情書。
從林徽因給胡適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她的矜持,年齡小是一個因素,出身名門是一個因素,還有一個因素也不可忽略,那就是,她不是嫡出,而是庶出。林長民有兩個小老婆,林徽因是第一個小老婆的長女。這種身世的女子,一般來說,更要自尊自重,否則閑話就多了。
在北京,情人不願受干擾
1921年10月林徽因隨父回國。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國,在南方稍事盤桓,12月初來到北京。
志摩所以匆匆回國,肯定是知道林徽因許配給梁思成了。他離開倫敦回國,原意還要回來的,這從他的名詩《康橋再見吧》中可以看得出來。「設如我星明有福,素願竟酬,/則來春花香時節,當復西航,/重來此地,再撿起詩針詩線,/綉我理想生命的鮮花,實現/年來夢境纏繞的銷魂蹤跡,/散香柔韻節,增媚河上風流。」
莫非說一起來倫敦留學,是徽因給志摩的許諾?
然而一到北京,他就知道事情不是那簡單的了。先是梁啟超給他來了一封長信(梁在上海),勸他「義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然如捕風,然先已予多人以無量之苦痛」。這話雖是替張家說的,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親身感受,畢竟是他的兒子將要娶徽因為妻啊。
梁還感嘆:「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若爾爾者!」
如果梁啟超不打算娶徽因作自己的兒媳,毫無疑問,這些話都是擲地作金石之聲的醒世良言,任誰聽了都會感激涕零,迷途知返,然而一加上這個背景,這些話就顯得蒼白無力,甚至讓人覺得可憐兮兮了。
縱然是老師,徐志摩也不會買這個帳,他會怎樣回答,也就不難想像了。「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等於說那麼咱們就較量一下吧。
這封信幾乎是他到北京的當天收到的。這時還沒有見上林徽因,待見過林徽因,他就沒有這么大的自信了。林在培華中學讀書,自然是不好去找的。林家住在景山後街一處稱作雪池的院子里。那兒是能去的,可是徽因常常不在。她與梁思成的戀愛關系已相當穩固了,餘暇時間兩個人常在一起談情說愛。
有一個小故事,頗能說明志摩的執著與尷尬。
梁啟超是松坡圖書館的館長。松坡圖書館有兩處院子,一處在西單附近的石虎胡同七號,一處在北海公園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處幽靜高雅院落,星期天不對外開放,梁思成因關系特殊備有鑰匙可以自由出入,便約了林徽因來此相聚。徐志摩找林徽因也會找到這兒。他是梁啟超的弟子,又是林長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來找林徽因也不能說有什麼不對。去的次數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便在門上貼一紙條,大書:
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願受干擾)。
志摩見了,只得怏怏而去。(梁實秋《賽珍珠與徐志摩》)
就算一種惡作劇吧,怕也不是梁思成背著林徽因寫的吧。
1924年四五月間,泰戈爾訪華期間,給了徐林接觸的機會,一起接待進出會場,又一起演出英文戲劇,又恢復了昔日的情感。5月20日,泰戈爾一行離開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車站上,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裡面。車快開動了,徐志摩正在寫一封給林徽因的信,尚未寫完,車已蠕動,徐志摩要沖過去遞給車下的林徽因,泰戈爾的秘書恩厚之見他太傷感,一把搶了過來替他藏起。後來志摩再沒提起此事,恩厚之就把此保存起來帶回英國。直到70年代,梁錫華去訪問,讓梁看了原件。信里寫的是:我真不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話,我已經好幾次提起筆來想寫,但是每次總是寫不成篇。這兩日我的頭腦只是昏沉沉的,開著眼閉著眼都只見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著我們不願意的車輛,遲遲地向荒野里退縮。離別!怎麼的能叫人相信?我想著了就要發瘋,這么多的絲,誰能割得斷?我的眼前又黑了!
