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對待歷史上的神話傳說
歷史史實,一般認為是客觀存在的,無法改變的事實。神話傳說是人們表達內心對美好嚮往,不全是真的(也不全是假的),其中有一些虛構(或全是虛構)。比如女媧造人。人是由南方古猿進化而來,故事說是女媧用泥土造人,寓意是表達對女媧(或女性)的贊頌。又如黃帝、蚩尤之戰,「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這應該是原始的祈雨術、止雨術。因此,一方面,不能把神話當作真實的歷史,否則就失去了歷史學的真實性、科學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歷史事實去衡量神話。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從神話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從點滴中去尋找歷史現象的客觀存在。『貳』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傳說
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有什麼區別和聯系:遠古傳說: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誇張記述,包括否認這里有神話的成分,但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某些可靠的歷史事實.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有記載,而且已經被許多考古發覺所證實.古傳說和歷史事實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這要從兩個方面去對待,一方面,不能把傳說當作真實的歷史,否則就失去了歷史學的真實性、科學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歷史事實去衡量遠古傳說.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從神話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從點滴中去尋找歷史現象的客觀存在.古傳說: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誇張的記述.不可否認這里有神話的成分,但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著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有記載,而且已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發掘所證實.歷史事實: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基本觀點;元謀人是目前我國已知的最早人類.中國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址從南到北,分布很廣.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北京人的體質特徵,說明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起決定性作用——"人猿相揖別".早期人類經歷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產生,發展過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國家之一.從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居民遺址,發現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出現原始農業,會飼養家禽,建造房屋,製造陶器,過定居生活.※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和自然環境,植物的馴化(原始農業),動物的馴化(原始畜牧業),日常用品的發明創造(原始手工業)等聯系密切.※原始農業,畜牧業是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物質基礎.※從母系氏族公社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再到階級對立的產生,造成這個歷史轉變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古傳說和歷史事實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這要從兩個方面去對待,一方面,不能把傳說當作真實的歷史,否則就失去了歷史學的真實性、科學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歷史事實去衡量遠古傳說.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從神話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從點滴中去尋找歷史現象的客觀存在.古傳說: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誇張的記述.不可否認這里有神話的成分,但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著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有記載,而且已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發掘所證實.歷史事實: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叄』 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對待歷史事實與神話傳說的關系
在讀歷史、研究歷史或者在寫一些有關歷史的文章時,一定要尊重歷史的可靠性、真實性,不能隨便把一個民間故事或者神話傳說中的故事當作歷史來寫,因為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實本身,而民間故事只能說是一個流傳。
神話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於遠古時代,人類開始思考與探索自然並結合自己的想像力所產生的。神話與歷史不是包含關系,它們有交集,但是並不相同。我們不能完全把神話當成歷史,也不能完全把神話人物當成歷史人物,神話肯定也有它存在的意義。
(3)如何看待傳說故事反映的觀點擴展閱讀
歷史和神話也有交點。如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關於「三皇五帝」的說法,流傳著許多不同的版本,中國神話中許多神仙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這就是神話和歷史的交點。
