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尚書》是什麼它都講了什麼內容
《尚書》即上古之書,是儒家經典《六經》之一,故又稱為《書經》,也簡稱《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史書,其體裁屬史料選輯,它的內容主要是商、周二代的政府檔案,如政府報告、公告、誓詞、命令之類,因而能說它是一部遠古的政治論文集。在《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中都言明《尚書》為百篇,但經過秦始皇焚書,《尚書》一度散佚,到了漢文帝時,才由伏生口授出來,共28篇。這就是所謂的今文《尚書》。28篇中以朝代分,計《虞書》2篇:《堯典》、《皋陶謨》;《夏書》2篇:《禹貢》、《甘 誓》;《商書》5篇:《湯誓》、《盤庚》、《高宗彤日》、《西伯勘黎》、《微子》;《周書》19篇: 《牧誓》、《洪範》、《大誥》、《金滕》、《康誥》、《酒詰》、《梓材》、《召誥》、《洛誥》、《多 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
《尚書》是以記言為主的史書,其內容大都是歷史人物的言語以及朝廷的文詰。若按其 性質可分為以下六類:1.講述帝王事跡:如《堯典》,這已經能稱之為正式歷史;2.記載 典章制度:屬於後來志書性質,如《禹貢》,能說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志;3.議論國家政治: 《洪範》就是箕子為武王論天地之大法、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4.誓師詞:如《甘誓》、《牧誓》;5.策命:如《文侯之命》;6.誥:在全書中所佔比重最大,其內容所涉及的范圍也很廣,有的是自上而下,也有的是自下而上。由此可見,前三類是歷史記載,後三類是文書檔案。雖然僅存28篇,但它所涉及的歷史很長一上起堯舜時代的歷史。《虞書》這兩篇的內容上有較為密切的聯系,能看作是姊妹篇。《堯典》著重記載堯和舜的事跡,反映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制度解體的歷史。《皋陶謨》的中心問題是討論治國的方略,提出「知人」、「安民」,同時提出了 「五禮」與「五刑」。
⑵ 《尚書》中的典故有哪些
黃氏的「九子十尚書」傳說很廣,在我們鄉下只要是稍懂族譜的黃氏後裔,提起「九子十尚書」臉上都是驕傲。然而現實往往矛盾,在黃氏族譜上大書特書的「九子十尚書」在史書、方誌上卻尋不到蹤跡,現創建此專題貼來專門搜集各支老譜的「九子十尚書」資料。籍此來考察「九子十尚書」的來源與形成。兩個「九子十尚書」1、黃閏父九子一婿「九子十尚書」2、黃均俱九子一婿「九子十尚書」歡迎大家提供史書和方誌根據
黃閏父九子一婿「九子十尚書」閏父字元土,為齊高帝(479年)侍中,因斐凱之謗解印綬以山父自樂,後遭慧明之亂子孫各散居,娶刺史肖鸞之婦女為妻,生九子。長子映光,字興字,官至兵部尚書,居順寧次子映斗,字慎字,官至禮部尚書,居蒙化妻郭氏三子映星,字遠字,官至戶部尚書,居姚安州四子映辰,字德字,官至工部尚書,居巨津州五子映泰,字憶字,官至工部尚書,居平越府六子映元,字伯字,官至工部尚書七子映魁,字盟字,官至侍講及兵部尚書,居秀州,娶都督李宗之女,生一子:長育八子映雲,字濬字,官至戶部尚書,居果化九子映霞,字聖字,官至戶部尚書,梁武帝時為安北將軍,居鎮遠女適徐姓亦尚書故史稱潤父公九子一婿十尚書
黃均俱九子一婿「九子十尚書」黃均又名黃君章,官任柱國將軍,後父以子貴,贈大中大夫。黃均生了9個傑出了兒子,個個都頗有出息:長子黃德陽,登寧景丁未年(1007年)王洪榜進士,官任吏部尚書;次子黃經陽,宋咸平辛丑年(1001年)狀元,官任戶部尚書;三子黃節陽,祥符乙卯年(1015年)解元,中齊賢榜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四子黃政陽、五子黃瑛陽,都與三兄黃節陽為同榜進士,分別任刑部尚書和工部尚書,黃瑛陽還是殿試狀元,後遷通議大夫;六子黃俊陽,嘉佑丁酉年(1057年)章柯榜進士,官任禮部尚書;七子黃錦陽,與六兄黃綉陽,同中丁酉年舉人,初任給事郎,後升任禮部尚書;八子黃綉陽,嘉柘辛丑(公元1061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最小的兒子黃文陽,早在皇祐年間(1049-1053年)即考取了張唐榜進士,也官居刑部尚書顯職。女婿陳氏,也官任尚書。
⑶ 尚書是記載什麼的
尚書始於秦朝,西漢沿置。
