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鄭和故事有哪些

鄭和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20 02:46:17

① 鄭和的故事!

【鄭和的故事】

一、碧海丹心擒海盜
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舟師,浩浩盪盪離開京城向西洋諸國出使。船隊航行過舊港時,聽當地漁民講:「舊港盤踞著一個海盜首領叫陳祖義,他是廣東人,在明洪武年間,移居舊港,糾集一夥海盜集團,專門搶過往商船和魚船,殺人盜貨、無惡不作,各國商人和漁民恨之入骨。」為了消除東西洋航路上的攔路虎,以利於各國商人來我國經商。鄭和派人送信給陳祖義,叫他放下屠刀,歸順朝庭。陳祖義口頭滿口答應,暗地裡卻調動海盜,人人手握腰刀,偷偷向鄭和船隊發起突然襲擊。就在這緊急關頭,寶船高高的桅桿上升起了紅燈。突然一片燈火將大海照通紅,士兵器,挺立船上。海盜知道中計,慌張逃竄。這時,十幾艘護衛船從兩邊包抄過來,堵住海盜退路。經過一場海戰,海盜船被繳獲,海盜死傷無數,盜首陳祖義被擒,押送回京城處死。鄭和由於得到了施進卿的告密,同時,鄭和也料到陳祖義倒有這一手。因此,速戰速決,消滅了海霸。從此,東西洋航路上的一大障礙被消除,各國商船在舊港等地暢通無阻,鄭和聲威大震西洋。

二、榴槤神果除瘟疫
據傳,在印度尼西亞有一種巨型水果叫榴槤果。這榴槤樹結果實大如我國出產的柚子。果肉顆顆如雞蛋,白色有核,有一股腥味難吃,當地人除婦女外連小孩子都不吃。當地華人更不會吃,路過此樹也要把鼻子堵住。有一次,鄭和使團到達印尼時,正遇當地瘟疫流行,病魔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華人紛紛祈求鄭大人派醫生除魔消瘟,鄭公囑咐他們把榴槤果當葯吃。人們遵照他的教導,吃了榴槤果,真神,結果瘟除病消,從此,許多印尼華人愛吃榴槤果。

三、浴溪澆水除百病
鄭和每次下西洋都要率領二萬七千八百多將士和水手,在龐大的船隊中還組織了醫生隊伍,其中分醫官、醫士、御醫和民醫。每150人派一名醫務人員,這些醫務人員除了給船上將士和水手進行防病治病外,船隊每到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施以醫德,積極為那裡人民治病。當時,泰國天氣暴熱,瘟疫流行,鄉民又缺醫少葯,死亡嚴重。百姓和華人聽說三寶大人的船隊又來了,大家都去迎接,同時,患病者紛紛向三寶大人求醫求葯,帥爺上崖後,親自到自鄉民中了解病情,並將船上的葯投入溪流河水之中,叫患者跳入水中洗澡,凡是經過水浴的病人,個個瘟病全消。這種治病的習慣,現在不在群眾中流行,泰國百姓和華人都以浴溪澆水消除百病。

四、灶婆公公播良種
鄭和寶船艦隊,一次到了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寶船停泊在萬加利縣的海邊。鄭和及其隨行官員、水手、士兵都上岸休整,同時和當地商人、居民進行貿易活動,交換物品、香料、珍寶,取淡水。貿易交換結束後,第二天准備拔錨張帆。鄭和下令清點人數和船隻,發現少了一艘船,立即派出船隻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他們只好繼續遠航。這艘寶船到那裡去了呢?後來當地居民發現那艘寶船從萬加利縣的海上飛到巴杜湖去了。這只飛到巴杜湖裡寶船因找不到船隊就只好留在那裡。船上的將士水手把船上的各種物品、糧食等都搬上岸贈送給當地的居民。其中明代的錢幣,後來成為當地居民進行商品交易不可缺少的貨幣。船上還有很多瓷器也留給當地居民作裝水盛物的容器。

寶船上有一名姓江的廚師,他把船上的花生、白蔥、荔枝和中國養的豬帶上岸,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江廚師上岸以後和當地人很快就熟悉了,他教當地人種花生、栽白蔥、培育荔枝和飼養豬。現在印度尼西亞唯一生長荔枝的地方就是巴厘。當地居民說:「這是大明朝使者鄭和當年帶到巴厘的種子」。江廚師留在這里為巴厘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死後,巴厘人民在這里為江廚師修建了「灶婆公」寺廟來紀念他(灶婆公是指廚師的意思)。

五、滿刺加的三寶井
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州,六百年前,鄭和下西洋時叫滿刺加。這里是東西航行過往船隻的重要港口,必經之道。鄭和下西洋時,先後七次都經過馬六甲海峽並在滿刺加停留駐扎,把這里作為大本營,存放物資之地。

