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董永哪裡的故事

董永哪裡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3-02-19 01:52:54

⑴ 董永故里在哪呀

董永故里在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

董永的故里董山裡村位於現在的蘇皖交界處,馬鞍山市博望區的丹陽鎮,根據考證,這里是大型黃梅戲《天仙配》的故事發源地,和董永的故里。

在1953年的時候,劇作家來到董永的故里進行采風以後,根據民年傳說邊寫出來了《天仙配》,並且這里的村民大多都姓董,而且一直以董永作為他們的榜樣。

在董山裡村裡面,不僅有著埋葬董永的墳墓,而且還有保存完好的《董氏族譜》,在每年的三月初一,這里的人們就會掛出描繪著董永和七仙女路遇的《董氏宗圖》,除了這些之外,董山裡村還留著很多和七仙女還有董永有關的遺存。

(1)董永哪裡的故事擴展閱讀:

2000多年來,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相傳,玉皇大帝的七姑娘被董永的孝心感動,於是讓槐蔭樹做媒,嫁配董永。

董永說:啞巴樹怎能開口,七仙女說:大樹不開口,各自兩分手,大樹若開口,姻緣天配就。接著,他們雙雙跪拜,槐蔭古樹因感動而開口說話。

不料,老槐蔭樹激動之餘說錯一字,將百年合好說成百日合好,弄得董永和七仙女僅有百日的緣分。

民間俗語一夜夫妻百日恩,就是因此傳開的,據郭憲周撰寫的《長葛史志》記載:董永賣身葬父,要去財主家做工還債。

附近張姓有一女兒名叫巧姐,天生聰慧,心靈手巧,自願嫁給董永,一同去到財主家做工還債。財主有意刁難,要他們一月時間織300匹細密的娟。

巧姐晝夜不停,終於按期完成,財主只好把他們放了回去,又過了5年,他們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孟述,次子名仲述。

巧姐也和董永一樣,十分勤勞,有一天,她正在地里勞動,颳起大風、下起暴雨,不只是因為身體虛弱,還是觸了雷電,巧姐竟然亡故。

後來,人們傳說,巧姐原來就是天上織女,幫了董永後又回到天上去了,董永長子董孟述的後裔散居在今董村、官亭等鄉鎮許多村子,次子董仲述在戰亂中遷到了南方。

⑵ 董永傳說簡介及詳細資料

主要劇情

董永傳說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

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

干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

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由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則既有教化作用又有愛 *** 彩的民間傳說,其教化內容同中國民眾長治久安的大眾心理需求相適應,愛情故事又契合了民眾追求婚姻幸福的內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間現實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深受民眾喜愛。

該傳說在長期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因地、因時、因人而異,不斷演變,在發展流變過程中具有了向愛情故事演變的趨勢,但主題和"母體"並沒有大的變化。

董永傳說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由於民眾情感的滲透和口碑的附會,產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傳說,留下相沿而成的風俗及與董永身世有關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遺跡。

自西漢始,董永與七仙女美麗愛情傳說即在東台西溪廣為流傳,據考證,現與之有關的地名遺存多達50多處(鶴落侖、董家垛、舍子頭、鳳凰泉、辭郎河、摹雲庄、東、西鞋兒庄、繅絲井及漢孝子董永墓和董孝賢祠等)。

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台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僅有與董永相關的遺跡,而且地方誌中也多有記載,都稱董永是當地人。

比如山東博興有董家莊、董永墓;

山西萬榮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額,民間還織造"合婚布";

河南省武陟縣每年農歷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舉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廟會活動;

江蘇省東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輿勝覽》即記載這里為"孝子董永故居"等。多地流傳、不斷附會的"滾雪球"現象是傳說故事常有的特點。

董永傳說蘊含的歷史、文學資料對研究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價值。董永傳說的教化功能對當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董永傳說

董永賣身

二十四孝圖中有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一個小夥子,父親死了後沒有錢給父親置辦喪事,自己把自己賣了,這是任何人都難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們稱道的大孝子。

那一年,董永的父親死了。當時董永家裡很窮,沒有錢給父親辦喪事。可他又不忍心這樣埋了,父親活著時受盡了人間的苦,死了後沒有壽衣,沒有棺材,讓父親這樣到陰間,有辱祖宗臉面,自己也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董永為難了,他甚至想到了死。