尚書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群臣章奏,稱「尚書令」。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政府高官名稱。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門的主官稱為尚書。
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漢成帝改用士人。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魏晉以後,事實上即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為皇子時曾任其職,故後不復置,故唐代尚書省長官僅為左右僕射。宋代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師上,非實職。明朝廢除。
尚書的品級
唐代時期兵部尚書的官階為正三品,明代的情況下升為正二品,清朝時為從一品。明代時期兵部尚書又被稱為本兵,管理方法軍區的另外還參加發展戰略,勢力威勢巨大,正由於這樣,那時候於謙才可以在緊要關頭拯救明代於水火之中。
因此,若說古時候的兵部尚書等同於如今的哪些職務,要按時期看來,像明代時的兵部尚書,大多是如今軍委副書記,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和後勤部長的統稱。
對於別的時期的兵部尚書,一般等同於如今的軍委副書記兼國防部長。但是總體來說,無論哪個朝代,兵部尚書的權力都非常大,對我國十分關鍵。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mm-ZdNa0uZ1rctHyyoLbBw
⑷ 《尚書》主要記載的是什麼
儒家經典之一,先秦時期一本重要著作,匯集了上古時期許多重要歷史文獻,記載了早期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事件。《尚書》可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文字艱深古奧,《湯誓》就是《商書》中的一篇。
⑸ 《尚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尚書》-名書簡介
作者:孔丘
類型:哲學論著
成書時間:春秋時期
《尚書》-背景搜索
《尚書》原稱《書經》,也可單稱作《書》。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歷史文獻,其中保存了若干殷周時代的歷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屬於「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在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里, 《尚書》是第一部用文字記載的中國上古史。《尚書》對於上古史的記載,分為虞、夏、商、周四書,共58篇,各有篇名。它記載了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歷史。可是整個《尚書》的歷史記載,除了最後一篇《秦誓》以外,都沒有年月可記。雖然如此,它還是從公元前21世紀的堯開始,依其時代先後,把這一部中國的上古史留給了後人。
古人「尚」與「上」通用,「書」原來就是史。上古時,史為記事之官,書為史官所記之史,由於這部書所記載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書》。《尚書》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 下所書, 故謂之《尚書》」。( 王充《論衡·正說篇》)
在上古的時候,自有文字以來,國家組織的雛形已經具備了。為了給君王記載言行,以及當時所發生的事件,由史官分門別類的記錄下來。《漢書藝文志》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所謂言與事分別言之,機械地說,左史記言,這個言就是指的《尚書》,右史記事,事為《春秋》。也有人將左、右二字顛倒起來,即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不管怎樣,這種把言與事截然分開的做法,過於拘泥。實際上,《尚書》不僅記言,也有史實。在唐朝劉知幾的《史通》里,把史論分為六體,其中便有《尚書》,這也充分證明了《尚書》中言論和史實是並存的。
