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徒生一生創作了多少篇傑出的童話故事
安徒生創作的童話有156篇,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小錫兵》、《海的女兒》、《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1、《小錫兵》
堅定的錫兵被製作出來的時候,就少了一條腿。鼻煙盒裡的小妖怪僅僅因為不滿錫兵盯著美麗的紙做的舞蹈姑娘,而心生嫉妒,處處做怪,使錫兵從三樓栽蔥地跌落地上。
頑皮的小孩把他放在紙船上,沿著水溝順流而下,使他在急流和大雨中一路顛簸,險些傾覆。黑暗的下水道中的水耗子卑劣地向他討要買路錢。
在下水道的盡頭是一條寬闊的運河,但並非厄運的結束。在沒入湍急的水流之前,錫兵的耳旁響起了這樣的話:「沖啊,沖啊,你這戰士,今天是你犧牲的日子!」
在水底他又不幸被一條大魚吞入腹中。而當他隨被捕殺的大魚輾轉回到原來的主人家,又見到心愛的舞蹈姑娘時,卻被一個小孩扔進了火爐。
一陣風過,錫兵深愛的舞蹈姑娘也被吹進了火爐。第二天,女僕從爐灰中發現了一顆小小的錫心。
2、《海的女兒》
該作講述海公主小人魚為了追求到一個人的高潔的不死的靈魂,放棄了海底自由自在的生活和300年長壽的生命,把美妙的歌喉丟棄在惡毒的巫婆手裡。
忍受住把魚尾變成人腿後所帶來的巨大痛苦,用她的愛、她的心和她年輕的生命,去追求那永生而崇高的人的靈魂,並通過「善良的工作」去分享人的一切永恆的幸福。
作家謳歌了小人魚對愛情、靈魂、理想的追求,表現了她的善良純潔的品格、堅強的毅力和犧牲精神。
3、《拇指姑娘》
在一片鬱金香花園中,隱藏著一個美麗的小花國。在這個神奇的國度中,處處山花爛漫。心寶蓮娜和她的朋友們與世無爭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著。
一天心寶蓮娜帶著兩個朋友出去玩,卻不小心被一個名叫麥姬娜的人類女孩連根拔起了她們藏身於其中的花朵,原來麥姬娜一時心血來潮,把這些花朵帶到了她在市區里的一所豪華寓所里。
在那裡,花仙子們得知了一個可怕的計劃,一旦這個計劃付諸實施,小花國將會面臨覆頂之災!借著自然的魔力,心寶蓮娜決定帶頭展開行動保衛家園,她聯合朋友們,向麥姬娜一家展現了自己非凡的勇氣與決心。
她們到底能否拯救美麗的小花國呢?你會發現,即使是再渺小的人,也可以創造出奇跡。
4、《賣火柴的小女孩》
它講述的是一個在聖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因為沒有賣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沒有吃東西。她又冷又餓,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見了噴香的烤鵝。
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見了美麗的聖誕樹;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見了久違的外婆,她想讓外婆留在自己身邊,擦亮了一整把火柴。
然而當火柴熄滅的時候,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見了,小女孩就是這樣在聖誕之夜悲慘地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後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5、《丑小鴨》
一枚天鵝蛋在鴨窠里被母鴨孵出後,因為長相與眾不同而被大家當成丑小鴨。因此,自從蛋殼里爬出後來便到處挨打,被排擠,被譏笑,不僅在鴨群中是這樣,在雞群中也是這樣。
大家都要趕走這個可憐的丑小鴨。鴨兒們啄他,小雞們打他,連喂雞的女傭人也用腳踢他。於是他只好連夜飛過籬笆逃走了。他來到野鴨群被要求不能同野鴨結婚。
在沼澤地里,他碰到兩個調皮的公雁,公雁叫他和他們一起做一個候鳥,在另外一塊沼澤地里有幾只可愛的小姐他可以碰碰運氣。
正在他們交談之間突然聽到「啪啪」兩聲槍聲,兩只公雁落到蘆葦里死了。原來他們倆被獵人打死了。
他只好再次逃離沼澤地來到一個農家小屋,因為他不能像母雞一樣下蛋,也不能像小貓一樣拱起背發出咪咪的叫聲和迸出火花而被要求不能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丑小鴨還是認為自己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他想在水裡自由自在地游泳。當他看到美麗的天鵝展翅從寒冷的地帶飛向不結冰的湖面時,丑小鴨不禁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
正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他才會選擇飛向天鵝。他認為他被天鵝殺死,也要比被鴨子咬,被雞群啄,被看管雞場的那個女傭人踢和在冬天裡受苦好得多。
他來到天鵝群。他被大家看出是一隻最美麗的天鵝而不是一隻丑小鴨。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點也不驕傲,因為他有一顆好的永遠也不會驕傲的心。
6、《皇帝的新裝》
一位奢侈而愚蠢的國王每天只顧著換衣服,一天王國來了兩個騙子,他們聲稱可以製作出一件神奇的衣服,這件衣服只有聖賢才能看見,愚人不能看見。
騙子索要了大量財寶,不斷聲稱這件衣服多麼華貴以及光彩奪目,被派去的官員都看不見這件衣服。
然而為了掩蓋自己的「愚昧」,他們都說自己能看見這件衣服,而國王也是如此,最後穿著這件看不見的「衣服」上街遊行,一位兒童說「他什麼也沒穿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
2. 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卻發現有人沒有腳,其最早來源
書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作者:海倫·凱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也是她的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也是目前銷售量最高的勵志類書籍。
背後的故事,三個時期:
一、孩童時期
海倫·凱勒於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城鎮——塔斯喀姆比亞。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
由於失去聽覺,不能矯正發音的錯誤,她說話也含糊不清。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靜,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為了能清楚地發音,用一根小繩系在一個金屬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練習手口一心,寫一個字,念一聲。為了使寫出來的字不至於歪歪扭扭,她還自製了一個木框,裝配了一個滑輪練習寫字。
當然安妮·莎莉文老師也付出了很大的貢獻,她讓海倫將手放在自己的喉嚨上,讓海倫感受發聲的震動的聲音。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
莎莉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莎莉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再教導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陸續學懂了鮮花、水、太陽等,並認為愛就是那溫暖的陽光。其後再教導海倫用手指點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禮儀。
安妮·莎莉文老師十分有愛心,她首先了解了海倫的脾氣,她終於知道凱勒的脾氣會如此躁動,是因為父母不忍看她做錯事(打人、不守規矩、破壞東西等)被懲罰的模樣,於是在她做錯事時都給她糖吃,所以安妮·莎莉文老師必須要糾正這些父母的錯誤行為,並且與她建立互信的關系,再耐心的教導海倫手語。
不過,莎莉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盲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可以發聲,但也沒辦法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莎莉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富勒老師(郝博士),郝博士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盡管非常艱巨,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
接著,莎莉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都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海倫還把自己的學習分成四個步驟:
1、每天用三個小時自學。
2、用兩個小時默記所學的知識。
3、再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將自己用三個小時所學的知識默寫下來。
4、剩下的時間她運用學過的知識練習寫作。
在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她只有一個信念:她一定能夠把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記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她每天堅持學習10個小時以上,經過長時間的刻苦學習,還有不屈不撓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識,能熟練地背誦大量的詩詞和名著的精彩片段。