可是一想到自己死了後,誰給父母的墳頭填土呢?誰給父母守孝呢?就是不管這些,自己死了後,父母在九泉之下也是合不上眼的。

沒有辦法了,董永擦幹了淚,出門去求親千友,想借錢給父親辦喪事。他跑了一天,兩條腿幾乎跑直了,可是沒借到一點錢。有錢的人家怕借給他錢還不了,不借給他。窮人家沒有錢,自顧自還顧不了,沒有錢借給他。

董永一連在外跑了好幾天,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右還是沒借到錢。晚上,他直直地跪在父親身旁,一動也不動。他眼裡沒有淚,淚早流幹了。他不知道該求助於何人了。

這時,只要有人能出錢幫他埋葬父親,了去了他的心願,叫他咋報答也行。可是誰能幫他呢?人急了也能想出急法子。

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想走了有些人為了活命,賣了老婆和孩子。自己沒有老婆孩子賣,自賣自身不是一樣嗎?自己的骨肉是父母給的,自己不能給父母盡孝了,再把身體賣了孝順父母也是一樣的。要是有人買,他願自賣自身,有賣身的錢埋葬父親,以此來報答父母的恩情。

主意想好了,董永躺在父親的身旁穩很地睡了一宿。天明了,董永找了幾根茅草,綁了小把兒,插在後衣領里。他從這個集市來到那個集市,從這個村來到那個村,一連幾天,沒有一個問價錢。

這天董永又轉到了馬踏湖邊的李家莊。他從一家高門樓前走的時候,被一個攔住了。那人站中他前邊,陰聲陽氣地問:"你個人是做啥的?" 董永抬頭看看面前這個人,從穿戴和架式看,象是一個有錢的人。

他以為自己遇到買主兒了,趕忙低下頭,深深地施了一個禮,說:"請問大叔你買人嗎?" 那個人愣了一下,問道:"買人?你賣老婆還是賣孩子?"

董永搖了搖頭,說:"我沒有老婆孩子可賣,是自己賣自己。" "啥?你自己賣自己呀?"那個人聽了,仰頭大笑起來。等他笑夠了,才說道:"我家老爺只買處表漂亮的女人,從來不買男人。" 董永氣得狠狠地瞪了那個人一眼,轉回身就走。這時,從高門樓里又出來一個肥頭大耳的人。

他朝董永招了招手,說道:"慢走,我有話要問 董永站下了,心裡抱著一點希望。 那個人嘿嘿地笑了幾聲,說:"我一輩子娶了好些媳婦,可都是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只有一個給我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兒子很孤單,你如果願意,不妨給我當個兒子。我就把你買下。你看怎麼樣?"

董永的臉一下子紅了。一時間心裡說不出是啥滋味兒。答應吧,明擺著是侮辱他。不答應吧,又怕萬一真是一個買主兒。想了想,他把心一橫,反正是賣給人家,只要他出了錢真買,他咋說我咋做。

董永正要開口,只聽那個人又說話了:"哎,你到底是願意還是不願意?我李虎長了這么一大把年紀,還沒聽到過別人叫我一聲爹呢。你如果願意當我的兒子,就先叫我三聲爹,我聽聽親不親,你叫的親,我聽著順耳,錢多錢少不礙事,我就買下你。" 不聽則已,一聽他說的話,董永心裡呼地燃起了一把火,只燒得他兩眼都發紅了。

說了半天,站在這時原來是仇人李虎呀!就是這個黑心肝的傢伙,打死了生身母親,逼死了未婚妻子張月蓮,又買通了官府,讓他家吃了冤枉官司,官府還打斷了父親的雙腿,賠上了全部家產,還落了個家破人亡。要不是他,自己怎麼能落到這步田地呢?真是冤家路窄,眼下又碰到他了,他還在取笑自己,這口氣能咽下去嗎?董永越想越一氣,兩眼都氣得發紅了。

他渾身氣得哆嗦,牙咬得咯吱咯吱地響,回過身子,朝站在台階上的李虎一步一步地走了過去。 李虎看看走近了的董永,發現他瞪圓了的兩眼裡好像要噴出火苗子。嚇得他向後倒退了一步,有幾分心虛地說:"你要做啥?有話站在下邊兒說!" 李虎的話音剛落,大門里又出來了兩個膀大腰圓的漢子。走過擋住了董永。董永好象沒看見,忽然像瘋了一樣,從兩個人中間闖了過去,一頭把李虎撞了個四腳朝天。