《尚書》的編定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被人們稱為「萬世師表」,與老子同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同時又是出色的教育家———首創私人辦學,公開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從而把教育的對象擴大到一定的社會范圍。並主張因材施教,重視發揮受教者的主動精神。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50多歲時,由中都宰擢任司寇,參與國政;3個月後終因政見不合,離開魯國,游歷齊、魏、宋、陳、蔡、楚等國。晚年時返回魯國,繼續講學。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他的弟子多達3000人,其中得意門人有包括顏回、曾參、冉求等在內的72人。
《尚書》是五經中學術價值最高,但也是最為艱深難讀的,這部古籍素以文辭古奧難懂著稱。特別是從先秦到唐代,這部書的版本和內容經歷了多次的變化和曲折離奇的歷史,其中已摻入了不少偽造的篇章。諸多社會歷史原因,使之面目全非,越發難於整理。經過兩千多年不少學者的努力,雖然有了點頭緒,但距離徹底清楚之日,似乎還很遙遠。
《尚書》定本編成以後不久,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並實施了各項改革。在文化方面,規定用一種比較簡便的隸書作為日常通用文字。官方所用的《尚書》,應該是用隸書改寫過了;而民間所收藏的卻未必全用隸書改寫。因此,這個時期很可能使《尚書》產生了字體不同的版本。到了秦始皇晚年,下令焚書。經過這次焚毀,凡是先秦文字所寫的《尚書》原本差不多全部被銷毀。幸而當時的博士伏生將《尚書》藏於牆壁的縫隙之中,保留了完整無缺的29篇,其他篇章已佚失。
秦朝滅亡後,漢高祖明白了「不能馬上治天下」,為使國家長治久安、欣欣向榮,漢高祖下旨盡力尋求天下失亡之書。漢文孝帝時,尋求專門研究《尚書》的人,經多方打聽,最後才知道有位在民間傳授《尚書》的大師伏生還健在,想請他講學。
西漢初年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亡於晉朝,西漢中葉孔安國所獻的古文《尚書》亡於唐朝,只有劉宋時期出現的偽《孔傳古文尚書》保留到了今天。盡管我們明明知道這個本子包含了許多篇偽書,但還是不得不用它作為研究《尚書》的惟一藍本。
《尚書》-內容精要
撇開偽古文不說,介紹一下全書最重要部分———真古文33篇的內容精要。
《虞書》四篇記載的是我國上古唐、虞時代的歷史傳說,包括唐堯禪位給虞舜,虞舜和他的大臣禹、皋陶等人有關政治的談話等情節,這四篇都以虞舜為中心,所以稱為《虞書》。
《夏書》二篇中的《禹貢》記載了禹治水以後全國的地理面貌,另一篇《甘誓》記載禹的兒子啟征討諸侯有扈氏的誓師辭,都是夏朝初期的事情。據傳說,夏朝經歷了400多年,這兩篇所涉及的只是夏朝歷史的點滴而已。
目前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為,上述《虞書》和《夏書》六篇都不是虞代和夏朝當時的歷史記錄,而是戰國時期,甚至晚至秦代的作品。其中只有《甘誓》一篇已出現於戰國前期學者墨子的著作中,文字和今本《尚書》大同小異。因此,這一篇的來源較早,至少在戰國時期以前即已存在。
《虞書》四篇中的個別詞句也曾被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引用過,但當時所見的篇文是否與今本相同,很有疑問。此外,從不同角度考察,這四篇似乎仍保存了不少有關堯舜時代的可靠傳說,所以仍不失為研究我國上古歷史的重要資料。《禹貢》一篇的內容,未見徵引於前秦任何著作,可能出現的時間最晚,但它是我國古代對地理面貌做出綜述的第一部文獻,學術價值極為重要,人們現在普遍把它作為戰國晚期左右的地理文獻看待。
《商書》7 篇,除第一篇《湯誓》記載商湯伐桀的事情以外,其餘6篇都是商朝後半期的史料。其中《盤庚》三篇記載盤庚遷都於殷的時候告諭臣民的講話。其餘3篇都記載商朝末年的事,有兩篇與商紂王有關,和《周書》中前一部的內容是直接相連的。這7 篇中,只有《湯誓》被人們認為是後來追敘的歷史傳說,其餘6篇都是比較直接的檔案。