到後來,一本20萬字的書,她用9個小時就能讀完,並能記憶下來,說出每章每節的大意,還能把書中精彩的句、段、章節和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在2小時之內寫出來。海倫的記憶力已經大大超過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據說,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一個博士生聽到海倫·凱勒的事跡後,很不服氣,決定要和她比試比試。在嚴格的時間規定和教員的監督之下,他們進行了3輪比賽,博士生輸了。
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倫的頭上,表示對她的敬佩與尊敬。經過學習,海倫突破了識字關、語言關、寫作關,先後學會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會各界的贊揚與誇獎。
二、青年時期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
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
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裡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
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
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A(優)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
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
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
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
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
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02–1903年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年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海倫於1924年組成海倫·凱勒基金會,並加入美國盲人基金會,作為其全國和國際的關系顧問。其後她在國際獅子的年會上發表演說,她要求獅子會成為「協助失明人士戰勝黑暗的武士」。並說:「我為你們開啟機會的窗,我正敲著你的大門。」
1946年任美國全球盲人基金會國際關系顧問,並開始周遊世界,共訪問35個國家。她盡力爭取在世界各地興建盲人學校,並常去醫院探望病人,與他們分享她的經歷,以給予他們生存意志。她同時亦為貧民及黑人爭取權益,以及提倡世界和平。
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到全球各地發表演講,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尊敬,成為全世界人類的楷模。
海倫凱勒國際(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 Inc 簡稱HKI )由海倫·凱勒與其他美國人於1915年創建,宗旨是協助政府開展防盲,著重於融入社會主流的盲童教育以及使成年盲人得以獨立生活的康復等工作。
HKI大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各國的能力以求制定其各自的規劃。它還從事對營養不良及由維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乾眼病、沙眼及其它傳染性眼疾的研究和防治項目,同時也為白內障致盲復明提供手術服務。
在具備條件的地方,HKI都將防盲項目與初級醫療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莉文去世。
三、晚年時期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莉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梅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
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並且還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於1964年被授於「總統自由勛章」。1965年被評為「世界十大傑出婦女之一」。
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享年88歲。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我黑暗中的光明》是關於人類精神升華的一本書。生來既聾又盲的海倫·凱勒早年生活在與常人隔離的孤寂境況中,而這對一個人精神的發展是如此重要。在全人類的神的愛護下,她得以同他人接觸。精神上的發展帶領她走上了寫作生涯。
她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內容節選:
上帝關閉了海倫·凱勒通往世界的三扇窗戶,她卻用自己的樂觀、聰慧、執著、毅力開啟了通向光明的大門。她的一生並沒有因為無聲而黯淡,因為無色而慘白,因為無言而寂寞,她以微小而偉大的個體生命震撼了整個世界。
海倫一生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個漆黑寂靜的歲月。堅強的人不會因為命運的殘酷而妥協。海倫一生都在與命運做抗爭。
她在家庭老師莎莉文小姐的陪伴下,克服難以想像的諸多困難,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里夫女子學院,發表處女作《我的生活故事》。成年後,海倫成為一名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業中,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
二戰期間,她慰問失明的士兵,用自己的精神鼓舞這些受傷的心靈,她還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
海倫原本應該是一個受到他人幫助和關愛的人,然而,她憑借不屈不撓的心卻成為幫助別人的人。這個身殘志堅的弱小女子,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並讓這個奇跡像光束一樣溫暖了無以計數的孤獨、冰冷的靈魂,帶給他們生存的勇氣和希望。
3. 有哪些安徒生童話誰知道安徒生童話幾個故事的的簡介
安徒生童話簡介
(一)獨特的藝術風格:
即詩意的美和喜劇性的幽默。前者為主導風格,多體現在歌頌性的童話中,後者多體現在諷刺性的童話中。
(二)童話的三個時期:
1.早期童話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注意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丑小鴨》等。
2.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丑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郁情緒。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後》、《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
3.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面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性慾的貝兒》等。《皇帝的新裝》內容簡介:虛榮與自負會蒙蔽我們的雙眼。就好像這個皇帝一樣,光著身子勝利大遊行,還覺得自己很美。除了孩子之外,那麼多聰明的人都甘願說假話。為什麼大人還不如那個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學會了虛榮,覺得自己聰明,不肯面對事實。
《小人魚》內容簡介:小人魚為了能和自己所愛的陸地上的王子在一起,用自己美妙的嗓音和生命的三百年換來了巫婆的葯酒,於是,她有了一雙美麗的腳,每走一步就像走在碎玻璃上一樣疼痛。眼看著王子和別人結婚,她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為王子祝福。小人魚的行為讓我們見證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什麼是純潔的愛情、什麼是美麗的愛情。
《丑小鴨》內容簡介:丑小鴨歷經千辛萬苦、重重磨難之後變成了白天鵝,那是因為它心中有著夢想,夢想支撐著它。命運其實沒有軌跡,關鍵在於對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學會把它們踩在腳下,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夢想,只要他們學會樹立生活目標,在自信、自強、自立中成長,通過拼搏他們會真正的認識到自己原來也可以變成「白天鵝」,也可以像丑小鴨一樣實現心中的夢想。
《屎殼郎》內容簡介:一隻皇宮馬廄的屎殼郎竟然要求和皇帝的戰馬一樣的待遇:釘上金掌。為此,他不惜游歷一番,證明自己和那匹馬一樣,是個不可小看的人物。在他最為得意,認為夢想成真的那刻,卻被皇帝壓在馬鞍底下。是啊,大人物的上面還有更大的人物。