董永正想撲過去狠狠地咬他幾口解恨,那兩個漢子轉身把董永抓住了。兩個人這個打一拳,那個踢一腳,不一會兒就把董永打得不省人事了。

李虎看了看躺在地下的董永,朝那兩個人擺了擺手,說:"把他拖到庄外,扔到路旁的水溝里。有人問,就說他是賊,進來偷東西,叫你倆抓住了。"那兩個人答應著,趕忙過來,把董永架起來走了。到了庄外,兩個一叫勁兒,把董永扔到路旁的水溝里了。

天很冷,溝里的雪很厚。不一會兒,董永又醒過來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到了這里的,就象做夢一樣。過了一陣,他才想起了在李虎有的大門外發生的事。

他咬著牙撐起身子,一下一下地從下邊往溝崖上爬。費了很大勁,他到底爬上了溝崖。他坐在雪地上喘了一陣,忍著渾身的疼,要再去找李虎拚命。

剛走了幾步,他又站下了。就這樣去找李虎拚命嗎?他家裡那麼多人,去了不是白白地送死嗎?再說,自己死了算不了啥,可是父親啥,可是父親怎麼辦?誰去替自己盡孝呢?想到這些,,董永咽下了一口冤氣,慢慢地回頭往家走去。直到天很黑了,他才趔趔趄趄地回到家。

進屋後,他點上火暖和暖和身子,又上炕跪在父親的屍體旁,說道:"爹,不孝兒對不起你。我自賣自身幾天沒賣得了,還受了咱的仇人李虎的欺負。你老人家躺在家裡已好幾天了,讓你受委屈了。" 董永說完,撲到父親身上哭了起來。 苦命人什麼時候也是命苦。

董永自賣自身沒人買,碰到仇人李虎還差一點搭上命。直到後來,他讓傅家莊的傅員外買去了成全了人的孝心。從那時起,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就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天女助人的傳說

這個傳說最早見於三國時曹植寫的《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家填門戶,不知何用歸。天上秉至德,神女為秉機。"

到干寶編寫《搜神記》時,這個故事被取名為《天女助人》,內容也更加詳細。

其情節大體如下: 董永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去世後,他沒錢辦喪事,便向人借了一萬錢。董永對債主說:"日後無錢還債,甘做您的奴僕!"董永在家守完三年喪,就去債主那裡做奴僕。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對他說:"我願意作你的妻子,不嫌棄你貧賤。"

於是董永帶她到債主家。 債主對董永說:"那一萬錢就送給你吧!"董永回答說:"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雖是貧賤之人,但一定要盡心盡力,來予以報答。"債主問:"與你一齊來的女子是誰?"

董永答:"是我妻子。"債主又問:"你妻子能幹什麼?"董永答:"她會織布。"債主說:"你一定要報答我的話,就讓你妻子為我織一百匹縑(一種優質絲織品)。"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縑就織完了,令債主非常吃驚。

夫妻二人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見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辭別說:"我是天上的七仙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來幫你償還債務。你已還了債,我便不適宜久住人間。"

說完便凌空飛走了。董永淚流滿面,感激不已。

《天女助人》這個優美的民間傳說,對後來的中國戲曲影響很大,南戲《董永遇仙記》、黃梅戲以及電影《天仙配》等都是在此基礎上經藝術加工創作出來的。

歷史淵源

董永傳說歷史上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

歷代的典籍中,記載東台西溪"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內容數不勝數,並多有發展演變。

董永行孝的動人故事被編入很多戲曲中,較早的為明代傳奇劇《織錦記》,最有名的是黃梅戲《天仙配》。

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高清大圖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將黃梅戲《天仙配》劇本進行了改編。戲中塑造了老實憨厚的董永、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相互幫助的仙女姐妹、刁鑽刻薄的傅員外、無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動形象,再加上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黃梅調,無不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特別是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出色表演,讓"董永遇仙"這個民間傳說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七仙女"藝術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20世紀以來的一百年間,董永故事一直成為擁有廣大客群的俗文學(如說唱、戲曲)以及後起的影視文學創作追逐的題材,出現了電影黃梅戲《天仙配》等影響廣遠的作品。