《周書》20篇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包括從《牧誓》到《立政》為止的十四篇,這十四篇內容最為豐富,是全部《尚書》的精華所在。它們集中地報導了周朝滅殷(即商朝)以及周人如何鞏固對殷人的統治等情況,主要情節內容以當時最重要的政治家周公旦為中心人物;後一部分包括《顧命》以下的六篇,其中《顧命》和《康王之誥》從性質和內容、文字來看,本是一篇,所以,也可以說是五篇。這五篇中,時代早的屬於西周前期,時代晚的屬於春秋中葉。前三篇是周朝中央王室的檔案,後兩篇則分屬於魯國和秦國。一般認為,《周書》二十篇大體都是可靠的真實檔案文獻,其中只有《洪範》一篇記載箕子對答武王的談話,內容全系五行學說,似乎應是戰國時期五行學家興起以後的作品。但也有人認為五行學說起源很早,《洪範》即其淵源。總之,拋開這一篇不說,其餘十九篇都是我們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全部內容綜合起來,大致可分為三組。(一):關於堯、舜、禹、皋陶、啟等人的遠古歷史傳說;(二):關於周朝建國初年的重要文獻,尤其重點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動;(三):一些零散孤立的檔案,所屬時代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他篇章沒有直接的關聯。
《尚書》各篇的文體也不盡相同,大多數篇章是「記言」,但也有些篇章是「記事」或「記言兼記事」。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把《尚書》的文體分為十類,未免過於瑣碎。我們現在歸納一下,可以分為六類。
第一類是「典」,例如《堯典》。「典」字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表示尊重的意思,所以,凡是受人尊重的書冊就稱為「典」。「經典」、「典範」這類意義都是由此而來的。《尚書》中的「典」即「經典」之意。屬於這種體裁的文獻在《尚書》中所佔的比例是極小的。
第二類是「謨」,比如《皋陶謨》。「謨」字讀音和字義都與「謀」字相通,「謨」的意思就是「謀議」。屬於這種體裁的文獻在《尚書》中也很少見。
第三類是「訓」,例如《伊訓》。「訓」就是「教訓」的意思。屬於這種體裁的文獻,現僅存《伊訓》一篇。
第四類是「誥」,例如《大誥》。還有一些雖不以「誥」為篇名,但實際上也是「誥」。如《盤庚》、《梓材》、《多士》、《多方》等等。「誥」的意思就是「告諭」,無論從口頭上或用書面告諭別人都叫做「誥」。《尚書》中的「 誥」 大多是上級對下級的指示或統治者對臣民群眾講話。「誥」體大多記錄講話者的口語,一來由於商、周時代的口語和近代口語距離很遠,二來由於口語本身不能像書面文字那麼有條理,往往重復瑣碎,所以「誥」體文獻特別生澀難懂,也是《尚書》中最難理解的部分。以致唐朝的大文學家韓愈也感覺「誥」體文章讀起來結結巴巴很不順口,故而評論道:「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在這33篇中,屬於「誥」體的文獻佔了半數左右,是《尚書》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五類是「誓」,例如《湯誓》。「誓」一般指的是出兵征伐時或交戰前所宣布的誓師詞。屬於「誓」體的文獻在《尚書》中所佔的比例僅次於「誥」體,是比較多見的。「誓」辭大多有節韻,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秦誓》,其中寫道:「我武惟揚,侵於之疆,則取於殘,殺伐用張,於湯有光。」這里的「揚」、「疆」、「張」、「光」押韻,字句整齊,韻律鮮明,猶如詩歌一樣。「誓」體力求簡捷明了,所以比較容易讀懂。
第六類是「命」,例如《文侯之命》。「命」本來就是「命令」的意思。《尚書》中的「命」是古代常見的一種「命辭」,它們大多數是君王獎勵或賞賜某個臣子時所宣布的命令。《文侯之命》就是周平王對晉文侯所發布的一道獎令。屬於「命」體的文獻在《尚書》中很少。
既然傳說中《尚書》是孔子編訂的,而孔子又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因此,《尚書》也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歸納起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實行仁的手段,這就是「以仁為本,以禮為用」。它反對苛政濫刑,主張「為政以德」,在做人修養上,注重發揚「仁」的品德。《尚書》開篇便體現了孔子這種主張以「仁政」治國的觀點,其中說道:「古時候的帝堯??光輝廣披四海,以至於天地上下、明察秋毫而賢才兼人;親近各族人民,各族人民既已和睦相處;使百姓明辨是非,百姓所視明白;能團結天下萬國,隨著堯的德行的感化,風俗大和。」