但是,鄭和船隊還未到達滿刺加時,海盜陳祖義早就偷偷摸到這里,對國王及其酋長講:「明朝皇帝派鄭和率領二萬多官兵及二百多艘戰船來侵佔你們國家,你們要多加提防。」陳祖義及其同夥到鄉民中造謠挑撥煸動,同時拿些毒葯投放到鄭和及其水手們在滿刺加各地挖的淡水井中,毒害鄭和及其水手。鄭和及其隨行人員喝了井中淡水而中毒,上吐下瀉,扣經隨船醫師搶救而脫離危險。

不久,滿刺加遇著乾旱,老天爺一滴雨也不下,廣大民眾沒有淡水喝,鄭和發動廣大海員再一次挖井取水。這時,很多當地鄉民爭先恐後到鄭和挖的井裡取水,他們再也不向井裡投毒了,並且,再三感謝鄭和大恩大德。後來,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鄭和,把留下的幾口井命名為三寶井。此井至今還保留完好,海內外華人及當地鄉民到三寶山上的三寶廟敬香膜拜時,還到旁邊的三寶井參觀並在那裡照相留影紀念。

六、亞丁發現拔火罐
筆者從寧復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刊物《回族研究》一書中看到一則傳聞,由雲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馬利章教授著《鄭和朝覲見聞》中講到:馬教授在葉門共和國亞丁市工作時,發現了一些與鄭和有關的事。有一天,鄰居家一位正在讀大學的年輕人興致勃勃地跑來找馬利章教授,這位大學生對馬教授說,我帶你去看看古代中國人在我們國家傳下的神奇醫療技術,當地人稱為「哈賈麥·撒爾寶」。馬教授一邊走一邊想,哈賈麥是一阿拉伯語,意思為拔火罐,撒爾寶是伊斯蘭教歷8月的意思,在這個月出生的小孩往往被命名為「撒爾寶」。馬教授想:這怎麼會跟中國有關系呢?馬教授在這位熱心的年輕人引導下,經過彎曲的小道達到了目的地,馬教授一看原來竟是地道的中國民間流傳的拔火罐。正在給人治病的葉門人說,此法是由率領中國船隊到達亞丁的一位名叫撒爾寶的頭領教給我們祖先的。這里的撒爾寶就是鄭和的小名「三寶」,也就是說,三寶是撒爾寶的另一種說法。當地人講,當年明朝使臣鄭和七下西洋,到了葉門,隨行醫務人員在葉門亞丁等地為當地人民施葯看病,同時,教他們用拔火罐治病,因此,此法流傳至今。

② 簡要的寫一寫鄭和的主要事跡

1405年(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太監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

鄭和塑像[14]
航,拜訪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大明帝國和南海(今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瀏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世。明代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和明代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的所有背景(有戰功的蒙古裔穆斯林太監)和主導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鄭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由於朝廷內和儒家價值對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這些派系包括:
商人游說團體,希望明朝海軍力量為印度洋中國人經商提供支撐。
支持帝國主義游說團體,希望恢復元朝式的帝國侵略擴張,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價值對立。
佛教游說團體,希望政府經費投入其他計劃,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造

江蘇省太倉市劉家港鄭和下西洋起錨紀念地[11]
長44丈廣18丈大船62艘,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後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

明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後,就第二次下西

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9]
洋了。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里、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里等國。於永樂七年夏七八月間回國。

1409年10月(永樂七年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1411年7月6日(永樂九年六月十六)回國。

1413年11月(永樂十一年十一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1417年6月(永樂十五年五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1419年8月8日(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國。

1421年3月3日(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1431年1月(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③ 有關鄭和的故事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華彥鈞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往來青樓 曾食鴉片 回眸瞎子阿炳的慘淡人生 阿炳生前的照片來自於當時日寇佔領無錫期間所發的「良民證」。它是阿炳本人一生中照過的唯一的一張照片。54年前,一個叫華彥均的無錫藝人吐血病故,盡管他妻子在29天後緊隨的死讓鄰里多少唏噓了一陣,但也僅此而已,因為在大家看來,這不過是一起屢見不鮮的不務正業者的潦倒——少年得志就一時形骸放浪,結果煙花巷弄瞎了眼,鴉片煙敗盡了家,落得一輩子賣藝討生活。除了偶爾讓不聽話的半大孩子惹得當家長的嘮叨起這個能拉幾下二胡的瞎子的不甚光彩的過去以外,還有誰會記得他呢——如果不是在最後三個月里生命的掌紋有了一次意外的分*,有誰會記得他的不尋常,記得他就是創作了《二泉映月》的阿炳。在二十歲老去電影大師費里尼曾經遇到過一位行止怪異的鄰居,常見他在早晨穿著睡袍走出來,隨手關上房門,靜靜地停在那兒,接著又猛地打開門並把頭探進去。有一天大師實在耐不住好奇心,終於走過去問這個鄰居為何要這么做,那人回答說:「我是在聞自己的房間里有沒有老去的氣息。」

