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參殺人是什麼故事
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風聞便席捲了曾子的家鄉。
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兇手。他是在案發以後,從一個目擊者那裡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的。當那個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並沒有引起預想的那種反應。曾子的母親一向引以為驕傲的正是這個兒子。他是儒家聖人孔子的好學生,怎麼會干傷天害理的事呢?曾母聽了鄰人的話,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著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里,心裡驟然緊張起來。她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了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面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實根據的流言是可怕的。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2. 曾參殺人成語故事
曾參殺人成語故事_成語「曾參殺人」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成語】曾參殺人
【拼音】 zēngshēnshārén
【解釋】比喻流言可畏。
【成語故事】
春秋的時候,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做曾參,曾參是個非常用功念書、孝順父母的人!有一天,有人跑去對曾參的媽媽說:「伯母!曾參殺人了!」曾媽媽馬上說:「不可能的!我們家曾參是個乖孩子,他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有人跑去對曾媽媽說:「伯母!曾參殺人了!」曾媽媽還是說:「不可能的!我們家曾參是個乖孩子,他不會殺人的!」,可是,當第三個、第四個人跑來對曾媽媽說:「伯母!曾參殺人了!已經被官兵抓起來了!」
曾媽媽開始相信曾參殺了人,難過地哭了起來:「參兒呀!媽媽相信你是一個好孩子,可是大家都說你殺人了,這些人跟你無冤無仇的,他們幹嘛要騙我呢?參兒呀!你真的殺人了嗎?嗚——參兒呀,你為什麼還不回來,你一定是被官兵抓起來了!」大家都勸曾媽媽趕快逃走,免得被官兵一起抓起來,曾媽媽擦乾眼淚說:「不行,如果我逃走,那誰來照顧全家大小呢?」這個時候,曾參回來了,大家都嚇了一跳:「曾參,你不是殺了人被官兵抓起來了嗎?」曾參說:「那個曾參不是我,是一個和我同名同姓的人!」曾媽媽才放心地笑起來:「我真是的,因為大家都說曾參殺人了,讓我也懷疑自己的乖兒子殺了人。」
後來,大家把曾參殺人的事變成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件亂造謠的事情,如果經過很多人說,就連本來不相信謠言的人也會以為是真的!
這則故事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曾參殺人文言文翻譯,歡迎借鑒!
原文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譯文
春秋的時候,有個與曾參同名的族人在曾參的家鄉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殺了人。有人向曾子的母親報告說「曾參殺人了!」時,曾子的母親說:「我的兒子是絕對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 她還是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心裡驟然緊張起來。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牆逃走了。雖然曾參賢德,他母親對他信任,但有三個人懷疑他(殺了人),所以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
寓意
【曾參殺人】參見人事部·冤怨「讒言三及」、倫類部·親眷「曾參殺人」。唐元稹《寄樂天二首》之一:「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
唐代韓愈《釋言》:「夜歸,私自尤曰:『咄!市有虎而曾參殺人,讒者之效也。』」
唐代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明代張岱《投杼操》:「言三至兮惑其母,曾參殺人市有虎。」
比喻流言可畏。這則故事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
但也不應矯枉過正,不相信他人的觀察實踐變得固執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