董永傳說2

傳承價值

董永傳說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傳承久遠,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該傳說在長期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在發展流變過程中具有了向愛情故事演變的趨勢,但主題和"母體"並沒有大的變化。

黃梅戲《天仙配》:

七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董永:綠水青山帶笑顏,

七女: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雙雙把家還。

七女:你耕田來我織布,

董永:我挑水來你澆園,

七女: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董永:夫妻恩愛苦也甜。

(合唱:你我好比鴛鴦鳥,

比翼雙飛在人間。

董永傳說在鎮江的丹陽、丹徒一帶,民間一直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電影《天仙配》的放映,這則優美動人的傳說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電影中一句"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唱詞,更使丹陽、丹徒一帶成為民間文學愛好者和旅遊愛好者關注的地方。

董永傳說已同"白蛇傳"傳說、抗英斗爭傳說一樣,成為鎮江民間文學中的亮點。

由丹陽延陵鎮出鎮往南約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橋"。這就是傳說中董永和他的兒子先後在這里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回歸人間的地方。據說,橋面石板上原來還有兩個膝蓋印,是董永兒子跪盼母親時留下的。而附近還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平橋,則被稱為"小望仙橋"。望仙橋的始建年月,沒有人能說清楚了。

在1333年完稿的《至順鎮江志》上,就有這座橋的記載:橋"在延陵鎮南,俗傳漢董永孝行感於天帝,令織女為永妻,織帛償所負,畢,凌空而去,時人在橋上望之,故名。其地為董陂,有董墓在焉"。

如今在橋墩南側臨水處還保留著一塊《重修望仙橋記》的石碑,上面記載重修時間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而據橋墩下另一塊石碑及望仙橋三字旁邊的年月記錄,這座橋在解放後的50多年中,至少又重修過兩次。

橋兩端有一些民居,這是一個自然村,村名就叫望仙橋村。在望仙橋村的西面不遠處,還有一個村子,名叫董溪村,據說村上並沒有姓董的人家,但卻是傳說中董永的故里。

據說董溪村一帶原來還有董永墓、董永廟,但都因年代久遠,湮沒了。這在《至順鎮江志》中也可找到佐證。這部志書在卷十二"古跡"中就記有"漢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記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墳"。

由延陵鎮向西北方向走,穿過丹徒的上會鎮,便是丹徒的上黨鎮。上黨鎮有個槐蔭村(原名生圩村,因出現神奇的老槐樹而改名),便是傳說中董永賣身幫工並與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村上姓傅的人家很多,傳說中董永幫工的主人傅員外,便是他們某一上代的祖先。董永在丹陽家中將父親安葬後,便來到傅員外家上工。他還沒有走到槐蔭村,經過一個名叫蓬萊村的地方時,便遇到了扮成村姑的七仙女。

蓬萊常指為仙境,此處即喻意七仙女不是凡人。而蓬萊村已經變化成為兩個相鄰的村落,一個叫蓬橋,一個叫萊村,都在上黨鎮境內。在槐蔭村裡還有仙女橋、七仙塘、上天台以及老槐樹等相關傳說中的遺跡。另外還有為紀念董永、七仙女由村民自發修建的槐蔭廟、七仙女塑像等。

由此可以得知,至少在700年前,也即宋末元初的時候,董永傳說就在鎮江這一帶落戶了。它成了後來電影或黃梅戲《天仙配》創作的源頭。據說,《天仙配》電影拍攝時,主演嚴鳳英就曾來丹陽延陵采訪過。

董永傳說,歷史悠久,但今天能夠看到的、比較早又比較完整的記載,要算晉代干寶所著的《搜神記》了。雖然在《搜神記》中,這則傳說只有181個字,但故事情節已經比較完備,且極具戲劇性;思想傾向符合農民的胃口,且寄寓著他們的理想,故而在農村許多地方都有流傳。

