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秋節傳說故事:貂蟬拜月
中秋節傳說故事:貂蟬拜月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的中秋佳節,在中秋節即將到來之際,下面是由我為你精心准備的1篇中秋節傳說故事《貂蟬拜月》,歡迎閱讀!
中秋節傳說故事: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延伸閱讀】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B. 中秋拜月的由來
如下:
拜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源自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風俗簡介: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
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中秋也有拜月的習俗,不過全為女子之事,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拜灶」。
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陳設香案置月餅、瓜果之類,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稱「拜月」。連城民間稱月神為「月光媽」,賞月時也有拜月的習俗。漳州、上杭等地則稱「請月姑」。上杭之俗更奇,請月姑時,將一小筐放在盤中,據說月神降臨,筐便會自動上升,並有剝啄聲,女子便計其數以卜災祥。
在建寧,中秋夜有的婦女對月問吉凶,俗稱「請木杓神」。泰寧、永定一帶,婦女不但「請月姑」,而且還「等月華」。「等月華」又稱「待月華」,民間傳說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間,便把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誰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這一習俗在福州地區、莆田、仙游一帶也有。
C. 民間拜月三十字故事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而在雲南傣族傳說中,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為此人們就開始祭奠他。
(3)拜月經典民間故事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關於月亮的習俗:
1、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2、傣族的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3、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D. 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傳說是怎麼來的
拜月不是指祭月時的拜月。這種風俗源於北宋京師。當夜,滿城人家,不論窮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E. 貂蟬拜月的歷史典故
貂蟬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著閉月羞花之美,貂蟬拜月的 故事 在民間廣泛流傳。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貂蟬拜月的 歷史 典故 ,希望能幫到你。
貂蟬拜月的 歷史典故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貂蟬拜月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因貂蟬拜月而有了閉月的稱呼,再加上她出生時,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所以貂蟬有閉月羞花之稱。
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正是因為貂蟬有了絕色的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有勇無謀的呂布神魂掉到,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以秋波,報董卓以嫵媚,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貂蟬的簡介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歷史小說《 三國 演義》人物。貂蟬與西施、楊玉環、王昭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願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描寫,貂蟬參與了了連環計殺董卓。
連環計雖然是王允的絕妙策劃,但真正的實施者是貂蟬。在《三國演義》之中,董卓禍亂朝綱,殘忍暴戾,濫殺無辜,百姓深受其害。而群臣皆岌岌自危,即便梟雄曹操亦是行刺失敗而亡命天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武功蓋世呂布的白門樓上的殞命。
F. 拜月乞針線是什麼節日 拜月乞針線指的是哪個節日
1、拜月乞針線是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2、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G. 潮汕風俗 | 拜月娘
在潮汕地區,每家每戶會在八月十五中秋夜「拜月娘」。拜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亮的崇拜,後來民間相傳嫦娥的故事,作為天體的月亮被人格化,故稱其為月姑或月娘。拜月娘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之說。
拜月都在露天場合,住在樓區間的人家,會在陽台或者天台上擺桌祭拜;村落的人家,大多在天井或是門前,也有部分地方會集合到村裡的大壇祭拜。
童年記憶
中秋當天,潮汕人家一般會先在家裡設案祭拜祖先。大多以齋菜貢品為主。
中秋夜吃過晚飯後,媽媽會備好香案紙品,擺上各類供品,等候月亮升起。柚子、柿子、楊桃、石榴、油甘、菠蘿、青柑、橄欖等水果;月糕、月餅、煎油果、甜酥等當地特色糕點。
部分地區拜月娘也會擺上芋頭。傳說是蒼生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芋頭」形似人頭,以此來敬拜先人,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拜月娘時候會燒一支大的香。有些香支上裝有電池和播放器,打開開關會響起音樂。在今夜,走進大街小巷,會聽到參差不齊的「十五的月亮」,滴滴滴——滴滴滴——
小時候媽媽們還會准備一座果凍搭起來的塔,那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大家都盯著這個塔,直到拜祭活動結束,一飽口福。小朋友們也會在桌上擺上新文具和新簿本,祈盼月娘保佑念書智慧,成就優良。除此之外,兒時還有這樣一個暗黑傳說——中秋夜不可以用手指著月娘,否則月娘會變成一個彎彎的鐮刀,颳去你的耳朵。
記得小學時候,有個同學曾偷偷告知她的小秘密。她在十五的夜晚指了月娘,從那之後耳朵疼了好幾天。於是這個親身體驗,也幫助所有同學們證實了傳說。從那之後,大家再也不敢用手指指著月亮。