《野天鵝》內容簡介:這是一場善與惡的斗爭,艾麗莎是個柔弱的女子,但她卻戰勝了比她強大得多、有權有勢的王後和主教,救出了被王後的魔法變成天鵝的11位哥哥。她可以成功靠的是她的勇氣、決心和毅力。面對蕁麻的刺痛和一年不能說話的痛苦,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去面對啊。面對主教對她的誣陷和把她燒死的懲罰,她也沒有放棄,一直堅持到了最後一分鍾,終於完成了她的工作。只要有勇氣和毅力,一定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雲杉》內容簡介:小雲杉享受著溫暖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可是它對這些美好的事物視而不見。它總是埋怨自己長得太慢,終於有一天,它被裝飾一新,成了豪宅里的聖誕樹,吸引著每個人的眼球。對它來說,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情了。可是沒多久,雲杉就被投進了火爐,變成了另外一種新的東西。這是一個所有孩子都要聽的故事。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應該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把握住,能否感受得到。
《夜鶯》內容簡介:夜鶯那曼妙的嗓音,贏得了全世界博學之士的推崇,也贏得了中國皇帝的眼淚。在皇帝彌留之際,夜鶯再次來到皇帝的身邊為他歌唱,閻王使者潸然淚下後飄然離去,皇帝的生命得到了延續。看完故事後,你會發現小女孩的率真與勇敢就在我們身邊,而夜鶯的行為讓我們在悅耳的歌聲中體會到了善良與溫馨。其實,皇帝除了踩人之外,也不是那麼可恨,最後他跟著小女孩走向了田間,去了解百姓們真正的生活。
《雪人》內容簡介:一個剛剛誕生想知道愛情是什麼的雪人,竟然神魂顛倒地愛上了房子里的爐子。它們彼此相愛,白天深情相對,晚上翩翩起舞,度過了一個美麗的冬天。其間雖有短暫的挫折,卻表明了雪人對爐子的真摯愛情。最後雪人融化在愛人的懷抱里。在雪人的真情和快樂感召下,連對愛情從不感冒的朋友—狗也談起了戀愛。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無論愛是多麼的短暫,沒有愛的生活算不上真正的生活。
《打火匣》內容簡介:一個士兵娶到了公主,並成為國王。靠的是什麼呢?勇敢:勇敢的斗爭,勇敢的追求,才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不管是財富或是愛情;還要有智慧:勇而無智,追求只是愚人的夢想,不可能成真;還要有同情心,去幫助別人,才能得到支持。圍著金錢轉的狐朋狗友會有,但因同情交下的朋友會在你的危難時刻伸出救援之手。
《瓶脖子》內容簡介:一隻不斷夢想著去到皇宮酒窖的香檳酒瓶子被普通人買去,並飄揚過海,升到高空,裝過葯酒,裝過種子,最後卻摔破成了一隻瓶脖子,可它最後卻那麼快樂。那是因為它終於領悟了,原來自己身邊的一切才是對自己最為重要的。珍惜我們所擁有,比夢想更為快樂和充實。
《拇指姑娘》內容簡介:有一位老婆婆非常渴望有一個美麗的小孩子,巫婆幫助她實現了這個願望,讓她得到了漂亮、善良的拇指姑娘。可有一天,拇指姑娘被一隻癩蛤蟆偷走了,從此,她開始了驚險、夢幻般的旅程。在拇指姑娘的旅程中,癩蛤蟆和鼴鼠都要娶拇指姑娘,但拇指最後卻嫁給了花世界的國王。為什麼呢?因為國王尊重拇指姑娘,真正的愛情就是這樣的,要互相尊重,只有做到這一點雙方才能快樂、幸福。
《園丁與主人》內容簡介:拉森是一個忠誠的、有天賦的園丁,他一生都在照顧主人的園子。但是,主人卻對他的天才園藝視而不見,只有不停的抱怨。在經歷一場暴風雨後,主人終於認識到了拉森的忠實和聰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他出身低微還是高貴;同時,在生活中,有時候你的優點也許會被人忽視,但是只要你有自信,堅持自己的做法,終究有一天你的優點會被人們承認的。
《冰雪女皇》內容簡介:冰雪皇後為了解除下在自己身上的咒語,帶走了卡伊,小噶爾達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冰雪皇後的宮殿,救出了自己的朋友,回到了日夜思念他們的奶奶身邊。
在生活中,我們或許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的朋友也會遇到一些麻煩。這時需要我們用一顆善良而熱情的心去面對,就像噶爾達那樣堅持到底,那麼好多困難都會消融掉,留給我們的會是一個美麗的結局。
《跳蚤與教授》內容簡介:這是一個跳蚤與教授通過自己的智慧成功離開野人國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樹立自己的理想,並且為了這個理想,要一直堅持不懈,不畏艱辛,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特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小豬倌》內容簡介:年輕的王子為了贏得鄰國的一位公主的芳心,喬裝打扮做了皇宮里最卑微的豬倌。他發揮才智做了一個能夠演奏舞曲的撥浪鼓,並提出只有公主的100個吻才能交換。為了得到它,公主答應了他的要求。親吻時卻被皇帝撞見了,公主因此被趕出了皇宮,這時候王子也看清楚了公主的真實面目揚長而去……真愛以多種方式出現,一顆不識真愛的心,實在是非常的可悲!刁蠻的公主寧願為了一些小玩意去親吻一個陌生人,也不願意要一份全心全意的真愛,這樣,她註定最後一無所有。
《笨蛋傑克》內容簡介:一位國王想為女兒挑個好丈夫,然而公主厭倦了身邊的王公貴族,因為他們只是一些會阿諛奉承的傢伙,於是國王決定從貧民中為女兒選擇愛人。來求婚的人不計其數,他們都穿著考究的制服,裝出一副有學問的樣子。可是一當他們走進宮殿時卻都丑態百出,公主感到厭惡至極。最終,騎著山羊闖進皇宮的傑克,給公主帶來了歡笑,也贏得了公主的愛情。看完故事,讓人會心一笑:公主選擇了傑克,對她最重要的是傑克的單純、誠實和永遠的快樂!
《千真萬確》內容簡介:故事由一隻小雞的一句話引起,一傳十、十傳百,每重復一次,故事就走一次樣,最後成為了新聞。我們每個人都聽過或者有過許多故事,然而故事是怎麼產生的呢?其實故事可以從最細微處產生。好些事情本來不足為奇,但是經過人們口口相傳、以訛傳訛,事情越來越離奇,脫離了事情的原樣,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新聞。
《幸運女神的鞋套》內容簡介:小仙女的那雙幸運套鞋,穿上的人可以心想事成。在一個下雨的夜晚,大法官、中士、巡夜人先後穿上套鞋,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然而,當他們那夢寐以求的夢想就在眼前時,他們想要的卻是要回到真實的自己。當然,套鞋再次慷慨地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或許,你有一些不如意,我們也憧憬著一些無法實現的夢境,當然,這沒有什麼錯。只是,我們在幻想時,不妨靜下心來聆聽一下,打量一下身邊的世界,你會發現有那麼多美好在向你招手。
http://..com/question/5402591.html?fr=qrl3
4. 《皮囊》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皮囊》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周末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遼寧衛視的[說天下],媒體渲染的是劉德華為這本書寫了序,「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人生際遇的好與壞,關鍵往往在於生命里碰到甚麼人,只要能對你有所啟發,都是明燈。」說的真好,因而好奇買來一看。
書中所寫皆真情,母親堅持建房,出於對父親的愛,那種感情固執而倔強,甚至不顧生活的拮據和家人的反對,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原始最簡單的愛就是成就他,想盡一切辦法讓他開心和驕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讓他抬頭笑,這是人間最質朴實在的愛。而並非為了愛ta而離開,最愚蠢的事莫過於讓你找個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車子,衣服,食物,甚至是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為一個人付出的一份情,無法復制,世間唯一。
很多時候,我也有考慮過關於死亡的事。記得小時候,和祖母感情好,她雖然眼睛不好,但是總有許多做不完的針線活,可穿針對她是一件困難的事,於是小小的我就是她的眼,在整個漫長的寒假我都要陪著她坐在炕上給她穿針,一根接一根的長線。在枯燥乏味的沉靜中,她也會絮絮叨叨的給我說一些我聽不懂得話,好讓時間過得快一點,這些話包括展望我的未來,預測她的老去和死亡,那時小,搞不懂未來,但是知道死亡的含義,就是躺在地上永遠不起來,還要被埋在地下永遠不相見。每當她說到她將來死了如何,我就哭起來,活也不幹了和她鬧,說你不準死,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她哈哈大笑說人總是要死的。那時候就不明白,人為什麼非要死,尤其是自己喜歡的人。現在明白了,世上如果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死亡了。所幸祖母現在還陪伴我,我每個星期都給她打兩次電話,她總也有說不完的話,不過也多是重復,大抵是擔心我的未來,說我沒有穩定的工作,生活拮據,怕我沒有遇到好人,過得不好。直到現在,我一想到祖母有一天還是要離開,就難過的想哭。我是希望人死後真的有靈魂的,那樣她就能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的看著我,抬頭三尺,我說話她就能聽見。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多少人每天都拖著疲憊的身體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幾個人會因為這樣的辛苦而快樂?有幾個人還在堅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假如喜歡讀書,就一本接一本的讀,想寫字就寫,想寫什麼故事就寫什麼故事,沒有限制,就像每個人的人生一樣不設限,千萬個人有千萬種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過在自己心上,而非別人的嘴上。這一副皮囊只是為了讓你的靈魂更豐富和深刻,而不是為了肉體的享受讓靈魂遭受折磨。