丹陽、丹徒董永傳說的由來,自然不會跳出這個范圍。但在口耳相傳中,又形成它自己的特色。

1.脈絡清楚的本土傾向

丹陽、丹徒的董永傳說已經和當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要素相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董永出生於董溪村,望仙橋就在董溪村的附近,槐蔭村邊一個小土丘成了上天台,七仙塘就是靠在一起的七個小池塘,槐蔭村眾多姓傅的都是傅員外家族的後代,槐蔭村還把附近的蓬橋村、萊村也帶進了故事,說七仙女是在那裡出現的。農民們講起這些事,指指點點,有聲有色,宛如董永傳說就發生在前一天,令人陡生親切感和真實感。這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傳說一旦和當地的特徵相結合,就會牢牢地紮下根去。

這里不能不提及在2002年發生的一件事情。那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行一套《董永與七仙女》的特種郵票。為這套郵票的原發地在哪裡,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所謂原發地,是集郵活動中的一個專用詞,即指與郵票上所反映的人或事有重要關系的地方,如事件發生地、人的出生地等。說得直白一點,抓住了原發地,就是抓住了一次商機。董永傳說發生地既然出現了爭議,作為至少有幾百年流傳歷史的丹陽是不可能作壁上觀的。於是,立刻掀起了一場董永傳說發生地的"保衛戰"。當時,外地有關報刊已經刊出多篇論述董永傳說發生地的文章,但多與丹陽無關。鎮江的集郵者很快就寫出爭鳴文章。僅《鎮江集郵》這份八開四版的雙月刊小報,在半年內就發表了《董永與丹陽》《槐蔭村的傳說》等六七篇文章,從多方面論證了董永傳說與丹陽、丹徒的歷史淵源,引起國家郵政局的重視,最後,他們會同有關專家研究確認,江蘇丹陽(排在首位)以及其他三個地方均定為"董永與七仙女"郵票的首發地,這才暫時宣告爭論的結束。

2.各有側重的細節渲染

丹陽、丹徒兩地的董永傳說,雖然主要情節是一致的,但在流傳中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丹陽延陵偏重於七仙女回天庭及其以後的情節,而丹徒上黨則對七仙女下凡以後如何與董永相遇、相戀、織錦還負等描繪較多。總起來看,凡是細化了的,聽起來令人感到合理,而不太合情理的地方,往往只點到為止,不去作過多的渲染。例如,丹陽延陵傳說中對老槐樹及其有關情節就沒有作過多的鋪陳。當地農民也只是說在另外一個村上有一棵已經中空的老槐樹就是傳說中的老槐樹,可它與董永上工的路線或上工的地方並不一致。而丹徒上黨對老槐樹則形容得天花亂墜。一是老槐樹有實指,就在槐蔭村上;二是與槐蔭村的村名有直接的關系;三是還有一座槐蔭廟,廟中沒有其他神像,只有一件神物--一段老槐樹。丹陽則對七仙女在天牢里生子送回給董永,兒子後來上學遭同學欺負(另一異文為不愛勞動,以乞討為生),哭著要找母親等描繪細致;而在槐蔭村裡卻無此傳說。老人們在口述時,都說董永是丹陽人,有的口述者甚至概括地說:董永在槐蔭村,前後只有100天,七仙女織好300匹錦緞,幫董永還清了債務,他們就離開槐蔭村了。

這種側重點不同的現象,是在口頭流傳中形成的。凡是可以和實物實地結合的,就描述得詳細;凡是無證可據或有據不準的,就一帶而過,它完全憑口述人自己的經驗、判斷水平而定,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就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

延陵與上黨相距並不遠,如果我們把兩地的董永傳說看成是一個整體,也未嘗不可(也有人認為,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按照延陵董溪村→上黨蓬萊村→上黨槐蔭村→延陵董溪村這樣一條董永活動路線連貫起來,就同"白蛇傳"傳說中杭州→蘇州→鎮江→杭州的活動路線一樣,倒是值得研究的一種現象。

3.均有主幹的體外延伸

兩地在流傳中,在董永傳說這個主幹以外,各生出一些旁枝側葉。它們無損於主幹故事的流傳,有時反而會起到一種烘托的作用,使主幹故事更顯得豐滿、厚實,更加可信,人情味更濃。槐蔭村在董永故事的流傳中,延伸到董永幫工所在的傅員外家,說傅員外叫傅華,家有一座小樓,是七仙女織錦的地方,名叫織錦樓;傅員外雖然為人很刻薄,但對母親很孝順,為其母親造了一座千佛樓。董永孝父、傅員外孝母,表示孝行是社會提倡的美德。