有人說阿炳的老隨處都嗅得到,在打結的琴弦上,一條腿的臟墨鏡背後,甚至是阿炳這個稱呼里。他的父親叫華清和,無錫一所道觀的主事,他的母親自然沒有明媒正娶,且在阿炳很小時就給族人逼死了,在道觀里長大的他只能稱生父為師傅,自然也很少有人當面叫他華彥均的。總被喚做阿炳的他26歲上成了道觀的新當家,得了家傳衣缽的阿炳將法事經營得紅紅火火,據說一年的進餉足夠兩年花,無錫城裡也是羨煞人的。可有誰想到一個少年得志的他卻在20歲上忽然透出一身朽氣。

費里尼說,所謂「老」,一定是你身上的什麼東西破了。26歲的阿炳卻是滿眼光鮮的,打結的弦子和一條腿墨鏡還是以後的事。盡管當演奏時也不乏圍上來嚷著要出大價錢點他曲子的,可通常都是他們這些樂工仰著臉,即使最熱烈的贊賞也不會躍過他們的肩的。如果在20歲就老去,那一定是你不再對越過頭頂的一切有所指望。無論是阿炳還是無錫城裡的看客,都當那是一份差事、一個活兒,而不是所謂音樂,就像將阿炳喚做華彥均,不僅亂了習慣,還惹出不少尷尬。於是習慣了阿炳這個稱呼的他也按大多看客都想得出的方式揮霍起了自己的好日子,花柳場里弄瞎了眼睛,吸鴉片又上了癮,上世紀二十年代不到30歲的阿炳就已淪落街頭,看上去和後來50歲的樣子已無大分別。

一生只活90天 阿炳的浸淫聲色與後來的傳世絕響令我們很多關於人生藝術的判斷都顯得有些曖昧。不同於弘一法師閱盡人間後的空明禪意,也不同於另一位民樂大師劉天華天道酬勤的艱難歷練,他的完全市井的生活如何將那麼多曼妙融入一弦一曲之中?或許這是僅有的一次音樂史上的意外,就像阿炳那充滿意外的人生,青春得意時意外地瞎了眼睛,默默無聞了兩萬多個日子後,居然在生命的最後90天一鳴驚人。

事實上,此前也有一些機會可令一切改變。就在阿炳淪落街頭的時候,同時代的另一位民樂大師劉天華就曾多次到江蘇采風,向民間尋譜,不可思議的是,兩位大師竟從未有緣相遇,四十年代初他還謝絕了黎松壽代為安排在上海的一次錄音,據說唱片公司要收他們5美元,而這位黎先生就是師從劉天華的一位門生。時間到了1949年的春天,與阿炳熟識的黎松壽到南京就學於劉天華大師的大弟子儲師竹,一次練習手指時無意拉了在阿炳那兒聽到的一個旋律,不想老師馬上追問音樂的來歷,得到的回答是:「無錫一個賣藝的,瞎子阿炳。」
1950年9月2日晚,幾位音樂界的好心人找來一台鋼絲錄音機和一把二胡,在根本不知錄音為何物的情況下,阿炳拉了好幾首曲子,其中第一首便是後來的《二泉映月》,錄音23天後,阿炳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機會。三個月後,吐血病故。據說阿炳會拉的作品有300多部,而那次錄音的鋼絲只夠刻上六首。

阿炳的傳世作品:《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文 有人說阿炳的老隨處都嗅得到,在打結的琴弦上,一條腿的臟墨鏡背後,甚至是阿炳這個稱呼里。他的父親叫華清和,無錫一所道觀的主事,他的母親自然沒有明媒正娶,且在阿炳很小時就給族人逼死了,在道觀里長大的他只能稱生父為師傅,自然也很少有人當面叫他華彥均的。總被喚做阿炳的他26歲上成了道觀的新當家,得了家傳衣缽的阿炳將法事經營得紅紅火火,據說一年的進餉足夠兩年花,無錫城裡也是羨煞人的。可有誰想到一個少年得志的他卻在20歲上忽然透出一身朽氣。