有時,史書中也有神話。如《漢書》說劉邦的母親有一天在堤壩上休息,夢見了神,然後電閃雷鳴之際,有龍蟠在其身上,劉邦母親懷孕,生了劉邦。這明顯就是假的,為了突出劉邦統治的正當性。可見史書中也可以有神話色彩。
關於二者的區分,有一點很好理解:歷史是有根據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神話可以是想像中的事情,是人們口口相傳,沒有真實發生的根源。
『肆』 的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人的一種什麼精神
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傳說。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種精神寄託、人類的嚮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對後世的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伍』 怎樣看待歷史上古傳說
看待神話傳說那就要看你是站在哪個角度看了,若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除非你是宗教人士信這個是真的,則傳說是無意義的,因為各個國家的傳說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比如說用泥土造人,不光中國有,非洲和南亞還有中東都有類似的模式,另外還有什麼大洪水,混沌時代等,所以說傳說雖然包含有歷史,但其一旦大部分被扭曲化,可以忽略不計。若是從文學的角度去看待,則神話傳說是很好的文學資料,因為它的傳播途徑是獨有的,便是世代口語相傳,一代一代的把神話增色下去,並一代一代的分裂出不同的類型,所以說神話是沒有標准本文的。看著不同版本的傳說也是對當地民俗的一種了解,所以我認為,本著文學,聽故事,思故事背後的道理的態度來看待歷史上古傳說,也是一種很好的讀此類書的方法。
『陸』 如何看待古代傳說與歷史史實的關系
傳說:口傳耳為傳,再由口說出為說。最初的傳說以真實為本,加以修飾使其符合「美」以口耳相傳,但仍以真實為重。近古的傳說則多為道聽途說加以臆測。所有傳說都有真實依據,如何評判靠個人能力。歷史史實原本是真實記載,有憑有據的事實,秦漢以後基本成為統治者宣揚自己功德的手段,部分關鍵被修改以符合當朝的正統形象。
總而言之:傳說是神化的事實,歷史史書為統治者的事實。最初都是真實的,久了就被人為摻假(偽)。所以判斷其真實部分就要參考其他相關記載傳說,研判其中道理才能去假存真。
『柒』 四大民間傳說反映了人們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願望
《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古代以愛情為主題的民間故事,至今仍廣泛流傳,被列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成為封建社會青年男女反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愛情的典範。我自小就對這幾個傳說故事耳熟能詳,被其中凄美的愛情感動得一塌糊塗。近些年來這些故事多次被搬上銀屏,賺足了少男少女的眼淚。
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閱歷的積累,對許多定論又有了新的看法。近日偶然回顧四大民間傳說,忽然覺得在那凄美的愛情面紗下,隱藏著一些並不光彩的東西。
通觀四個故事,女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個性鮮明光彩照人,而男主人公的形象則很平庸模糊。如在《孟姜女》中,男一號萬喜良僅在開頭露了一面,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僅是「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剩下都是女一號孟姜女的表演,「歷盡千辛萬苦、千里尋夫,後又感天動地、哭倒長城尋得丈夫屍身,最後又跳江殉夫」充分表現了對愛情的堅貞。
《白蛇傳》流傳版本最為豐富,女一號白娘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愛情、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盜仙草、鬥法海、水漫金山寺」;男一號許仙則耳軟心活,對愛情不夠堅定,甚至有點背信棄義。
《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梁山伯面對自己的愛情受到阻撓,也只是萬念俱灰、鬱郁而死;祝英台則選擇了為愛人殉身,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牛郎織女》中在四個故事中稍稍為男主人公挽回了一些形象。牛郎在自己的愛情、家庭遭到破壞的時候能夠奮起抗爭,但最後只是一個妥協的結果。
我剛注意到這個規律時著實很困惑,要知道在古代文字工作幾乎都是男人的權利,他們在創作時為什麼要自毀形象呢?我甚至懷疑這四個故事都是出自女人之手。隨後我又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從故事的結局來看,基本上都是女人為男人無條件的作出犧牲。這倒是符合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女人要從一而終、要三從四德,似乎這四個故事是一手炮製的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但其中男女自由戀愛又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禮教相背,因此不可能是主流意識形態的產物。
重新審視這四個故事,又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女主人公的自身條件要遠優越於男主人公。孟姜女至少是家道殷實,萬喜良是一落難書生;白娘子神仙之體、法力高強,屬於女強人類型,反觀許仙則是一個吃軟飯的書生;梁山伯又是一個書生,祝英台則是一個富家小姐;牛郎是一個貧下中農,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孫女,屬於高乾子女。或許有人說這是反對封建門第觀念,但為什麼就沒有一個故事是男主人公條件優越於女主人公,卻總是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扶危濟困。看一下男主人公的成分,就會豁然開朗,四個人有三個是書生。這恰恰反映了封建社會底層文人對現狀的不滿,這些文人自幼受聖人熏陶,「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喝過幾天墨水,就覺得高人一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以為坐等著,美好愛情、幸福生活就會自動送上門來。待到在現實中碰了一鼻子灰以後,就拿起自己的武器述諸文字,表達一下對現狀的不滿,來個精神勝利法,然後繼續做春秋大夢。
所以四大民間傳說骨子裡表達的其實是古代文人不勞而獲的思想,革命性極其有限,只是人們被其中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沒有注意到澆灌這些愛情花朵的思想肥料摻進了不純潔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