而延陵的董永傳說則延伸到董永與七仙女生的兒子。他因為是無娘的孤兒,上學時常遭小同伴的欺負,便哭鬧著要媽媽。這時便有一位教書先生叫鬼穀子的告訴他一個見媽媽的方法。可他在望仙橋上跪求七七四十九天後,七仙女並未出現。於是鬼穀子又教他在黎明時分在橋上跪等綠衣女子(即七仙女),終於被他等到了。關於董永的兒子,還有一則異文,說他不像他父親董永那樣勤勞,不會種莊稼,董永死後,靠乞討為生,有一天因乞討無著,在董永墳前哭泣,這時鬼穀子出現,教他七月七日(一說九月九日)凌晨在望仙橋上等,有七個女子經過,最後一個就是他媽媽七仙女。

這不同異文的結局卻又差不多,即董永兒子從她媽媽那裡得到了七粒米,但對媽媽的囑托卻置之腦後,將七粒米一起放在鍋里煮了。結果飯從鍋里漲出來,漲得房子都撐破了。他只得爬到房頂上去吃,把肚子撐圓了,只能一邊吃一邊喊。據說在望仙橋上只要大喊一聲,便會聽到遠處房頂上的回聲,那就是董永兒子的聲音。

這段小故事有點像寓言,它似乎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即做人要勤勞,如果懶,連神仙也幫不上忙。但這段小故事的後續身份,讓我們看到了董永傳說的影響力和吸附力。

⑶ 董永故里/故鄉

董永故里董山裡村位於蘇皖交界處的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據考證是大型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故事的發源地和男主人公董永的故里(該劇中有「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唱詞)。

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遺跡眾多,村民絕大多數都姓董,且一直以先人董永為榜樣,恪守傳統孝道,追求美好生活,因此,享有「天上仙女下凡處,人間愛情第一村」的美譽。

董山裡村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黃塘村東北角,距馬鞍山市區20分鍾車程,距南京祿口機場30分鍾車程,北接南京市江寧區西崗社區,東臨丹陽鎮工業園區。

(3)董永哪裡的故事擴展閱讀

在董山裡村,不僅有董永的墳,還保存有完好的《董氏宗譜》。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董氏族人「吃宗酒」時所掛出的《董氏宗圖》上還清楚地描繪著七仙女和董永「路遇」的情景。除此之外,這一帶還留有眾多跟「七仙女和董永」故事有關的遺存。

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一直傳承著中華「孝」文化,為後人研究其發展演變和當地婚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2009年,董永故里——「七仙女與董永」的神話故事被馬鞍山市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被市政協確立為首批文史研究基地,為開展文化交流和藝術創作等活動,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歌頌和贊美忠貞不渝的美滿愛情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⑷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發生在哪裡

發生在西溪,為始建於西漢中葉的一個古鎮,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而與這個傳奇故事有關的地名傳說卻更為當地群眾所津津樂道,久傳不衰。

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裡。早在南宋時的《方輿勝覽》中就有記載:「海陵西溪鎮,漢孝子董永故居。」

清嘉慶《東台縣志》詳載:「漢董永,西溪鎮人,父亡,貧無以葬,從人貸錢一萬,以身作佣……」。所以說「董家舍」與董永有關是有一定依據的。

西溪鎮北有一水塘,叫「鳳凰池」,昔日池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傳說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常來此沐浴。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乘鶴下凡之處,得名「鶴土侖,即今台南鎮社東村,東庄叫「鶴東」,西庄叫「鶴西」。

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天長日久,十八里河口旁邊的村莊也成了「河口」村(今屬台南鎮)。

西溪西廣福寺後院內有一口古井,叫「繅絲井」,大旱之年不涸,傳說是七仙女當年為幫助董永贖身而替曹長者家織300匹雲錦時汲水繅絲的一口井。清嘉慶《東台縣志》載:「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極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長丈余,人以為仙跡雲」。

(4)董永哪裡的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文獻選自《搜神記》。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

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婦為我織縑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