從這封信上,可以看出,大前天晚上,他倆是在一起的。就是這次會面,林徽因向志摩攤了牌,說她馬上就要隨梁思成去美國留學了,她不可能做他的妻子,他們必須「離別」。
林徽因到了美國後,才咀嚼出志摩對她的真情的滋味而倍加珍惜。在1927年3月15日給胡適的那封信中,她說:「請你告訴志摩我這三年來寂寞受夠了,失望也遇多了,現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著自慰和滿足。告訴他我絕對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諒我從前的種種。
1928年8月林徽因回國,與梁思成一起受聘為東北大學教授。1931年初,徐志摩聞知林病重,曾專程去沈陽看望。這年春季開學後,志摩來到北平任北大教授,林徽因病重回到北京療養,兩人的接觸又多了,加之志摩與小曼感情不睦,兩人的又時常走動,頗有舊情復萌的趨勢。對這一段的感情,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的看法是:
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飛機墜毀中失事身亡,對他來說是件好事,若多活幾年對他來說更是個悲劇,和陸小曼肯定過不下去。若同陸離婚,徐從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這里,將來就攪不清楚,大家都將會很難辦的。
林也很心疼他,不忍心傷害他,徐又陷得很深。因而我一直覺得,徐的生命突然結束,也算是上天的安排。
當晚輩的說這樣的話,實在太不應該了。為了自己的家聲,竟說他人燒死是好事,不像個有文化的人說的話。這是《人間四月天》播出後,梁從誡先生回答《文藝報》記者時說的。登在本年5月6日該報四版上。不看這些話,我還不知道1931年在北平,徐林感情已發展到這樣危險的地步。
㈨ 你知道哪些令人動容的民國時期的愛情故事
這個世界上有的男女之愛,是天作佳緣,有的卻是起初情投意合、後來你死我活的孽緣。民國最著名的才子郁達夫與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的婚戀,就有點這般意味,他們在上海以狂戀開始,最終在新加坡以狂怒撕破臉皮,開頭和結尾統統驚動世人。
1927年1月,郁達夫登門拜訪老朋友孫百剛,在這里,他第一次見到了20歲姑娘王映霞。初遇王映霞,郁達夫一見鍾情。雙方在上海江南大飯店一個房間里進行了一次長談,兩人的戀愛轟轟烈烈地開始了。1927年6月5日晚,郁達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豐園舉行了訂婚儀式。6月10日,郁達夫寫信把此事告訴了發妻孫荃。孫荃無可奈何,只好默認。
但是郁、王兩人後來感情卻急轉直下,這與浙江省教育廳長許紹棣有直接關系。一天,郁達夫回到家中,不見王映霞,卻發現了許紹棣給王映霞的幾封信,便斷定王映霞與她的「司馬相如」私奔了。郁達夫性格沖動,在《大公報》刊登「尋人啟事」。實際上,王映霞只是到她的朋友曹秉哲家裡去了。翌日,當王映霞在《大公報》上看到郁達夫的「尋人啟事」時,不禁勃然大怒。經過朋友的從中調解,郁達夫和王映霞捐棄「前嫌」,決定和解。
然而,郁達夫不久後做的一件事,終於把他們的婚姻推向了墳墓。1939年,郁達夫在香港《大風》旬刊上發表著名的《毀家詩紀》,包括有詳細注釋的19首詩和1首詞。郁達夫公開披露了他與王映霞之間的情感恩怨,並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對他的背叛是導致毀家的重要原因。這對曾被譽為「富春江上神仙侶」的才子佳人,就這樣以彼此怨恨的方式分手了。
㈩ 民國時期有哪些愛情故事
徐悲鴻與孫多慈:一場不該發生的戀愛,苦戀十年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傳播也促使著中國女性的進一步覺醒。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女性要達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須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國大學校園首開「男女同校」,隨之而來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師生間戀愛之事時有發生。
1930年秋天,徐悲鴻為得意弟子孫多慈畫了一幅素描。畫稿上的孫多慈齊耳短發,面如圓月,表情淡然,畫作中的她有屬於那個時代女學生特有的青澀稚嫩。徐悲鴻在畫作的右下角題字:「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願畢生勇猛精進,發揚真藝….」
《鳳凰大視野》李筱懿 談及孫多慈的愛情
無論民國還是現在,女性在愛情中的自由選擇和為愛抉擇的付出都是在打破束縛往前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