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關鍵是普通的坦然,普通的歡喜,沒有精心算計的疲憊,沒有強顏歡笑的虛偽,靈魂可安放,精神可寄託,此生便可無憾了。
蔡崇達的這本書,我在其出版了五年才第一次看,總是掛在榜上,卻遲遲沒能完成。終於,趁著次旅行在長白山的酒店和來回的路上,把它讀完了。
讀過之後,談不上感想,因為已經有更多更好更深刻的表達評論過了。自己的感受是有一種胸悶的壓抑從翻開的第一頁就開始,一直持續到一半過,他講完自己的家庭開始講朋友,這才好過來。情緒是始終隨著他的敘述變化的,彷彿自己是一個住在他家隔壁的鄰居,親眼目睹了一般,又如他內心的一個小人,一直站在他肩頭陪他一起經歷,他的每個表達我似乎都能明白,未曾有過相似的經歷,卻又是那般感同身受,痛哭流涕。
我不認識他,但讀完開始很想認識他,甚至於,開始有點想更深地去了解他,第一次有了想和作者發生「關系」的慾望。也想問問他,真的想明白了沒有,那個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其實整本書就是蔡崇達自己的皮囊,一個由原生家庭,親戚朋友,信仰、工作、生活拼湊起來的人。他選的這幾個故事,恰恰是對他人生最好的一個小結,從不同側面描寫了這個人的內心,通過別人的視角,更細致得剖出了自己心理的溝壑。我不知道作者本人知道不知道,又或者他本就刻意為之,我看懂了,並且入迷出神。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去看,整本書就是蔡崇達精神世界的反射,第一張《皮囊》應該講的是他的信仰,他內心神域的部分,來自阿太,組成靈魂。《母親的房子》應該是構成了他愛情觀和堅韌性格的部分,來自母親,那種沉默篤定的堅持。《殘疾》雖然自始至終說的是性格暴躁,因殘致郁的父親,但其實是他自己,他的卑微,他的粗鄙,是蔡崇達自己性格里,最不完美和不完整的部分。《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裡面是他開始面對生死之惑的頓悟,而《張美麗》則是他的初戀,是他的性開竅期,也是對美麗的追逐與自慚形穢的對比。《阿小和阿小》我看得最入迷,那種從三個人的視角反復發生變化的微妙,那種原生的自卑,滋生的自負與追求,和崇拜和憧憬的負面作用,以及最後現實的反轉,殘酷卻又血淋淋的美,甚為震動。雖然,時期有重疊和對不上的,但朋友的幾章我認為是他部分自己的消亡。《天才文展》是他的天才夢,《厚朴》是他的熱血夢,《海是藏不住的》是他的慾望,在生命的時間軸上不斷消亡,開始思考,開始回答,開始有樸素的願望。
我最喜歡他書里的幾句話,精準又透著玩味,-他從香港阿小那裡傳染了「香港病」。
-到了大城市,你會發現,咱們這種小鎮捏出來的人多粗陋。然後你會恨生養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這樣的人,還因為出身,總可以嗅到他們身上的泥土味。這使得他們的理想粗暴卻淳樸,讓人感覺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樂於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歡某種精緻的土特產一般。
-多麼貧瘠的想像力,連想像的樣本都是中學課本里的,-夢想原來是卑微的執著。
書的最後,他希望可以看見每一個人。而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豐富多彩,並且擲地有聲
這本書是18年我在出差途中買的,一個人坐長途車需要消磨時間,買下這本書一方面是覺得看書相比看手機來說對眼睛更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書的書名起的著實不錯——《皮囊》。
有些意外和搞笑的是,因為讀了這本書,我在飛馳的高鐵上哭了一路。(可以想像那畫面,列車上,一個獨自出行的女孩子,前一秒還在安靜的看書,下一秒就決堤般流淚的場景。)自畢業以來,讀書的數量就開始驟減,所以已經很久沒有因為看一篇文章或讀一本書而流淚了,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還是因為讀了史鐵生的《合歡樹》,父母親情,最容易讓人感同身受,也最容易刺激淚腺。
若是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或概括這本書,我想,我會說——沉重、傷感卻又溫暖。
書中的內容大多都是在回憶,作者蔡崇達遠離故鄉泉州,回憶著他的父母親,還有母親明知即將拆遷,卻還是執意即使借錢也要蓋起的房子。
作者筆下的父親,在年輕時是個氣盛的男人,曾許諾母親會靠自己的力量為其蓋一座大房子,讓母親成為街坊四鄰羨慕的對象。可無奈後來由於中風早早就卧病在床,變得脾氣古怪,給家庭帶來不少負擔,因此父親之於作者,多少是一個被埋怨的存在。
後來父親去世,收拾遺物時才發現,父親的卧室里,床頭櫃子的一個極其隱秘的位置,貼著一張小小的一寸相片,相片里是還在上學的自己,當年稚嫩的臉由於被人觸摸過太多次已經褪色泛白。這是一個被病痛折磨卧床多年的父親,在無數個思念的夜晚,用自己因中風而不停顫抖的手,反復的擦拭與撫摸著相片,因為相片中印刻著兒子的臉。
讀至此處,感動,以至落淚。
再說作者的母親,是個堅強且固執的女子,就算家中負債累累,也會因丈夫當年的承諾和期盼而傾注所有去蓋起這座房子。期初我還不太明白這種有些執迷不悟的堅持到底是為了什麼,直到後來,我老家原本的房子也已拆遷,父母買了新房,本以為簡簡單單裝修一下就行,但是父母卻花了大筆的錢在裝修上。
我很不認同,我是家裡的獨女,而我日後肯定會紮根在外地,將來必然是要將父母接到自己身邊的,所以這樣大費周章的裝修一個不會一直居住的房子實在是種浪費。但是,爸媽給了我這樣的回答:「我們生在這,這就是家,所以,總要回來的。」忽然間我明白,為何作者會因為母親所蓋的一座將要被拆遷的房子而感到一種莫名的歸屬。因為,他知道「我有家可回」。
於是,讀至此處,再次落淚。
「家」能給你帶來一種無法取代的「舒服」。那種舒服是,我認識這里的每塊石頭,這里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里的每個角落,怎樣被歲月堆積成現在的光影,這里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成現在的模樣。
蔡崇達在這本書中給我帶來的觸動太多,彷彿在閱讀的每一個時刻都能讓我找到歸屬。芸芸眾生,大家披著不同的皮囊,但相同的是,每一具皮囊下都包裹著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著的時候,就會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作為一本暢銷書,很早就聽過它的名字,一直沒來得及看,這次也是偶然而為之。這是一本故事集,寫了家人、朋友、「偶像」的一些故事,基本圍繞閩南家鄉某小鎮的背景來展開的。開頭三篇序,分別是韓寒、劉德華,李敬澤寫的,自從看了《隨想錄》,就不看這種暢銷書的序了,一個字:虛!
《皮囊》。同時也是本書的書名,放在第一篇,自然是核心篇章了,但篇幅很短,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是本書的靈魂所在,換句話說,本書「唯心」色彩濃厚。
《母親的房子》。寫母親歷經千辛萬苦,不顧一切也要把房子建起來的故事,甚至最後即使要拆遷了也不管不顧地去建,作者將這種行為歸結為:人活一口氣,母親為了那說不出口的愛情,堅決的要讓父親不被周圍人瞧不起!是的,我似乎能理解母親的這種做法,她們有著很樸素的世界觀,就是不能讓周圍的人瞧不起,我物質可以比你窮,但我志氣不能比你弱,正所謂,人窮氣不窮!但,現實中我恐怕很難同意這種做法吧,父親重病在身,兒子事業成長需要北京買房,母親全然不顧,僅為了那虛空的「唯心」,真的合適嗎?人需要有所信念,但不能偏執,信念有時是為了得到尊重,可偏執的信念則會違背這種初衷。
《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寫了父親的病情,倒也沒有過多描寫父親的本人性格,只單純寫了一個他作為一個「病人」的情況,這兩篇很有感觸,寫的很真實,讓我看到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我不由地想起,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是媽媽常說的一句話。我的神明朋友》。這就是信仰的力量,迷信,它的存在之所以擁有時間跨度,自然在於其有一定的合理性。當你要承受無法承受的東西時,接受這種「神明」,或許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也說不定?
張美麗和阿小的故事,我就感覺畫風有點變了,前面的幾個故事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看完有所觸動,可後面這幾個人,則有點「虛」,張美麗的行為讓人不解,是因為宗族的力量?我不知道。阿小,在作者眼裡似乎是一個略顯悲慘的人生,可我想,也許阿小並沒有那麼「慘」?也許你眼裡的別人是loser,可當事人並不會這樣覺得,正所謂,不要用自己的標准來評斷別人的生活。後面的《天才文展》《厚朴》都是同樣一個道理,我在這些故事中看到了別人的生活,這是我的收獲,但我並不認同作者的這種態度,每個人都會因為種種好的不好的因素而走一種獨特的人生,這本身並無不妥之處,關鍵之處在於對待生活的心態,我想,這也是本書想要表達的思想吧。
最後幾篇沒多少印象,葉落歸根?好吧,並沒有太大的感觸,可我想,作者作為一個北漂成功人士,對於家鄉的思念是否已經到了很深的地步?矯情or只是想想?有所疑惑……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有著誠意的,前面幾個故事寫的很好,很打動人,包括我。後面相對來說有些次,但仍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好評,裡面很多描述於我都有共鳴。尤其是,裡面的故事耐看,看到了當代的一些人生,很有意思。我看完後最驚喜的地方是,作者將這本書定位為,「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深表認同,這也是我讀書的意義,「認識」自己,「認識」更多人,「認識」一個個我沒有經歷過的世界!