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詩文翻譯

漢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時就死了母親,和父親住在一起。(父子一起)盡力種地,(董永)用小車載著父親,自己跟在後面。父親死了,沒有什麼東西埋葬,就自己賣身為奴,用(賣身的錢)供辦喪事用。主人知道他賢能,給了他一萬錢而且打發他自由地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喪之禮,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僕。在道上碰見一個女子對他說:「(我)願意做你的妻子。」於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對董永說:「(我)把錢給了你了。」

董永說:「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雖然是貧窮無知的人,一定要勤勞服侍盡心盡力,來報答您的大德。」主人說:「(這)婦女會做什麼?」董永說:「會織。」主人說:「一定要這樣的話,只讓你的妻子替我織一百匹細絹(就行)。」

於是,董永的妻子給主人家織絹,十天織完了。女子出了門,對董永說:「我是天上的負責紡織的仙女。因為你最孝順,天帝讓我幫助你償還債務罷了。」說完升上高空而離去,不知到哪兒去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永

⑸ 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回復二樓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
賣身葬父的故事發生在漢朝,三國曹植詩中就有記載與孝感地名起源完全是兩回事。歷史上董永是千乘郡高昌侯國人,東漢建武年間襲爵為高昌侯。
賣身葬父的故事發生在漢朝千乘郡。東漢的千乘郡是指今天山東省博興一帶。
文言文《漢董永》
原文
漢董永①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②,與父居。肆力田畝③,鹿車④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⑤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⑥。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⑦。永雖小人⑧,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水曰:「能織。」主曰:「必爾⑨者,但令婦為我織縑⑩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11)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12)而去,不知所在。
古千乘地址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說:「千乘縣,本齊邑,漢置縣,並置千乘郡治焉?《齊記》載:「千乘城,在齊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餘里,其一城縣治,一城太守治。千乘郡,其治所在千乘縣。高帝置。莽曰建信。屬青州。」
《高青縣志》載:千乘城(縣址)遺址在今唐坊鎮孫家集東南。。後漢改名為樂安國,移治臨濟,以千乘為屬縣,晉省,古城在今山東高苑縣北二十五里。」
千乘名人傳說
千乘還是古代地名,董永的傳說也就是出於此地,漢時的歐陽生和公孫弘也是該地人。

⑹ 《搜神記》董永是哪裡人

《搜神記》董永是千乘縣(今山東博興縣)人。

漢朝的董永,是千乘縣(今山東博興縣)人。武氏墓群石刻現存武氏祠文物管理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武梁祠約為桓帝元嘉元年(151年),距今將近1900年。

武梁祠後壁第二層畫像石上就刻有「董永賣身侍父」的故事,且榜題為「董永,千乘人也」。因該石刻為現存最早的記錄董永籍貫的歷史實物資料,故在新的史料發現之前,是最有說服力的。

人物故事

武梁祠後壁畫像石第二層就有韓伯俞受笞、邢渠哺父、董永賣身侍父、朱明、李善保幼主、金日磾見閼氏像等內容。

其中董永侍身賣父的內容是這樣刻畫的:右邊一大樹,樹旁一童子攀援。樹下一輛獨輪車,一老人執鳩杖,左向坐於車轅上,右手前指,上榜題永父。

左邊一人左向,右手執物,回首顧視老人,其前置一筐,榜題「董永千乘人也」。上綴一羽人和一熊。此組畫像當為董永佣耕侍父的故事,這也是漢制其德為孝的重要體現。

⑺ 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發源地是江蘇東台嗎

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發源地是江蘇東台。具體為江蘇東台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

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

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

數月後,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

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綉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將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釵向地面劃出一條河,阻擋住追趕的董永,並用雙釵插地,鑿成兩口井,一井河東,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絕別,永無相見之日。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難容,她只好忍痛把兒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樹下,托夢囑董永領子。董永得到兒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來到老槐樹旁遠眺,遙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歸,全家團聚。

(7)董永哪裡的故事擴展閱讀

兩千年以來,「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的原生結構模型雖無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孝感地區傳承的《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是一件優秀的民間口頭語言藝術作品。關於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國孝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間現實巧妙融合的優美藝術作品。它在孝感深深紮根,發育成熟。

傳說董永本為千乘人(今山東博興),但早在漢代即遷移至孝感安家落戶,這不僅有史籍記載,且與孝感這一地名的由來緊密相關,還有孝感地區至今遺留的許多遺跡、地名和民俗可資佐證。