《尚書》中還記載:堯在位已70年了,想選擇賢能之人以便禪位。當時想推舉四岳為繼承人,四岳說自己德薄,不能有辱帝位。於是推選純孝之人的舜,當時的舜以孝聞名天下,所以才被物色為天子的繼承人。由此可見儒家倡導「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儒家的「孝」與「忠」的思想是相連的,俗話說: 「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孔子說「孝慈則忠」,所以說,忠於其君,忠於其國,必須以孝為基礎。我們在《尚書》中可以看見忠於人民的湯、武革命。同時,可以看到兩個忠於其君與其國的偉大典型,這就是商湯的伊尹和周初的周公旦了。尤其是周公旦,孔子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把他樹為後世忠臣的楷模。
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倡議後,從此在中國開創了以儒家為正統學說的局面。因此,從西漢開始,已形成了學習儒家的經典熱。以後的董仲舒、劉向、鄭玄、韓愈、朱熹、王陽明等人,步孔子的後塵,更加發展了儒家學說,這個學說根深蒂固地植於歷代中國人民的思想中,成為我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兩千多年以來,儒家的思想始終統治著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由於《尚書》在儒學上的重要地位,在當時的封建主流社會備受推崇,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此外,《尚書》中也反映出了儒家學派孕育中的民主思想。《尚書·五子之歌》里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也就是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定,國家才能昌寧。
⑹ 《尚書》是什麼它都講了什麼內容
《尚書》據說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後,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就是經過晉人手術的這種古文《尚書》。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書。《虞書》、《夏書》非虞夏時所作,是後世儒家根據古代傳聞編寫的假託之作。
《商書》是殷王朝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誥,其中《湯誓》按時代說應為最早的作品,但這篇文章語言流暢,可能經過後人的潤色。《盤庚》三篇古奧難讀,較多地保留了原貌。
⑺ 《尚書》主要記錄的是什麼
《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記言體史書,是關於上古時代的政事史料匯編。《尚書》按朝代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按文體分為誥、訓、謨、誓、命、典六種。主要記載了上古帝王有關政事和治國的言論,也保存了古代經濟、地理及社會性質等方面的珍貴史料。《尚書》原稱《書》,「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繫上古各朝史官記錄,非成於一人之手,後由孔子編訂。《尚書》在戰國時已有很高的地位,《荀子》一書中把它稱之為「經」,漢代改稱《尚書》。《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
⑻ 《尚書》里講了哪些內容為什麼感覺現在不怎麼教了呢
《尚書》就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記錄了中國早期各王朝統治階層的談話、指令,以及施政理念和施政行動。應該說,它是中國早期留下的最重要的歷史典籍。據傳說,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尚書》共有上千篇的古文獻。不過,孔子整理它時挑選了一百篇,時間是從堯舜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這就成了百篇《尚書》。孔子編成《尚書》之後,是以之作為教本來教育學生的。
⑼ 《尚書》中的典故有哪些
典故有以下六個:1、舜 舜,歷來與堯並稱,為傳說中的聖王。《史記》說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又稱虞舜,據說是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還傳說舜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