《皮囊》是蔡崇達寫的一部真實的生存故事的小說,他以故鄉和時光為坐標,推延到自己。他想告訴人們的是人生是一場苦修,有些苦,熬過去才算數。
在《皮囊》里有一個小鎮青年黑狗達,作為超生的第二個孩子,他一出生就讓這個家窮上加窮。父親公職被開除,不得不去寧波當海員,三年後父親帶著一筆錢回家做生意。在黑狗達高二那年,父親腦中風,母親承擔起這個家,她開了一家小加油站,邊照顧父親邊起早貪黑賺錢。日子好了起來,母親想用積蓄蓋房,她不顧親戚反對,把房子加高了四層,用剩下的錢請鄉鄰吃飯。終於為了自己的命運爭了一口氣。
本以為日子一天天變化沒想到生活開始撒了一把鹽,姐姐因為沒有像樣的嫁妝,婚事告吹;母親因為勞累過度得了急性盲腸炎;父親越來越暴躁;黑狗達耽誤了學業。母親因為要給自己給父親掙回面子,於是受到了生活的窩囊氣。生活百轉千回,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面子是給別人看的,日子才是給自己過的。
《皮囊》里另一個人物文展,生下來就有兔唇,但他憑借自己的學霸人設竟然扳回來自己的面子,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組織能力,每周末都有村裡的孩子聚集在文展家,聽他安排,可能是去河邊摸魚,可能是分組下棋,可能是聽他講未來的展望,沒有人因為兔唇排斥他。文展是家裡人的驕傲,父母高看他,哥哥雖有不服也惟命是從。文展考上福州重點中專,後來黑狗達回老家探親才知道他的變故。沒想到出了自己小鎮,外界的人沒有那麼友好,他的缺陷成了別人攻擊他的武器,他開始自暴自棄,輟學在家,父母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哥哥嘲笑他,跟班們疏遠他,黑狗達看到了什麼叫人心叵測,只有身處卑微,才能看到真實的社會,人情的淡薄。人生得意時,圍繞身邊的朋友,多是為你的光環而來;人生落魄時,才能真切看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別高估感情,也別低估人性,這一輩子,到頭來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皮囊》另一個人物厚朴,黑狗達大學之後認識的一個人,他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叛逆者,他組樂隊,打架斗毆,和老師對著干,他是黑狗達的室友,遇見厚朴之後黑狗達看出來厚朴是一個學無所成的空談者,他組樂隊不會樂器,他唱歌寫歌空洞,他逃學門門紅燈。他被學校開除回鄉下教書,由於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兩年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所有的夢想都建立在生活之上,而生活永遠要求我們具備與夢想相匹的能力。只可惜,厚朴始終沒有聽懂。
黑狗達工作三年後攢下來二十萬,他想帶父親去治病,可是父親在一個雨後離開了他,一家人難以接受,一家人都在努力讓中風的父親好起來,但是卻始終治不好。後來母親跟著黑狗達到了北京,母親學會了和命運和解。命運本無常,生死本難測,人的生老病死,從來不會因為任何情感而改變。
生活從來沒有奇跡,每個人都在一邊受傷,一邊努力奔跑。沒有誰可以輕而易舉地避開生存的考驗,當我們遇到難題時,主動棄權是一條路,奮力抗爭則是另一條。
最近我在讀一本書——《皮囊》,我很喜歡文中的一句話:「生活很悲傷,生命很頑強。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我很小就隨父母來到廈門,積分入學上了公辦小學,公辦中學。我的身邊太多懷著各式夢想來到這個城裡打工的人,他們遠離了家鄉,卻又難以真正融入這個城市,成了文中所寫的「用力生活卻終究孤獨的人」。這個城裡有太多這樣的人,比如我的一家。
一直以來我身邊的同學攀比的是腳上從幾百塊到兩千多的鞋子,暑假和父母去了哪些地方旅遊,周末去了哪些格調很高的地方吃飯,我很少參與他們的討論。盡管我也曾為了得不到新的手機而抱怨,為了周末我也不得不穿著校服和同學去玩而煩惱。但是,這樣的抱怨已經成了過去。我已深深地明白生活本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苦處。
當我們一家來到廈門後,老家的老屋裡就是爺爺奶奶兩個人。奶奶在老家一點也沒閑著,他白天去人家家裡打一些小散工,中午回來的路上要順道揀一些水瓶、紙板什麼的收集好,可以賣錢。家裡還有菜地,兩個老人一直很精心的打理,吃不完的就挑去市集賣。爸媽一直勸他們不要這么辛苦,但是兩個老人感到自己還可以賺錢,話里話外很得意。我今年寒假比爸媽提前回去,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白天時,奶奶出門了,爺爺一個人把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他很喜歡看抗戰片。電視里槍啊炮啊,打得非常熱鬧,爺爺一個人坐在小椅子上,盯著電視,電視機的亮在他的臉上照出奇異的光。此時,這個客廳似乎放大了一倍,那些寂寞也放大了一倍。
在廈門,爸媽的工作都很非常忙碌。白天爸爸要去打工,晚上要去騎摩托車掙錢。晚上很晚了,我才會聽到他摩托車回來的聲音和大鐵門沉重的「當啷」聲。媽媽也很忙,早出晚歸,有時老家有點事情,打電話來,媽媽又要急急忙地回老家去處理。他們偶爾才有空在家陪我吃飯。吃飯時,爸爸喜歡看那些驚心動魄的搶劫案、殺人案。吃完了飯,他會一邊用牙簽摳著牙,一邊走來走去地發表對剛才的案子的一些意見。但是這樣的日子是很少的,大多時候我都是一個人在出租屋裡。他們不在家的日子,我不太喜歡開電視,我總覺得電視里熱鬧的聲音會讓我更感到屋子的冷清。我做作業累了,我就會走到陽台去給我的豬籠草澆水,從豬籠草的瓶口觀察有沒有新的蟲子上鉤。日子就是這么一天一天地過去,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生活著。
文章寫到此處,讓我們回到《皮囊》吧。文中的作者的經歷和我一樣,父母都在努力賺錢,想買一間房子,給自己和子女在這個城裡找一個溫暖的家,房子是他們的終極夢想。與其說是為了子女將來哪怕落魄時也有個歸宿,不如說是他們以為有了這套房子,便可以真正融入這個城市的卑微願望。
夢想原來是卑微的執著,這個城裡有很多務實、謙卑的,隱忍的、努力的外地人,我希望城市對他們懷著更多寬容,讓他們如小小的水分子融入河流。
《皮囊》這本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的人生感悟。讀完之後,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阿太,母親,阿小,厚朴的故事。
阿太是作者外婆的媽媽,白發人送黑發人。阿太身上有一股不服老的氣質回盪在她周圍,雖然文化不高,但是說話文縐縐的。阿太對於肉體和靈魂的解釋,是最有道理不過的。表達雖然略顯粗俗,但是道理滿滿。是啊。我們每人一副皮囊,會使用的,把它用的淋漓盡致。不會使用的,卻是在不斷迷路。因為生命本該輕盈,靈魂本該清澈。都是人性的各種慾望和貪婪,慢慢侵蝕我們的肉體。我們應該時刻反思自己,是否過於關注於自己的外在,而忘記內心返璞歸真,忘記找回那個最初的自己。
關於母親的是她執意建房子的故事,家裡本來經濟條件比較緊張,拋開家裡的伙食和醫葯費需求,母親卻一次又一次地執意建房子。故事開始給讀者這樣的印象:母親盲目地證明,過於在意自己的`面子,愛慕虛榮等等。當新房建完兩層後,母親又抽出辛苦積攢的一卷錢,提議要再建兩層。讓人想哭想笑她好強的沒有盡頭,很較真兒的特點被表達的很清晰。可是後來才明白,母親這些年的堅持完全是為了父親的臉面,她想讓父親看到這個家是很健全和完整的。這四層樓的建成,是母親對父親很美好的愛的印證,是在那個時代,母親那未曾開口的愛。在父母那個年代,他們不善於表達愛,卻將愛體現在一點點的生活當中。而對於當代有些人只會說不會做的愛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關於兩個阿小的故事,故事雖簡單,但是卻給人意味深長的感覺。無論是鎮上的阿小還是香港的阿小,作者都在以人物的身份表達一類人。鎮上阿小盲目效仿香港阿小的言行舉止而失去自我。表達了鎮上阿小對於外面花花世界的嚮往,而又沒有機會接觸。香港的阿小,像是個新新人類,來到這個小鎮,讓鎮上的阿小唯命是從。香港阿小蔑視這個小鎮的一切,後來香港阿小去了香港,被當地人排擠。家庭變故,香港阿小後來混的不是很好,作者是他唯一的朋友。香港阿小給人很孤單的感覺,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厭惡。而老家的阿小,有房子,妻子和兒子,開著摩托車去堤岸捕魚,活得很是滋潤。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很嚮往更寬廣的世界,擔心自己身處的環境過於狹隘而影響自己的發展,其實並非如此。在小地方生活不代表你失敗,躋身於大城市不代表你成功。最重要的是明白活著的意義,不就是要快樂嗎?