作為一件口頭語言藝術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區的崇尚孝道的民間文化生態中,才發育成熟,既凸現孝道主題,又富有民間生活情趣,並通過說唱、戲曲等多種樣式的藝術創造走向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優美動人的「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主要價值在兩個方面。

第一,有關這個故事傳說的歷史資料和文學資料蘊涵著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包括倫理道德、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豐富信息,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

第二,該故事傳說所頌揚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仍具有現實實踐價值。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⑻ 國家承認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發生在哪裡

槐蔭村是董永和七仙女傳說故事的發生地。

1、槐蔭村位於鎮江市區南郊12公里,是古邑丹徒的富庶之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這個村名源於董永與七仙女的美麗傳說,是董永和七仙女傳說故事的發生地。

2、據元《至順鎮江志》和清光緒《丹陽縣志》記載,丹陽延陵是董永的故里,但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發生地則在董永的賣身地——丹徒南鄉的槐蔭村。這個傳說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漢劉向的《孝子圖傳贊》。

3、近些年該村投入大量資金對文化古跡進行保護,成功恢復了「七仙橋」、「老槐樹」、「土地廟」、「織錦樓」等傳說中的古跡,並修建了七仙女廣場、七仙女與董永雕塑、相門、槐蔭廟等鄉村景點。

(8)董永哪裡的故事擴展閱讀:

1、據年逾七旬的「老槐蔭」傅捍東介紹:原先村名叫張傅村,相傳當年董永賣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動了七仙女。

2、七仙女請村頭的老槐樹做媒。老槐樹居然開口講話,董永認為是天意,就在老槐樹下與七仙女拜了天地,喜結連理。

3、村裡有學問的人建議,把原來的張傅村改名為「槐蔭村」,希望得到這棵神樹的庇蔭,恩澤子孫後代。於是,「槐蔭村」便名正言順地叫響了。

⑼ 《歡天喜地七仙女》董永是哪裡人

根據各種史料的記載,董永祖籍是山東千乘人,但是早在董永出生之前他就已經搬到了湖北孝感

而董永的故事正是在孝感人的口口相傳之中才流傳開來的,董永的孝義感動了當地人,孝感人將這個故事用自己獨特的民間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既有著鄉村氣息,又能夠體現出孝道。

董永是中國歷史山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民間傳說中他和七仙女的故事更是感動了很多人,而在真實的歷史上董永是千乘人,後來遷徙到了孝感。他是一個很重承諾的孝子,為了幫父親下葬就賣身葬父,之後更是拒絕了主人家的好意執意要報恩,體現了中華文化中閃光點。

人物淵源

民間傳說中的董永故事最初只是漢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事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歷史卻選擇了董永作為社會孝觀念宣傳的典範,一直流傳至今。

在山東省嘉祥縣出土的武飼墓漢畫像石上,就生動地刻載了董永「鹿車載父」、「肆力田畝」、「象耕鳥耘」的故事。該畫像石上所刻「董永千乘人也」六字,是為「董永實有其人,故里山東博興」的鐵證。

閱讀全文

與董永哪裡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褲內褲裡面長什麼樣 瀏覽:106
健康指南如何科學防蚊滅蚊 瀏覽:613
如何講故事做視頻 瀏覽:83
最近事業單位招聘什麼 瀏覽:654
怎麼學唱粵語現代愛情故事 瀏覽:894
為什麼會過得不幸福 瀏覽:830
幸福柳小區怎麼聯系 瀏覽:434
講故事如何只有聲音沒有畫面了 瀏覽:437
鄂州華容什麼經濟最好 瀏覽:655
心理學什麼是愛情 瀏覽:229
寡姐的婚姻怎麼處理 瀏覽:949
前程講述什麼故事 瀏覽:501
怎麼才能把凱經濟提升到1萬以上 瀏覽:932
幸福肥怎麼做好吃 瀏覽:688
磁縣幸福城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645
婚姻咨詢介紹所的電話號是多少 瀏覽:262
真摯友誼小故事有哪些 瀏覽:59
遇到你我感覺很幸福怎麼回 瀏覽:838
心燈健康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22
美女嘴唇發紫是什麼原因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