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什麼意思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出處】《戰國策》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文王:「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乾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例子】你們這么做的結果只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同義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寓言故事什麼蚌相爭漁人得利擴展閱讀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同義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釋】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處】《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
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吳王想要討伐楚國,告訴左右大臣說:「我會殺死所有敢勸諫我不出兵的人!」吳王的侍從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諫吳王卻不敢,就懷里藏著彈丸,手裡拿著彈弓,在後院游盪,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這樣做了幾天。
吳王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辛苦地沾濕衣服?」年輕人回答說:「園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處在高處一邊放聲叫著一邊吮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後面;螳螂彎曲身子貼緊前肢想要取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
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彈弓和彈丸在它的下面。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考慮身後的隱患。」吳王說:「好啊!」於是吳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頭。
【例子】某小偷正准備偷走賣菜大叔的錢包,卻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警察抓住了他。
⑵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解釋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典故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後遂以"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譯文】
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游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老蚌怕出來曬太陽,但有個鷸鳥跑來啄食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說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兩個都不肯舍棄讓步,這時剛好有個老漁翁走過看到把他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用法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用於勸誡人。
近義詞
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反義詞
相輔相成、相得益彰