上圖的紙品,都是媽媽們節前自己手工折制而成。形式多樣的紙貢品,裡面除了平時拜神都會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寶的「皇金」,還有印有八仙過海圖案的「案頭簾」、像桶一樣的「貢」,以及做成蓮花、菠蘿、仙桃等形狀的花籃。
月生窯火明 潮州當地燒窯
中秋夜燒瓦窯(即「燒蟻窯」)是潮州市的習俗。燒瓦窯有兩層意思:一是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信號;二是因潮音瓦與「蟻」同音,燒瓦塔讀成燒「蟻」塔,把蟻燒死。俗稱中秋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危害。
起火「燒蟻窯」的時候,也是大人們擺好香案拜月娘的時候。燒火的時候,大人們向「蟻窯」撒點硫磺粉,火焰變成淡藍色,特別好看,或是用噴農葯的噴霧器,抽點些油向「蟻窯」噴出去,增加火焰。等燒到瓦片變紅的時候,草差不多,油和硫磺粉也差不多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拿一把鹽,朝著「蟻窯」撒去,發出一陣陣悅耳的響聲,這和火在燒死白蟻的聲音一樣,意為燒白蟻。
月生茶水溫 潮汕功夫茶
拜月娘之後,一家子閑笑庭前,吃糕點,喝工夫茶。小朋友會到文具店買花燈遊街,也有人們會在這個夜晚放飛孔明燈。大人們外出則會去參加一些猜燈謎、下象棋的活動。
傳承手藝 潮式朥餅
潮式月餅又稱潮式朥餅,朥字,潮汕方言指豬油。用豬油摻麵粉作皮包甜餡烤焙熟的餅便是朥餅。朥餅終年應市,以中秋節上市為最合時。潮式月餅是中國五大月餅流派之一(廣潮蘇滇京),常見的潮式月餅(圓形)的主要特點是皮酥餡細,油不肥舌,甜不膩口,其按內餡種類可分綠豆、烏豆、水晶、紫芋等種類。
各種拜祭神明、祖宗乃至月娘的活動,盡管帶有迷信成分,但這承載著當地人(尤其老一輩)對生活的企盼。在當地,還有N多拜祭的活動,大至每一個時節,小到每個初一十五。這其實就是祖輩相傳的習俗,一個傳承符號,一種家族禮節。
受老寒邀請,分享一下家鄉風俗。
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遙祝大家中秋快樂!
捎上南方沿海34度暖暖的風,
哈哈哈哈哈哈。
H. 拜月起針線是什麼節日叫什麼
拜月起針線是什麼節日叫什麼?
——七夕節(乞巧節)。乞巧:根據傳統,漢族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I. 中秋節民間拜月是怎麼回事
拜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源自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當月亮出現的時候,要對月設香案,在擺設果品的時候除了擺設蘋果、葡萄等水果還要擺上西瓜和月餅,並且西瓜一定要切成蓮花狀。此外當一切准備好之後,要沐浴焚香,以十分虔誠的心靈對月禱告,家中老人、男子、婦女、幼兒要依次祭拜月亮。
然後焚燒月光紙,在桌上的每一樣貢品中切下一塊放在地上。在吃月餅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應該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數量要根據家庭人口來定,切不可多切或少切。
當然在拜月的過程中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拜的,在祭拜之前要先看看自己之前的運勢如何,如果自己最近不是太順利活著自己的身體不太好,就不要出門賞月或祭拜了。
當然民間對於拜月還有一系列禁忌和傳說,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額頭不能被頭發遮住等等,雖然各地關於拜月的儀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很多習俗和禁忌是相同的,在中秋節拜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
J. 2021中秋節六大民間傳說故事
中秋節 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關於2021中秋節六大民間 傳說 故事 ,歡迎大家來閱讀。
中秋節民間傳說故事六篇
中秋節傳說故事
中秋節故事1: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_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中秋節傳說故事:嫦娥奔月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故事2:吳剛伐桂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
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了。於是,從此之後,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中秋節故事2:玉兔搗葯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於是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姊們,到月宮陪伴嫦娥搗葯了!
中秋節故事4: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節故事5: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
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中秋節故事6: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_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古人的中秋節習俗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 春分 祭日、 夏至 祭地、 秋分 祭月、 冬至 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節的來歷
首先我們可以從字面上的意義,來考察它的由來,農歷八月十五日夜,當一輪明月懸掛空中,人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自然會想到家人的團聚,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而中秋兩字,最早在《周禮》有記載:「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傳統歷法對它的解釋為: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因此被稱「中秋」。
2021中秋節六大民間傳說故事相關 文章 :
★ 2021中秋節6大經典傳說故事
★ 2021中秋節的經典傳說故事
★ 2021中秋節的傳說和民間故事
★ 2021中秋節有哪些傳說故事
★ 2021中秋節最簡短的來歷傳說
★ 2021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 2021年中秋節的神話傳說故事
★ 2021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 2021最新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 2021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