厚朴這個人物代表著熱血青春,以及盲目的追捕自由。他在大學創造自己的樂隊,名為世界,在學校開演唱會。他表達著人們心中無處安放的青春,他是同學們的嚮往。可是後來同學們發現他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只不過是無謂的喧囂。漸漸不受歡迎。而作者卻很務實地在一直實習打工,積攢經驗,以備畢業之後有工作可以做。最後那個整天喊著要奔放青春的人,整天活在夢想虛幻中的人,卻回到了臨近老家的一個村落教書。而作者在這個人人羨慕的大城市裡,一步一步向上爬,不知道要抵達的是什麼,以及抵達的意義是什麼。步入社會的我們是否也曾問過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停地向上攀爬的意義在哪裡?
《皮囊》的每個小故事都給人以人生意義的啟迪,有些是需要我們反復咀嚼才體會到文字所表達的真理。人生何其短,讓我們快樂地度過此生。
其實我一開始看這本書,不太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我以為其阿太的去世,父親的殘疾是讓作者表達對其肉體的不滿,因為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肉體。肉體之於人,會疲勞;會生病;會逝去,這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但後來我發現作者並不是想說這么淺顯的一個道理。
作者用沒有太多的關聯的每一章節,每一字每一句告訴我們,最重要在於我們內心的靈魂能夠知道我們想要什麼,想要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這樣及時皮囊能限制你但是不能阻止你。
第一章的阿太,告訴了作者,肉體只是一個虛妄的皮囊,我們不能因為皮囊的限制而不做我們想做的事情;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不能讓肉體主導靈魂,也不能讓肉體去折磨靈魂;我對作者筆下的阿太也印象很深,那個永遠充滿活力,永遠感覺不會被什麼打倒的老太太,看書的時候總感覺這個老太太就在我的書本里,可愛的活著。
父親的突然中風導致的殘疾,我有一瞬間以為會打到這個本來也就不堅強的家庭,但是脆弱以及別人看來強要尊嚴的母親卻讓我彷彿看到了我自己的媽媽。我的媽媽現在是一個普通而又堅強的女人。曾經她也是個有著可愛夢想,心裡充滿著一切美好事物的女孩,我能看到那張婚紗照上的媽媽笑得有多開心、直到爸爸做的生意失敗,那時候我還沒有剛出生,欠了一身的債,我的媽媽就開始扛起來許多他本不應該也扛不起的責任。一個女人的肩膀看起來很脆弱很單薄,但是當他心中有信念的時候,我覺得誰也比不上了。那是媽媽一邊要照顧我,肚子裡面還有一個我的弟弟,現在想想那時候的我確實太小,讓我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明白。媽媽的艱辛,我覺得沒有經歷過得人根本不能理解。所以我覺得世界上所有的母親或者說是女人都一樣,都沒有世人想像中的那麼脆弱,他們能夠扛起一片天。
王美麗我覺得是對於作者比較重要的一個人,這個女人我覺得小鎮上不會有人會輕易的忘記她,即使大家可能很想遠離這個人,不想與她染上任何的一點關系,但是他們不會遺忘她。她用鮮血證明了自己,證明了王美麗這個人。
文展是個極力想走出小鎮的少年,他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方向,他也是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一步慢慢走,即使艱難,即使很難看到希望,但是文展還是充滿這希望,但是文展是驕傲的,遇到了那麼多的困難還是打倒了他,他不得不回到這個小鎮,不得不面對現實,但是我知道他的靈魂已經走到了他想要去的地方發光發亮。
厚朴的結局讓我覺得一陣悲哀,我覺得每個人身邊都有類似厚朴一樣的人存在。他以為他們是最離經叛道的人,最偏離規矩,最接近自由的人,但是殊不知他們的內心在逃避,逃避一些不願意麵對的事情。
文中作者沒有可以渲染氣氛,但是我能夠從每一篇文中感受到作者小時候生活的艱難,長大後身上的責任。每個人在走向長大走向社會的路上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但是經過他們才會發現那是你不避免的行程,有了他們你才能更懂得世上的愛,各種情感以及生命的可貴。
5. 《安徒生童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安徒生童話》該作愛憎分明,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贊美他們的善良和純潔的優秀品德;無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貴族們的愚蠢、無能、貪婪和殘暴。其中較為聞名的故事有:《小人魚》、《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等。
【1】藝術風格:
即詩意的美和喜劇性的幽默。前者為主導風格,多者體現在歌頌性的童話中,後者則多體現在諷刺性的童話中。
【2】創作背景:
在安徒生所處的時代,丹麥仍是一個君主專制主義社會,自中古以降,社會生活一直極少受到觸動。進入十九世紀以後,則出現一系列重大歷史變動,拿破崙戰爭造成的國力虛耗,在挪威問題上的失敗,20年代的經濟轟退,國王由保皇立場轉向獨裁,中產階級謹小慎微、委曲求全,這些都使社會基本處於政治壓迫和文化愚昧狀態。
在安徒生的作品中,我們也處處感到這個時代的灰色和壓抑。安徒生將童話作為一種現代表達方式來進行創作,他借用童話的「兒童」視角透視現代人的復雜生活。安徒生讓童話超越了民間文學范疇的傳奇想像,成為一種鮮明的個體寫作和現代技巧探索。
【3】作品評價:
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驛車》:安徒生童話的文字「善於為人們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去想像,而不是為了悲哀」。
學者周作人:「我相信文學的童話到了安徒生已達到理想的境地」。
6.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女作家沒有了雙腿,去給一群小朋友上課,自己在黑板上寫「……」
你是問女作家是誰
還是故事
還是他說的話
我猜八成是張海迪吧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二)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張海迪的故事] [鳳凰衛視主持人魯豫與張海迪的對話——真實美麗張海迪(節選)] 20多年過去了,今年就要47歲的張海迪,在人們心目中的光環似乎漸漸消去。經歷了癌症的折磨,愛情婚姻的爭議,死亡的挑戰,……依然坦然面對魯豫。她會說些什麼…… 張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時候,我才26歲,今年就要47歲了,20多年過去了,時間是真的很快,但是當時那些我有時候回想一下,我就覺得像做夢一樣,而且想想還是覺得像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魯豫:你還記得當時你被神話的最厲害的那段時間,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張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寧,我當時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來裝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單位,送到我的家裡,那個時候一點沒有辦法,而且在我家裡,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則上百,少則幾十個,或者是幾個人,每天都去,我們一定要見見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嗎? 魯豫:但是從外人看來,比如從我看來,有一天,張海迪好象就從我的視線消失了,然後就很少聽到她的消息。就感覺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動就淡出我們的視線,還是外界在慢慢遠離你。到底是一種雙向選擇,還是純屬你個人的選擇? 張海迪:大概,我覺得是雙向,因為首先是我覺得是我個人的。我個人我覺得我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特別是我選擇了這個職業,作為作家,是應該在幕後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為我不是一個演員,我不是去演戲,我不需要登舞台,因為我的工作應該是大家看不見的,這是我自己的選擇。當大家看不見我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裡艱難跋涉的時刻。那麼在這個宣傳媒體上,他們對一個人物的宣傳,對我來說,應該是比較長久的了。一直到現在還經常有什麼一個版一個版地寫海迪了或者是怎麼樣。但是,當時到了1986年,這個情況會好了一些。 (解說)1991年,張海迪接受醫生診斷,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於是,她經歷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術。魯豫:那手術過程很痛苦吧? 張海迪:非常痛苦,應該說是從剝離到縫合這段時間,因為這么一點點地方,上海最好的醫生為我治療,已經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這么一點地方縫了四十多針。很小很小的針,雖然那個線很細但對我來說好像是拉一根麻繩。 但是作為一個女性,我覺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難以承受的那種痛苦。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當時作完手術以後我的手也很涼,也有些顫抖,但是我沒有叫一聲。我出來的時候,我愛人正在外面等著我,他的手我這么一摸,比我還涼。後來我就跟他講,我說我有一種感覺,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敵人抓了去,我什麼也不會說,我說你會說嗎,他說我也不說。我說不,你會說。那個時候不能笑了,因為臉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夠忍受世界上最難以忍耐的痛苦。 魯豫:你那個時候一滴眼淚都沒掉過嗎? 張海迪:沒有,從小到現在從來沒有因為病痛而掉過眼淚。我這個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從來沒有因為病痛掉過眼淚。總是因為別離,離開了自己親人,離開朋友,然後什麼什麼,眼淚汪汪,就這樣。大家等一下可以嗎,我是看著表上廁所。 魯豫:我發現海迪身上有一點超出常人,那就是對時間的敏感。由於她從胸部以下,身體完全沒有知覺,所以必須非常嚴格的遵守時間。每隔兩個小時,必須要使用一次洗手間,而每一次她並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鬧鍾,好像身體裡面已經有了一個自然的生物鍾,到時間就會提醒她。