費里尼說,所謂「老」,一定是你身上的什麼東西破了。26歲的阿炳卻是滿眼光鮮的,打結的弦子和一條腿墨鏡還是以後的事。盡管當演奏時也不乏圍上來嚷著要出大價錢點他曲子的,可通常都是他們這些樂工仰著臉,即使最熱烈的贊賞也不會躍過他們的肩的。如果在20歲就老去,那一定是你不再對越過頭頂的一切有所指望。無論是阿炳還是無錫城裡的看客,都當那是一份差事、一個活兒,而不是所謂音樂,就像將阿炳喚做華彥均,不僅亂了習慣,還惹出不少尷尬。於是習慣了阿炳這個稱呼的他也按大多看客都想得出的方式揮霍起了自己的好日子,花柳場里弄瞎了眼睛,吸鴉片又上了癮,上世紀二十年代不到30歲的阿炳就已淪落街頭,看上去和後來50歲的樣子已無大分別。

一生只活90天 阿炳的浸淫聲色與後來的傳世絕響令我們很多關於人生藝術的判斷都顯得有些曖昧。不同於弘一法師閱盡人間後的空明禪意,也不同於另一位民樂大師劉天華天道酬勤的艱難歷練,他的完全市井的生活如何將那麼多曼妙融入一弦一曲之中?或許這是僅有的一次音樂史上的意外,就像阿炳那充滿意外的人生,青春得意時意外地瞎了眼睛,默默無聞了兩萬多個日子後,居然在生命的最後90天一鳴驚人。

事實上,此前也有一些機會可令一切改變。就在阿炳淪落街頭的時候,同時代的另一位民樂大師劉天華就曾多次到江蘇采風,向民間尋譜,不可思議的是,兩位大師竟從未有緣相遇,四十年代初他還謝絕了黎松壽代為安排在上海的一次錄音,據說唱片公司要收他們5美元,而這位黎先生就是師從劉天華的一位門生。時間到了1949年的春天,與阿炳熟識的黎松壽到南京就學於劉天華大師的大弟子儲師竹,一次練習手指時無意拉了在阿炳那兒聽到的一個旋律,不想老師馬上追問音樂的來歷,得到的回答是:「無錫一個賣藝的,瞎子阿炳。」
1950年9月2日晚,幾位音樂界的好心人找來一台鋼絲錄音機和一把二胡,在根本不知錄音為何物的情況下,阿炳拉了好幾首曲子,其中第一首便是後來的《二泉映月》,錄音23天後,阿炳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機會。三個月後,吐血病故。據說阿炳會拉的作品有300多部,而那次錄音的鋼絲只夠刻上六首。

阿炳的傳世作品:《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文

生平簡介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華彥鈞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④ 鄭和小故事

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鄭和的船隊在綠寶石般翠綠的大海上航行,他們到過馬爾地夫的環礁,在亞丁港停留過,然後船隊頂著狂風沿非洲海岸航行到索馬里的摩加迪沙和布拉瓦、肯亞的蒙巴薩……鄭和的船隊也曾到過馬達加斯加海域。
鄭和的非洲之行是中國人遠征海外的巔峰。1419年鄭和返回時,一批非洲國家的使節也隨他來到中國,當然隨他回來的還有一隻長頸鹿。1420年,這些非洲國家的使節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賓客應邀參加了紫禁城的落成儀式。
鄭和下西洋期間,海外國家與明朝的「通貢」由洪武年間的幾國增加到了30多國,從東南亞輸入中國的貨物多達185種。眾多的海外貨物輸入中國,為中國動物植物學、醫葯學和瓷器、玻璃等製造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外來成分。通過官方和民間兩種貿易途徑,鄭和成功地構建起一個中國東南亞經濟貿易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貿易關系,雙方的文化交流歷久不衰。

閱讀全文

與鄭和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講故事如何只有聲音沒有畫面了 瀏覽:436
鄂州華容什麼經濟最好 瀏覽:654
心理學什麼是愛情 瀏覽:229
寡姐的婚姻怎麼處理 瀏覽:948
前程講述什麼故事 瀏覽:500
怎麼才能把凱經濟提升到1萬以上 瀏覽:932
幸福肥怎麼做好吃 瀏覽:688
磁縣幸福城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645
婚姻咨詢介紹所的電話號是多少 瀏覽:262
真摯友誼小故事有哪些 瀏覽:59
遇到你我感覺很幸福怎麼回 瀏覽:838
心燈健康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22
美女嘴唇發紫是什麼原因 瀏覽:985
吉林長春經濟合同律師哪裡找 瀏覽:52
怎麼掃進店人員的健康碼 瀏覽:216
女生怎麼找對象會更加幸福 瀏覽:111
我怕丟了幸福的豬什麼意思 瀏覽:971
哪個城市有粉絲經濟 瀏覽:195
等女孩什麼時候再相信愛情的文案 瀏覽:950
愛情是什麼短篇文章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