海迪告訴我說,這是她用了40年的時間,養成的一個習慣。 (解說)手術後,張海迪身體狀況差到了極點,但她依然堅持就讀吉林大學哲學系,攻讀研究生課程。兩年後,獲得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坐著輪椅的哲學碩士。 魯豫:42年跟疾病一直這樣相伴,不知道一種什麼感覺,一種什麼狀態? 張海迪:有的時候我自己想想,偶爾也有熱淚盈眶的時候,自己為自己感動。因為什麼呢,有的時候,這么想想,哎呀,特別是有時候我跟我媽媽聊起來。有時候就講說,媽媽你說,我如果當時病了,我堅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堅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堅持。真的,如果我能夠堅持四十年的話,我覺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為我要戰勝很多別人根本就看不見的東西。那麼就是得克服很多別人根本想像不到的困惑和障礙。 魯豫:但是你為什麼沒有放棄呢? 張海迪:沒有放棄是,每天都想想放棄,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來。我覺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經將要熄滅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幾天跟他們講的,我說我自己每天都想放棄,又像一團小火焰一樣把它拾起來。這個小火種我吹一吹,我又讓它變成我心靈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讓它繼續燃燒。 魯豫:一直以來,張海迪被人們視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們心目當中總覺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樣,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慾。但張海迪和每一個平凡的女性一樣,從小就對愛情充滿了幻想,充滿了追求。當然她品嘗過愛情的幸福,也遭受過失戀的打擊。不過她說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解說)1970年,張海迪跟隨父母,來到山東聊城莘縣農村。在那裡,少女時代的張海迪情竇初開,有了初戀。 張海迪:有一天我喜歡一個男孩子,那個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歡我,就是在我們那個小小的縣城裡。但是就是經歷了這么幾年之後,大概,這個是我沒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帶著一個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現在我都記著那個女孩子。那是個冬天,她穿著一件當時很少見的,因為她從外地來,穿著一件很少見的毛大衣,毛毛領子,是這樣子的我就覺得就像冬妮婭穿的那種,那個衣服一樣,因為我們那個地方當時很冷的。他進來了以後說,啊,海迪,這是我的表妹。那天還是一起去看電影,他們推著我去看電影,他就告訴我這是他的表妹。 但是當時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這個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麼健康。就是從這天以後,我的感覺就是,我喜歡的那個男孩子,他真的疏離了我。在這個時候我才感覺到什麼呢,我就覺得,真的那個地方太小了,那個我的殘疾太重了。那麼就是說他在做現實的,和想像中的愛情決擇的時候,他必定要偏向社會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願意把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就不會痛苦了,果真是這樣。 經歷了非常大的痛苦。後來以至於於我做什麼事情還像以前一樣。有的時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電影,去露天劇院去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我這個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對面的,面對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對我的眼睛,我更不願意看見他的眼睛,我願意遠遠的默默的看一看。後來就是我的朋友推著我,就是走過一個胡同的時候,正好他在胡同緊那頭,我這么一看,他跟那個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裡當時真的像,你知道嗎,什麼叫針扎。 魯豫:我明白那種感覺。 張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針扎的感覺,我們每個女性,我覺得應該經歷那樣疼痛,愛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亞說的,愛情就是讓人嘗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開始就是甜蜜的話,不經歷這種疼痛的話,一個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魯豫:那後來呢,除了感情這種疼痛,感覺其他的滋味嘗過嗎?酸甜苦辣你應該都嘗過,包括甜美。 張海迪:甜美的確是有過,這裡面還有就是我經歷的。像我有一個男性的朋友,當時去看我的時候,他給我留下一句話,讓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幾年,他說,海迪,他說,等我下次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真的你獲得了幸福,就這么一句話,當時我們都非常的隱晦。後來幾年之後,他在很遠的地方,也是知識青年,在黃河軍馬場,在那個地方,這件事情我極少跟別人說。過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給我寄來一封信,這封存信裡面夾了個照片,這個照片看了以後,我接著就撕了。 魯豫:為什麼? 張海迪:因為(照片上)他跟一個女性站在一個台階上,一個樓房的台階上,他站的高一點,女性站的低一點。他後面寫的什麼呢,就是說,海迪,我已經結婚了,我的愛人是做什麼什麼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說這樣的話,而且還寄給我這樣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對我來說,就好像一顆子彈,一下子,不說是一顆子彈吧,就像一把利劍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種疼痛就是甚至讓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讓我就從那個幻夢中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並且一瞬間會覺得現實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說)張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東師范大學教外語。兩人的結合是在1982年。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都在平靜中度過,如同現在一樣。 魯豫:記得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報紙上曾經有過一陣子爭論,張海迪到底應不應該結婚,對於這些爭論張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說早在1982年,她家喻戶曉之前,就已經結婚了,經歷過將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們以外人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那張輪椅,這對夫婦跟中國千百萬平凡的夫婦沒有太大的差別。 魯豫:在見張海迪之前,我心裡一直有點顧慮,我怕她不願意談到自己的情感經歷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這個訪問的時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裡,海迪也完全不避諱我們,不時指揮自己的老公幫自己墊一下墊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夠感覺到海迪是這個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為全家人由於她的病情,而要圍著她轉,而是海迪身上就有這樣一種力量,把周圍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說)張海迪夫婦沒有孩子。10年前,他們收養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倍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 魯豫:關於張海迪,我聽到過這樣兩種聲音,有的人說,像她這樣一個聰明的有才氣的女子,卻要承受身體上這么大的痛苦,老天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說,張海迪什麼都有了,有名氣,有地位,出了那麼多書,還要求什麼呢。但海迪跟我說,她願意放棄所有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個健康的,正常的身體。我想這一點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 海迪在一起我們談到了死亡,我問她如果自己來撰寫自己的墓誌銘,她會寫些什麼?海迪說,她會這么寫,這里躺著一個不屈的海迪,一個美麗的海迪。
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的聾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後十九從此雙目失明,並有聾啞之疾,但以驚人毅力學完小學到大學全部課程。她通曉英、法、德、拉丁、希臘等5種語言,出版了《樂觀》、《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有的被譯成50餘種文字,風靡5大洲。1965年,當她85歲高齡時被選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海倫·凱勒於一八八○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歲,經歷了兩個世紀。她出生後十九個月便患了一場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變成又聾又瞎,同時嘴巴也發不出聲了。看來這么一個五官三廢的一歲半的幼兒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希望了。可是世界上也真有奇跡,後來由於她的頑強不屈,刻苦奮斗和她的老師安妮·蘇利文小姐教導有方,當然還由於她有出眾的天賦,因此她從七歲開始受教育,經過了幾年的努力,終於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她學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之多,而且知識淵博。她從二十四歲大學畢業後到她逝世這六十多年的期間,她的主要職務是寫作和講演,她跑遍美國各地,周遊世界各國,全心全意為聾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業貢獻一生,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一九五九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一九○四年,也就是海倫二十四歲的那年,她以優等成績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
海倫大學畢業之後,投身於為聾盲人服務的事業,她跑遍全國為聾盲人學校的籌建募集基金。同時她筆不停揮地從事寫作。還在大學時代她就寫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後她陸續寫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師安妮·蘇利文·麥西》、《樂觀》、《海倫·凱勒在蘇格蘭》、《海倫·凱勒:她的社會主義年代》等十四部著作。書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見三天》是海倫給《大西洋月刊》寫的一篇散文。
海倫的一生經歷豐富,除了見於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別人研究她的著作數以百計。 美國曾出版過著名的傳記作家約瑟夫·拉希的一部八百多頁的巨著《海倫和老師》,材料最豐富,圖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師與學生寫在一本書里是很有道理的。安妮當海倫的老師達五十年之久,和海倫結成不解之緣,贏得了「海倫的另一半」的美名。馬克·吐溫稱贊這師徒二人「組成了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海倫自己也說:「要是沒有老師,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江陰呂氏姐妹的故事
呂氏姐妹簡介:呂氏姐妹,姐姐呂娟、妹妹呂營。同患《進行性肌肉萎縮》症。此病的發病率只有五萬分之零點三。此病的症狀是肌肉萎縮、全身無力、棉軟如嬰兒。生活完全需要別人照顧。
盡管如此,她們倆卻從不抱怨命運、不向病魔低頭。她們積極樂觀地生活。盡管從沒進過學校的大門,卻自學完了中小學的課程,還自修了大專課程等。
每天,她們只能固定地坐在特製的椅子上,在特製的桌子上學習,一坐就是十幾小時。因為沒有別人幫助,她們自己就不能躺下,每天冬天腳腫得連鞋子都穿不進去。即使這樣,她們也從沒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她們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寫了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她們的文字也經常在各級報刊雜志上發表。她們樂觀、進取,熱愛生活的態度感染了一批年輕人。經常有人給她們寫信、打電話或上門談心。她們談理想、談未來。他們從她們這里吸取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受此啟發,她們決定開辦熱心電話,用自己的知識及坎坷的人生來啟迪、幫助那些人生迷惘的青年人。
96年7月,她們開辦了江陰市首家私人熱線電話、《姐妹愛心熱線》電話。這條熱線受到了青年朋友的歡迎。短短幾個月就有杭州、常州、張家港、如皋、鎮江等八九個城市的熱線電話一千多個。他們涉及的問題有:工作、就業、學習、戀愛、家庭等方方面面。許多人在她們的開導、鼓勵、幫助下,擺脫了心理壓力,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找回了自信,重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了。當有人問她們為什麼要這么做時,她們的回答是能夠幫助別人,讓別人快樂、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她們已接到全國各地的熱線電話4000多個。98年,她們還成立了《姐妹愛心服務社》。許多有愛心的朋友常跟她們在一起探討如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現在,她們已幫助八九個貧困學生與有愛心的人士結了對子。她們自己也資助了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現在,她們被十幾所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被江陰市團市委評為「十大傑出青年」、「優秀青年」、「新長征突擊手」等。
現在,她們又有了自己的愛心網站www.lovejiemei.com,希望這里會成為一個溫馨的家園,為每一個喜歡它的朋友送去人生的一點感動。
7. 柏吉爾的 琥珀 句子理解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後仰、淹沒、澎湃、黏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像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以及這樣想像的依據。
3.體會文章的敘述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理解詞義;
2.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做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板書課題)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想知道什麼嗎?(學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看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准字音,讀不準的藉助工具書或詢問老師和同學。
(2)邊讀邊畫出帶生字的詞,結合語言環境加以理解。
松脂:針葉樹的樹幹上流出的膠狀液體,是製造松香和松節油的原料。
拂拭:指撣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體的粘性很強。
颯颯:風的聲音。【例句】風越刮越大,樹葉颯颯作響。
琥珀:古代松柏樹脂的一種化石,淺黃色、褐色或紅褐色的透明固體。可用它製造漆、裝飾品等。
斷絕:指原來有聯系的失去聯系,原來連貫的不再連貫。
推測:根據已知的事情來想像不知道的事情。
生機: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濤聲互相撞擊。
前俯後仰:形容身體前後晃動。俯,頭向下;仰,臉朝上。
約摸:估計,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獸發威吼叫。課文中比喻水的風浪聲很大。
熱辣辣:形容熱得像火燙著一樣。
(3)思考:琥珀是什麼?課文講了有關琥珀的哪些內容?琥珀有何特點?
明確: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本文所講的琥珀裡面裹著一個蒼蠅,一個蜘蛛,而且這兩個小東西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課文主要講了根據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像這塊琥珀形成和發現的過程,並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
三、教師出示琥珀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練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四、聽課文錄音,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
五、學生復述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真閱讀課文,通過理解琥珀形成過程,培養、提高學生想像力;
3.了解課文敘述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課文寫了關於琥珀的哪些內容?哪方面內容是作者想像的?哪方面內容是對琥珀的真實描繪?(生回答)。
那麼作者想像的依據是什麼?要形成這樣的琥珀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這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
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默讀形成過程部分思考上述兩個問題。
明確:第一,要有松樹、柏樹。依據是琥珀是松樹樹脂形成的。第二,炎熱的夏天正晌午。因為只有在這一時間松柏才滲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蒼蠅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來把它們包在裡面。
2.科學家又是怎樣想像發現過程的?探究想像依據。
(1)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師生交流。
(2)角色朗讀此部分。
(3)小結: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你知道想像合理的依據是什麼了嗎?
3.科學家研究這塊琥珀有何價值呢?
(l)默讀思考最後一自然段。
(2)小組討論後回答。
4.濟覽全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並想一想本課與《黃河象》一文敘述順序有什麼不同。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三、感情朗讀課文
1.自由練讀。
2.分角色朗讀。
四、布置作業
以《未來的××》為題,寫一篇想像作文,想像要合理。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體會科學家合理想像的依據;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藉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想像的依據。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